APP下载

苏北某市急救中心人事管理及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分析

2021-04-13

中文信息 2021年1期
关键词:本科学历编外人员职称

(连云港市急救中心,江苏 连云港 222000)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对健康的要求日益提高,院前急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院前急救机构只有实行科学有效的人事管理及人才队伍建设,才能推进院前急救事业的科学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本文对苏北某市急救中心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同时结合人事管理工作现状,找出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人事管理及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1.人员基本情况

1.1 总体情况:截至2020年6月,中心共有在岗职工107名,其中行政管理岗位人员28名,卫技人员38名,其他专技人员13名,工勤技能人员28名。

1.2 学历结构:(见表1)

107名人员中,研究生人员6人,占5.6%;本科学历49人,占45.8%,大专学历26人,占24.3%,中专学历26人,占24.3%。其中医生19名,研究生人员1人,占5.3%,本科学历以18人,占94.7%;无大、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员。护理人员17人,本科学历2人,占11.8%,大专学历8人,占47.0%,中专学历7人,占41.2%。调度员10名,本科学历3人,占30.0%,大专学历6人,占60.0%,中专学历1人,占10.0%;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研究生学历人员偏少,护理人员学历层次偏低。

表1 学历结构表

1.3 年龄结构(见表3)

职工中35岁以下人员45人,占42.1%,36-45岁人员41人,占38.33%,46-55岁人员15人,占14.0%,56岁以上人员6人,占5.6%。一线人员中,医生35岁以下人员占47.4%,3636-45岁人员占26.3%,46-55岁人员占26.3%。护理、调度人员年龄层次趋于年轻化。

表2 年龄结构情况

1.4 职称结构

在岗51名专技人员中,副高以上职称17人,占比约33.3%,中级职称20人,占比39.2%,初级职称14人,占比27.5%。医生中,副高以上职称5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7人,护干全部为初级职称,调度员中,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8人。

表3 职称结构情况

2.岗位设置与绩效考核实施情况

2011年,卫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与绩效考核工作全面实施,实施对象仅限于在编人员。本单位当时实有职工108人,但是真正与单位签订《事业单位聘用合同书》的仅是在编的58人,此外的50名编外人员未能同步实施。同年实施的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工作,仅将在编人员40%的工资总量拿出来进行绩效考核,待次年初考核后予以发放,其余编外人员仍实施原有的考核模式。

3.公开招聘情况

2010年以来,中心通过公开招聘渠道共计招聘在编人员24人(其中研究生4人,本科生20人),主要分布在医疗、调度及管理岗位;编外合同制人员32人,主要分布在护理及调度、驾驶员岗位。

二、存在的问题

1.岗位设置不科学

院前急救机构为业务型单位,主系列岗位应该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但目前,107名在岗职工中,行政管理岗位人员28名,占比约26.2%,而其余的人员中,卫技人员仅38名,占总在岗职工人数比仅为约35.5%。由于岗位类型设置不合量,行政管理人员偏多,一岗多人、人浮于事现象较为严重,同时卫生技术人员紧缺状况突出,超编与缺人现象共存,影响了院前急救事业的高质发展。

2.人才层次偏低

从学历层次来看,107名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仅为55人,占51.4%,本科学历以下人员占在岗人员的近一半,尤其是中专及以下学历占比高达24.3%。从职称层次来看,虽然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占专技人员比例高达33.3%,但作为院前急救机构,一线专技岗位为医生、护士、调度员,但目前医生副高以上职称占医生总数的26.4%,护理和调度员均仅为0,尤其是一线护理人员,虽然也是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但大部分受编外人员身份影响,职称评选意愿低,全部为最低级别职称。

3.绩效考核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

根据省、市统一部署,中心自2010年起正式施行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制度,实施十余年来,在优绩优酬,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上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目前的绩效考核仅适用于编内人员,编外人员实行另外的分配体系,造成同岗不同薪、分配制度两张皮现象。另外,考核指标主要是工作量,工作质量方面要求流于形式,薪酬设计也缺乏弹性,对于优秀人才的薪酬激励力度不足,奖励性绩效工资中用于优秀业务骨干、突出业绩人员等的奖励比例仅占3%-5%,难以取得较好的激励成效,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现象还时有存在。

三、对策及建议

1.树立正确的急救人才观念

院前急救系统是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和城乡安全运行保障的重要内容,事关人民生命健康和城乡安全,是社会公共管理、医疗水平、公共服务能力的综合体现。要正确认识目前急救中心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人才配置不合理,急救医师数量不足、行政人员与卫生技术人员配比倒置等问题,严重影响院前急救呼叫满足率,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影响院前急救事业的健康发展。

2.科学进行岗位设置

要正确分析院前急救机构的岗位结构,树立以急救医师、急救护理等为主系列岗位,其他行政岗位为辅系列岗位的观念,加大急救医师、急救护理的编制保障力度,对驾驶员、部分行政岗位等其他相关工作人员通过劳动合同制、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补充。精简行政岗位,严格核定行政岗位数量,杜绝人浮于事现象,避免人力资源浪费。

3.引入分类救护理念

目前,急救中心除承担危、急、重症的现场急救与转运任务外,还承担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医疗、大型公共活动的保障、市民康复出院、病人临终出院回家转运等非院前急救任务,让本就人力资源紧张的院前急救队伍不堪重负。因此,可适当引入分类救护理念,根据社会需要合理使用人员,确立分级调派、分级处置、分类出诊、分层救援的原则,针对不同病情、不同需求,分类型使用医护人员,对急救技术要求不高的出院、临终转运等任务,安排二线急救人员参与,既缓解正常院前急救一线人员的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线人员年龄增大后的转岗难题。

4.多措并举提高人才层次

将职称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职位晋升等考核指标,激励护理、调度等编外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职称的热情,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职称晋升,提高一线人员的职称层次。适当提高编外人员招聘的学历门槛,提高护理、调度、驾驶员的学历层次。出台继续教育激励政策,将学历与个人薪酬、岗位聘用挂钩,鼓励在岗人员提高学历层次。要突出重点,加大投入,根据人才梯队状况确立因人而异的培养方向和点面结合的培养方式。要提供继续教育机会,在排班等上予以适当照顾,为在岗人员继续教育营造良好的保障氛围,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5、进一步优化绩效考核机制

优化绩效考核机制,完善内部考核制度,细化考核指标和考核方法,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根据专业技术、管理、工勤等岗位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考核。绩效工资分配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工作人员倾斜,尤其重点向承担院前急救现场工作的一线人员倾斜,逐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建立编内编外一体化绩效考核机制,打破身份限制,同岗位、同考核,做到绩效考核同步骤、全覆盖。结合编外人员占比较多的情况,强化编外用工激励,落实并持续完善编外人员激励机制,不断提高编外人员工资福利待遇,为其搭建职业上升平台,稳定人员队伍。

猜你喜欢

本科学历编外人员职称
浅谈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编外人员制度创新与管理瓶颈
关于高校体育场馆编外人员管理制度的建议
探讨市级公立医院编外人员管理问题及对策
作品赏析
吴岳作品
浅谈公立医院编外人员管理
The analysis of the EFL speakers’ spoken output in BP debating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职称
职称评审实现了“两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