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2021-04-13陈雨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26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问题对策

【摘要】高校继续教育作为新时代培养人才的有力载体,是对校企合作内涵的补充和发展,是突破现有模式桎梏,不断释放校企合作办学活力的重要动力。当前,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面临整体规划缺乏,政策落实不足;培养模式固化,内容创新不够;办学思维僵化,校企对话不畅等现实困境。要加快人才培养层次规划,落实法律保障措施;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立足自身校企合作特色;促进体制机制创新,拓宽校企合作对话渠道;转变办学思维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校继续教育  校企合作  问题  对策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编号:2020SJA0548)。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6-0014-03

一、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的历史循迹

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在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高校继续教育优势,通过高校与企业、行业、社会服务部门等机构之间协同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弥合人才供需矛盾,是多方协作下的共赢之举。目前国内外对于校企合作均有探索,主要的模式有以下几种。

(一)校企合作的国外经验

“校企合作”属于近现代时期的舶来物,最先起源于欧洲和北美等国家。比如法国的“学徒制”模式,倡导学校、企业和政府共同参与学生的培养,其中理论知识在学校培训,实践技能在合作企业锻炼,政府负责保护学生和企业,并给予企业一定的补助;德国“双元制”模式,在整个培训过程中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同参与,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强调职业能力为本位,为包括大学生、工人和待就业的不同社会群体提供技能培训,而且培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工作场所;美国的“合作教育”,真正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及学习环境,学生参与实习时被视为真正的雇员,具体的培养方案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具体可分为“人才培养合作型”“研究开发合作型”。前者以大学生参与企业实践,企业指导为主。教师受聘对员工培训,学校设置面向员工的课程,校企共同培养;后者主要依托于建立高科技园区、产学合作中心或合作研究中心等。[1]

(二)校企合作的國内实践

20世纪90年代后期,校企合作模式自国外引进中国。2005年,我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受到了高度关注。截至2019年6月,全国共有1272所本科院校、1468所高职(专科)院校,各类高校对于校企合作大都有所涉及。与国外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发展成果相比,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发展历史较短,现行模式尚不成熟,各大高校对于继续教育校企的合作模式仍在不断探索之中。

目前我国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为“企业配合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以及“校企实体模式”。“企业配合模式”,以学校教学为主导,企业主要发挥协助实践教学功能,部分高校将企业的研究机构引入高校,为学生创造专业的教学环境。“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企业与高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目标等方面的制定,优势互补、课程共建、资源共享,在此模式下,企业拥有一定自主权,可以指派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促进共同发展。“校企实体模式”下,校企界限模糊,企业在校企合作发展中发挥主导地位,参与治理更加深入广泛。[2]

二、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的问题分析

(一)政策精准度不足,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资源浪费严重

影响我国继续教育校企合作良好外部环境构建的首要问题之一就是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相关的法律缺失,政策明晰度不够。对比国外校企合作发展较为成熟的发达国家,针对校企合作的法律以及激励政策都比较完备。例如,美国国会通过的《美国成人高等教育法》《美国全国职业教育法》《美国职业训练合作法》《卡尔·D·帕金斯法》《全国就业与培训法案》《美国教育规则》等,从管理和实施上明确规定各方权责,促进了校企合作的发展。[3]而我国目前关于校企合作的法律文件大多停留在纲领、概念层面,缺乏具体的可操作办法,例如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的,各类高等学校密切与行业、企业和有关部门联系,建议一批长期稳定的就业、创业和创新基地,但是并未提及如何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4]除此之外,地区性指导文件对于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的实践调研也并不完善,对于校企合作培养层次缺乏规划。当前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大多还是沿用以往的模式与做法,盲从市场,缺乏顶层设计、层次规划以及对自身特色的准确定位,导致各类院校在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的前提下,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类型雷同,教育资源浪费严重。

(二)内容创新度不够,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教学资源落后

从发展实践来看,目前国内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沿用以往的经验,由于历史与条件的局限性,以及继续教育“双师型”师资力量不足,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难逃“普教化”发展模式,学生学习多以理论为主,即使有实践课程也是以简单的实训为主,缺乏对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探索 难以满足新时代校企合作需求。从教学内容来看,“互联网+”时代,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层出不穷,企业需求也从技术型实用人才向复合型高端人才转变,传统的“教条式”教学一味盲从书本,教学内容更新程度远跟不上市场需求,造成学生所学知识与市场脱节,学生、企业对校企合作热情不高。从教学方式来看,传统课堂往往以教师为主导,“一言堂”式填鸭教学无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尤其在校企合作中,学生存在企业员工与高校学生双重身份,本身知识水平差异较大,学习时间并不固定,传统机械的面授教学也无法保证在职学生在工作之余的学习质量。

(三)体制灵活度不强,校企合作对话渠道不畅

传统思维认为继续教育是利用“边角余料”举办地教育,是全日制教育的附属。高校内部政出多门,职能错位,极大地抑制二级学院的办学热情,导致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缺乏动力。[5]除此之外,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管理方式较为单一,大多套用普教管理模式,缺乏对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管理模式的深度调研。多数校企合作在签订合作协议后便置之不理,对合作过程缺乏动态监控,对于突发事件缺乏应急处理方案,导致合作后期难以为继。

再者现有的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国际思维不足,缺乏战略规划,参与主体较少,高校、行业之间沟通不畅,行业需求人才目录以及行业准入标准更新不及时导致培养学生创新度不够,未来几年学生“毕业即失业”、企业“用工荒”问题依然存在,不利于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的优化路径

(一)准确定位,明确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规划布局

美国前任劳动部部长罗伯特·瑞切曾明确指出,政府应当担负起积极发展工人培训和建立健全再就业培训国家体制,创造优质劳动力以更多地吸引全球资本的责任。[6]政府作为市场的调节者,在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中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主动转变思维,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在科学调研的前提下,结合地方发展需求以及行业实际制定校企合作人才培育规划,明确人才培养层次,为各类高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提供有效参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7]相关法律部门应针对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需要,从合作教育规划、管理、资助、税务、激励、监督、评价等方面制定政策法规,明确国家和企业对继续教育投入比例,对于投入资金用途作出明确的规定,引导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规范化发展。并明确相关的监督机制、惩罚机制,加快推进《继续教育管理办法》《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管理规定》《社会监督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落地实施,为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提供法律保障,促进校企合作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发展。

(二)與时俱进,丰富校企合作教育内涵

教育资源是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发展的基础性问题,也是保障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高校继续教育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善用国内外资源,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立足自身发展特色,打造校企合作亮点,探索出符合自身长足发展的独特模式,不断拓展校企合作内涵。

首先,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继续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在立足本校发展特色的基础上寻求创新。目前西欧、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校企合作发展较为成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例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即学生同时具备企业学徒和在校学生的双重身份。“双元制”后期更发展为校企签订研究合同,企业进驻大学设立科研机构等多样化合作模式,为德国培养了一大批高质量人才,成为德国高等教育改革史上重要的一笔。高校继续教育应借鉴“双元制”优势,进一步拓展“双元”内涵,将继续教育学历教育、非学历培训相连通,实行“学分银行制”“开放教育制”,实现学历与技能的提升,促进人才“双向”综合发展发展。以校企合作为抓手,充分发挥继续教育优势,特聘专业人才进入大学任教,组建专业研发团队,在不断实践与创新中完善合作模式。

其次,在借鉴优秀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彰显本校特色,增加校本课程,更新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借助高校优势专业,融合企业实际需求,灵活运用深度案例教学,吸纳企业优秀人才,校企共建特色课程,培育发展亮点,共同推进教学课程校本化、地方化、个性化,实现校企合作长足发展。例如金陵科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在利用原有材料学院的验光方面的优秀师资、教学力量,与江苏万新光学集团、江苏明月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验光配镜行业的优秀企业积极开展合作,联合培养,提高教育质量,并衔接金陵科技学院技能鉴定所(国家技能鉴定所第三十五所)进行眼镜验光员与定配工技能鉴定,针对性教学,“一条龙”式服务,打通学历教育与专业资格证书之间的壁垒,实现高校继续教育合作办学的良好互动。

最后,教育发展要紧跟时代特色,将“互联网+”思维融入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之中。2019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发挥技术优势,变革传统模式,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7]与传统教育不同,校企合作教育对象属于在职学生,学习实践具有碎片化、分散化特点,因此,要保证学生学习实践,需要借助“互联网+”思维,丰富线上教学内容。高校需要根据企业生产特点,建设企业专属学习平台,加强师生互动,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在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在职学员实践经验丰富的特点,将“物联网”平台引入课堂,从学员自身实际出发,模拟生产场景,启发学生思考生产实践背后的理论知识,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增强学生课堂获得感。例如,金陵科技学院与南京云创大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2015年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打造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中心和“X-Lab未来科技实验室”;2020年,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围绕“高校云渲染基地”“5G应用场景”等方面开展合作,利用科技手段,为学生创造专业教学环境。

(三)转变思维,加强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沟通交流

为推进校企深度融合,高校必须积极引导企业参与教育目标的制定,教育内容的规划,为校企平等对话创造环境,推动校企“双主体”办学,打造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推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促进区域经济长足发展。

首先,针对高校内部政出多门的管理弊病,积极推进继续教育改革,简政放权,采取二级管理模式,健全组织机构。其次,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制定《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管理规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特聘教师管理办法》,明确权责清单,释放继续教育办学活力。最后,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理事会,鼓励企业人员在理事会任职,并保障企业人员的任职比例,激发企业参与热情;聘任专人管理日常事务,双向沟通,提高校企合作契合度。

此外,校企合作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就必须立足当地经济发展,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争取政府支持,建立特色培养合作试点,逐步推广,打造精细化、多样化、层次化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加强与相关行业协会的联系,发挥规模效应,积极更新本行业服务标准,将职业文化融入校企合作当中,健全行业参与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丰富校企合作内涵。另一方面融合国际视野,加强与国外大学沟通交流,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类似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等多类型、高层次人才。制定多层次培训项目,做到基础班与高端班型相衔接、短期培训与长期教学相结合、国内交流与国际考察相连接,明确人才培养层次,优化资源配置。

四、结语

新时代下,发挥政府服务职能,促进资源配置、政策落实,优化校企合作办学环境,加强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索,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手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政府、高校、行业协会等多种力量参与继续教育校企合作治理,是新时代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尝试,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力举措。

参考文献:

[1]吴金顺. 美国职业教育的合作模式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启示[J].当代继续教育,2015 (33):84-86.

[2]尹明明. 基于校企合作的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9):24-25.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 07/t20100729_171904.html.2010-07-29

[4]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EB/OL].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177/201003/t20100304_248 8.html 2004-02-10

[5]吴学松.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策略论析[J].成人教育,2020(9):7-12.

[6]李元源.美国成人教育的管理体制探析[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0(4):7-8.

[7]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 04/t20180425_334188.html 2018-04-18

作者简介:

陈雨(1993年-),女,安徽临泉人,实习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