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职教“产业”视角下毕业生资源问题

2021-04-12张述凯王力颖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钢铁产业产业毕业生

张述凯 王力颖

摘 要: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片面扩大招生的现象,这是毕业生过剩的直接原因;而“教学”过程习惯于职教“产业”“投入—产出”的经濟思维定式,则决定了所培养的毕业生不能完全符合产业的需要,这是毕业生过剩的间接原因。面对毕业生“被就业”的社会问题,应该突破毕业生“对口”就业范围,从产业外寻找就业空间市场,注重培养跨产业、跨区域所需要的毕业生资源。

关键词:职业教育;钢铁产业;毕业生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03-0133-03

一、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之一,在市场化环境下,职业教育属于“产业”范畴。学校既是教学实体,又是经济实体,既出人才,又出产品,并达到产业自身高度完善的程度要求。其中,研究的主要对象,即职教毕业生资源要素,可以自由流动、转移和交换。这是校企之间能够在不同产业资源共享的充分条件。

研究假设之二,在一定区域经济内,某一产业对人力资源需求,与相应产业职教发展存在着关联性。主要表现为,职教规模、专业设置与产业人力资源需求相适应,决定了职教产业发展动向受制于实体产业发展状况。因此,形成了双方之间资源互补的必要条件。

这种假设的合理性在于,对职教产业性质有一致的共识:一种特殊的产业。如果该产业所属企业(职教院校)所生产的“产品”——毕业生得到了认可,那么,教育产业与实体产业之间实现了价值交换。从下面将要分析的相关资源理论和校企战略联盟角度看,其实质是研究校企之间毕业生资源互补和共享的问题。

二、相关职教“产品”问题分析

引用职业教育“产业”这种有争议的观点,有利于从经济学角度反证教育的产业性,而教育客观上具有的物质属性主要表现为其产业特征。

1.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职业教育的发展出现了某些明显的产业性特点。除了民营教育外,非主流学派教育“产业”所认可的教育与企业市场化的论点,已经“指导”产生了许多职教院校简单地沿用企业经营模式管理和运营学校的现象,也有些教育主管部门,通过“产业”把教育推向市场的办法,压低办学成本,忽视职教人才培养质量等问题。其一,以“招生创收+财政资金+其他渠道资金经费”的方式,取得维持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资金来源,开启了超规模招生获利的非良性竞争,这是职教毕业生过剩直接原因。其二,在教学上,重视以“投入—产出”经济法则衡量职业教育改革管理过程,以少的师资、教学设施条件和资金投入,维持着传统职教模式,忽略了跟岗、顶岗实习、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出现了一批技能低下的无效毕业生源,偏离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观。就业环节,由于招生数量大,职业院校缺乏丰富的办学资源,难以培养出完全符合相应产业需要的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业所属职教院校与行业所属企业共享毕业生资源配置的关系。这样,毕业生过剩现象成为必然,并成为“被就业”的社会问题。

2.在“供”(招生)“产”(教学)“销”(就业)运行机制下形成的职业教育“产品”进入社会生产或服务领域过程中,职教毕业生这种特殊“产品”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因为,职业教育“产业”在运作过程中,其具有既不能完全市场化,又不能按传统教育模式办学的特殊性,这反映出职业教育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另类特性。如,在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同行业内的职教院校毕业生资源供需关系,只存在单方面的供应,而不存在需求的问题,因为校企一体,共同隶属于行业主管部门,仅存在分配和接收的关系而已。虽然从表面看,学校提供的毕业生与行业所需的毕业生资源高度的一致,其实,供需平衡背后反映出壁垒政策的强制作用。致使毕业生资源供需存在着绝对不平衡性。并且,在计划经济下,计划的依赖性又引起了专业不对口的毕业生资源结构错位。

3.即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资源学说理论上,校企双方差异性的本质就是产业所需资源的稀缺性所致。一方面,产业各种资源的稀缺,包括毕业生资源数量相对不足以及资源结构失调;另一方面,职教发展过程中,由于过度扩招热门专业,办学规模追逐经济收益的同时,相关产业还是满足不了所需的稀缺毕业生资源。所以,在需求信息不对称或扭曲的情况下,产业链下游产业所需毕业生资源总体数量上供过于求。正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企业处于主动地位,学院处于被动地位,造成了将来毕业生资源供需关系的变异。在市场经济下,则表现出供需数量上相对不平衡性,加之校方追求扩大招生热门专业规模,引起了结构上比例失调。最终导致了作为上游产业,职教院校的主要“产品”(毕业生资源)完全背离了上、下游资源配置平衡性的要求。

三、职教院校毕业生供需非平衡例证分析

以山东省冶金职教毕业生供需求为研究对象。从学生来源分析开始,职教招生渠道所培养的毕业生形成了钢铁产业普通劳动力资源。这决定了省区域性冶金职教的发展,必然受制于钢铁产业所需的人力资源数量和结构。

1.抛开技术因素造成的劳动力资源需求量下降的原因,假设济、莱落后产能逐步淘汰,正在日照建设产能2 000万吨生产规模的钢铁基地。考虑新建和淘汰两种情况,新、老两区劳动力资源的需求状况仍不成定数。

按目前统计的就业数据分析,在山东钢铁集团的人力资源构成中,每年对冶金职教毕业生的需求500~600人;相比之下,山东冶金职教毕业生规模已经超过了3 000人以上。可见,山东冶金职教发展面临着“出口”不畅的严峻挑战。所以,未来冶金职教必须超越“唯冶金产业为就业后盾”的惯性思维,减少钢铁产业不需要的过剩毕业生的数量,拓展冶金职教联合就业的市场,延伸原有钢铁产业链的长度,研究不同产业发展方向和不同行政区域的产业政策,从系统外寻找更大的冶金职教发展空间,跨产业、跨区域培养通用类型专业劳动力资源。如,利用打造胶东半岛机械制造行业基地的集群优势,培养机械、船舶制造等产业领域所需的毕业生,进一步扩展冶金类职教产业与半岛及沿海制造业上、下游的关联性。

2.山东冶金职教的发展,在同一个系统内,采用“工厂的需求”和“学校的教学”方式沟通、整合,通过校企结合的持续性,保持毕业生资源的供应与省内钢铁产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平衡。

一是从招生方面,山东冶金职教必须重视临近钢铁产业布局内的生源分布,这些报考冶金类专业的生源,是构成山东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的基础。如,2008年山工职院录取新生的统计中,莱芜、临沂、泰安等地生源集聚,仅莱芜地区生源就占700多名,比例高达19%,而据招生网信息,莱芜籍新生尚有300—400名考生未予录取,在自然地理上占全省面积1.5%的区域,近1 000人报考同一个冶金类志愿,数据说明了新生源的地域性积聚特点。与此相对应,冶金职教的发展自然也应该考虑地方区位性的影响,根据钢铁产业人力资源的预测需求,调整、设置对口专业的数量,应该从招生环节着手,防止出现热门专业供过于求的资源浪费。其主要的切入点是,加强冶金职教与钢铁产业之间教学资源的互补共享。二是从教学方面,通过订单培养形式,校企双方直接地凭借经济性契约,实现异质性资源配置和交换。厂方制定教学大纲,编制教材,就业需要是厂方的定单,从根本上否定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组织过程。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具有靠近莱钢的地理优势和地方政府政策支持的优势,新增设粉末冶金专业,扩展与莱钢劳动力资源培养合作办学的辐射面;日照职业学院凭借产业政策优势,增设冶炼专业,与日照新兴钢铁产业深度合作;而已有冶金类专业的山东工业职业学院,则通过适时调整专业结构的方式,延伸钢铁产业链,将专业群建设面展开,以满足化工、材料、有色金属、船舶、建筑、物流、电子信息等相关产业的人力资源需要。可见,山东省内的冶金职教已经出现了“三足鼎立”的格局,增大了预测冶金类毕业生数量和结构的难度。但是,通过订单式培养方式,能够缓解毕业生供应过剩所带来的“不经济”现象。

3.山东冶金职教的发展,可以突破钢铁产业,跨产业、跨地域,拓宽专业群所辐射的空间。根据产业链理论,钢铁产业链向下游延伸,则进入市场拓展环节。如,省际企校跨区域合作,是规避政策性壁垒限制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办法,可以弱化相关行政事业部门的政策,从某种程度上,能使计划的强制力失灵。

从长远看,省内区域的冶金职教发展,还应跨省市、跨区域与相应行业或跨行业联盟,双方或多方交换互补性资源形成合力优势,培养高职毕业生,以提供不同产业所需的劳动力资源。如,邻省钢铁产业也需要冶金、机械类专业,并且,自然减员又必须通过吸收新的人力资源得以补充。这种局面形成了校企双方寻求联合的基础,出现了苏、鲁、豫省际跨区域校企办学联盟。如,沙钢集团并购安阳永兴钢铁企业后,严重短缺职业技能人力资源,主动与山工职院联盟,这完全属于市场经济行为。校方承担培训的对象不是校内学生,而是企业自主招聘的学员,大部分具有普通大学、专科、中专知识,却缺少技能。一个区域的职教可以跨省提供行业性特色的人力资源,具有异质性知识和技能。可见,以校企联盟形式的冶金职教,不再拘泥于校方那种“招生、教学、就业”三个环节的办学模式。而是基于各个地区客观存在的区域差异,着眼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现校企联盟合作,共享异质产业资源。按需开展的职业培训、合作,彼此互享稀缺资源的优势,形成职业教育专业与区域结合的地方性特点。

所以,从资源基础理论角度而言,作为职教产业,毕业生资源应该与相关产业需求的人力资源数量基本一致,避免过剩或不足所造成的教学资源浪费和短缺。因此,冶金职教发展在满足对口产业人力资源需求的同时,一定要拓宽冶金专业群所辐射的人力资源需求范围。

四、保持上、下游产业链人力资源均衡性尚待解决的问题

从经济理性角度,应该深度研究学生的学费资源、学校的知识资源和企业提供就业空间资源,充分发挥“三方资源”互补、共享的更大优势。

1.山东冶金职教的发展趋向,应该是形成一个职教集团,充分发挥各职教院校的资源优势,彼此互补,共享稀缺资源,培养和培训钢铁产业所需的人力资源。但是,根据交易费用理论的要求,“校企一体化”的形成,会受到各种地区性、政策性等壁垒的制约。建立与企业集团联盟的动态关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2.产业链中大量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职教产业与钢铁产业二者之间相互价值的交换是否对称,还有待于运用科斯产权理论思想,进一步分析界定量化双方资源配置及使用效率的大小,并以缔结契约的方式达到彼此间的均衡。

3.在一省区域经济范围内,可以准确定位全省“大冶金”职教发展的方向,使得优化劳动密集型钢铁产业所需人力资源成为可能。在理论上,可以将冶金职教发展的面拉宽、拉长,即专业辐射面广,校企联盟的产业链长。但是,在实践中,却难以付诸具体的实际操作。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0-07-29.

[2]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06]118号)[R].2006-12-28.

[3]  王明达.深化职教改革,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更大作用[N].中国教育报,2006-12-15.

[4]  刘绍英.校企战略联盟问题研究[J].长三角,2009,(6).

[5]  Edith Tilton Penrose,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M].Guildford and Kings Lynn:Biddles Ltd.,1959.

[6]  Birger Wernerfel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J].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1984,(5):80-171.

Abstract:In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there has been a phenomenon of one-sided enrollment expansion,which is the direct cause of the surplus of graduates;The“teaching”process is accustomed to vocational education“industry”and“input-output”economic thinking pattern,which determines that the graduates can not fully meet the needs of industry,which is the indirect cause of the surplus of graduates;Faced with the social problem of graduates being employed,we should break through the“corresponding”employment scope of graduates,look for employment space market from outside the industry,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cross-industry and cross-region graduates resources.

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iron and steel industry;graduate

[責任编辑 百 合]

猜你喜欢

钢铁产业产业毕业生
武钢与新日铁的科技交流(1972-2011)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揭阳市麻竹笋产业发展思路研究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
抓住政策利好,加速战略转型
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分析
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1万
国务院再出政策化解钢铁产业过剩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