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应对校园突发热点事件网络舆情的策略

2021-04-12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1年8期
关键词:热点舆情校园

贾 勇 石 忠

(滨州职业学院,山东 滨州 256603)

1 引言

近年来,高校校园突发热点事件时有发生。由于校园空间和学生群体的特殊性,高校校园突发热点事件更容易形成舆论热点,如对其处理不当,还会使校园舆情事件愈演愈烈,最后可能演变成社会舆情事件。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大学生思想活跃、民主性高、自由意识强,但思想尚未成熟、辨别能力欠缺,致使其更容易成为高校校园突发热点事件网络舆情的“燃爆点”。因此,深入分析高校校园突发热点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处置机制和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高校校园突发热点事件网络舆情概述

2.1 高校校园突发热点事件内涵及特征

高校校园突发热点事件是指在高校校园内突然发生,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威胁或危害人身、财产安全,影响或破坏教学生活秩序和和谐稳定环境的,必须采取紧急措施及时处置的事件[1]。通过分析整理近年来国内高校校园突发热点事件发现,在学校管理、校园安全、师德师风、招生就业、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突发热点事件较多。

高校校园突发热点事件不仅具有突发事件的共性,如不可预见性、时间突发性、结果危害性、处置紧迫性等特征,高校和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还使其具有自身特性。第一,更具聚焦性。教育是最大的民生,高校事关国家民族未来,历来受社会关注,使其极易成为关注焦点和舆论热点。第二,更具“爆炸性”。当代00后大学生都是互联网“原住民”,思想活跃、精力充沛、与网而伴、群体而居,十分容易将校园突发热点事件“引爆”为网络舆情。

2.2 网络舆情的内涵及特征

高校校园突发热点事件网络舆情是指大学生根据各自的文化背景、道德观念、价值标准、情感状态以及对具体突发事件的理解和认知,在网络平台上发表的言论观点、情绪意愿、意见态度等的总和[2]。

高校校园突发热点事件网络舆情具有显著特征。第一,更强扩散性。大学生思想活跃、民主参与意识强、网络运用娴熟,网络空间开放自由的特点易被最大限度地发挥,从而使网络舆情叠加扩散成为可能。第二,更具复杂性。网络是争夺意识形态主导权的关键领域,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容易受到冲击,因此,突发事件衍生的网络舆情极易引发意识形态斗争。

3 滨州高校校园突发热点事件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情况

为具体了解高校应对校园突发热点事件网络舆情的工作情况,本文选取滨州市高校宣传部、学工部、办公室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座谈、电话交流等形式,调研其应对校园突发热点事件网络舆情的机制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运行保障、工作成效等情况,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3.1 工作现状

(1)工作体制机制逐渐完善。滨州各高校均初步形成了在学校党委直接领导下,统筹线上线下、开展正面回应、积极妥善处置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组建了包括党务干部、辅导员、班主任等人员组成的评论员队伍,发出正面声音,引导网上舆论,占领舆论阵地。

(2)舆情处置能力不断提升。滨州各高校均组建了以教职工为主的舆情监测团队,主要采取人工搜集方法监测、跟踪各网络平台,收集、上报有关信息;初步形成了以学校宣传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参与的分析研判机制,按照分级分类要求,初步做出处置建议并上报学校党委。

(3)正面宣传引导日益壮大。滨州各高校始终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宣传、党管媒体的原则,积极推进校园传统媒体与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办学成就,开展各种主题宣传活动,校园媒体的传播力和舆论引导力日趋增强。两所高校在市级政务微信公众号传播影响力排行榜中稳居前十位;一所高校在全省高职高专微信影响力、市级政务微信微博传播影响力排行榜中稳居前五位。

3.2 存在不足及分析

(1)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政治性认识不足。舆情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关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实现。2020年,某势力借高校春季开学时机,对我国疫情防控成果和春季开学决策进行抹黑攻击,我市个别高校因在全省开学较早、返校学生规模较大,一度成为舆情焦点。

(2)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工作理念存有偏差。从防范角度看,管理层缺乏对校园突发热点事件网络舆情的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平时对学生在面对校园突发热点事件时正确观念的树立上引导过少。从引导方式来看,主动“引”的意识和能力有待提升,个别高校有时为维护自身形象,还存在对网络舆情选择性“视而不见”或被动“堵”的消极处理方式。

(3)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效能不高。从调研访谈看,滨州市高校还存在面对突发事件反应滞后问题,由于多采用人工监测方式,致使信息收集不够及时全面、分析不够有效精准,再加上权威信息发布机制不完善,造成不实信息的滋生传播。共管共治缺位,学校院部之间、学校与网信公安等职能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协力不够,也是导致网络舆情发酵蔓延的原因之一。

(4)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我市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通常由宣传部有关人员具体负责,但他们同时还承担着大量其他工作,很难抽出专门时间和精力研究开展工作。此外,传播学、信息技术学方向的专门人才较少,对于网络舆情的敏锐度还不高,分析研判和引导处置知识不系统、技能不娴熟,直接影响到了网络舆情应对效果。

4 完善高校校园突发热点事件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策略

4.1 完善认知提升机制

(1)强化网络舆情危机意识。高校校园突发热点事件网络舆情相比其他危机燃点更低,应对压力更大,影响更为广泛,对学校的负面作用更严重,所以高校必须强化危机意识,将网络舆情应对工作作为学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环节,将网络舆情工作培训纳入教职工各类培训、舆情工作人员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增强教职工尤其是领导干部、工作人员对网络舆情意识形态属性和传播规律的深刻认识。

(2)强化网络舆情防范意识。舆情是现实的反映,只有坚持源头治理,消除矛盾隐患,堵塞工作漏洞,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才能减少网络舆情。注重做好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师生、班级、宿舍等制度,经常性深入一线与师生交流谈心,充分发挥辅导员、学生骨干的桥梁纽带作用,及时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情况,力争使各项工作都能效益最大化、让师生满意。

4.2 完善协同共治机制

(1)成立校园突发热点事件网络舆情专项工作小组。突发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涉及现实矛盾化解和舆情危机应对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专业工作。目前,高校条块式职能运行治理结构,使得部门职责界线过于清晰,对于应对网络舆情这样的综合性工作来说,不利于形成工作合力、提高工作效率。对此,可在学校党委直接领导下,设立专项小组,宣传部、学生工作处、办公室等相关部门有关人员为成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开展专项研究。

(2)完善校园突发热点事件网络舆情管理制度。在成立专项小组的基础上,还需建立校园突发热点事件网络舆情管理制度,对工作机构和人员的职责分工、组织应对的基本流程建章立制。在规章制度建设中要注重对各类校园突发热点事件进行预设、形成预案,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及价值观引导。

4.3 完善监测研判机制

(1)提升网络舆情监测采集的时度效。高校要依托网络信息员、评论员队伍,全天候监测跟踪微博、贴吧等学生活跃的网络社区,开学季、毕业季等重要节点,教学管理、后勤服务、评先评优等重点领域,以及学生中的网络活跃人物,并将舆情信息定期分类整理汇总上报。高校要根据数字化校园建设实际,注重用大数据技术研究分析网络舆情,引进使用专业系统,为有效应对提供技术支撑。还要与属地网信、网警等部门积极对接协作,借助职能部门的技术优势实现信息共享、形成治理合力。

(2)提高网络舆情研判的精准度。把握校园突发热点事件突发性、发展不定等特性,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网络舆情全阶段研判,牢牢把握网络舆情的应对主动权。运用危机管理、传播学等理论知识,对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研判,为后续引导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建立一支政治坚定、思想敏锐、业务精通,由领导干部、专家教授、思政工作人员及其他具有专业背景的人才组成的队伍,注重培养其中的优秀骨干,不断提高分析研判工作的专业化、专门化、科学化水平。

4.4 完善应急处置机制

(1)强化线下事件解决。校园突发热点事件发生后,专项小组需启动工作预案,明确细化各相关部门、人员的具体工作和协同机制,避免渠道不畅通、信息不同步。首先要加强线下校园突发热点事件的妥善解决,将官方正面回应、舆情控制引导与现实问题的有效解决紧密结合起来,利用综合手段给服务和管理增温、为事件和舆情降温。

(2)抢占时机权威发声。新闻发言人要以“第一时间”的原则,积极回应、答疑解惑,及时公布舆情信息,及时澄清不实言论。充分发挥社会主流媒体权威性高、专业性强、公信力强的优势,邀请新闻记者到校实地采访报道、实时发布信息,引导公众情绪、态度和言论。充分发挥意见领袖尤其是师生、知名人物意见领袖的正面引导作用,通过他们发表积极的评论,对相关帖子、评论进行置顶、压贴等操作表明态度,引导网络争辩向主流意见靠拢,控制舆情发展趋势。

4.5 完善形象修复机制

(1)注重与权威媒体的交流合作。与各级社会主流媒体等企业单位建立长效稳定的合作关系,平时加大对学校建设发展成就的正面宣传、广泛推介,增加相互理解认识。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也能够更好更快地达成舆情引导的认知最大公约数,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应对。

(2)注重危机结束后的反思总结。舆情事件结束后,要着眼未来,进行及时总结,不断根据新形势、新情况完善业已形成的各环节工作流程,为今后的舆情危机解决提供经验。同时,要本着人文关怀的理念,对事件和舆情当事人持续做好跟进教育引导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努力做到不留隐患、不留问题、不留死角。

4.6 完善队伍发展机制

(1)扩充专职人员。高校应建立舆情工作专门机构,明确至少3名专职工作人员从事网络宣传、舆情应对工作,尤其要吸纳精通危机管理、传播学、网络与新媒体、网络公共关系,精通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人才专职从事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综合不同专业视角加强校园突发热点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和实践探索。

(2)提高专业能力水平。针对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实际,常态化开展分类培训、分专题培训,首先要通过主题党日等活动、学习强国等平台,加强全体教职工有关意识形态、舆情管理等上级政策文件、法律法规的学习,切实增强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舆情敏锐性、鉴别力;其次,突出理论学习和实战演练,对舆情工作人员、辅导员等,针对性强化舆情监测收集、分析研判、应对处置等业务技能以及应急管理、危机公关、文字能力,鼓励参加专业培训,考取相关技能证书,提升专业素养和能力。

4.7 完善保障支持机制

(1)加大软硬件投入。设立舆情工作专项经费,推广使用专业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系统并及时更新,配备专门的办公场所和设备,提供物质保障支撑。

(2)加大科研投入。设置专题科研项目,设立专项科研基金,加大高校校园突发热点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应对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究,提升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科研能力。

4.8 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1)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突显正向激励作用,开展突发事件和网络舆情过程性考核,推动学校整体安全稳定和舆情治理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突出负向惩戒作用,开展突发事件和网络舆情结果性考核,一旦造成严重影响或后果的,取消涉事单位和个人的各类评先评优资格。

(2)进一步加大考核力度。将校园突发热点事件网络舆情工作情况纳入各院部绩效考核体系,过程性考核主要依据日常工作表现综合评定,结果性考核突出重大事件、重大舆情的影响,建立负面清单,实行一票否决制。

4.9 完善网络素养培育机制

(1)加强教育引导。依托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双轮驱动”,把依法上网用网、守护和谐稳定作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引导师生做网络文明的建设者、网络安全的维护者、网络法治的推动者、网络正能量的传播者。

(2)提升管网能力。完善校园突发热点事件防范和网络舆情应对有关规章制度,加强网站、新媒体、互联网群组等校内网络媒体平台的管理,加强与网信、网警等部门的联动协作,确保各类网络阵地可管可控、高效运行。

5 结语

高校网络舆情管控和治理能力是校园和谐稳定、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高校管理者应顺势而为,深刻剖析引发高校校园突发热点事件网络舆情的深层次原因,更新治理理念,优化治理结构,构建完善高校校园突发热点事件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网络舆情治理新格局。

猜你喜欢

热点舆情校园
热点
热点
结合热点做演讲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舆情
舆情
舆情
热点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