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医融合促进全民健康服务的存在问题分析

2021-04-12徐桂兰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1年8期
关键词:体医全民融合

徐桂兰

(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8)

在2016年颁布的《“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中,国家首次把“体医融合”写进社会发展规划大纲,指出“加强健康法制健身、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等”[1]。2019年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88.5%。我国成人肥胖率总计超过50%,这个数据还在上升。世界卫生组织2015年发布《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报告中指出:80%以上的慢性疾病通过预防来控制。临床治疗对于健康只起到8%的作用,但却耗费巨大[2]。体医融合能够促进人们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有助于人们关注健康的重要性。医学的目标是防治疾病、维护健康;体育的目标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医学和体育紧密联系、共同承担着提高人类健康素质的任务。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陕西地区体医融合健康服务现状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回收有效问卷1 314份,有效回收率为92%。对40岁以上居民发放问卷889份,重点走访调查了蓝田县、鄠邑区、南泥湾镇等地区约40个城乡社区和村落,主要针对体育、卫生管理人员、居民,就体医融合促进全民健康的客观现状,展开详细调研。

2 体医融合促进全民健康服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缺乏相关专业知识

广大居民对于体医融合促进健康的观念认识及维护身体健康的专业知识存在很多欠缺。

2019年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88.5%。慢性病防控工作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超重肥胖等问题不断凸显,导致慢性病患病率或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3]。而这些问题又恰恰是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控制的。政府、社会组织等采取的举措以及各项活动,其落实的第一步是要提升广大居民对健身、健康理念的认知。在对居民健身、健康认知情况的调查中,有19.33%的居民,对于体育锻炼对疾病的预防作用的认知还不清楚;有25.88%的居民不了解体育锻炼在预防疾病方面的相关知识;从未听说过运动处方的居民占62.61%。大部分居民认为不生病就是健康,对体育运动有助维护健康这一总体认识不足。

2.2 缺乏体医融合促进全民健康服务的具体落实制度

《全民健身计划》以及体育强省的实施意见,针对的是体育领域的具体政策。慢性病中长期规划以及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针对的是医疗领域的具体政策,同时对体育维护健康的问题有些涉及。只有《“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针对的是涉及健康的所有领域,在政策制度上,国家已经有了针对健康的宏观指导纲要,这是国家政策全面重视群众健康的具体体现。也是在该《纲要》之后,各个地方政府以及具体部门,都结合本部门的工作特点,制定出关于推进健康管理的相关政策。如2020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进健康陕西行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力求实现健康陕西行动的各项目标任务[4]。但是我们看到,目前只有可以指导健康总体工作的宏观政策,但是缺乏体医融合的具体落实制度,缺乏体育与医疗共同促进健康的具体执行制度,这对于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必然将产生很大阻力。

2.3 缺乏体医融合的复合型人才

我国目前的体医融合健康服务人才,主要是指医疗卫生人员和社会体育指导人员两大类。在调查居民的健身需要方面,其中需要锻炼指导的比例为54.11%(711人)、需要健身方法的为47.87%(629人);在疾病预防与康复需要方面,需要有人指导的比例为54.72%(719人)、需要预防与保健知识的人数比例为53.35%(701人)。体育健身指导和疾病预防与康复指导,都是当前最为需要的,这两者其根本问题是缺乏专业人员,这是影响全民健身与全面健康深度融合的阻碍之一。

根据陕西省统计局数据:2018年陕西省基层卫生人员29 424人(乡村医生28 492人和卫生员932人)。乡村人口为1 617.85万人,陕西农村每千人乡村医生数量为1.76人,每千人基层卫生人员数量为1.8人。《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卫生人员数达到3.5人以上。原则上按照每千服务人口不少于1名的标准配备乡村医生,每所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乡村医生执业[5]。现有的每千人常住人口基层卫生人员数量还远远不足。不足的这部分卫生人员,是基层卫生所开展健康知识宣传、讲座、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慢性病人群管理、指导慢性病人日常锻炼的关键人群。

根据调查,居民体育锻炼绝大多数靠自发,大多数处于无人指导的状态。专业的体育指导人员是社体指导员和健身教练。这也只能从体育的角度指导,涉及医学相关知识的很少。应该说体育专业指导人员本就不足,更别谈体医融合的专业人才。目前康复医学或运动医学方面的专业人才较少,全国范围内都较少,且集中在大城市,如运动康复师、保健师、营养师、运动处方师等。

2.4 缺乏体医融合促进全民健康的专业技术及设备

我国全民健身的场所设备有群众健身广场或路径、体育场馆、健身房俱乐部等。在公园、广场、社区、小区以及农村村委会等区域随处可见的群众健身广场,是国家通过专门的财政拨款、体育彩票公益金等形式,有计划地逐步建成,覆盖城市、乡村,供广大群众日常健身、休闲娱乐等活动使用。这些场所设备,已经作为全民健身设施的基础保障体系,群众的日常健身需求基本能够满足。

保障科学健身,就需要有身体指标测量数据。其基本数据指标内容包括:血压、安静脉搏、肺活量、跳跃能力、柔韧素质、反应时长、血糖、血脂、心电图、B超、尿常规、血生化检查等。当前最简洁的服务设备是人体成分分析仪器。目前这些设备在城市中比较常见,但在农村地区医疗设备总体还是很匮乏的,一些基本医疗设施要在乡镇级别以上医院才有。

体医融合的专业技术及设备,总体发展处于上升阶段,但分布上以城市为主,农村较为匮乏。农村地区主要以传统康复技术为主,城市呈现新型运动康复设备和传统技术与设备并存现象。

3 体医融合促进全民健康服务的路径

3.1 在全社会范围倡导树立大健康理念,从理念上推动体医融合促进居民健康服务提升

大健康理念是根据时代发展、社会需求与疾病谱的改变,提出的一种全局的理念。它提倡自我健康管理,是在对生命全过程全面呵护的理念指导下提出来的。它的范畴不仅涉及各类与健康相关的信息、产品和服务,也涉及各类组织为满足社会的健康需求所采取的行动。全社会都应该倡导树立大健康理念,让广大居民在维护个体健康的意识上有显著的理念树立意识。只有将医疗卫生系统切换到全民健康操作系统上,才能建立起一套正确高效的人民健康保障体系。全社会倡导树立大健康的战略眼光,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必需。

3.2 健全体医融合制度体系,保障融合业务统筹协同开展

政府部门需要研究出台体医融合健康服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建设标准等。在建设指导意见方面,要明确构建体医融合健康服务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以及建设目标,完善体育和医疗部门在健康服务指导上的工作统筹等内容,保障体医两个部门在业务开展上不再分离。在建设标准方面,要明确体育与医疗健康基本服务内容、平均多少人拥有几名体医融合专业服务人员等内容。在建设模式方面,总体体现公益性服务模式,并对体医融合产业市场形成一定的鼓励政策,针对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居民健康服务的多元需求,鼓励多元化的服务供给模式。对运行机制、人员配置、绩效考核等均要有一定的鼓励政策,可以给予每个社区或乡镇一定数量的体医融合专设人员岗位配置,按照事业单位等相关编制纳入。尤其是在条件较为偏僻的农村地区,人员待遇应该适当提高。

3.3 多渠道培训体医复合型人才,保障体医融合健康服务开展的人才资源

高校要根据国家政策与市场需要,与时俱进开设体医融合的相关专业,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为健康服务的长远发展储备必需的人才资源。社会培训机构要注重运动康复师、运动按摩师、健康营养师、运动处方师等新型职业技能的培训,缓解和弥补体医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的现状。医疗卫生人员,是体医融合健康服务的关键人力资源,这部分人群首先要懂医学知识,对这部分人群需要培训相关体育康复知识,为他们传授运动处方开设的相关知识、体育运动的相关知识,就能够满足当前体医融合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需要。

要想培育体育锻炼指导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固然是一个重要来源,在广大群众中,可以挖掘到的人员有很多,这可以弥补体育锻炼指导人员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给他们培训体医结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让他们带领周围群众积极锻炼,逐步形成体育锻炼与养护身体的良好氛围,要鼓励体育社会组织,定期组织人员参加体育技能学习。

3.4 卫生医疗综合服务体系转变,将运动处方作为诊疗的基本内容

相关部门要组织医疗领域的专业和体育专家一起协调建立运动处方库,按照人群年龄特征、身体数据分类,按照预防疾病以及身体康复等目标,建立不同种类、服务目的不同的运动处方库。各级各类医生要将体育活动作为人的基本生命体征纳入问诊体系中,将运动处方作为诊疗的基本内容。上级管理部门也需要制定相关鼓励政策,鼓励将基层卫生人员开出的运动处方的数量以及质量作为评价其工作成效的一个指标。

3.5 采用多种措施,保障城乡健身与医疗资源均衡分配

在国家医疗卫生扶贫政策支持下,以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为重点探索对象,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构建县域医联体。医联体不局限于技术合作,而是做到人财物统一调配,真正达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服务于最需要最迫切的广大农村居民。在服务形式上,县级医院定期进村卫生站、进镇医院开展义诊,组织领导以上级医院相关专家为主的志愿者团队服务形式,开展志愿者团队健康服务;在服务内容上,对常见病、慢性病进行初步筛查、诊断,现场专家们可以根据村民身体状况,给予康复保健的运动指导、中医治疗方案等,开展健康知识宣传与讲座,现场开出运动处方,引导大家要加强自我锻炼与保健,无病也要防患于未然,身体不适时要及时就医,把疾病扼杀在摇篮中。

4 结语

体医融合促进全民健康目前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不断加大宣传、强化融合理念,在全民健身政策推行中融入健康管理、慢性病防控,建立专门的融合组织或机构,加强体育与医疗融合科技的研发和应用,积极购买第三方服务进行产业融合,培训运动医学融合型人才,完善体育与医疗融合设施,积极开展多主体的融合活动,形成政府主导、体育与医疗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共生工作机制和运行模式,推动体医融合促进全民健康服务的持续长远高效发展。

猜你喜欢

体医全民融合
后疫情时代安徽省体医融合现状的调查研究
全民·爱·阅读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边界与可能:体医融合中的身体、技术与知识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可持续全民医保
共生理论对“体医结合”模式创建的启示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