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在精神病护理中的作用

2021-04-11李月倩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7期
关键词:精神状态精神病依从性

李月倩

(阜新市精神病防治院,辽宁 阜新 123000)

因疾病影响,部分精神病患者会出现自残甚至自杀等不良情况。而且,少数患者在出院后,由于未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病情也会复发,甚至呈现加重趋势[1]。本文为进一步研究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在精神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选择110例精神病患者为对象。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将我院收治的110例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区间为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以数字抽签法为分组方法,按照既定规则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中,有31例为男性,24例为女性;患者年龄集中于24~70岁,平均年龄为(38.11±3.20)岁;患者最长治疗时间为1年,最短治疗时间为1个月,平均治疗时间为(6.04±0.93)个月;致病原因:14例患者因脑器质性病变导致精神疾病,23例患者因躯体类疾病引发;18例患者因脑组织退化疾病导致。观察组患者中,有32例为男性,23例为女性;患者年龄集中于25~70岁,平均年龄为(39.02±3.19)岁;患者最长治疗时间为11个月,最短治疗时间为1个月,平均治疗时间为(5.97±0.91)个月;致病原因:14例患者因脑器质性病变导致精神疾病,24例患者因躯体类疾病引发;17例患者因脑组织退化疾病导致。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经临床各项检查后,症状与检查指标均符合精神病的诊断标准;患者及患者家属对此次研究的相关事项有一定了解,在同意的情况下自愿参与。排除标准:①患有内外科疾病的患者。②不能清晰表达自身诉求,存在沟通障碍的患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④未获得家属知晓且同意的患者。⑤基础资料缺失,不能支撑疾病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的基线资料,如性别、年龄、治疗时间和致病原因等,应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疾病现状进行对症的临床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提醒患者按医嘱用药,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对患者的日常工作进行关注和干预。观察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的同时,进行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主要有以下措施。①语言沟通干预:第一,选择恰当好处的沟通机会。在了解患者的基本资料后,发现每一位患者的疾病情况均有所不同。在结合患者的性格特征和学历水平之后,护理人员需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进行沟通及交流[2]。在实际的沟通期间,护理人员需要承担两个角色,一种是心理的抚慰者,应对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采取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有效缓解患者的消极情绪,在降低心理压力的同时给予患者一定的指导和建议;另一种角色是倾听者,护理人员要主动倾听患者的心理诉求,采取对症措施满足患者的情感需求,进一步消除患者的心理顾虑。第二,保证积极主动的沟通态度。在语言沟通的整体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注意保持自身的沟通态度,以主动热情为主,轻声柔语为辅[3]。同时,为进一步缩短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距离,护理人员在沟通全程要面带微笑,站在患者的角度上思考问题,避免尴尬,造成患者的不信任感。第三,有效尊重和保护患者的隐私。在沟通过程中,可能会涉及患者的隐私,如情感隐私、生活隐私等。为此,护理人员在整体沟通期间,切记保护和尊重患者的各项隐私,增强患者及护理人员之间的亲密感和信任感,保证沟通结果的可靠性。②心理护理干预:第一,时刻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患者在治疗期间,因疾病情况、治疗环境和自身心理承受能力等主客观因素影响,心理状态会随着时间或病情的变化产生波动和起伏。在此情况下,护理人员要与患者保持有效的交流。在交流期间,护理人员要以患者为核心,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制订相应的干预措施,选择亲切、温柔的方式与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帮助患者的心理状态持续处于平稳[4]。第二,提升患者的疾病认知。精神病的复发率较高,疾病会在治疗期间反复发作,导致患者失去对生活的希望,甚至有自残或自杀的不良现象出现。为此,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情绪状态,了解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对于一些认知有误的方面,护理人员要及时干预,防止轻生等严重事件的发生。第三,丰富患者的文娱生活。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定期开展和组织一些文娱活动,帮助患者寻找到自身的兴趣和爱好,让患者恢复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心。通过此类方式,还可以有效转移患者的注意力,让患者不再投入过多的注意力在疾病方面,放松患者的身心,从而起到疾病治愈的效果[5]。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其中,精神状态采用BPRS量表进行评分,分值越低,表示患者的精神状态越好;生活质量采用EORTC评估,主要指标包括整体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和躯体功能[6]。比较两组患者的药物使用依从性,其中,依从性共分为完全依从、一般依从和不依从3个维度。患者严格执行医师的治疗方案,定时定量进行药物使用的为完全依从;患者遵守医师的治疗方案,偶尔出现药物使用不合理现象的为一般依从;以上2种情况均未达成的患者为不依从。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本文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其中,利用χ2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处理,用百分比(%)表示;借助t检验对计量资料实施分析,用()表示。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精神状态及生活质量比较 在精神状态方面,对照组评分为(66.31±5.85)分,显著高于观察组的(41.57±3.2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活质量方面,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精神状态及生活质量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的精神状态及生活质量比较(分,)

2.2 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分析 对照组中,共有11例患者为不依从,服药总依从率为80.00%;观察组中,服药不依从的患者较于对照组而言,差值为8例,服药依从率为94.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分析[n(%)]

3 讨论

精神病作为一种病情复杂的疾病,复发率极高,且对患者的身心均会产生极大影响[7-8]。在此情况下,精神病患者在治疗期间的情感需求远远大于其他疾病患者。即使精神病患者的病情缓解,得到了医院的出院许可,在出院后也要注意情绪的稳定性,防止病情复发。研究表明,由于精神病的治疗周期较长,患者会在长期的治疗中对药物使用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影响疾病的最终治疗效果。而语言沟通和心理护理作为干预心理情绪的常用方法,可在缓解患者消极情绪、降低心理压力和提升治疗效果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精神状态评分为(41.57±3.29)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P<0.05;同时,观察组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也优于对照组,差异P<0.05;另外,观察组的服药依从性为94.5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在精神病护理期间,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及语言沟通,能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精神状态精神病依从性
心理护理对宫颈癌术后患者精神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完形填空专练(五)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精神病
都有精神病
还不都一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应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我们应该拥有五方面的精神状态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体育教学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重要性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