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对下肢手术的血流动力学及临床效果分析

2021-04-11

中国伤残医学 2021年22期
关键词:腰丛动力学血流

姜 波

( 鞍山市长大医院 , 辽宁 鞍山 114007 )

众所周知,下肢手术是临床用以改善患者下肢功能的常见术式[1],而其手术预后效果往往与术中麻醉方式的选择密切相关。医学研究表明,目前临床对于下肢手术中麻醉方式的选择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性,部分临床学者认为常规性的腰硬联合麻醉虽然能够满足手术治疗需要,但易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造成一定的波动[2],不利于营造理想的手术预后效果。因此,为在确保下肢手术过程中麻醉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稳定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以及最小化不良反应发生率,优化预后效果,本文随机将92例行下肢手术治疗的患者分为2组展开相应的临床研究,现总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从本院接收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并需行下肢手术治疗的众多患者中随机选择92例进行临床研究。排除标准:(1)患有免疫性疾病或血液系统疾病者;(2)存在视听障碍者或不愿参与本次研究者;(3)具有各项禁忌证或属于易过敏体质者;(4)病情危重合并重要器官功能损害者;(5)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以及不符合本研究其他标准者。纳入标准:(1)需行下肢手术治疗且所患疾病均符合WHO中的相关诊断标准;(2)研究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经患者自愿签署研究相关协议。将其按红蓝数字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46)和观察组(n=46)。其中,对照组女患者有18例,男患者有28例;最高年龄为79岁,最小年龄为36岁,平均年龄为(57.68±10.41)岁;下肢手术类型: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22例,股骨头置换术15例,截肢术2例,其他为3例。观察组女患者有19例,男患者有27例;最高年龄为80岁,最小年龄为35岁,平均年龄为(57.66±10.43)岁;下肢手术类型: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22例,股骨头置换术16例,截肢术2例,其他为2例。2组一般资料对比,P<0.05。

2 麻醉方法:对照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常规消毒铺巾后取患者侧卧位,屈膝收腹[3];利用L2-3或L3-4椎间隙进行穿刺,待脑脊液流出后注入浓度为0.75%的1.2-1.5ml布比卡因(山东华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2106;规格:5ml:37.5mg);向患者头部置入硬膜外导管备用,注入药物10分钟左右后对其行麻醉平面测试,若麻醉平面不足则继续注入3-5ml浓度为1.5%的利多卡因(湖南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3021930;规格:2ml:4mg);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调节用药剂量。观察组采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取患者侧卧位,嘱咐其保持患侧朝上;在无菌操作原则下利用北京莱宝宏达科贸有限公司生产的KT-1神经刺激仪与100mm的穿刺针对患者腰丛穿刺点和坐骨神经穿刺点进行穿刺(穿刺角度:90°);初始刺激电流设置为1mA,脉冲时间设置为0.10ms,频率设置为1Hz[4];回吸无血,分别注入0.5%的罗哌卡因20ml。

3 观察指标:观察记录2组行下肢手术治疗患者麻醉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变化情况(SBP、DBP、HR、SPO2)、麻醉后的感觉神经阻滞与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和持续时间,并以此为依据参照医学相关规定客观评估其麻醉效果。良好:患者麻醉阻滞完全且肌肉完全松弛,术中无明显疼痛;一般:麻醉阻滞完全但肌肉松弛效果一般,易对手术操作产生相应的影响且术中疼痛较明显;较差:麻醉阻滞不完全,患者机体过激反应严重,完全无法耐受手术。麻醉总有效率=(良好例数+一般例数)/总例数×100.00%,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恶心呕吐、尿潴留、皮肤瘙痒、头晕头痛)[5-6]。

5 结果

5.1 2组麻醉效果对比:对照组患者的麻醉总有效率82.61%,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的95.66%,且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对比(n,%)

5.2 2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观察组患者麻醉后的SBP、DBP、HR、SPO2几项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且组间相关数据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麻醉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变化情况对比

5.3 2组患者感觉神经阻滞与运动神经阻滞对比:对照组患者麻醉后的感觉神经阻滞与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虽略快于观察组患者,但其麻醉阻滞效果持续时间却明显少于观察组患者,且2组间的相关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麻醉后的感觉神经阻滞与运动神经阻滞对比

5.4 2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对照组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6.04%,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的6.51%,且组间相关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2组下肢手术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讨 论

WHO的相关调查资料显示,下肢手术多用于治疗下肢骨折等骨科疾病,其中又以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以及股骨头置换术等较为常见[7]。不同临床学者的相关研究报道称,下肢手术过程中麻醉方式的选择以及麻醉效果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手术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效果的优劣性[8-9]。其中,腰硬联合麻醉虽然是目前临床中应用较广的常规手术麻醉方式,但其需要依赖体表标志,且易造成神经及脏器损伤[10],进而易引发恶心呕吐、尿潴留等诸多不良反应。与之相比,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采用了特殊的神经刺激仪进行定位,能够有选择性地对患者行下肢麻醉,不仅麻醉持续时间满足手术治疗需求,并且还能够便于手术医师更准确把握穿刺针尖方向与深度,避免误伤神经组织[11-12],有利于最大化稳定其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从而不断降低麻醉风险以及对手术预后效果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加快其下肢功能的恢复速度。综合分析本文研究可知,46例观察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感觉神经阻滞与运动神经阻滞情况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且组间所有相关数据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充分凸显了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改善下肢手术患者预后效果的重要性,临床可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酌情借鉴。

猜你喜欢

腰丛动力学血流
右美托咪定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胫腓骨骨折病人镇静效果及苏醒质量的影响观察
《空气动力学学报》征稿简则
小天体环的轨道动力学
具有Markov切换的非线性随机SIQS传染病模型的动力学行为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探讨超声引导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单侧下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用于危重患者下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