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思政”教学的思考*

2021-04-09苏雅姿朱超胜李运林封文利韩松芳

广州化工 2021年19期
关键词:专业知识专业课程价值观

王 萍,苏雅姿,王 振,朱超胜,李运林,封文利,韩松芳

(周口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应用型人才。想要培养出合格的高水平人才,就要形成专业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并运用到专业知识的讲授中,抓好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工作。《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创先争优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1]。大力发展环保事业,建设美丽家园是现阶段我国的战略目标,而培养高水平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对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该课程主要包括固体废物的物化、生物处理、填埋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旨在通过掌握不同处理处置方法的原理和技术,为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制定不同的方案以及研究开发新的技术,因此该课程对本专业的学生具有专业领导作用。本文基于上述理念,以就业需求为引导,从“思政元素引入专业课程的必要性”和“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两个方面进行思政元素引入专业课堂的思考。希望在专业知识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为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中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实现助力。

1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1.1 发扬工匠精神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爱岗敬业精神、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合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内蕴。地方性应用型高校工科专业主要是为该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贡献高水平人才,这恰恰体现了敬业精神的重要性,所以专业知识的传授应与职业精神相融合。

“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在传统的“工匠精神”中处于核心位置,它要求一个人对自己的产品和工作任务刻苦钻研,既要注意工作中的大体特点,又要完全每一个细节之处,追求完美,做到最好。《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这门课程主要是对固体废物进行三化(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以改善环境质量。如果没有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导致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不当,不但会污染环境生态,还会进一步危害人体健康。

“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是民族精神中所具有的内涵,而“合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蕴含于时代精神之中。在科技化、机械化的新时代中,一个完整的工程是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固体废物处理流程涉及许多道工序,需要整个团队凝聚在一起,而不是各自为营。

追求卓越的创新内蕴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主心骨,激发了学生的研究精神和科研热情。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强调的是在继承上创新,强化科学技术和价值观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伦理价值观、工匠精神。现在《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教材中许多工艺流程和设备都是传统的流程与设备。随着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意味着对工艺和设备需要不断创新。如果我们不随时代改变而改变,就会错失这个时代节点的发展机遇,在未来的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2]。

1.2 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列入“十四五”时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实现产业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目标,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垒实基础。新时期的生态建设主要面临着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实现更优化、污染物排放总量要持续减少等问题。空间开发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协调是导致我国环境生态问题不断恶化的重要原因。要解决环境生态问题,就要在空间利用上进行进一步开发,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在这方面起着重大作用,特别是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中垃圾填埋占用土地资源方面要进行优化,这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心点是实现产业结构的生态化[3]。现阶段,想要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必须优先考虑源头控制,也就是实现各行业的绿色生产模式。我国主要想通过积极推行生产方式的生态化的方式去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产业结构进行绿色转型。生态化实现的其中一个环节就是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如果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不当,可能会产生更多的生态问题,相应的带来产业问题。例如:当代垃圾填埋场是处理城市垃圾的主要途径,同时也为其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这就实现了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但是,如果填埋场在对固体废物进行填埋时,如果不设置严密的防渗系统和填埋废气的处理,填埋渗滤液进入水体和土壤,有害废气排放到大气中,会对环境生态造成污染。这就不利于实现产业循环系统和产业生态化。

1.3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精神的重要支柱,公民判断是非荣辱的标准。大学生是社会的核心群体,他们肩负着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因此德育是大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只有从个人行为层面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进一步为社会,对国家做出贡献[4]。从个人到社会再到国家,这三个层面是环环相扣,不可分离的。而个人行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引导者是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传达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教学中,对于危险固体废物章节进行讲授时,如果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导致在以后工作中没有对固体废物进行妥善地处理和处置,造成某个地区的严重污染事故,危害该地区的人民生命安全,这在个人行为层面上没有做到敬业的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上没有做到平等的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上对构建和谐中国造成了阻碍。这个时代的发展取决于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水平和专业能力,教师应注重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培养他们客观判断事物的能力,加强自我约束,促进他们形成优良的思想道德观念,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中国。

2 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

2.1 传授专业知识本身蕴含的思政元素

工科专业旨在培养应用性人才,强调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会忽略思想政治教育,造成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各自为营的局面。任何一门专业课都蕴含思政元素,存在本身的价值倾向和专业伦理观,身为教师应该主动去挖掘并传授给学生。例如:在《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绪论章节“固体废物污染危害”部分介绍了国内外固体废物污染现状,特别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固体废物污染的关系,强调了在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想要引起学生对本国的环境生态问题的关注并且利用专业知识去进行污染防治和改进产业失衡的问题。绪论章节“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措施”部分,课本中提倡积极使用清洁能源,倡导不断采取改进、采用最新的设备和技术、大力实施绿色生产制度等措施,这就是教材中想要向学生传递生态文明建设和追求卓越的价值倾向。

教师在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过程中,要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进一步开垦自身的视野和知识。根据专业知识内容进行品德教育,改变传统的模式化思政教育现状,构建起个性化差异化的理论教学体系[5]。

2.2 进一步拓展和开发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

想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仅传递教材本身蕴含的思政元素是不够的。而想要传达思政教育的深刻内涵,无疑需要对教师综合素质进行全面提高。教师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素养,还要有足够的思政知识储备,这才能进一步拓展思政元素,精确地定位专业知识与思政要素的融入点。例如:在“固体废物防治”部分,教材中提倡积极使用清洁能源,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与国家的十四五规划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相衔接,可以把绿色创新的发展理念传递给学生,将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全过程中。

在进行思政课程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片面的讲解思政理论,会引起一部分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无法全面的进行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的传授。因此,专业课程的讲解应通过教育目标和教学特点去充分开发教材中的思政要素,发挥教育润物无形的育人作用。

2.3 进行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

课程思政最早在2014年提出,由于缺乏系统教学经验,课程思政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在找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切入点来进行马克思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内容讲授时,可以应用当下的实事热点或周边的事例与专业课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也可以将思政教育与学生未来发展相结合,通过专业课程中蕴含的爱国情怀、核心主义价值观、绿色发展理念[6],为学生未来岗位场景创立教学情境,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爱岗敬业、团队意识、精益求精等方面的综合素养,继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在思政元素融入时,教师要通过自然的方式向学生讲解,例如:可以在每一章的讲解之前,介绍知识产生的背景,介绍一些重大污染事件及其危害,通过这些内容的讲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

3 结 语

在《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思政”建设中,我们应该积极探索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融合途径。结合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绿色发展理念,遵循教育润物细无声的客观规律,潜移默化地帮助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新时代合格人才。

猜你喜欢

专业知识专业课程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传播专业知识,启迪成长智慧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