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铜葵花》的乡土意识及其海外传播

2021-04-08陆明月岳峰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油麻纯文学曹文轩

陆明月 岳峰

(盐城师范学院,江苏 盐城224000)

一、前言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历来的传统观念,可以说,乡土寄寓了一个人一生中最原始的情感记忆,作家,则自觉承担了将“乡土记忆”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在人们脑海的历史使命。在当代,曹文轩是最能表现中国的本土意识的作家之一,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转型期,他的作品很大程度上扭转了西方读者眼中对中国农村贫瘠面貌的刻板印象。

这些年来,曹文轩的作品不断传播海外,他的作品陆续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韩文、日文、希腊文等多种文字,作品版权也被多国购买。2003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红瓦》第一版被19家海外图书馆收藏;2007年,新加坡国立图书馆购买了40册《草房子》作为图书馆的收藏图书。2016年4月,由于《草房子》《青铜葵花》等乡土书写的成就,曹文轩本人获得了国际安徒生奖,这足以表明西方主流文化对曹文轩及其作品的重视。从其作品在worldcat的馆藏数量和海外读者的认可度和赞誉度来看,其中以《青铜葵花》的传播最广,并且在国外的馆藏量也十分可观。《青铜葵花》的美国版正式在2017年4月由美国公司烛芯出版社(Candlewick Press)出版,意味着读者群体进一步扩大了。

笔者还发现在豆瓣、Goodreads和亚马逊上关于《青铜葵花》的海外读者评论大多都较正面积极,对《青铜葵花》的乡土意识和民族特色认同度很强烈,也充分表达了对曹文轩本人的推崇和赞赏。他们普遍认为“用‘抒情和引发共鸣的散文语言’(in lyrical,evocative prose)描写风景;对艰苦农村生活的‘真实描写’(unflinching portrayal);强烈建议读者购买。”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评价都是在2016年,即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之后,他的这一奖项确实吸引了海外读者的目光。

从海外读者的评论中可以窥知,《青铜葵花》确实蕴含了中国本土的独特乡土意识和文化,因此在海外文坛获得了高度的赞誉。

二、乡土意识的独特表现

《青铜葵花》的乡土意识正因为具化为“油麻地”的水、人情、人物的品格,才能如此闪耀,令海外读者不断咀嚼回味其中的乡土情思体验和记忆。这一系列意象被作者赋予了独特的意蕴情思,使作品总体呈现了古典美学的诗歌化特质。

(一)“油麻地”的水

在曹文轩的小说中,对苏北农村的景物描写可以说细致入微,让人身临其境。与人们惯常的“江南水乡”的概念不同,事实上苏北也盛产水。如果说江南的水是温润婉约的大家闺秀,那么在苏北地区的水好比一位赤膊打铁的大汉,浑身上下透露着韧劲和坚毅。在《青铜葵花》的开篇就写到了葵花的出场,彼时正逢雨季刚结束。一句“世界万物都还是潮湿的”更加点明了苏北农村的雨水之盛。而正是在这个雨季阑珊的时候,我们的女孩葵花出现了。久违的阳光清澈如流水,慢慢倾泻于天空。多日来低垂而阴沉的天空,飘飘乎扶摇而上,逐渐变得高远且明亮。

在曹文轩的《青铜葵花》中,作者一直有意识去给我们创设一个以“水”为主、大自然生机勃发、孩童无虑自在的美好情境。这里有水稻、油麦、芦苇荡,也有低首饮水的牛,还有嬉戏的孩子们,从清晨到日落,围绕在他们身边的是最原始纯粹的自然风光。通过一系列的乡村景物描写,人情与景物的交相融汇,曹文轩寓情于景,为我们展开了一卷卷色彩斑斓而又充满着泥土气息的乡土画面。苏北水乡在曹文轩的创作过程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其中也可以看到他内心身处对故土风物人情的折射。但尤为重要的是,曹氏并没有囿于“油麻地”这个小世界,他对自己的创作意图有着明确的定位:“我会在油麻地与一个无比广阔的空间自由游走。从本性而言,我是一个不喜欢呆在一个地方的人。”

(二)“油麻地”的人情

“油麻地”这片充满人性之美、闪耀真情的地方,不是作家的一时兴起。曹文轩对“油麻地”的创作试验,多年前就已经初具雏形。他蓄势打造一个以“油麻地”为中心的文学地理空间,在“油麻地”里面的许多事物和人物基本都能和现实世界产生联系,并且对应起来。

《草房子》里的“油麻地小学”的原型就曹文旭曾经就读的周伙小学。在以“油麻地”为主导的世界里,人物日常生活的流动是渐缓而舒适的,让人能够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有意要表现的不疾不徐、闲逸的心境。“方圆数十里,就油麻地镇有一家照相馆。刘瘸子除了在镇上坐等顾客外,一年里头,会抽出十天半月的时间在油麻地周围的村子走动。”我们应该注意到作家对“油麻地”的风土人情的描摹、刻画,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和更大的外部世界构建起紧密的联系。“油麻地”无疑是代表了作者特定的审美意识,作家意在将“油麻地”之美展现给世界。

(三)“油麻地”人的品格

毫无疑问,“油麻地”贫瘠而落后,也正是在“油麻地,曹文轩笔下的人物得以获得诗意的生存和成长空间。曹文轩对生长于“油麻地”的“贫瘠之人”倾注了自己一贯的悲悯情怀。确保他们在贫瘠的年代里,历经苦难也能够得到精神的富足。曹文轩精准提炼了苏北乡村少年在苦难中得以成长的韧性,这种韧性在山川河流的湍急、平原山谷的苍凉中孕育而成。

青铜,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男孩,在那个物质生活极其匮乏的年代里,他因生病却无钱医治而变成了一个哑巴。即使生活给这个尚且年幼的少年带来了如此深重的灾难,他仍然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视,仍然积极向上。他见证了父母的辛勤劳作,奶奶的疼爱守护。奶奶为他讲述歌谣和故事,通过这种形式,将苏北人民骨子里的韧性传承下来。

而葵花是从城市来到了油麻地这个乡下世界。在作品里,作者将植物葵花和女孩进行了联想结合。“它将它的面孔,永远地朝着神圣的太阳。它们是太阳的孩子。在一整天的时间里,它们都将面孔毫不分心地朝着太阳,然后随着太阳移动,而令人觉察不出移动。在一片大寂静中,它们将对太阳的热爱与忠贞,发挥到了极致。”通过葵花这种向阳性的植物,准确的定位女孩葵花的主要性格,真可谓是独具匠心。

三、乡土文学的创作价值

不难发现,《青铜葵花》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古典美。作为自然清丽的现代乡土叙事作品,可以将其视作民族文化、乡土体验和记忆的赓续。更重要的是,它凸显了纯文学化的当代品格。

(一)鲜明的民族本色

1.“尚悲”心理

曹文轩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是农村少年形象。此外,作者似乎为了突出“韧性”,有意给部分孩子人为设置了先天缺憾。譬如秃头陆鹤、脑炎的孩子弯桥等,这些人物大多都有着天然的生理缺陷,却不自甘堕落,反而自立自强,给人心灵上带来巨大的震撼。同样地,在《青铜葵花》中的哑巴青铜正是这样一个有着缺憾美感的人物。生理的残缺在无形中产生了一种具有悲剧精神的缺憾之美。

曹文轩对民族苦难意识的精准把握让他创造出了青铜这般充满悲壮之美的角色。由于西方向来有着悲剧精神的传统。《青铜葵花》蜚声海外,在很大程度上暗合了西方读者们“尚悲”的心理。

2.乡土情怀的记忆

《青铜葵花》中独特的乡土意识充分表现了民族特色。曹文轩擅长借助儿童的视角观察周围的世界,在他笔下的乡土风物都带有兴味的童趣。他并不吝于对乡土风情习俗的抒写,特别是字里行间流露的纯真美好的乡土情怀。

于曹文轩个人而言,乡土书写意识在他的创作活动中流淌;而对海内外的读者来说,正是这种全世界共通的乡土意识将每个人的内心世界联结起来,让有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人生体验以及教育水平程度的人们都能够深切感悟到乡土意识的流动性。

3.纯文学的审美特质

世界文学的本质应该是相通的,因为人性本就接近而相通。我们人类运用英语、法语、汉语、等不同语言说出各不相同的故事,在故事里蕴含的原初核心让人感到温暖的情感,以及让人的境界得到提升的德行。曹文轩的作品中有一部恰恰是与世界文学相联结的,也正是他作品中散发出的人性光芒和净化人心的力量在海外读者中掀起了当代“中国乡土文学”的热潮。这无疑说明了作家激发人们情感共鸣这一创作方式的重要性,文学应该是纯粹而无功利的。

目前,文学商业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这是由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决定的。如果作者不再全然遵从本心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商品经济的飞跃使得许多作家对待文学的态度开始变得漫不经心,持有一种将文学通俗化、游戏化、娱乐化的金钱观和消遣态度。但是曹文在这种文学商品观念中是处于游离状态的,甚至不敢苟同。他对乡土小说出版引发的争议有独特的看法:“它们证明了纯文学在已经疯狂渴望商业化的中国还是有生存空间的……我心里明白,它们是中国文学当下格局中所空缺的东西。”曹文轩有着自觉保存中国当代纯文学火种的意识,透过作家敏锐的眼光发现了当代纯文学生存空间的有限性。于是《青铜葵花》应运而生,这是时代赋予作家的使命,更是作家本人守护纯文学主体的自觉性。

需要指出的是:独特的乡土意识只有在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中孕育、发轫、形成和发展,才会爆发出惊心动魄的力量之美。这些在《青铜葵花》中得到了完满复现。正是这种乡土意识,涵养着如曹文轩这群作家的悲悯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

猜你喜欢

油麻纯文学曹文轩
亲近厚实大地,疗愈澄澈童心
两袖清风
油麻花街
“纯文学”概念的历史生成与意义
——以纯文学在近代和八十年代的两次现身为例
草房子(三)杜小康(上)
为什么当代人都不喜欢看纯文学?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曹文轩的影视作品
《草房子》第一章 秃鹤
植物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