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生殿》对“李杨题材”的继承与突破

2021-04-08郝孟婕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李杨长生殿唐明皇

郝孟婕

(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475000)

一、前言

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自安史之乱后就在民间流传。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本载体、形式也在发生变化,每位作者所处时代背景不同,人生经历存在差异,也必然对同一题材进行各具特色地演绎。最早描写这类题材的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此外还以杂剧、诸宫调、散曲等多种形式呈现于世。其中元代白朴的杂剧《梧桐雨》也是这一故事的杰出代表作。直至清初康熙年,洪昇吸收借鉴前人的作品上,融入自己的思想,由此创作出一部旷世剧作《长生殿》。一时轰动全城,诸王府及各部大臣,凡有宴集,必演此剧。有次在佟皇后刚宾天的国丧禁乐期间演出《长生殿》,曲终戏散之后,有人上奏朝廷,洪昇被捕下狱,最后革去国子监籍,这就是有名的“《长生殿》招祸案”。《长生殿》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并为后人观看、演绎与探究,是与它宏大的思想、丰富的内容、以及作者对人生爱情、社会政治、历史兴亡的思考是分不开的。洪昇在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作完成了这部经典传奇,并取得突破性的成就,在李杨爱情描写上极致刻画“至情”之情,但不是纯粹歌颂爱情,而把爱情与政治相结合,不仅有社会政治思考,还有为平衡政治与人性关系上有所表现。

二、“金钗细盒”到“至情”的发展

《长生殿》共五十出,其中描写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经过就有三十出,在整部作品中占了大量篇幅。

开篇【传概】就以一句“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①点明“情”字。《长生殿》中的李隆基延续了《梧桐雨》中的痴情形象,难得的是这份痴情是随着李杨感情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

第二出【定情】,“昨见宫女杨玉环,德性温和,丰姿秀丽。卜兹吉日,册为贵妃。”②杨玉环本为宫女,李隆基见她修得十分貌美,便册封杨玉环为贵妃,并赐钗盒定情。金钗,钿盒是爱情的信物,他们相识、定情,爱情传奇在这里展开帷幕。这一点与白居易《长恨歌》的开头一样,都是“见色起意”。“汉皇重色思倾国”是《长恨歌》第一句,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唐玄宗重色。接下来,诗人通过描写宫中的生活,向我们介绍一个迷恋女色从而误国的一代帝王,一个独得后宫恩宠的妃子,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这时候的爱情只是建立在美色之上,并非为“精诚不散,终成连理”的爱情。

第十五出【进果】是两人感情递进的过程。杨贵妃喜食荔枝,唐明皇命涪州和海南两地进贡。使臣日夜兼程,飞马奔送荔枝进京,唐明皇为博杨贵妃一笑,千里送荔枝,这段也可谓是家喻户晓的故事。接下来,当他们还彼此沉浸在《霓裳羽衣曲》华丽的舞姿中时,安禄山的叛军打破了一片祥和的宫廷。

在大篇幅的爱情描写中,洪昇将杨贵妃这一角色作了美化,这与陈鸿《长恨歌传》中塑造的人物是不同的,陈鸿在刻画杨贵妃时,有着“女人祸水”的传统观念,采用严肃、纪实的笔触来暴露唐明皇晚年的酒池肉林、政治腐败的场面面。而洪昇将她塑造为一个不仅面孔如花,而且深情多才的女子。

剧作第二十五出【埋玉】,对死前杨玉环的描写极其细腻。写她舍不得官家,写她为保宗社,宁肯自己捐生,写她叮咛高力士小心侍奉明皇。一步一顿,动人心魄。悲剧主人公唯使人同情,才能收到悲剧效果。这些都为“李杨爱情”向“至情”方向发展。

《长生殿》比以前描写李杨爱情题材的作品更为详尽、深刻、细致、全面描写了李杨二人爱情的成熟过程。白朴《梧桐雨》对洪昇创作《长生殿》有直接的影响,而梧桐雨在歌颂李杨爱情时,又写到了杨玉环与安禄山的暧昧之情,这便消弱了两人的“至情”之情,两人的爱情并不纯粹。而《长生殿》将两人的爱情稍作加工,两人之间的情感甚至可以超越生与死。

提及“至情”,不得不令人想起明代汤显祖的经典剧作《牡丹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③《牡丹亭》是一部纯粹描写爱情的浪漫主义剧作,其女主人公杜丽娘为了和男主人公柳梦梅共结连理,从生到死,死而复生,两人的爱情已是生死不可阻拦的,这一剧情设置令读者为之震撼。但是两人的感情道路上并没有现实层面的艰难险阻,在两人相爱中缺乏坎坷和刻骨铭心的现实描写。

而《长生殿》的“至情”虽在结尾也有两人列为仙班,永世为夫妻的浪漫主义手法,但是剧作还把爱情与政治相结合,以现实层面来说明两人“至情”的现实性和真实性。

三、爱情与政治紧密结合

作者在刻画两人“至情”之情的同时,亦尊重现实,事尽其祥,将其历史背景作出详细交代。在爱情描写方面,洪昇与白朴的意图存在明显差别。

白朴的《梧桐雨》是借历史故事抒写兴亡之悲,是一幕“纯粹的悲剧”。作者重视史实,通过唐明皇的艺术形象,概括一代兴亡地变化。他直面现实的冷酷,丝毫不掩饰地表达唐明皇夺子妃为己有,玉环私通安禄山这些“有损形象”的事情。《梧桐雨》的主旨是向经历过沧桑巨变的人们揭示更为沉痛的道理,即最高统治者的荒淫无道是导致战乱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人们流离失所的直接原因。剧作所要表达的情感与作者的生平经历有着重大关系。

白朴1226年出生于汴梁,其时金王朝走向灭亡/蒙古国兴起的时期,年幼就遭遇国破家亡的社会变故对他今后的思想产生着重要影响。所以,白朴的作品更多偏向国家政治、历史兴亡之感。《梧桐雨》中,白朴借“李杨爱情”,批评统治者荒淫重色的行为最终造成国家危难,是政治为主,爱情为辅的主从关系,主要是以批判李杨二人的爱情为主的政治剧。

而《长生殿》则把爱情与政治构成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关系。李杨爱情的发展与唐代安史之乱的发生和发展交错构成,使人看到“逞侈心而穷人欲”的统治者生活而造成种种弊端的爱情悲剧,又使人认识到这些带来的惨痛结果,是以政治、历史为背景的爱情剧。没有使全剧向极端抒情方向发展。在详细描写李隆基与杨玉环感情的同时,又给予历史真相,使剧本在不失历史内涵的同时,又有抒情感人之处。

剧作前半部分是描写李隆基整日骄奢淫逸,不管朝政,在这里洪昇的态度是批判和讽刺的,但这并不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和创作意图。作者还原安史之乱的史实,联系当时真实的社会环境,将与之有关的历史事件一一交代清楚。在极其宏大的背景里将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娓娓道来,一面肯定两情相悦的甜蜜;另一面又客观公正地对当政者不以天下为重进行批评。与此同时,还夹杂了对黎民苍生的同情,对命运弄人地感叹以及爱情江山不能两全的惋惜。

四、多重主题的展现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分很浓的叙事诗,是站在人性而非理性的角度去塑造李杨故事中纯粹的爱情,将叙事手法与抒情手法相结合,讲述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引出政治上的悲剧,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与曲折所在,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长恨歌》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白朴《梧桐雨》是一部以爱情为载体,批判统治者荒淫行为的政治剧,全剧在一片悲凉的气氛中,还表现出作者对人生命运起起伏伏,曲折历程地感叹。

洪昇家道中落,少年时期接受了正统的儒家教育,也受到遗民思想地熏染。父亲被诬陷流放,他为此奔走无果,在这期间他体察民间疾苦,看到和体会了社会现实的无情。

洪昇在《长生殿》中歌颂了一种生死不渝,“至情”到底的男女爱情。这当然不可能在李、杨的宫廷生活里出现,所以他只能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来表达他的理想,反映作者当时比较进步的恋爱观。《长生殿》并非单一展现爱情主题,还表现了李杨情感与国家社会的关系,这种情感不只是单薄的爱情故事,而是包含着更为深厚的情感。有研究者认为《长生殿》是以李杨情感之悲抒发国家兴亡之思,在表现“李杨至情”的同时,揭露帝王的纵欲误国行为,从而批判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无能,以及贼臣乱子的痛恨,使盛极一时的唐王朝逐步走向衰亡。在作品中影射和反思了明代灭亡的教训。除此之外,《长生殿》的多重主题还表现在对民间百姓的同情和对人生的思考。

前文提到【进果】一出,飞千里送荔枝的背后是“一路上踩踏田地禾苗、伤害百姓。可怜的算命先生双目失明,被奔马活活踏死”。④真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明皇过度沉迷于美色的行为,带给我们更多关于人生与爱情的感悟。在追求美好爱情的同时,应该兼顾国家事业,不忘自己为国为民的职责所在。

五、结语

洪昇在吸纳和借鉴前人演绎的李杨爱情故事的基础上,创作完成了具有总结式的传奇名作《长生殿》,作者把李杨的“钗盒之情”渲染为“至情”之情,并且再现历史,真实地描写历史事件,把爱情与政治相结合。在剧中刻画出深情美丽,富有才华的理想女性杨贵妃与专情钟情,纵情误国的唐明皇。作者运用双线结构,构思严谨,在推崇汤显祖所倡导的“至情”理念的同时,还浓墨重彩地揭示了李杨爱情的政治背景,于是爱情线与政治线相互交错,互为统一。《长生殿》长达十余万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爱情、历史变迁、人生变化的感悟,可谓是一部气势浩大的旷世巨著。

注释:

①洪升.长生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②洪升.长生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③(明)汤显祖.牡丹亭[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8.

④洪升.长生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李杨长生殿唐明皇
Current oscillation in GaN-HEMTs with p-GaN islands buried layer for terahertz applications
Effect of sintering temperature on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borosilicate matrix blue–green emitting color conversion glass ceramics∗
长恨歌
张九龄智谏唐明皇
月夜偷曲
谁的爱情没有瘀青
祭拜戏祖唐明皇之祭文简释
月夜偷曲
锦袜易生尘 何处觅长生——《长生殿》中“看袜”情节的文化解读
高云连环画 《长生殿》选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