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真实情境的大任务实践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以“自媒体时代的新闻写作”课程为例

2021-04-08

江苏教育 2021年20期
关键词:时评技能素养

杨 梅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迎来了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站、微博、微信、视频号等发表言论或作品。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我们如何开展语文学习?如何让学生以积极的价值观引领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如何用大单元设计的课程实践让学生在自媒体运用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在新课标、新课程体系下,我们设计了“自媒体时代的新闻写作”选修课程,通过课程实施让学生在真实情境的大任务实践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语文选修课

“自媒体时代的新闻写作”选修课程是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提出的语文学习任务群3“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7“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等学习要求进行设计的,旨在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信息时代,尤其是人人拥有话语权的自媒体时代,个人的表达需要更加严谨,个人需要有更高的网络道德水平和表达水平。因此,我们在高中阶段的语文选修课程中开设新闻传媒类课程,目的在于培养负责任的表达者,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等素养。同时,自媒体时代也是自我策划、自我宣传、自我塑造的年代,我们需要拥有创造自我品牌并扩大其影响力的能力,“自媒体时代的新闻写作”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的能力素养,提升其运用自媒体表达交流、维护品牌形象的能力。而真实情境下的任务驱动的特质,也让课程带有较强的专业性和一定的职业性,为学生在课程学习与实践中认识自我、初步形成生涯规划奠定基础。

二、基于大任务的内容设计和教学实施

1.设计指向真实情境的大任务。

我们在设计和实践课程时,努力将学生带入真实的问题情境,以大任务驱动,让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去主动学习学科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我们将“自媒体时代的新闻写作”课程与学校的宣传工作结合起来,在每学期的课程中,根据单元知识能力要求,为学生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创设数个大任务,引导学生展开学习。

一般一个单元知识模块,根据当下实况或热点设计1或2个任务情境,每学期的任务有所不同。真实的情境任务激发了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而学生的成果完成也为学校的宣传带来了独特的视角。

表1 单元情境任务设计

2.多学科联合指导为完成大任务做好准备。

学生将真实情境中的大任务分解成具体的实践步骤,并思考为了完成任务必须掌握哪些核心知识与技能。以大任务“110年校庆知名校友专访”为例,学生分析得出,首先要梳理前来参加校庆活动的校友信息并列出重点采访对象,其次要对校友进行采访并撰写新闻稿,并拍摄校友参加校庆活动及接受采访的照片。学生要完成上述任务,就必须要学习采访的技巧、不同类型新闻体裁的写作方法、摄影技能等。对这些跨学科的知识、技能的传授,一个学科的教师未必能很好地完成,于是由开设此课程的语文教师来讲解采访技巧和新闻写作知识,由通用技术教师讲解摄影知识,并同时由两位教师指导学生展开实践。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过程中,也不是一味地教师讲解、学生记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模拟实践情境,如请同学甲就某某话题采访同学乙等,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提升能力。

3.采用实践探究的学习方式。

有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储备之后,学生便进入完成大任务的实践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学习方式是实践探究。学生按2~4 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每一小组确定一个重点采访对象,分工合作完成采访、新闻写作、新闻摄影任务。在实践中,必须有明确分工、有合作。比如在采访的时候,可以由善于沟通交流的学生负责提问和记录,由擅长摄影的学生负责拍照;在新闻写作阶段,可以将写作、选图修图的任务分给不同的学生,这样能提高实践效率、提升新闻时效性。在这样真实情境的大任务驱动中,学生根据不同媒体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新闻体裁来呈现知名校友的专访。例如,学生为校报校刊撰写了人物通讯《当110岁校友秦含章遇见110年校庆》《专访匡定波院士》,为学校微信公众号撰写了《对话复旦大学原党委书记钱冬生》《唐惠龙先生印象记》等人物速写类文章。任务的实施,提升了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媒介获取信息及表达交流的能力,促进了思维发展。

再以“亲历或观察疫情期间的居家学习、抗疫行动并写作一篇时评”真实情境下的任务实践活动为例。时评写作是新闻类写作的一种文本,也是现今热门的任务驱动类议论文写作的一种文体,通过时评写作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社会生活,培养其责任担当意识,提升其语言表达、思维发展等素养。要写时评,需要学生对疫情期间的生活有所体验有所思考,需要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对疫情期间的各种社会现象有所关注有所了解,还需要学生掌握时评写作的方法。于是,学生在听教师讲解的同时,自主阅读了《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时评写作十六讲》《自由在高处》《观念的水位》等书籍,关注新京报评论、澎湃新闻等新闻时评类微信公众号,学习时评写作的方法,借鉴优秀时评的说理角度与思维方式。最终写出了《灾难当前,流言止于智者》《灾难当前,一位高中生的思考》《从线上学习前瞻未来教育模式》《让科技红利惠及更多学生》等多篇有学生亲历、观察与深入思考的时评。教师对学生的时评作出点评、修改,以评价促进学习。

“任务式的设计,其核心是让学生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建构起相应的素养,学生会有较高的参与度,会产生更多的学习体验;问题式的练习则更像是客观的考核,似乎与学习自身的体验无关。”[1]在大任务驱动下,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会变被动为主动,知识和技能的习得主要通过真实情境下的实践探究来实现,这些知识和技能就会内化成学生的能力。

三、指向物化成果的学习评价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以高阶认知策略实现深度学习,我们在课程评价中设置了形成两类物化成果的要求——新闻写作及小论文写作。“美国学者罗伯特·马扎诺将高阶学习看作有意义地运用知识的过程,描述了六个方面的高阶策略:问题解决、创见、决策、实验、调研和系统分析。”[2]如果说新闻采访、微信编辑实践是运用问题解决、创见这两类高阶认知策略的话,那么小论文写作指向创见、调研、系统分析等高阶认知策略。我们希望学生在新闻采写实践、调研的基础上,经历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策略、总结经验的过程,最后合作完成小论文写作,同时遵守严谨的学术规范。为此,我们也在课程内容中加入了小论文写作方法指导,比如,如何进行调查研究,如何在中国知网查询资料,规范的学术论文格式是怎样的,等等。

我们设计的评价有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以表现性评价为主,主要根据对知识、技能学习的主动性和掌握的程度,知识、技能在情境中迁移和运用的有效性进行评价。结果性评价指向学生的物化成果,包括新闻写作成果和小论文写作。这两项成果每个学生都必须要有,可以是团队合作完成,也可以是个人单独完成。

“自媒体时代的新闻写作”课程在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合作与沟通等跨学科素养。当然,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不少学生不能将两项物化成果更好地结合起来;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育人方式转变不充分,学生的深度学习、探究性实践不充分等。随着科技的进步,课程还面临着知识、技能的更新,且行且思,我们的道路还很长。

猜你喜欢

时评技能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劳动技能up up!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把新闻时评做成报纸的亮点
漫画·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