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宁古今儿

2021-04-07贾文清

雪莲 2021年2期
关键词:吐谷浑春兰

贾文清

阿豺折箭训子

在很早很早以前,早到天上的太阳刚刚升起,地上的人们刚刚把神话和现实分清楚。那个时候,人间没有汽车、楼房,也没有电视、电话。有的,只是大片的山峦草地和茂密的丛林沼泽。人们生活在广袤的大地上,靠种植庄稼、放牧打猎为生。

在东北辽宁的一大片土地上,生活着一个鲜卑族部落,鲜卑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这个部落由兄弟两个掌管,哥哥叫吐谷浑,弟弟叫慕容廆。他们带领各自的部落百姓在草场上放牧牛羊。

突然有一天,他们分不清自己的草场了。面对一大片草滩,哥哥吐谷浑说是他的,弟弟慕容廆说是他的。官司打到他们的父亲那里,父亲倒也公正,说既然分不清是谁的,那就把草场一分为二,每人一半,公平合理。

孰料,他们的母亲站在帐后,静静地倾听兄弟俩诉说原委。等父亲决断完了,她才走到帐前,对父亲说:你分得不公平。草场是我们家族的财产,而慕容廆是我们嫡亲的孩子。应该都分给慕容廆。这样,家族的财产才不会落到旁人的手里。

原来,长子吐谷浑虽然也是他亲生的儿子,却不是正夫人生的,他只是一个小妾的孩子。父亲听了夫人的话,起了偏心,把草场全部分给了慕容廆。

吐谷浑对父亲的决断很失望,一气之下,他带领自己的部落七百多户人家,连夜离开了东北,一路向西,寻找水草更加丰美的地方。

弟弟慕容廆赢得了全部的草场,然而,他也高兴不起来。他想起了手足之情,想起了哥哥对自己的呵护和关爱。如今为一片草场,闹得兄弟反目,哥哥离家出走。他很后悔,立刻骑上马去追赶哥哥。

他追了三天三夜,却始终没找见哥哥的踪影。第四天的傍晚,他站在一片山坡上,望着天边渐渐垂下去的夕阳,他泪流满面,唱起了一首歌:……阿干身苦寒,辞我大棘住白兰,我见落日不见阿干。嗟嗟!人生能有几阿干?当然这是古歌,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这样的:我的哥哥你出身寒苦,如今离开家乡住在远方的白兰地,我只看见天边的落日看不见哥哥。唉唉,我的一生能有几个哥哥呢?

吐谷浑带领他的七百个部落帐户,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一路向西走去。他们逐水草而居,一边放牧牛羊一边寻找新的家园。最后,他们来到了青海,这里广袤的草原和清澈的河水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们,他们就把这里作为新的家乡,安居下来。

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吐谷浑部落发展壮大,已经不是原来的七百户人家了,而是成了一个强大的王国,就叫吐谷浑王国。当年带领他们寻找新家园的首领吐谷浑早已去世,由他的后代子孙掌管政权。

时间到了中原王朝的宋代,吐谷浑王国出了一位杰出的首领,他的名字叫阿豺。阿豺把吐谷浑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对他的子民也非常宽厚仁爱。和当时的南宋王朝也建立了和睦的双边关系,被南宋封为安西将军、沙州刺史、浇河公等多种封号,吐谷浑王国进入了鼎盛时期。

阿豺进入暮年,看到王国在他的治理下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他很欣慰。然而,他担心这种繁荣景象终究会逝去,他想起了他的先祖吐谷浑和慕容廆,因为兄弟不和,致使骨肉分离。兄弟二人彼此思念,彼此牵挂,却再也没见过面。那份痛楚,无人可解。他不想他的子孙后代再出现这种情况,以致王国分崩离析。

于是,他把自己的儿子们都叫到床前,先发给他们每人一枝箭翎,让他们折断。儿子们不解何意,轻轻一掰,箭翎轻易就断成了两截。之后,阿豺又给儿子们每人一捆箭,也让他们折断。这一次,儿子们使出吃奶的劲儿,也没能折断那一捆绑扎在一起,粗壮的箭翎。

阿豺这才语重心长地说:这些箭翎就如同你们兄弟,每人一支箭就是你们其中的一个人。如果敌人从外面打进来,攻打其中的一个人,就如同折断一枝箭翎一样,轻易就打败了。而你们弟兄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齐心合力地抵挡敌人,就如同那一捆箭翎一样,再强大的力量也轻易掰不断它。

兄弟们一下子都明白了,老父亲用一根箭和一捆箭的比喻,来说明团结的力量不可摧毁。“单者易折,众则难摧。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只有兄弟们团结和睦,外敌才不敢轻易进犯,人民才可以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够长治久安。

这就是西宁历史上阿豺折箭训子的故事。这个故事流传很广,至今仍有意义。

柴成桂塑谁像谁

柴成桂是西宁历史上一位非常有名的画家,他的画非常好,画出来的花朵、青菜,叶子上面还汪着露珠,好像刚从地里摘回来的一样新鲜水灵。画出来的小动物、小昆虫也是栩栩如生,尾巴一摇,翅膀一动,就能跑起来或者飞起来。因而,他的画男女老幼都喜欢,几乎家家都收藏了他画的山水、人物、花卉和鸟兽图。

柴成桂还是一位平民画家,喜欢亲近大自然,在山川田野中寻找素材,激发创作灵感。他也喜欢走进乡村市井中,和普通民众交朋友,在乡间泥土和市井烟火中捕获绘画的神韵。

所以,他和那些高高在上的只在书斋画室中作画的画家不一样,他的画室在田间地头,在乡村瓦舍,在古刹寺庙,在普通民众的家中。他常常在寺庙里头画佛像,画壁画,到郊外村庄画山水,画田畴,到农户和市井人家画门箱、画面柜、画门板。一画就是好多天。拿着画笔细细地描,累得浑身酸痛也顾不上休息,只待全部画完,主人家满意了,他才放心。

这样,柴成桂在民间留下了很多画作,也留下了他那一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精品典范。他在大通老爷山的财神殿里画过一幅壁画,画的是唐代有名的道士袁天罡。他把袁天罡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脸上的表情生动传神,身上的一副衣带鲜明,飘飘欲仙。就连人物的毛发,也是一根根仔细地描绘出来,就像袁天罡微笑著从壁画上走下来了一样。1943年,我国著名画家张大千来到青海,游览老爷山时,他发现了这幅壁画,张大千大为惊喜,连声赞叹,为西宁有这么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家而惊奇不已。当他得知柴成桂是一位平民画家,已于几年前去世之后,更是唏嘘感叹,为柴成桂的绘画艺术所倾倒。

柴成桂留在民间的作品,还有一幅。在南山寺中画的“西湖十景”和“湟中八景”青绿山水画,画家笔下的江南湖光山色,水光潋滟、烟岚朦胧,清新自然,秀色可掬。而描绘高原风光的画作,则气势雄伟浑厚,山峦巍峨险峻,田野纵横苍凉,表现出画家对大自然深邃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柴成桂不仅是一位出色的画家,他还是一位了不起的雕塑家。他除了给各个寺院画佛像和壁画外,还经常泥塑佛像。他的泥塑技艺更是传神,不但塑得好,而且神形兼备,塑出来的佛像仿佛有了灵魂,变成了真的神佛。

正因为如此,人们觉得他的手上有魔力,他才能把一堆普通的泥土塑造成活灵活现的人物。民间也留下了很多传说,最普遍的说法,是说柴成桂塑像时,别人不能看。谁看就塑谁,塑谁就像谁。还能把那个人的灵魂塑进去。据说,有一次,柴成桂到一座乡村寺庙去塑送子观音像,中午时,一位农妇来给他送饭,出于好奇,农妇站着看了一会儿。结果,塑像出来后,活脱脱就是那位农妇的形象。人们大为惊奇,再也不敢轻易站在他的旁边观看了。

有一位姓范的老汉不相信人们传得那么神,但他也不敢在柴成桂塑像时走到他的身边观看。只是到了晚上,柴成桂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喝茶休息时,这位姓范的老者和他聊了一会儿天。

没想到,泥塑完成的那天,人们观看新塑出来的地方老爷,却怎么看都像是那位姓范的老汉。人们这才相信,柴成桂真的是塑谁像谁。

好在,那位姓范的老汉也是一位慈眉祥目的长者,整天乐呵呵的,和新塑出来的神像倒也契合。

当然,这些都是民间传说,不足为信。人们只是敬佩柴成桂高超的绘画和泥塑技艺,才编出这么多故事来印证他的确是一位天才的艺术家。他创作的画像,为劳苦大众喜闻乐见。他塑出来的人物,是普通民众耳熟能详的故事,他是一位真正的民间艺术大师。

邓春兰千里求学

邓春兰出生在青海省循化县的一个藏族乡。这里偏远落后,交通不便,再加上上个世纪初年军阀混战,时局动荡,人民的生活更是难以为继。因而,那个时代能进学堂读书的孩子少之又少,女孩子更是和读书识字无缘,从小在母亲的培养下,学好针线茶饭,以便将来嫁个好丈夫。

邓春兰却很幸运,她出生在一个家学渊源,学风浓厚的知识分子家庭。她的父亲邓宗是一位乡村教师,一生致力于乡村儿童的启蒙教育。他主张所有的孩子都应该进学堂念书识字,接受教育,这样才会树立起人生远大的目标,才会在以后的生活中不受蒙蔽,不受欺凌。邓春兰到了学习的年龄,就和她的两位姐姐邓春藻、邓春芩一同跟随父亲走进学堂,接受启蒙教育。

然而,乡村的封建愚昧根深蒂固。在那个年代,女孩子进学堂念书无异于乾坤倒转,开天辟地。周围的人议论纷纷,都说“念书不是姑娘家的事”,又讽刺挖苦邓春兰姐妹三人:“这三个丫头以后就是了不起的女举人、女秀才”。

邓春兰姐妹进入学堂,她们立刻被书中奇妙的文字和故事吸引了,她们才不理会村人诧异的眼光和无中生有的议论,他们每天只是徜徉在书的世界里,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书本上奇妙而又美好的学问。

在父亲的支持和鼓励下,邓春兰姐妹三人顺利地念完了小学、中学。由于姐妹三人踏实肯学,她们的学习成绩都非常出色,完全可以进大学进一步深造。

但是,那个年代不让女子进大学,即使学习成绩再好,女孩子的学业也只能就此中断,之后,只能回家,或找工作或嫁人。

邓春兰也只能回到家乡,她是如此地热爱学习,却无学可上,只好在家乡的一所小学担任教师,教孩子们念书。

这时候,中国正处在大变革时代,政治斗争风起云涌,蔡元培、李大钊、胡适等一大批知识界、教育界的精英便提出了男女平等接受教育的主张,建议给学业优异的女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有一天,正在乡村小学教书的邓春兰,偶然看到一张报纸上登载着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演讲全文。在文章中,他再次呼吁应当给女学生以机会,男女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邓春兰看完后,惊喜异常,蔡元培校长的演讲稿,说出了她郁结于心的真心话。她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按捺下激动的心情,铺开信纸,提笔给蔡元培校长写了一封信。

在信中,邓春兰慷慨陈词:春兰早岁读书,即慕男女平等主义,盖职业、政权,一切平等。不唯提高吾女界人格,合乎人道主义,且国家社会多一半得力分子,岂非自强之道?表明女子读书识字不仅仅是为提高妇女的地位人格,而是为国家增强国力。因为妇女占据国民人口的将近一半。这一半的人口有知识有文化,国民的素质就提高了,国家的实力也会增强。

之后,她又写出一篇文章《报界诸先生转全国女子中学毕业及高等小学诸位同志书》,寄给北京的各大报馆。她在文章中慷慨陈词:“……倚赖他人之提倡,何如出于自身之奋斗?天下安有不耕耘之收获哉?”号召姐妹们团结起来,为维护保障自身的权益而奋斗。同时,也表达了她争取女权,争取男女平等受教育的决心和气魄。

北京的各大报馆很快登出了邓春兰的文章,一时间,舆论界一片哗然,人们为青海有一位如此自尊自强,并且有真知灼见的女性而叫好。妇女界也发表言论支持邓春兰,一致呼吁早日实现男女同校,给妇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邓春兰的呼声和各界的支持,取得了实质性的效益,以北京大学为先例,各大高校开始解除女禁,准备招收女学生入学。邓春兰听到消息后,欣喜若狂,她当即报考了北京大学,经过严格的考试后,她和其他的五名女学生被录取,成为西北地区第一批考入北大的女学生。

邓春兰准备赴京求学。她和另外五名女同学一起,身背行囊,带着父老乡亲的嘱托,踏上了求学之路。

从青海到北京,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但邓春兰和同学们无所畏惧,她们乘坐羊皮筏子,在黄河的惊涛骇浪中颠簸过,乘坐毛驴车,在人烟稀少的荒漠中疲惫地赶过路……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她们来到了北京,开启了新的求学之路。

邓春兰是青海历史上第一个考取北大的女学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她冲破封建礼教,给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写信,要求男女同校,给妇女争取平等受教育的权利,这种勇氣,这种见识,不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邓春兰是青海历史上杰出的女性。

礼让街彬彬有礼

说起礼让,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就是“六尺巷”的传说。六尺巷在安徽桐城。据说,清朝的时候,六尺巷中一户姓张的人家盖房子。房基砌起来后,他的邻居不满意了,说是侵占了公共道路,硬是让他们拆了重建。张姓人家不答应,说这块地原来就是他家的,他们没有侵占道路。他的邻居姓吴,听了很生气,说:既然你家盖房子可以占地,那么,我家盖房子也可以占地。一气之下,他把原来的房子拆了,往外扩张三尺。这样一来,原来公用的巷道就没有了,两家房子紧挨在一起,堵死了其他邻居出行的道路。

张姓人家有点权势,当时,他们家的一位长者在京城当官,并且官职非常大,是礼部尚书。张家人就赶紧写了一封信,讲明原委,求这位尚书大人出面,解決两家的纠纷。他们想,只要礼部尚书一句话,姓吴的邻居就会屈于权势,偃旗息鼓,那么,他们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建院盖房了。

他们满怀希望地等待,终于等到了礼部尚书张英从京城寄来的回信。族人们欣喜地拆开信,只见上面写了四句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族人一看,如醍醐灌顶,他们明白了张英的良苦用心,决定不再与邻居争执。他们主动拆毁了新砌的房基,往里挪了三尺,给邻居们腾出了道路。

姓吴的邻居一看,大为感动,他们也拆掉了房基,往里挪了三尺,重新盖了起来。这样,出行的巷道就变成了六尺。这就是六尺巷的由来。

在西宁古城,也有一个类似于六尺巷的传说,因邻居们互相礼让,互相敬重,而把一条街巷的名字命名为礼让街。礼让街至今还在。

在很早以前,礼让街紧挨着西城门。城墙坡下,有一片一片的荒地,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就把这些荒地开垦出来,种上粮食,种上菜,有的人家还在此建起了羊圈鸡舍,饲养家畜家禽,作为日常生活的补给供养。然而,时间久了,矛盾就出来了。不是昨天你家的羊拱了我家的篱笆,就是今天他家的鸡鹐了你家的菜苗。更有爱占小便宜的邻居,趁人不注意,到别人家的菜园子里拔两棵葱,摘几片菜,或者掐几枝花。一时间,邻居们议论纷纷,相互指责,以至于闹得反目成仇,不相往来。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其实人人都想邻居和睦,互敬互爱,都想过一种安详和睦平静的日子,谁也不想整天吵吵闹闹,互相戒备。

但事情到了这一步,人人都陷入一种怪圈,不想吵闹,偏偏会有事。不想戒备,可自家的菜园子总会莫名其妙地被毁坏。弄得人人心里都很烦,却又无法改变现状。

这时候,有一位老者出面了,他说:我们种点菜园子,为了贴补家用,这本是件好事。可是,由于菜园子而引发邻居之间的纷争,就是好事变坏事了。所以,我决定,从今往后,我不再种菜了,也不养鸡养羊了。今天,我就把菜园子的菜拔完,把鸡和羊都杀了,招待各位高邻。大家坐在一起吃顿饭,过去的恩怨就不要再放在心上,大家一笑泯恩仇吧。

果然,老者备办了丰盛的宴席,请邻居们吃饭。大家坐在饭桌前,想起以前的事,其实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根本不值得计较,却闹得脸红脖子粗的,很不应该。大家纷纷举起酒杯,为以前伤害过的邻居赔礼道歉。一时间,饭桌上气氛融洽,笑语喧哗、大家在老者的影响下,与邻居们重新修好,恢复了互敬互让,互相帮助的美好传统。

最后,有人提议,这条街巷就叫礼让街,以告诫邻居们要忍耐克制,相互礼让。同时,也为纪念这个重新开启了和睦之风的日子。

猜你喜欢

吐谷浑春兰
我的妈妈
《树和喜鹊》教学设计
精细化健康体检管理模式在体检中心的应用探析
弘化公主为民族友好奋斗一生
——
鲜为人知的古代丝路 青藏高原丝绸之路
英藏敦煌藏文IOL Tib J 897号吐谷浑纳粮文书研究
吐谷浑史研究综述
你有什么了不起
对推进武鸣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几点思考
阳台上的花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