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种不同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效果

2021-04-07秦爱萍

实用临床医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弹响同组切牙

翟 梅,秦爱萍,郭 燕,王 玲

(1.鹤壁市人民医院a.口腔科; b.疾病预防控制科; c.医保科; 2.鹤壁市第三人民医院结核科,河南 鹤壁 458030)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口腔科常见的疾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故尚未形成统一的治疗方案。咬合板在改善患者下颌部活动中具有显著效果。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提高,咬合板技术也呈多样化发展。稳定性咬合板能够通过消除原有肌记忆,改善肌痉挛,抑制升颌肌收缩,减轻关节内压力,从而改善患者症状体征,具有无损伤、方法简便、易摘戴、费用低等优点,但存在见效缓慢的缺点[1]。Twin-block咬合板能够通过引导下颌前伸,抑制上颌前伸,产生消除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症状的效用,见效迅速[2]。鉴于此,笔者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探讨稳定性咬合板和Twin-block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鹤壁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4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21例,男11例、女10例,年龄16~52岁、平均(32.85±5.86)岁,病程1~3年、平均(2.41±0.23)年;B组21例,男9例、女12例,年龄17~54岁、平均(31.95±6.12)岁,病程1~3年、平均(2.45±0.26)年。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批准,患者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入选及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1)符合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诊断标准[3];2)年龄15~55岁;3)牙周组织好、无不良咬合习惯。排除标准:1)合并风湿性疾病者;2)单纯缺牙者;3)偏侧咀嚼习惯者;4)在本研究前接受过相关治疗者。

1.3 治疗方法

1)制备咬合板。2组患者入组后首先需制备相应咬合板。A组制备稳定型咬合板:取患者上下颌牙列印模和正中牙合位的咬合记录以制定稳定型咬合板(咬合板厚度3 mm)。B组制备Twin-block咬合板:取患者上下颌牙列印模和前牙对刃位、中线对齐的咬合记录进行Twin-block咬合板制定(咬合板后牙区垫高3 mm且保持功能斜面为70°)。2)佩戴咬合板。2组患者均每天佩戴咬合板12 h,佩戴期间每月于门诊复查咬合板咬合面磨损等情况,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咬合高点。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2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疼痛情况、最大张口度及关节弹响大小。

1)疗效评价标准:颞颌关节功能恢复正常及疼痛消失为显效;颞颌关节疼痛缓解且咀嚼功能改善为有效;临床症状无改善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病例数×100%。2)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2组疼痛情况,总分共10分,得分高低与疼痛程度成正比。0分表示无痛,1~3分表示轻度疼痛,4~6分表示中度疼痛,7~10分表示重度疼痛。3)2组最大张口度,为上、下颌中切牙切缘间的垂直距离,以患者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并列垂直置入上下中切牙切缘间测量;最大张口度评价标准:上下切牙切缘间距4.5 cm左右(可置入3指)为正常;上下切牙切缘间距3 cm左右(可置入2指)为轻度张口困难;上下切牙切缘间距1.5 cm左右(可置入1指)为中度张口困难;上下切牙切缘间距小于食指横径为重度张口困难;牙关紧闭为完全张口困难。4)2组关节弹响大小,记录治疗前、治疗后不同阶段2组关节弹响大小;将弹响声音大小以百分数进行量化表示,弹响声音越大则数据越大。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治疗效果比较

A组治疗后总有效率略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2组治疗1、3、6个月后VAS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降低,且A组较同时间点B组降低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

2.3 2组不同时间点张口度变化情况比较

2组治疗1、3、6个月后张口度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增大,且A组较同时间点B组增大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2组不同时间点张口度变化情况比较

2.4 2组不同时间点关节弹响情况比较

2组治疗1、3、6个月后关节弹响声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降低,且B组较同时间点A组降低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2组不同时间点关节弹响情况比较

3 讨论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口腔疾病,病程长且反复发作,主要表现为咀嚼运动时关节区周围肌群疼痛、弹响和杂音及下颌运动异常等症状[4-5]。其致病因素较为复杂,导致缺乏统一的治疗手段。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咬合因素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重要的致病因素。故咬合板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临床常采用稳定性和再定位咬合板治疗。稳定性咬合板的治疗特点是将全牙列接触式咬合板,在不改变下颌解剖位置关系的情况下单纯加高咬合。其治疗机制为:使声颌肌放松,降低关节内压。Twin-block是可产生与再定位咬合板相似原理的功能性矫正器,治疗机制主要为:依靠咬合面上的咬合印记的限制作用将下颌引导到咬合位上,产生类似自然咬合力进行快速矫正,通过矫正器将使下颌被动前伸力量传递至上弓而抑制上颌前伸[6]。

本研究将收治的42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分别采用稳定性咬合板和Twin-block咬合板治疗,研究结果显示,2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稳定性咬合板和Twin-block咬合板在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中均有显著效果。这两种治疗方式均为颞下颌关节提供了稳定的矫形位置。当患者佩戴咬合板后,在咬合板作用下下颌髁突前移,颞下颌关节后间隙增宽使关节后部软组织承受的压力降低,关节内压力下降便于关节组织和位置的稳定。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由于咀嚼肌功能不协调导致所累肌肉群出现疼痛症状,VAS评分是评价疼痛的量表。本研究中2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A组较同时间点B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说明稳定性咬合板较Twin-block咬合板更能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此结果与康惠尹等[7]的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稳定性咬合板平滑的牙合面能够消除牙尖斜面对颌位的机械传导力而使关节结构处于稳定状态,同时缓解了肌疲劳而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5,8]。

本研究中,2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张口度均较同组治疗前增大(P<0.05),且A组较同时间点B组增大更为明显(P<0.05)。说明稳定性咬合板较Twin-block咬合板改善患者张口度效果更明显。此结果与张颖等[9]的研究相符。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稳定性咬合板完全覆盖了全牙列,与颌牙功能尖点状接触时不存在尖窝交错,咬合板佩戴后使颞下颌关节内负压减轻从而松解粘连的组织而达到改善张口度的作用。

关节弹响是由于关节内不同组织结构发生紊乱后相互碰撞而引起,且不同结构紊乱程度会使开闭口运动碰撞位置变化而导致弹响发生的时相出现差异[10]。本研究中,2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关节弹响声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降低,且B组较同时间点A组降低更为明显(均P<0.05)。说明在改善关节弹响声方面,Twin-block咬合板治疗效果更佳。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Twin-block咬合板将后牙区垫高,使垂直距离升高的同时将下颌前伸,以调整盘突关节趋于正常位置。

综上所述,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采用稳定性咬合板和Twin-block咬合板治疗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稳定性咬合板在缓解关节疼痛和张口受限方面优于Twin-block咬合板,但在关节弹响方面Twin-block咬合板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对于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该采用何种咬合板,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猜你喜欢

弹响同组切牙
上颌阻生尖牙牵引治疗后邻近切牙牙根吸收情况的研究
骨性Ⅰ类女性下切牙先天缺失者颏部形态的三维研究
切牙管与上颌中切牙位置关系的定量研究
成年骨性Ⅱ类错患者上颌中切牙牙根与切牙管的位置关系研究
膝关节有弹响 该如何治疗?
新知
膝盖有弹响该如何治疗?
膝关节弹响如何治疗
龙龙问:平时关节总是“咔咔”作响是什么原因?是关节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