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教育“善”的初心

2021-04-06冯建军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中性词优秀成果德性

冯建军,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教材委“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理事长、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出版《当代主体教育论》《生命与教育》《教育的人学视野》《公民身份认同与学校公民教育》《当代道德教育的人学论域》《回归本真:“教育与人”的哲学探索》等。成果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青年奖、明远教育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

有句话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我觉得特别适合用它来形容今天的教育。今天的教育处于大发展时期,各种教育改革如火如荼。但在一片繁荣景象的背后,我们是否还记得教育的初心?

“数典不忘祖”。教育的初心,当追溯“教育”一词的本源。“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章句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但在这篇文献中,“教育”只出现了1次,更多出现的是“教”和“育”。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教”的解释是“上所施下所效”,即教师施加影响,学生效仿。“教”是一个中性词,强调“怎么教”的方法,不问“为何教”的目的。“修道之谓教”(《礼记·中庸》),“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学记》),要求“教”要循“道”、“长善救失”,这样的“教”才会有效。“教”要循“道”,“长善救失”,对如何“教”,提出了规范性要求,“教”就不完全是中性的了。尤其是《荀子·修身》提出“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即“教”是以善引导人。“教”就具有了“教诲”的含义。可见,在古代,“教”作为动词,最初是中性的。在这个意义上,教唆是“教”,“教育”也是“教”。但在之后的演化中,“教”渐渐有了规范性的含义——以善教人。

相对于“教”,“育”在古典文献中较少出现,但它一出现就是一个规范词。《说文解字》对“育”的解释是“养子使做善”,学会做善、行善。做善、行善,是教育的目的。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把“教”和“育”合起来,意思是通过对学生适当的教(长善救失、修道谓教),达到善的目的。因此,在教育中,教是手段,育是目的。以善的目的来规范手段,道德的手段促进“善”的目的达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目的在于“明德至善”。

西方语境中,也有teaching与education的区分。teaching相当于“教”,是中性词,表示方法。“education”源于拉丁文“educate”,意为“引出”或“导出”,教育是一种内发的活动,内发也有一定的方向,如同“率性”“修道”。在德语中,Erziehung表示“教育”。按照赫尔巴特的解释,Erziehung是从Zucht(训育)與Ziehen(牵引)两个词合成而来。训育是一种价值指向,牵引是一种方法,Erziehung就是沿着特定的方向对人性的引发。

溯源“教育”一词,“教”是中性词,“育”是规范词,“教”与“育”连在一起,以育引教,由教走向育,教是手段,育是目的。因此,我们之所以说“德育”而不说“德教”,原因在于“育”,不在“教”。

近代以来,教育活动越来越复杂,对教育的理解也越来越多义。在对教育令人眼花缭乱的解释中,“善”的本义渐渐被人“遗忘”。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证主义的盛行,“现代人的整个世界观唯一受实证科学的支配,并且唯一被科学所造成的‘繁荣所迷惑,这种唯一性意味着人们以冷淡的态度避开了对真正的人性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①。科学是繁荣了,但丧失了生活的意义,出现了人性的危机。在实证主义支配下,教育繁荣了,但却遗忘了教育的意义。

从“教育”一词的溯源看,教育的初心不是学生的分数、不是成绩,甚至不是知识、能力,而是善,是道德。教育是通过传递有价值的东西,使人向善的活动,因此是一项最具道德意义的事业。今日的教育,传授知识、发展智慧、培养能力,但不能忘记所有这一切都基于人的德性。没有德性引领,所谓的知识、智慧和能力会变得非常可怕,甚至会成为残害人类的帮凶。教育的初心是善,善即善良,教育是使人为善的活动。保持教育的初心,教育必须成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不是教育的一个部分,教育本身就是道德教育。

为什么“善”是教育的初心,教育一定是道德的教育?因为教育是面向人、成为人的事业,道德是人的灵魂,人是道德的存在。教育面对人,使人成人,核心就在于成就德性。知识、智慧、能力对人都很重要,但它们只是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德性是人的生活需要。苏格拉底说,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有意义的生活才是人的生活,这种生活是有追求、有道德的生活。一个人可以缺少某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但不能缺少德性。人无德不立,立德才能树人。没有德性就没有人,同样,没有道德也就没有教育。

今天,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虽然提出直接德育活动、德育课程,但德育绝不只是这些直接的德育活动、德育课程,德育的大舞台是整个教育,是整个生活。无德即无育,教育包含道德元素,这些元素不是为了德育而外加的,课程知识、教师人格、教学方式、教学氛围本身就是德育的因素,发挥着德育的影响力。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立德树人的今天,我们寻根问祖,不忘教育的“善”,才能使教育沿着正道发展,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

编辑 _ 李刚刚

猜你喜欢

中性词优秀成果德性
柳亚子书法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俄语中性词语义偏移问题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奖励第十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决定
英语职业称谓性别歧视语及应对策略
年轻是个中性词
宣传优秀成果,提供优质服务——《上海工程咨询优秀成果选编2010-2014年》新书发布会在沪举行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上海工程咨询优秀成果选编2010-2014年》简介
2013上海企业文化建设优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