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现代欧洲文学中妇女形象管窥

2021-04-06贾凤

青年文学家 2021年5期
关键词:人文关怀妇女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近现代欧洲文学中有代表性的妇女群像,试图挖掘出此类形象塑造的共同点,通过典型作品人物体现出作家的人文关怀,深刻剖析社会根源,并积极探索人生出路,从而证实底层妇女题材作品在欧洲文学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价值。

關键词:妇女;人文关怀;社会根源;人生出路

作者简介:

贾凤(1971- ),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副教授,研究生,单位:济南职业学院公共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5--02

在欧洲,人道主义传统一直盛行。在长达千年的中世纪,封建教会倡导禁欲主义、苦行主义。直至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在西方文化史上的“人”才第一次被发现,由此人性才得到尊重。在接下来的17、18世纪,理性主义、启蒙主义逐渐成为了时代的主流文化。到了19世纪,随着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的完成,社会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为社会风尚的唯利是图和拜金主义。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一部分作家便致力于揭露和批判掩盖在浮华繁荣背后的社会矛盾和金钱罪恶,探索改革社会的途径,开出疗救的药方,尤其是妇女群体,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他们的视线。

在19世纪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有两部涉及此题材的名著:一篇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另一篇为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其中,《罪与罚》中的索菲亚为了年幼的弟妹和生病的继母,选择默默忍受了一切苦难。杀了人的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无法忍受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在索菲亚的劝告下,拉斯科尔尼科夫投案自首,用肉体的痛苦换来了心灵的平静。奉行“超人哲学”的拉斯科尔尼科夫从虔信上帝的索菲亚身上看到了人性的光彩,最终他皈依了上帝,决心用顺从忍耐来对待这个世界。索菲亚是一个典型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底层女子形象,她既承受了一切苦难,又象征着美德和自我牺牲精神。索菲亚作为一个不靠理性而靠心灵和感情而生活的形象,作为一个爱的宗教的象征,反映了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生活出路的探寻。

《复活》中的玛丝洛娃本是一个天真纯洁的姑娘。16岁时她真诚地爱上了聂赫留朵夫,被诱奸并遭到抛弃后,为了生存下去,玛丝洛娃沦为妓女。生活不仅严重地摧残了她的肉体,也摧残了她的灵魂。直到几年后,玛丝洛娃被诬告毒死了一个嫖客,被判坐了六个月的监狱,之后不但没有洗白,反而又被法庭草草判了四年苦役,发送西伯利亚。如此不幸的生活虽然使玛丝洛娃的心理有些扭曲变形,但她的反抗精神始终没有被泯灭。她对始乱终弃的聂赫留朵夫一直怀着满腔的仇恨,并清醒地意识到他们之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去西伯利亚途中,由于她同政治犯在一起,受到了高尚的思想情操的熏陶,她的灵魂复活了。玛丝洛娃决心努力改掉生活上的恶习,开始戒酒戒烟。最后,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的真诚赎罪的感召下,终于饶恕了他,并与政治犯西蒙松结合,开始了新的生活。玛丝洛娃之所以能获得新生,是因为她奉行了“宽恕”、“仁爱”、“勿以暴力抗恶”的托尔斯泰主义。

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底层妇女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异。她们不再是只会听丛、任人宰割的弱势群体,她们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对社会、对不公平命运进行着抗争。

《华伦夫人的职业》可谓是英国作家肖伯纳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罪恶的经典剧作。华伦夫人出身于贫苦人家,年轻时在饭馆、酒吧做过各种各样的杂活,一整天干活长达14个钟头,可还是吃不饱饭。肖伯纳通过其作品展现了华伦夫人的不幸遭遇,以及那些和华伦夫人一样“苦命女孩子”的非人生活。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苦难之后,华伦夫人的生活出现了巨大的转机,她看清了当下社会中富人和穷人的天壤之别,于是拿定主意要靠自己熟悉的这种职业爬到富人堆中去,尽管这种职业不高尚,她还是选择一无反顾。自此,她完全丧失了对穷苦妇女的同情心,丧心病狂地长期经营坑害她们的行当,成了地地道道的商业老板。为了积累财富,维持自己的享乐生活,华伦夫人残酷地从落到她手中的女人身上榨取金钱,她由“被吃者”变成了“吃人者”。肖伯纳通过华伦夫人堕落的血泪史,描绘出当下黑暗社会制度下被压迫、被剥削的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贪婪、伪善、厚颜无耻的丑恶面目。

为什么这些社会底层妇女形象会在欧洲作家的笔下如此光彩夺目呢?

首先,此类作品都表现了作家对被压迫、被欺凌的底层妇女群体的人文关怀,同时揭示出她们纯洁美好的心灵和独立的人格尊严。

从客观现实看,这些妇女出身卑微,生活贫困,她们代表了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然而这些苦难也使她们具备了善良、正直的美德,作家正是通过表现她们令人钦佩的气节和道德来感化读者。作家往往利用艺术形象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和社会理想,从而赋予她们纯洁的灵魂和刚正不阿的性格,同时融入作家的同情和希望。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欧洲文学作家们无不以真挚的情怀,赋予这些苦难的女子以伟大圣洁的形象,他们无不站在人的尊严的立场上,向没有人性的社会发出严正抗议,为这些女性们伸张正义。

其次,在此类作品中,作家都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他们的作品深刻揭露了造成妇女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批判罪恶的社会制度。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羊脂球》中塑造了一位富有民族自尊感的底层妇女形象。羊脂球是个为生活所迫而沦落风尘的率真女子,她助人为乐,富有同情心。在逃亡的马车上,她不计较上等人对她的蔑视和侮辱,拿出食物与大家分享。当面对兽性大发的普鲁士军官时,她义愤填膺,决不屈从。后来为了大家的利益,她被迫做了违心的事,可得到的报答却是对她加倍的蔑视。这部作品高度赞扬了羊脂球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意识,通过底层妇女与上等人在国难当头时的不同表现,说明只有下层人民才是真正的爱国者。

最后,在近现代欧洲文学中,作家们致力于为受压迫妇女寻找和探求不同的人生出路。

《罪与罚》中的索菲亚和《复活》中的玛丝洛娃选择了不同的生活道路。索菲亚在宗教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她从不抱怨命运,她乐于为所爱的人牺牲,宁愿被压迫、被践踏,让别人从自己身上跨过去,把自己献给别人。她认为,人生来不是为了享福,只有通过受苦,才能获得幸福。索菲亚在宗教中得到了解脱,她借此忘掉了生活的不幸和精神的病苦。最后,她与拉斯柯尔尼科夫达到了心灵的契合,两人走到了一起。可见,托尔斯泰为女主人公选择的出路是皈依宗教,因为作者相信,只有信奉上帝才可以使人获得平静,忘记所有的痛苦。

在近现代欧洲文学中,之所以作家为他们笔下的底层妇女形象积极主动地选择不同的出路,也源于对旧思想传统的不断抗争。在20世纪大规模的欧洲争取妇女解放运动出现之前,有关男女平等的思想早已成型,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美国哲学家艾莉森·贾格尔就把柏拉图视为第一个妇女权益倡导者,她认为:“在西方伦理史上,有一些著名的男性和少数女性可以称作当代女性伦理学的先驱者,柏拉图就是其中的一个。”[1]柏拉图在《理想国》的第五卷中有一个不同凡响的主张,即男女都可以成为统治者:“没有任何一项管理国家的工作,因为女人在干而专属于女人,或者男人在干而专属于男人。各种的天赋才能同样分布于男女两性。”[2]柏拉图还倡导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发挥妇女的社会作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们也旗帜鲜明地反对歧视女性,认为妇女应该享有跟男人同等的权力和地位,莎士比亚、薄伽丘、莫尔都表现出对女性的尊重和赞美。莎翁笔下就塑造了一批个性独立、大胆追求的新女性形象。17世纪启蒙思想家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念,使人们更现实地注意到妇女的处境。卢梭深刻地剖析了两性不平等的根源,他说:“由于人类能力的发展和人类智能的进步,不平等才获得了它的力量和并成长起来;由于私有制和法律的建立,不平等终于变得根深蒂固而成为合法的了。”“于是,在男女两性生活方式之间,产生了最初的差别。”[3]孟德斯鸠进一步提出改变妇女地位的方法是教育的平等。从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到19、20世纪欧洲妇女解放运动的逐渐兴起,妇女解放支持者们认为,“妇女想要摆脱社会的压迫,男人的束缚,最根本的途径是女性要有自己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即妇女要通过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身的把握而获得自由,最终成为自然、社会和自身的主人。不仅要争取获得和男人同等的地位,共同分享世界的权利,更主要的是为女性伸张几千年来被文明社会贬损了的作为一个完整意义的人的人性和生命价值,要主社会无条件地确认女性作为人的社会价值和生命价值的统一,并在两者的统一中充分实现女性的自身价值,使‘女性这个名词同‘男性一样,不再是仅仅作为区分‘生理差异的词语而没有任何社会的、世俗的含义,让女性作为一个完整的具有女性特质的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4]

概而言之,妇女题材作品在欧洲文学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价值。尤其是社会底层女子身上具有的卓越的才情,以及她们舍己为人、申明大义的人格魅力,使古今中外的作家不约而同地关注和重视其存在的意义。正如马克思在1868年致路德維希·库格曼的信中曾经指出:“每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没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妇女的地位来精确地衡量。”[5]近现代的欧洲作家们更是自觉地以充满怜惜、同情、理解甚至是敬畏的创作态度,借助超凡的审美能力,在塑造底层妇女形象时发挥了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力量。于是作家们充分挖掘出蕴藏在她们心灵深处的美好思想和优秀品格,并真实地再现了她们作为劳动人民同样具有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人们通过对下层妇女形象的认知和想象来表达他们对民族现代性、社会关系和妇女解放等重大问题的思考,以此建立自我想象、寻求自我认同。”[6]

参考文献:

[1]肖巍.西方女权主义伦理学——访艾莉森贾格尔[J].哲学动态,1997,(2):34

[2]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87

[3]卢梭.爱弥儿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527

[4]张广利.后现代女权理论与女性发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202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2)

[6]刘传霞.论现代文学叙述中妓女形象谱系与话语模式[J].妇女研究论丛,2008,(1)

猜你喜欢

人文关怀妇女
漳浦县妇联走访慰问“两癌”贫困妇女
如何提升妇女获得感——陕西妇联持续深化改革
当代妇女的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状与对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及强化对策研究
浅析突发事件网络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与重构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