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的艺术》对当代女性生存启示

2021-04-06谷丽娜

青年文学家 2021年5期
关键词:平等

摘  要:人的生存包容着女性的生存,女性作为人的生存是自然生存、精神生存與社会生存的有机统一。《爱的艺术》中弗洛姆提倡的“创造性人格”、“给予观”是基于人的生存所提出的理论,因此对当代女性面临的刻板印象、性别歧视等问题产生了重要的启示意义。研究表明:1)女性需正视自身多样化的情感倾向和行为选择。2)女性自尊感需来源于“给予”和“创造”的行为,而非某一特定角色。3)重塑女性行为价值,给予家庭责任、家庭活动与社会责任、社会活动以平等的价值评价,有利于从根源上解决女性生存困境。

关键词:平等;创造性活动;生存问题

作者简介:谷丽娜(1997.3-),女,山东省济南市人,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5--02

一、引言

20世纪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哲学家埃里希·弗洛姆的理论著作《爱的艺术》自1956年发表以来,已被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广为流传。弗洛姆以爱的问题为中心所进行的思考与阐释,对当代女性思考与解决生存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试以《爱的艺术》理论为出发点,为解决当代女性生存问题提供不同的角度和启示。

二、当代女性生存问题

在探讨女性生存问题时,我们首先要明确女性生存问题的范围。女性的自然生存、精神生存与社会生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解放女性的自然本能是女性生存的前提。而女性也是社会的产物,女性生存必然包含女性在社会中的生存,这是女性最现实的生存。精神生存既是女性自然生存与社会生存的必然升华,也是女性自然生存与社会生存的必要条件。(吴宁70)

而社会长期以来的性别歧视给女性的社会生存造成了现实阻碍。虽然我国男女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但在实际生活中,妇女地位明显低于其法律地位。社会的性别不平等体现在方方面面,有很多领域被男性垄断,导致女性无法拥有相同的机会去展现自己潜能和才华。如体育界,虽然女性对体育的参与度不断提高,但她们所能获得的机遇和投资不如男性,女性运动员收入与男性收入仍然差距很大。

同时,女性依然深受来自刻板印象的精神生存压力。自女性进入职场承担社会责任以来,整个社会仍然认为女性应该承担家庭责任。人这种固有观念导致当代女性工作生活难以平衡。另一种刻板印象体现在很多品质上,比如勇敢、独立这类品质一旦与女性相联系,就会被冠与“女强人”的头衔。这背后隐含的逻辑是女性不具备和男性一样的能力和勇气。因为种种固有的刻板印象,大部分女性渐渐弱化自我意识,失去主动性和创造性。

女性的自然生存、精神生存与社会生存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都是作为人的生存。女性的精神生存不能在精神的自我循环之中完成,只能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社会是女性精神生存的现实土壤。在女性生存的各个层面上,女性的精神生存遭到最严重的扭曲,它不仅受整个社会精神与男性精神的压迫,而且受自我精神的压迫。(吴宁70)因此,解决女性生存问题,不仅需要社会现实层面的策略,获得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就业机会、教育权利等。更需要从根本上使女性逃出精神藩篱,获得“思想的革命解放”。

三、《爱的艺术》理论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提倡的“创造性人格”、“给予观”是基于人的生存所提出的理论。而人的生存包容着女性的生存,女性的生存就是人的生存,女性作为人的生存是自然生存、精神生存与社会生存的有机统一。

弗洛姆认为人是一种既属于自然又超出自然的存在。人类一旦超出了自然界,便无法返回,只能向前。人类的理性,使人类清楚认识到了这一事实,而且认识到了人生有限,生与死都不由自主,从而使人类产生了一种分离感、孤独感、恐惧感,以及连带的一种不堪忍受的监狱的感觉——“焦虑感”。弗洛姆认为,人类如果不能从中走出,便将会变成疯子。因此,克服分离,消除孤独、恐惧、焦虑,便成了人类最深切的需要。但是,人类每向前迈进一步都意味着新的恐惧,意味着要放弃比较熟悉、安全的环境,面对一个新的恐惧。为了摆脱这种恐惧,人又产生一种回归和倒退的倾向。所以,人类永远摆脱不了两种相互冲突的倾向:一种是脱离安全的动物的存在状态,走向人的存在状态,离开束缚,走向自由,另一种是回到安全的自然、确定性和可靠性中。不确定性是人发挥自身力量的条件,同时,人又在执着地寻找确定性。这样,人就成了永恒的流浪者,处在生存性两歧的境况。(韩松17)

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两种解决上述矛盾的方法,原始社会采取紊乱型结合状态,利用酒精与药物摆脱过多分离带来的痛苦;二是文明社会采取的雷同一致型结合状态,利用群居使个人容身于更大的范围。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一方支配另一方,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因此,都是使人缺乏独立性与尊严感的结合。

然而上述两种方法都无法使人克服焦虑感,因此弗洛姆提出创造性的活动是能够真正克服孤独, 使人与人、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又保持各自独立的结合方式。这种创造性活动, 即主体与客体的融合,其内容就是爱。它既是一种改造世界的外在力量,也是一种自我的内在驱动力。《爱的艺术》一书中提到,“成熟的爱是在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的条件下的结合。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爱承认人自身的价值,保持自身的尊严。”(艾·弗洛姆 24)他认为主动地爱便意味着给予,意味着一种创造性。弗洛姆大力提倡创造型人格,“给予”是个人潜力的最高体现。因为在“给予”这个行为中,人能体会到自身的强大,从而获得快乐,感受到精力的充沛、生命的活力及奉献的主动性。“给予”的快乐感和成就感远远高于“接受”,因为“给予”并非意味着丧失和舍弃,相反,人存在的价值正在于“给予”这种行为。(艾·弗洛姆 26)

四、《爱的艺术》对女性生存启示

女性生存同属于人的生存,女性在面对当代生存问题时,首先应当正视自身“人”的特点。人类无法摆脱两类倾向:其一,离开束缚, 走向自由。其二,回归到安全的自然,还有确定性和可靠性中。而克服分离,消除孤独、恐惧、焦虑, 是人类最深切的需要。但凡为人都具有人性的缺陷和不完善性,都处在不断获取独立性和尊严感的动态过程中,追求一种更加完满的生存状态。因此,女性应当诚实地面对自身生理性的、最自然的情感需求和倾向。女性的情感倾向具有多样性,如独立性、自由感、可靠性、安全性。因此,女性应当正视自身多样化的情感倾向,而非盲目跟风。

很多女性主义者提出增强女性对性别歧视与性别模糊现象的敏感度是提高女性意识的一种有力手段, 并且通过对性别不公现象的认识与批判可以树立女性的群体意识,进而可能通过群体努力达到体制的变迁。(王小波59)基于弗洛姆提出的理论,笔者认为此类试图行为缺乏客观标准,其结果“治标不治本”,甚至可能引起两性对立的敏感局面。性别歧视的根源不在于男女差异,而在于历史文化因素,迄今为止,在全世界范围内,男权制已经稳固成型,并早已持续数千年,形成一种跨文化现象。整个文化体系对男性的角色和活动赋予了绝对的权威和价值。因此,解决性别歧视关键在于重塑女性活动的价值。

“我存在的价值正在于给予的行为。”在女性刻板印象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女性应该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女性欲打破这种固有观念,并不意味着抛弃传统,把自己从传统社会认为归属于“女性”的位置上挪开,吝啬给予,放弃承担家庭责任。也不代表打破传统的角色分工,而是意味着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自由与公平。女性有自己的思考和价值选择,拥有主动选择创造何种价值的权利;女性的自尊感不应来源于某一特定角色;而是“给予”和“创造”等行为本身。女性行为都是主体与客体的融合,都是改造世界的外在力量,因此都是爱的行为,都具有平等的价值。

整个社会应当具备在这样的观念意识,家庭责任与社会责任、家庭活动与社会活动、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和价值。“给予”和“创造”的行为,无论性别,不分角色,都应当赋予同等的价值评价。因此,对性别不公现象的认识与批判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真正关键在于我们不去过分强调性别差异,不急于根除存在几千年的男权制,而是顺应历史的潮流,重塑女性“创造”和“给予”等行为的价值。而这种理想状态需要教育、媒体、资本、社会所有群体等各方面的协调和努力才可实现。女性才有可能在无论是在择业还是任何其他方面,能够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主动地选择自己的价值所在,做出忠于内心的选择,而不是受社会偏见被迫做出选择。

《爱的艺术》一书中,针对“平等”这个议题,提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篡改了平等的含义。人们就机器的平等而言平等,就已失去了个性的人之平等而言平等。今日的平等意味“雷同”而不是“一致”。它是抽象化的雷同,意味着做同样的工作,有同样乐趣,读同种报纸,有相同感情及相同观点的人。(艾·弗洛姆 19)由此,弗洛姆对当代妇女的平等所取得的成就提出质疑。他认为,这种平等具有欺骗性,它是消除差别倾向的一部分,是一种没有个性差别的平等思想。这对当代女性生存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女性在打破刻板印象,追求男女平等,为自己争取良好的生存环境时,并不是要把自己与男性置于二元对立;不是否认自身的女性气质,为了打破固有印象,刻意追求男性化。为了平等而平等,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盲目跟风是没有意义的。但过分强调两性生理差异,常常掩盖事情真正需要考虑的方面—是历史文化因素使得对女性的不平等待遇趋近合理化。因此,女性追求的平等,应当是平等的機会和选择权利,而不是方方面面的“雷同”。平等首先应该基于对个体差异性的尊重。

五、结语

女性的自然生存、精神生存与社会生存是一个有机整体,都是作为人的生存。女性的精神生存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而《爱的艺术》以人的生存为基础,提出爱是指创造性活动,创造便意味着给予,意味着主体与客体的融合。它承认人自身的价值,保持自身的尊严。弗洛姆大力提倡创造型人格,“给予”是潜力的最高表现,而人的价值正在于给予和创造的行为。这些理论对解决女性面临的性别歧视和刻板印象所带来的精神压迫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研究表明:1)女性生存首先是作为人的生存,需正视自身多样化的情感倾向和行为选择。2)女性自尊感需来源于“给予”和“创造”的行为,而非某一特定角色。3)重塑女性行为价值,给予家庭责任、家庭活动与社会责任、社会活动以平等的价值评价,有利于从根源上解决女性生存困境。

参考文献:

[1]艾·弗洛姆. 爱的艺术[M]. 刘福堂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2]韩松. 人类生存问题的一种回答——解读弗洛姆的《爱的艺术》[J]. 学习与探索, 2006(03): 16-18.

[3]吴宁,吴树新. 生存哲学视野下的女性问题[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4): 69-72.

[4]王小波. 再论女性意识与妇女解放[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0(04): 57-62.

猜你喜欢

平等
共同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和谐环境
正确塑造自己当教师的角色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对学生的爱
平等的悖谬
如何有效地和家长沟通
浅析电影《末路狂花》
情人的烦恼
小学教育中转化差生之我见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