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

2021-04-05宋彩虹周秋杰张凤梅陆峥吴迪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白介素库巴缬沙坦

宋彩虹,周秋杰,张凤梅,陆峥,吴迪

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原因致心脏结构、功能异常,使心脏收缩功能及舒张功能发生障碍,引起的以体液潴留及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的复杂的临床症候群,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期表现[1-3]。其中,神经-内分泌系统特别是肾素-血管紧张素参与的心肌重构是慢性心衰(CHF)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4]。心肌重构初始心功能可以代偿,随着心肌重构的逐渐加剧,心功能逐渐由代偿转变为失代偿,遂出现明显的心衰症状和体征[5]。沙库巴曲缬沙坦是由脑啡肽酶抑制剂沙库巴曲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药物缬沙坦结合而成的钠盐复合物,其具有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脑啡肽酶的双重抑制作用,是一种治疗心衰的新型药物[6,7],但相关机制研究较少。本文主要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CHF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7月于朝阳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CHF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32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58.3±7.0)岁;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9例,Ⅲ级例32例,Ⅳ级19例。观察组男性30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59.0±6.3)岁;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11例,Ⅲ级34例,Ⅳ级1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标准;左室射血分数(LVEF)<40%;心功能NYHA分级为Ⅱ~Ⅳ级。排除标准: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或症状性低血压,收缩压<100 mmHg(1 mmHg=0.133kPa);严重瓣膜性心脏病、肥厚性心肌病、限制性心肌病、缩窄性心包炎、甲亢性心肌病、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其他心血管疾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及严重肺疾病;ACEI/ARB治疗相关的血管性水肿既往病史;对治疗药物过敏或有禁忌证者。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入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包括血管扩张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ACEI或ARB、醛固酮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抗心衰治疗,并根据患者症状及体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中ACEI/ARB替换为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起始剂量25 mg,2/d,根据患者血压情况,增加剂量至最大耐受剂量,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月。

1.3 观察指标超声心动仪测定患者心功能指标,包括LVEF、每博量(SV)、心输出量(CO)、左室短轴缩短率(FS);ELISA法测定空腹静脉血血清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白介素18(IL-18)、白介素33(IL-33)、白介素37(IL-37)含量;记录治疗期间患者住院次数、住院时间,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显效:治疗后心衰症状基本控制或心功能(NYHA分级)改善2级以上;有效:治疗后心功能改善1级但不足2级;无效:心功能无明显改善。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同一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例数(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6个月后,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22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73.33%;观察组显效40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0,P=0.0196)。

2.2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间心功能指标LVEF、SV、CO及FS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VEF、SV、CO、FS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LVEF、SV、CO及FS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2.3 两组炎症因子含量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含量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血清中IL-1β、IL-6、IL-18表达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观察组血清中IL-1β、IL-6、IL-18、IL-33、IL-37表达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炎症因子含量比较[(),ng/L]

表2 两组炎症因子含量比较[(),ng/L]

注:IL-1β:白介素1β;IL-6:白介素6;IL-18:白介素18;IL-33:白介素33;IL-37:白介素37;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相比,bP<0.05

2.4 两组住院次数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住院次数(1.2±0.4)次,平均住院时间(6.2±1.4)d;观察组患者住院次数为(0.5±0.2)次,平均住院时间(3.3±0.9)d,观察组均明显少于对照组(t=12.124、13.497,P<0.05)。

2.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治疗期间,对照组出现症状性低血压4例,血钾升高3例,急性肾功能损伤1例,血管性水肿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观察组出现症状性低血压5例,血钾升高、急性肾功能损伤、血管性水肿各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心衰是心血管病患者住院和死亡的常见病因,CHF的5年病死率高于50%。伴随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患病人群将会持续增加,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研究表明,CHF的发病除与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有关外,炎性因子过度活化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过度释放的炎性细胞因子可引起级联反应,一方面直接损伤心肌,另一方面又可激活免疫反应,加重心肌重塑[8,9]。IL-1家族相关成员是由骨髓及其相关细胞分泌并作用于多种细胞的一类免疫炎症细胞因子,包括IL-1β、IL-18、IL-33、IL-37在内的多种因子,均与CHF关系密切[10,11]。其中,IL-1β主要由吞噬细胞产生,具有较强的致炎性;IL-18可促心肌肥厚、降低心肌细胞收缩能力,并可直接通过激活T淋巴细胞引起心肌细胞凋亡;CHF患者IL-1β[12,13]、IL-18水平较正常人高,IL-18升高幅度与心功能分级正相关,与LVEF负相关[14];IL-33是跨模型ST2的功能适配体,可上调 IL-6、IL-8等因子,心衰过程中缺血坏死的心肌细胞等会大量释放IL-33,加重炎症反应[15,16];IL-37是新近发现的细胞因子,可与IL-18受体的α链结合,生理状态下含量很低,但是炎症状态下高度表达[17]。此外,多功能细胞因子IL-6可降低心肌收缩力、促进组织纤维化,也可调节心肌肥厚,其含量与CHF严重程度呈正相关[18,19]。

新型心衰治疗药物沙库巴曲缬沙坦因具有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脑啡肽酶的双重抑制作用,相比ACEI/ARB类药物,可以进一步降低心血管病死亡或心衰住院风险[20-22],其作用机制的全面揭示有助于进一步阐明其临床效果,因此,本研究观察了其对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治疗期间住院次数及时间显著下降,提示沙库巴曲缬沙坦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与ACEI/ARB药物相比,能有效减少心衰患者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延长再就诊时间间隔[23]。观察组心功能指标LVEF、SV、CO、FS显著改善,与文献报道一致[24]。观察组血清炎症因子IL-1β、IL-6、IL-18、IL-33、IL-37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表明药物抗炎效果更好。王一楠等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衰患者时发现,使用低剂量沙库巴曲缬沙坦较ACEI、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方案的有效率明显提高(93.33% vs.83.33%),患者心功能、血清学指标及炎症因子指标(CRP、IL-33、TNF-α)较常规治疗改善均更为明显[25];也有文献报道沙库巴曲缬沙坦可降低血清中IL-33、TNF-α、ICAM-1含量[26]及射血分数下降的CHF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血清IL-1、IL-6含量,同时改善患者心肾功能[27]。此外,观察组不良反应较对照组无增加,表明药物安全性良好。

综上所述,沙库巴曲缬沙坦可明显改善CHF患者心衰症状,减轻炎症反应,降低心衰住院率及病死率,且安全性好,值得推广。需注意使用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将严重肾衰等患者排除在外[28]。

猜你喜欢

白介素库巴缬沙坦
氟尿嘧啶联合白介素II局封治疗多发性跖疣疗效观察
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片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效果及对后期住院频率的观察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片在老年顽固性高血压病人中的临床应用
阿托伐他汀结合缬沙坦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CRP、TNF-α、IL-6水平影响分析
缬沙坦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应用效果分析
外周血6种白介素对脓毒症相关血小板减少的诊断价值
观察重组人白介素11对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的治疗效果
沙库巴曲缬沙坦在心力衰竭中的临床应用
芥末糖
跳伞极限运动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