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发展新探索

2021-04-04牛丽娟王琨冯斯特荆丽艳

中国卫生产业 2021年10期
关键词:时间银行志愿志愿者

牛丽娟,王琨,冯斯特,荆丽艳

泰山护理职业学院基础医学部,山东泰安 271000

当前,中国老龄化呈现快速发展态势。老龄化社会面临着老龄人口快速增长与社会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与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旺盛,重经济保障、轻服务保障等多重难题,残疾老人等弱势老年群体养老服务保障问题日益凸显,不断完善与创新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1]。该文随机选取济南市和泰安市开展“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5个社区,以派出所记录在档案的65周岁及以上的城市社区居家老年人为调查对象,于2020年5—9月,历时约五个月时间,在社区开展问卷调查和实地研究,以探究影响老年人社区互助养老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及试图分析我国“时间银行”互助养老金模式面临的主要障碍,以求促进对“时间银行”互助养老这种新型模式的发展。

1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模式的内涵

作为一种新型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时间银行”在我国许多城市中不断涌现[2]。“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模式是指社区志愿者通过“时间银行”机构提供的志愿服务,用于存放老年人的志愿服务时间,通过量化,推迟支付志愿服务时间,以达到老年人互助服务的目标[3]。这种模式在缓解我国的养老压力、提升社区的养老服务水平和提高老年人的养老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面临的障碍

该文通过对选取的5个社区老年人问卷调查和实地研究发现,“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目前主要面临以下几点障碍。

2.1 缺乏健全的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

目前,我国“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模式处于试点推广阶段,相关的政策和制度还不完善,社区是主要的试点单位,这有一定的局限性。调研中发现,以泰安市擂鼓石社区为例,2011年开始试点工作。试点初期,虽然该社区自发出台了《“时间银行”志愿服务行为规范》等一系列服务准则和配套标准,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缺乏权威性和保障性。“时间银行”还是由民间组织推动建设发展,其中大多数由社区居委会和社会志愿者组织运作,这些组织的能力有限,信用担保也受限。目前,依然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可以在全市推广模式。同时擂鼓石社区的“时间银行”互助模式在运行过程中,虽设有服务架构和志愿者模式,也已经建立了各方的联系机制,但是在实际调查中发现,社区处于工作的实际执行的绝对位置,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的力量并不明显,缺乏自愿性。尤其是来自企业的志愿服务者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时间银行”的持续发展。

此外,缺乏稳定的资金支持也是社区“时间银行”运营中的一个短板。通过访谈发现,社区“时间银行”养老服务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和支持。“时间银行”项目属于社区自治服务。因此,大部分社区很难获得政府的资金支持,活动经费不足、治疗保障资金不足、奖励资金不足等问题相继出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时间银行”的可持续发展[4]。

2.2 社会公众意识和参与度低

据调查,在这5个社区中,非常了解“时间银行”模式的老年人只占调查人数的11.0%,他们或多或少参与过提供或接受志愿服务;而大多数人对“时间银行”养老服务模式只是有一点了解。另外,通过调查发现,这5个社区三百多名老人仅有31名老年人作为志愿者参与了“时间银行”服务,仅占样本总数的9.6%,由此可以看出,“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的普及度和认知度不高,公众参与度也较低。

2.3 封闭式管理和通存通兑困难

通过调查发现,虽然在这5个社区的“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模式的建设过程中,自发制定了一系列的服务标准和配套标准,但缺乏相应的操作框架。“时间银行”大多正处于政府倡导和社区自我管理的状态。志愿服务和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社区辖区内,外省市的服务相对较少,与其他省市社区“时间银行”机构交流合作和对外宣传也较少。调查所示,基于老年人“时间银行”的双向服务机制,大多数老年人希望将来能够交换他们需要的服务,其中一半人认为他们可以交换商品或折扣来满足日常必需品的需要。另外,有少数老年人期望通过服务获得相应荣誉证书满足个人荣誉感,从而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同时,如果“时间银行”志愿者的居住社区发生变化,则有约占45%(148人)的志愿者希望将他们的志愿服务时间转移到新社区,其次是约占30%(93人)的志愿者选择能够在全市范围内交流志愿服务时间,另有约占23%(77人)的志愿者则希望直接将他们的志愿服务时间兑换为商品或折扣。2%的人选择了无所谓。由此可见,不同的老年人对于自己“服务时间货币”的转移和延续,有相应的预期。因此,这种相对封闭式的社区“时间银行”管理存在通存通兑困难。同时由于资金缺乏,社区缺乏专业的网络信息管理平台,“志愿者”的个人相关信息、服务时长与服务项目的积累和兑换交易基本上通过人工记录操作完成,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和公开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时间银行”的通存通兑工作。

2.4 服务专业化和服务质量水平不高

根据调查研究,目前这5个社区的志愿服务主要包括生活照料、医疗卫生、人文关怀、残障人士关爱等,通过调查,老年人希望获得的“时间银行”互助服务项目表现如下:选择生活照料的有198名老人,选择医疗卫生、用药服务的有201名老人,选择陪护及康复护理服务的有108名老人,选择其他服务的有15名老人。其中,陪护服务及康复护理服务、医疗卫生用药服务、健康教育指导等都是高度专业化的服务。在对希望参加志愿服务的人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老年人认为社区护士和护理人员更加专业,并且具有更专业的护理技能,约有一半的老人希望专业护理人员如护士、社区护工能够更多的参与,以保证他们获得专业化的护理服务。而实际上,老年志愿者和大学生志愿者大部分缺乏专业的护理技能和服务。因此,在老年人互助服务中,期待服务群体中专业护理人员排第1位,老年人志愿者是第2位的,而大学生则最少。同时目前这5个社区“时间银行”大都以生活照料服务为主,陪护服务及康复护理服务、医疗卫生用药服务等专业化服务相对较少,服务层次相对不高,志愿服务人员服务专业性能力相对欠缺。

3 推动“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发展新探索

3.1 加强“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政策引导、制度保障和财政支持

建立和发展“时间银行”应遵循平等,互助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5]。政府可将“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体系纳入整个养老金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之中,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建立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批准提供适当的引导政策和相关保障制度,以为“时间银行”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盾。各地方政府可以尝试以社区居委会为主导,鼓励社区居民及社会各类志愿者参与“时间银行”志愿服务存储,促进社区互助养老服务和社区志愿服务的相互融合,以保证社区养老服务的持续健康发展[6]。“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的总体规划是顶层设计,涵盖了互助养老服务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发展基本框架等,这是“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制度建设的基石。“时间银行”基本制度是保障,包括各项管理、运营制度和工作章程等,如出台将各项工作进行分配和衔接的管理制度和服务守则,这将有助于“时间银行”模式的细化。同时要求对每项基本制度进行具体化规定,如对资金管理、人事管理、监督、评估管理等进行具体细分,如对志愿者服务时间登记管理、通存通兑管理、奖激励管理制定具体的操作办法和规定[7]。这三方面制度既保持连贯性又层层递进,为“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运行、发展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稳定的资金来源,各地可以分配一定数量的社区养老服务资金用于“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的发展[8]。同时可对服务资金进行投资管理以获取更多收益,在投资过程中,对资金的收支及收益等进行系统、有效的监督,防止贪污及挪用公款,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确保服务资金的安全性,为“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安全支持[9]。

3.2 加大宣传,提升民众参与度

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的宣传,提升公众的认知程度,能够为“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提供源源不断的多元化资源[10]。可以以社区为单位加强宣传力度。社区广泛开展“时间银行”助老服务,推选出部分典型的案例,强化榜样示范作用,充分利用横幅、社区宣传栏、社区广播电视及互联网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大众媒体做好宣传引导工作,使居民了解“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的运行模式及好处,使这种新型互助养老模式获得更多关注,鼓励居民积极参与,提高“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的认知度与参与度,为“时间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11]。山东是儒家文化发源地,广泛宣传儒家的“义利观”“仁爱观”和“大同思想”等互利互爱思想,培养民众互助互惠意识,转变老年人思维意识,使“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获得更广泛的认同感和社会参与度[12]。

3.3 统筹“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区域管理和信息化管理

我国很多城市都开展了“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并初见成效,但是这些城市的“时间银行”大都相互独立,比较分散,交流合作较少,志愿服务也是互不通兑的,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因此,建立“时间银行”联盟服务,统筹区域发展十分必要。各省、市、通过区域规划,能够形成统一规范的行业操作,实现资源整合及经验共享,这都将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的发展。在规划统筹的过程中,试点较多的大城市可以从市级统筹做起,试点较少的中小城市可以从省级统筹做起,各社区“时间银行”可以互相合作、吸收合并以进一步壮大发展力量,实现试点规模化[13]。

在互联网时代,引入网络平台,落实信息化管理,构建区域信息管理平台十分必要。区域信息管理平台可以使相对独立的各市、区县“时间银行”实现最大程度的互联互通,其向上可至省级或全国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管理平台实现数据交换及共享,方便各区域建立合作业务关系,为各地提供信息服务支持;其向下可延伸至各乡镇、社区等基层服务管理机构,对各服务机构提供信息化支持。信息管理平台的建立使更大范围的志愿时间的通存通兑成为可能,推动不同地区互助养老服务的发展[14]。“时间银行”信息化管理平台可根据需要将平台系统分为各个子系统,比如服务信息记录子系统、服务信息匹配子系统、服务区域管理子系统、服务评价子系统等,用计算机取代手工信息录入,可以最大限度的根据供需状况和志愿者匹配机制来匹配各个服务子系统。同时可利用手机APP软件来实现移动操作,最大限度的利用网络平台,使社区网络信息的互通互联可将“服务时间币”数额记录在社区居民个人信息之下,方便随时查询[15]。

3.4 强化专业化培训、优化服务质量

目前,“时间银行”志愿者准入门槛比较低,志愿者大多为社区党政服务人员及热心老人。这些志愿者普遍缺乏专业护理知识及技能,服务类型单一,服务供给质量不高,这就造成了部分老年人对“时间银行”提供的服务并不满意。因此,健全完善养老服务队伍,加强培训管理十分必要。特别是加强医疗常识、康复护理、生活照料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可以大大提升志愿者的服务技能和服务效率,更好地开展“时间银行”服务工作[16]。地方政府可以组织相关培训,并为考核合格的志愿者颁发相应的证书,使“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实行持证上岗,最大限度的保证服务质量。政府也可以对这些经过培训的专业服务人员实施管理监督,还可以根据考核进行相应的专业技术水平的等级评定,促进志愿者不断学习相关服务技能,提升自我,不断为“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注入新的能量。此外,提升志愿者服务能力也会形成良性循环,吸引更多的民众参与其中,这终将有利于“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时间银行志愿志愿者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山东推出“时间银行”应对老龄社会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在瑞士,“时间银行”能“养老”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