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的寓言,或寓言的诗

2021-04-01崔国发

星星·诗歌理论 2021年1期
关键词:图钉散文诗寓言

崔国发,1964年出生,安徽望江人。现居铜陵。著有散文诗集《黎明的铜镜》《鲲鹏的逍遥游》等,诗论随笔集《审美定性与精神镜像》《中国散文诗学散论》等。曾获第五届中国散文诗大奖,安徽省文艺评论奖。

仔细读完《蔡旭寓言散文诗选》,我向这位自称“不退休的散文诗人”的探索精神表示敬佩。虽然在20世纪80、90年代,他曾零星地写过寄寓哲理的散文诗,但有意识地、相对集中并用力甚勤地创作寓言散文诗,还是2008年以后的事。不仅是为我们奉献了精品,这本书还附有一篇创作手记《我写寓言散文诗》,他把寓言散文诗的创作经验与体会和盘托出,使我加深了对寓言散文诗艺术特质的理解与感悟。

蔡旭先生著作等身,宝刀不老,老而弥新,迄今已出版的散文诗集就有三十多本,堪称散文诗坛一位出色的、并且是精神高“贵”而属于勤劳致“富”的“劳模”。这十多年来,他每年出版的新集都赐寄于我,使我每次读过之后都有了新的沉甸甸的收获。

在我看来,他近年的散文诗创作,最大的亮点有两条,一是朴实而真诚的现实主义写作姿态。他的散文诗深刻地提炼着生活的元素,表达对现实关切,作品中注重与现实密切的结合,应时而作,为时而歌,往往从小切口出发,聚焦日常生活中普通的人和事,于美与爱的体味中每每有了新的发现,进而折射出时代的大情大理。这种在场书写,与新时代新生活的接应、和鸣,使他的散文诗读起来特别暖心、提气、凝神。二是对题材、写法的拓新与散文诗体的探索精神。他在散文诗中,注入更多的寓言元素,使寓言散文诗从概念的提出、理论的思考到实践的跟进上,都有了不俗的表现。我个人认为,寓言散文诗在蔡旭先生的全部作品中独树一帜,别具意味,也是最能代表他散文诗创作成就的那一部分。

所谓“寓言散文诗”,一言以蔽之,就是寓言的诗,或诗的寓言。用蔡旭先生的话说就是“具有寓言性质的散文诗。它是散文诗与寓言杂交的产物”“它用散文诗的语言与句式,讲一个故事,寄寓一定的道理”“它带有诗的韵味,又富于哲理,语言精炼又有内在的音乐性。”理论源自实践,又指导实践,此言不虚,蔡旭先生做到两者得兼,寓言散文诗于此则别开生面。寓言散文诗,不是“寓言+散文诗”。寓言元素与散文诗性宜柔性融入,如水中盐、蜜中花,而不能生硬强加,若眼中屑、米中沙。借用蔡旭先生“散文为体诗为魂”的说法,我对“寓言散文诗”的构成加以引申,就是:散文为体,寓言乃翼,诗是魂,亦即要集散文的形式、寓言的寄托与诗歌的魂魄于一身,三足鼎立,皆不可偏废。蔡旭寓言散文诗具有哪些特点呢?

一是寓意的深刻性。既然称之为“寓言散文诗”,首先就必须在意义深远与哲理深刻上下功夫。寓者,它的第一个含义是“寓意”。寓意是指语言文字中所寄托或暗含的意思。寓言散文诗所表现出来的机智的理性、生活的哲思、隽永的寓意,以及婉而多讽的教谕与训示,是它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作品的内在灵魂。俄国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说,寓言是理性的诗歌。诗人臧克家说:“寓言诗的意义是在讽谕。”既然是讽谕、训诫或哲理的启迪,则要求诗人在某一个寓言故事中以小喻大、以近喻远,以物喻人,说出蕴含其中的一个道理。如蔡旭先生的散文诗《声控灯》这样写道:“耳朵太灵了!/远远听到楼梯的动静,马上就醒了。/一下子把黑夜变成白天。/待影子一消失,又立即闭目养神。/一秒钟也不浪费。//不能怪它只知吝惜与计较。/它懂得什么时候养精蓄锐。/什么时候挺身而出。/一点也不含糊。”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借“声控灯”这一物象将自己“有所寄托的话”予以表达,它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富有表现力地告诉我们以人生智慧。寓言,被誉为文学百花园中智慧的花朵,一个人要学会内敛,保存实力,派不上用场时便养足精神以积蓄力量,一旦需要你发挥作用时便勇敢地站出来,履职尽责。

二是寄寓的生动性。寓言,乃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寓者,寄寓也;寄寓者,寄托也。蔡旭先生说:“寓言散文诗的‘意要靠它物来‘寓”“常假托一个故事。”这就是说,如果没有作为寓言物的角色的出现,或没有一个简单的故事,是不可能给人以意味深长的人生启示的。因此寓言散文诗必须找到一个生动的寄寓载体。这种情与理的寄托,大致有两种常见的方式,一种是我在第一个部分例举的拟人化的事物(通常以动物或植物为多)。只有借物喻人,才能赋予作为寓言角色的万物具有人的感情、性格或思想,通过它们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唯其如此,寓言散文诗也才有可能成为洞察世道人心的智慧之书,从而可以彰显出它的讽谕或劝诫的性质。还有一种寄寓,是用来说明某个道理、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小故事,小故事里有大道理。蔡旭的寓言散文诗中有许多这样富有教化性的寓言故事,动物类如《有关骆驼的假设》《学坏的鹦鹉》《海底鸳鸯》《蝴蝶谷》《母鸡斗老鹰》《鱼吃飞鸟》等,其他物类如《手电筒的思念》《退休的桨》《房子问题》等,这些篇章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寓言散文诗的故事情节设置不宜过于琐碎,它需要高度提炼,选取那些最具有启示力的瞬间,特别需要掌握好寓言的叙事与散文诗的“叙与抒”的火候,否则便成为寓言或抒情诗而非寓言散文诗,在这方面,作者处理得很好,如他的《迟到的红棉》写道:“往年的这个时候,木棉花早就举起一杯红酒邀请春风了。/而现在,春风已几度来访,红棉却还不肯露面。/并不是今年冬天太长。/而是暖阳与冷雨你来我往,冬天与春天不断洗牌。/天气也像一些乱出牌的人,不讲规矩。/木棉花不想抢话筒。/要看一看,再说。”这章作品不长,故事很简单,虚与实、叙与抒和“生活基础与艺术表现间的关系”处理得较好,有效避免了故事翔实而诗意淡薄的问题。诗人通过对迟到的木棉的书写,体现了遵循自然规律、谨守生活规矩的重要性。

三是诗语的精简性。寓言散文诗既然是诗的一种,它所寓之“言”应是诗歌的语言,精简凝炼、短小精悍是它的一个特点。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艺术就是用尽可能少的事物来表达尽可能多的思想。蔡旭先生的寓言散文诗言简意赅,就像压缩饼干,体积小却分量重。如写于1980年的《石凳》短得只有两行:“外表似乎挺冷,坐久就暖了。/——恋人们都这样呢。”说的是人坐在石凳上,由开始的冷,逐渐地暖起来,象征着人与人之间或一对恋人之间日久见真情的朴素道理。再比如《图钉之痛》,全诗只有109个字,诗人在精炼上下了十足的功夫,于简洁而不冗长的文字中,将许多“矛盾的尖锐”与人生哲理以最簡单、最朴实的方式加以呈现,寓意深刻,文字精辟,似直入心灵的智慧小语,发人深省。

由此我想起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严文井说的话:“寓言是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许多东西来,甚至能够取出的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读过蔡旭寓言散文诗的人,自然也能从他的艺术“魔袋”中取出很多启人心智的人生哲理。那些融汇于他的文字中的讽谕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附:蔡旭寓言散文诗二首

图钉之痛

不知是风的吹动,还是墙的松动。

一颗图钉跌落下来。

只要那张图表一日不跌落,这颗图钉的有无就是无足轻重的。

它的失踪无人追寻,它的失落也无人相救。

直到了那只粗心的脚,无意中碰到了图钉的问候,一触惊心中,才知道——

矛盾的尖锐。

鱼吃飞鸟

都说天高任鸟飞,怎么这些鸟飞过海面,突然就消失了?

都說海阔凭鱼跃,难道它能够跃出海面,吞食飞鸟吗?

谁听了都难以相信。

当然我也不敢相信。

最初,一位导演听一位渔夫说起这个奇闻,也没有相信。

后来,五人摄制组,800公斤拍摄装置,守候好几周——

在塞舌尔一个偏远的环礁,才有了这段“鱼吃飞鸟”的视频。

我见到平静的大海上,一群乌燕鸥在海空中翩翩起舞。

它们只知道歌舞升平,不知道哪一天会有战争降临,不知道居安思危这个成语。

这时,训练有素的珍鯵鱼群正在水下巡逻,核潜艇一般游弋。

在乌燕鸥掠过海面的一刻,突然,珍鯵一跃而起,张开血盆大口,把乌燕鸥一口吞没。

没有惊呼,没有惨叫,一切都来不及。

一只乌燕鸥被捕食了,又一只乌燕鸥被捕食了,一群乌燕鸥顷刻间烟消云散。

海空中,只飘荡着一些美丽的羽毛。

我目瞪口呆,看到了这惊心动魄的场面。

世界太奇妙了,世间又太残酷了。

在这弱肉强食的法则后面,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有多少成王败寇血泪史?

我就奇怪了——

那些珍鯵,一定有它们的父兄一代代言传身教,并长年月累、反复磨练,才拥有这惊世骇俗的绝技的吧。

而那些乌燕鸥的祖辈,为什么不给它们的子孙,哭诉这一幕——

血的教训?

猜你喜欢

图钉散文诗寓言
散文诗的时代性、视野与创新
当气球遇到图钉
哪个陷得深
时装寓言
巧取图钉
散文诗创作需要突破
散文诗,放逐心灵的天空和旷野
提起散文诗,我总难免悲壮
《伊索寓言》是谁写的?
A FABLE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