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一体格局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

2021-04-01胡兆义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团结

李 娜 胡兆义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肯定中华民族的实体性,强调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和一体性,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肯定与升华,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创新。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我国需团结和凝聚各族力量,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治等方面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多元一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  民族团结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245(2021)06-0016-05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1.06.004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血肉相连、命运相依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团结,求发展”,各民族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形成了良好的平等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更加巩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明确指出:“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1]以此为出发点,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在党的十九大上正式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推动其写入党章,并在2019年明确强调各项民族工作都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在2021年8月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都要向此聚焦。”[2]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反映存在于社会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加强对其建设也是铸牢该意识的关键所在。因此,结合我国基本国情,以多元一体格局为出发点,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道路进行探索,有利于建立稳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民族团结力,具有非常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多元一体格局的提出及讨论

(一)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末,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发表了名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演讲,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并从自然生态环境、语言文字、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等方面回溯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与以往学术界热衷研究的“碎片化”单一民族完全不同,他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实体进行研究。

(二)对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探讨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一经提出,就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学者们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讨论。一方面是对中华民族“一体”的理解,费孝通提出“将中华民族视为当代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包括了生活在中国国土上的、具有民族认同的11亿人民;中华民族的出现,源于近代以来與西方列强长达百年的抗争”[3]。这一说法没有明晰“民族实体和民族复合体”之间的矛盾性,由此引发了关于中华民族这个“一体”的讨论。

另一方面是关于“多元”与“一体”关系的探讨。这一讨论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从中华民族与各民族关系的角度,将各民族视为“多元”,中华民族视为“一体”,中华民族是高层整体,各民族是基层单元,二者相互促进,人们不仅具备自身的民族属性,同时还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带有鲜明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从各民族自身结构出发,认为各民族都是多元一体的,多元是指各民族来源是多元的,各地区由于发展不平衡,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方面也呈现多元特点,一体是指不管来源及各方面差异,都认同为一个民族,这种观点中的多元与一体就是指同一民族存在差异与民族认同的关系[4]。可见,这两种理解都是从整体观视角来解读“多元一体”,将事物视为一个整体,研究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两者兼有多元一体特征。虽然学界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理解不尽相同,但该理论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开启了我国民族研究的新转向,学术界从研究单一的民族转向研究民族关系和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成为当前理解国家和民族关系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提出及意义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生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指出我国民族工作正处于“五个并存”的新阶段,并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科学概念。2014年5月,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使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同年9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作出具体阐述,“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就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1]。习近平总书记把“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科学概念联系起来,将中华民族和56个民族比喻成一个大家庭的关系,精准而形象地阐释了各民族无法割裂的骨肉亲情。2019年9月,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解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即“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5]。这一内涵充分肯定了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共创中华民族的功绩,凸显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性。在2021年8月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2]。强调各个民族是一个共同的生命体,是不可分离的一家人。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要内容包括三点。一是“多元一体”为核心。主要表现为多民族的大一统和各民族的多元一体。多元是大一统的显著特征,在面对外敌时,我国各族儿女团结一心,保卫家园。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民族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一体是指中华民族包容性很强,可以容纳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兼容并蓄、求同存异,凝聚各民族的成员共同守护家园。因而,“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概念既尊重“多元”,又强调“一体”,不能脱离二者之间的关系去论述。二是“爱国主义”为精神纽带。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爱国主义是团结各族人民共同抵御外敌侵略的力量,始终激励中华儿女奋起抗战、维护祖国利益、抵御外敌侵略。在抗日战争时期,爱国主义团结各族人民,共同抗击外敌。在疫情期间,爱国主义团结各族人民,共同抗击疫情。中华儿女对本民族的热爱和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动因和精神纽带[6]。进入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三是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宗教观。2020年8月,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深入开展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7]正确的“五观”是凝聚各民族意志、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键,其核心就是要时刻维护国家统一,不断提升人民的国家认同感。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提出的现实意义

首先,在民族研究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出现,是继“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后的又一创举。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解析了各民族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之间的关系,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建立了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话语体系。其次,这一概念的提出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稳固边疆秩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从历史、文化、命运与共等多方面阐明各民族團结一心的重要性。“家和万事兴”,只有家庭成员团结,中华民族大家庭才能兴旺发达。最后,这一概念有助于巩固人们的爱国主义意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强调我们是“一体”的,我们有着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为这个大家庭作出贡献,这个大家庭也为我们不断输送力量,让我们过上美好生活。进入新时代,我们应进一步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团结各族人民,携手实现中国梦。

多元一体格局和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间有着非常深刻的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基本特点。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共同民族意识的群体,面对侵略,各族人民以不屈不挠的精神进行顽强斗争,谱写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篇章。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缔造了新中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后者是对前者的承认和遵循。中华民族与各民族间的关系,就是大家庭和其中成员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面对新时期新问题提出的创造性论断,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概念赋予了政治内涵,为学术界提供了民族研究的新思路,解释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本质是一个共同体,肯定了中华民族的实体性,强调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和一体性。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多维路径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各民族心手相牵、团结奋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因此,各民族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贡献力量。

(一)政治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开创性地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实际情况相结合,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出谋划策。党在牢记使命的同时,紧跟时代步伐,建立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历史证明,唯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凝聚和团结各民族,共同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提到中华民族指的是所有民族的人民,强调中国是一个整体,必须用平等、团结的原则处理民族关系,为“多元”规划了路线,为“一体”提供了保障。中华民族不单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还是一个政治概念,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各族人民将会是一盘散沙,难以共同团结发展。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领导力量,在新时代,要持续健全和优化党的建设,紧跟时代,提高党解决民族问题和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坚持新时代好干部的标准,重视和培养各级干部,加强对基层组织的建设,确保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在基层有效运转。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近代国家危难时刻,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浴血奋战,抗击侵略者,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实施改革开放,为中国谋发展,让经济腾飞。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继续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给中国各民族的力量和希望。

(二)经济基础: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是经济发展,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将生活水平提高,使各族人民体会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各民族要紧跟时代发展,共同奋斗、共同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在发展过程中始终牢记奋斗目标是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改革的成果要惠及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8]。“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9]近年来,在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方面,我国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举行,标志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也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让各民族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和强盛,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信心。乡村振兴是对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持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共同富裕是各族人民的期盼,为缩小贫富差距,在改善教育、医疗卫生条件等方面应当向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倾斜,加强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提高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加快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步伐,为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物质支撑。

(三)精神基础:建立各民族共同拥有的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各民族文化之集大成,它是在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产生的,是各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养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10]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尽管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但都是“共同体”中的文化,各民族在文化上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当前,我国应全面深化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五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持续加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各族人民树立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不可侵犯的意识,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念,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思想渗透,让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牢不可破。

(四)社会支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社会的进步,交通、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各民族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大散居、小聚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日益深化,各民族跨区域流动日益频繁,形成了流动幅度高、大面积融合居住的全新特点,民族交融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在交往中,各族群众应当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规范,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在日常社区生活中,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有助于促进民族关系的融洽。混居模式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平台,主要表现在民族间通婚扩大,族际婚姻使各民族间的情感更加深入,这种情感相依、血缘交融的局面促进了各民族在生产上的交往、情感上的交流、关系上的交融,从而有利于巩固共同体意识。新时代仍需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全社会一起营造融洽的社会氛围,实现各民族在各个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成强有力的精神纽带,巩固和夯实命运共同体。

(五)法律保障:依法治理民族事务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实践证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政治制度,有效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基础上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在保障民族间权利平等的基础上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增强各族群众法律意识”[11]。各族人民要自觉增强法律意识,尤其是宪法意识,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营造全社会学习法律的氛围,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贯彻到各项民族法律法规体系中,形成科学完备、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处理民族事务,推动“多元一体格局”的进一步发展。

四、结语

“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格局,是认识和解决新时代民族问题的基本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发展方向,是各民族的关键任务,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的方式来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内容。坚持党的领导、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路径。在全社会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中,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心手相牵,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优化和完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参考文献]

[1]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30.

[2]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1).

[3]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3.

[4]金炳镐,裴圣愚,肖锐.中华民族:“民族复合体”还是“民族实体”?[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1):5.

[5]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2).

[6]何化利.探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要内容及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7-28(1).

[7]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N].人民日报,2020-08-30(1).

[8]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N].人民日报,2020-06-11(1).

[9]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凝心聚力担当实干,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N].人民日报,2021-04-28(1).

[10]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求是,2019(12):5.

[11]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N].人民日报,2016-05-04(9).

责任编辑:黄玉娇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团结
童心绘团结 各族一家亲
“发现”中华民族:从文明帝国到主权国家
论四个全面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帕措”组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探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复合互嵌格局与多元一体交融
略论孔子对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设的影响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
俄罗斯 民族团结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