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2021-04-01李运猛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群众路线中华文化马克思主义

李运猛 杨 宁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1年7月12日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为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要继续发挥“生命线”作用,必须把握人的思想发展规律,坚持相信真理、相信群众,发挥人格、制度和文化的力量,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实践性和感召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  马克思主义  群众路线  中华文化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245(2021)06-0011-05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1.06.003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1年7月12日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1]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诉求日益复杂化、多元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思想政治工作能否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节奏、满足人民需要,继续发挥“生命线”作用,成为党和国家建设事业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只有准确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规律,才能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实践性和感召力。

一、必须把握“一个规律”,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导航仪”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意见》指出:“坚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广泛覆盖与分类指导结合起来,因地、因人、因事、因时制宜开展工作。”[1]思想政治工作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而人的思想在万事万物中尤其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把握人的思想發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作出了深刻揭示,是正确理解和把握人的思想发展规律的“金钥匙”。

(一)把握人的思想发展规律,必须注重解决各类矛盾问题

矛盾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中,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二者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人的思想的发展也是矛盾运动的结果。人的思想的矛盾运动一方面体现在认识自身的思想活动,另一方面体现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思想活动,二者的矛盾与张力构成人的思想发展的起点。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社会经济结构、价值观念、文化形态等发生深刻变化,各类矛盾问题不断出现,比如人口老龄化问题、社会阶层固化问题、贫富分化问题等,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和挑战。这些问题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往往无法避免,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如何在变化中找准自身定位,成为每个个体急需克服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为人民群众解决问题作为工作的关键点和突破口。一方面,要加强调查研究。社会问题的出现往往有其历史、现实原因和内部、外部原因等,找准问题的源头才能对症下药。要广泛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对各类社会问题开展定量和定性研究,分析问题背后的“病因”,把准人民群众的思想“脉搏”,找准症结所在,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矛盾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沟通交流。矛盾问题不及时发现解决,就会越积越多、愈演愈烈,甚至成为干扰社会秩序、危害社会安全的风险隐患。要利用各种即时通信工具和社交媒体平台,与人民群众进行及时、有效、真诚的交流,既宣传党的政策、向下传播思想,又疏导不满情绪、向上汇聚民意,构建上下贯通、联系紧密的沟通工作机制。

(二)把握人的思想发展规律,必须应对意识形态严峻挑战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万物是普遍联系的。人的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时时刻刻受到外部世界发展和环境变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全世界日益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世界交往”的科学预见正在成为现实。在精神交往方面,“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2],促进了思想、观念、文化等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融合。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既是机会也是挑战,尤其在人的思想发展方面更是如此。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固守霸权主义和“冷战”思维,持续在思想和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进行渗透颠覆,妄图利用虚假的、双重标准的人权理念和普世价值实行和平演变。为应对这一挑战,十九大适时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3],对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

《意见》明确指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一根本任务”[1]。必须牢牢占领意识形态的阵地。思想政治工作要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发扬优良传统,补齐短板弱项,主动担当作为。一方面,要坚持“底线”思维。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持之以恒开展思想灌输工作,确保防线不失控、底线守得住,巩固扩大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另一方面,要积极主动“进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呈现风云变幻之势,思想政治工作要顺势而为,以更大的成就,向世界展示中国道路,贡献中国智慧。

(三)把握人的思想发展规律,必须着眼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追求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的思想发展内含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分工,产生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人的发展因此受到局限。而人们的社会活动是多方面的,除了满足自然需要,还必须满足精神和社会的需要。物质生活的发展是人的外在发展,而精神生活的发展是人的内在发展,二者统一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是发展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重要关切,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一方面,必须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诉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时代进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既是我们党奋斗的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指向。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增长、变化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练就一双“慧眼”,及时发现人民群众的困难及诉求,并根据需要及时调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方法和策略。另一方面,要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事业,提供更多富含思想性、理论性和时代性的精神文化产品,促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健康发展。

二、必须坚持“两个相信”,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配备“压舱石”

我们党依靠思想政治工作凝聚民心,始终坚信真理、相信群众,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有效保证党和国家各项建设事业稳步推进。

(一)相信真理,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4]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首先在于其真理性。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其真理性在中国已得到了充分检验。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两个“伟大发现”,揭示了人类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和发展规律;“两个必然”的伟大论断,则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创立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英国广播公司1999年举办的“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评选活动中,马克思位居榜首[5]。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提供了最真实的注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一方面,善用真理的“真”。理论的力量在于其真实性,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正是因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更具威力。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用辩证、矛盾的观点分析问题,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解决问题,用真理的“真”催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另一方面,讲清真理的“理”。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有理说不清”。要结合“四史”学习教育,采用理论、历史与现实互相印证的方法,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内在逻辑的阐释。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持续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先进、丰厚的理论滋养。

(二)相信群众,充分发挥群众路线的支撑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对待群众的根本态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服务人民群众,贯穿《意见》始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无产阶级的立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路线。这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4],对新时代践行群众路线提出更高要求。

群众路线既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根本方法。《意见》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1]思想政治工作践行群众路线,一方面,要注重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群众是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源泉。思想政治工作中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往往来源于我们党与群众的沟通交流中。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位,群众会自发参与其中。应当为群众提供便利的民主参与、政治参与平台和渠道,真正聚合民智、汇集民力,提高民众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要强化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本理念和人文关怀。思想政治工作要“从群众中来”,时刻关注群众的现实需求;思想政治工作要“到群众中去”,把工作做到群众的生活中、心坎里。只有切实从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接地气、有温度,真正为群众所接受。

三、必须发挥“三个力量”,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安装“推进器”

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方方面面,牵涉社会发展的各环节、各领域,影响社会各阶层、各群体。《意见》强调,“要构建共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1]。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必须用好各类平台、要素、机制,发挥各种力量的特色和优势,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落实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

(一)发挥人格力量

人格力量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力量。《论语》有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6]中国传统的家国一体政治体制,强调领导者的道德和人格,认为只有高尚的人,才能获得民众的衷心拥护、支持与追随。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对国家建设来说,我们倡导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对群众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主题教育,充分发挥道德和人格力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对个人进步来说,个人物质生活的改善和道德人格的提升是一体两面、相互促进的。培养高尚的道德人格,不仅有助于加深个人对物质世界的理解和认识,还有助于协调内外关系、社会关系,更好地发挥个人的外在影响力。例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医护人员的无私奉献赢得了全社会尊重,由此可见,人格力量对社会和谐发展具有一定推动力。

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来说,人格力量起着基础性、支撑性作用,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拉近群众距离、密切党群关系的“催化剂”。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者须强化自身的“硬实力”。始终将加强自身修养、培塑高尚人格作为人生的“必修课”,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党的先进理论武装头脑,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心系群众、服务基层,以出色的工作实绩彰显共产党员鲜明的政治本色。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人格力量的“软实力”作用。树榜样、立典型一直是我们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经常采用的方法之一。《意见》要求,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把榜样力量转化为亿万群众的生动实践”[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达人。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以身作则、群众为先,注重挖掘群众中的好人好事,以点带面、引发讨论、形成共识,培塑向上向好的社会风气,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影响力和感召力。

(二)发挥制度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7]。制度不仅影响国家和社会发展,也形塑价值观念和公民道德。处于相似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下的人,受不同制度的影响,会产生习惯和文化差异。因此,建立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制度体系,成为各个国家始终追求的目标。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提供了科学真理,但并没有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提供可借鉴的具体政治制度。因此,中国共产党始终积极进行制度的探索。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步入正轨,制度建设和改革开放,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展政治和经济建设的重要主题。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政治体制改革,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制度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起着立规矩、定标杆的重要作用,加强制度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保证。《意见》高度重视制度建设,明确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水平,“健全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党员联系群众的工作制度,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建立社会思想动态调查与分析研判机制”[1]。思想政治工作要发挥制度力量,一方面,要发挥党的领导制度优势。必须坚持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的顶层设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与其他各项工作制度的配套融合,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建设更加规范化、体系化、效能化,将制度优势真正转化为群众对党的支持拥护。另一方面,要注重制度的创新升级。必须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制度创新,鼓励开展制度试点,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加强新科技、新手段、新平台的融合运用,尤其是过好“网络关”,通过广泛吸纳社会各界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建议,使思想政治工作制度运行更加规范、顺畅、高效。

(三)发挥文化力量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内蕴于国家和民族的血脉基因,代代传承,形成特有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以民本思想、家国情怀、和谐理念等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喻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根和魂”,并提出文化自信这一时代课题。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在总结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中华文化,为新时代发扬中华文化、坚持文化自信提供了指引和遵循。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初步阐述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统领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2021年9月29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正式发布,标志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文化力量是思想政治工作最为深厚的思想基础和灵感来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8]《意见》也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1]。思想政治工作要发挥文化力量,一方面,注重中华文化的全过程教育。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为有益补充,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真正进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全过程,突出中华文化在立德树人过程中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注重对中华文化的新发展新阐释。文化永远处于发展变动中,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文化。以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提出为契机,加强对中华文化内涵实质、特色优势、实践运用等具体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吸收人民群众智慧经验,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通过发挥文化力量为思想政治工作注入新鲜的时代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2021-07-12)[2021-11-22].http://www.gov.cn/xinwen/2021-07/12/content_5624392.htm.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21-11-22].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21-07-01)[2021-11-22].http://www.gov.cn/xinwen/2021-07/01/content_5621847.htm.

[5]马克思被评选为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J].党史文汇,2000(4):48.

[6]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9.

[7]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8-12-18)[2021-11-2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12/18/c_1123872025.htm.

[8]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EB/OL].(2020-08-31)[2021-11-22].http://www.gov.cn/xinwen/2020-08/31/content_5538760.htm.

责任编辑:陈如钧

猜你喜欢

群众路线中华文化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