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城市建设中的节能策略分析

2021-03-31中节能咨询有限公司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1期
关键词:第三产业能耗绿色

文/中节能咨询有限公司 葛 慧 杨 林

0 引言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新型城镇化进程,落实“绿色、生态、低碳、智慧”理念,有效化解各种“城市病”,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1-3]。绿色城市建设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做好工业、建筑、交通及居民生活等领域的节能工作,对顺利建设绿色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社会发展居于前列的北京市,在信息化、智能化方面领先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大城市病”问题,如交通拥堵、交通能耗高、人口密度大、居民生活能耗刚性需求大等。如何实现智能化与节能的融合、推进绿色城市建设,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以北京市某区为例,研究绿色城市建设中的节能策略及数字化经济时代节能机制完善问题,对我国其他城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对该区能源消费产业结构及重点能耗领域的分析,针对工业、建筑、供热、交通、居民生活等重点用能领域提出节能策略,并结合数字化经济新时代特征提出完善节能机制的建议。

1 重点耗能领域分析

1.1 二产能耗下降,三产及居民生活能耗攀升

随着经济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受产业结构调整影响,近几年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能耗占全区总能耗的比重逐年降低,2018年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能耗占比低至3.1%和21.2%,分别比2015年降低0.9%和8.0%;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能耗比重逐年增加,2018年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能耗比重增至30.1%和45.2%,比2015年提高2.3%和6.2%。居民生活能耗中汽油消耗占比居首,约39%,其次是电力消耗,约38%。

1.2 三产中交通、房地产、零售业、信息、餐饮等 行业能耗占比高

从近3年第三产业细分行业能耗情况来看,房地产业、交通运输和批发零售业比重较高,其他行业能耗占比结构变化不大。以2017年为例,第三产业能耗77.94万t标准煤。其中,房地产业、交通运输和批发零售业能耗位居前三,分别占第三产业能耗总量的13.3%,12.8%,11.6%,其他行业能耗占比在10%以下。细分行业中,除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外其他行业能耗主要表现为商业活动、公共机构等的建筑能耗。因此,第三产业能耗以交通领域能耗和建筑领域能耗为主。

随着建筑节能、清洁供暖及交通节能工作的不断推进,第三产业单位产值能耗逐年下降。2017年,第三产业全行业平均单位产值能耗0.20t标准煤/万元,比2016年下降0.04%。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单位产值能耗最高,为1.16t标准煤/万元。进一步说明交通运输领域是第三产业中重点耗能领域;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单位产值能耗高于均值2倍以上,也是重点耗能领域。

2 面临挑战

2.1 以退促降红利效应缩小,结构降耗空间有限

随着疏整促工作接近尾声,传统产业以退促降红利效应缩小,结构调整降耗空间有限。受该区定位影响,新型产业引进还将进一步增加建筑及产业能耗,未来能耗控制压力依然较大。

2.2 未来新增项目较多,能源消费呈快增长

结合区域定位及有关规划预测,从目前到2025年地上建筑面积每年增长量为(100~320)万m2,地下建筑面积每年增长量为(25~80)万m2。按地上建筑50%为公共建筑,单位建筑能耗30kg/m2,50%为住宅建筑,单位建筑能耗14kg/m2推测,2025年前每年建筑能耗增长量为(3~8)万t标准煤,增量能耗形势依然严峻。

2.3 居民生活能耗刚性增加,节能调控难度较大

随着区域内人口数量增长,生活能源消费量逐年增长,2018年居民生活能耗135万t标准煤,已占全区能耗的45.2%。有关规划显示,未来人口还将大幅增长,按照目前区内人均能耗0.85t测算,2025年居民生活能耗将达到160万t标准煤。居民生活用能属于刚性需求,节能调控难度较大。

3 节能策略分析

3.1 加快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工业绿色转型升级

落实北京市疏解非首都功能、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继续引导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的一般性制造业企业及高端产业中不具备优势的制造环节调整退出。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施一批绿色转型示范工程。

3.2 聚焦产业发展方向,全力推进第三产业绿色化发展

推进绿色商贸、绿色经济型饭店及第三产业节约型单位创建,完善能源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建筑节能改造。开展全区绿色数据中心计划,鼓励生产制造、能源、电信、互联网、公共机构、金融等重点领域创建绿色数据中心,严格落实《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8年版)关于数据中心的禁限要求,除PUE值在1.4以下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外,禁止新建和扩建数据中心。

3.3 严格落实建筑节能标准,积极推进建筑用能结构调整

从规划、技术、标准、设计、施工等方面推进建筑节能,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强化节能专项验收把关,确保节能标准落实,规模化推广装配式建筑,试点超低能耗建筑。全面推进高星级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积极鼓励开展美国绿色建筑认证,即LEED认证,接轨国际标准与品质。

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大力推进太阳能综合利用。在适宜发展浅层地热能的地区,积极推进地源热泵系统应用。鼓励在中小学、高等院校等教育设施以及大型商场、酒店、超市、写字楼等建筑中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建筑,鼓励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技术推广应用,鼓励分布式光伏与储能系统融合发展。

3.4 持续推进节能改造工程提质增效,创新节能服务模式

摸清既有建筑底数,引入商业模式,助推既有居住建筑节能宜居改造和既有公共建筑绿色化改造。结合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鼓励试点“劲松模式”[4],通过“菜单式”改造完善配套设施,补齐短板,实现老旧小区供热管网、节能保温等改造;鼓励采用EMC、PPP及EMC-PPP等模式,有序推进既有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

3.5 加快推进智慧能源物联网平台搭建,鼓励开展智慧 供热

鼓励医院、大型商业建筑、高档写字楼等公共建筑率先开展智慧能源物联网云平台建设,实现对建筑内的照明、空调、锅炉、配电、动力、环境及其他特殊系统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开关状态监测,为集中远程能源监控管理提供节能管理云平台服务。

推动供热企业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及云计算等技术,搭建“智慧供热云平台”[5],构建从热源至热用户的全数据信息系统,建立以用户热需求为导向的供热模式,实现源网一体化智能化管控。

3.6 全面推进快慢交通融合发展,构建智慧绿色宜行系统

完善快行公共交通体系,积极推进轨道交通和地面交通的无缝衔接。从“公交线路、公交站点、运营时间”方面进行公交线路的优化调整,启动建设公交示范线。依靠“智能化”“信息化”手段提升公交运营效率和便捷度,推行公交直达专线、社区公交、定制公交等差异化服务。

规划自行车道和人行道,推动机动车占领的慢行道路还路于人;设立自行车道与非机动车道的隔离护栏,查处自行车道乱停车、占道行车等行为,加大监管和电子监控力度。

3.7 合理调控私家车出行,鼓励低碳通勤远程办公

合理调控私家车出行,借鉴国外征收“拥堵费”的经验[6-8],在商务集中区、交通主干道等交通量大的道路,试点征收“拥堵费”。提高商务集中区停车收费标准与私家车出行成本以减少私家车使用,推广“不停车收费”等电子化付费系统应用。

鼓励低碳通勤,调整公共交通出行优惠政策,实施限时公交免费换乘。鼓励部分行业企业推行远程、异地办公模式,灵活运用云存储、云审批、远程定位、会议视频等软件,减少市民对交通出行的需求。

4 工作机制完善建议

智能化和节能策略的融合有助于加快绿色城市建设,在数字经济新时代背景下,建议加快建立并完善以下节能工作机制。

1)依托互联网建立统一规范的节能信息化云平台,构建面向所有用能单位的全流程一体化网上申报、审批服务体系;推动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和流程优化,推动政府部门横纵贯通、跨部门、跨层级、跨系统、跨地域业务的高效协同,构建基于互联网的部门协同新机制。

2)建立覆盖更广泛的节能管理信息化工作系统,用信息化手段解决节能政令贯通问题,构建基于信息化的节能管理新机制;研究开发重点用能单位岗位管理人员能力建设在线测试系统,全面提高岗位管理人员节能专业能力。

3)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体系,积极研发适合节能产业企业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融资租赁等新型融资方式,及针对合同能源管理的第三方服务保险产品,借力绿色金融,探索市场融资新机制。

4)创新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探索用能权有偿使用和制度试点,推行并创新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5)优化节能服务市场环境,完善节能服务行业技术、审计、监督等标准体系,强化行业标准化建设;建立适应信息化、智慧化等新形势、新特征的节能服务标准体系;健全节能服务标准化监督体系,建立健全能耗监测网络;引进独立的第三方评估、审计、认证和检测机构,推进节能服务市场化。

猜你喜欢

第三产业能耗绿色
绿色低碳
120t转炉降低工序能耗生产实践
能耗双控下,涨价潮再度来袭!
探讨如何设计零能耗住宅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日本先进的“零能耗住宅”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江苏省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空间统计分析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我国第三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