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常态的城乡发展转型

2021-03-31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1期
关键词:城乡规划常态城乡

文/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邓 琪

0 引言

城乡规划既是一项针对城乡之间协同发展的发展性计划,又是一项改善城市发展理念与模式以适应新时代背景的战略部署。在新时代背景下,城乡规划的转型与发展需有专业素养的城乡规划师根据区域特性以及地方优势对空间进行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转型与革新,在此基础上实现“扬弃”,融合时代特征及当地文化进行创新,保持城乡发展的独特性,充分发挥其特色。在此阶段,城乡规划应转型以适应新常态背景,保持多元化,以推进城乡协同发展、提升城乡经济发展水平。

1 新常态下的城乡发展

1.1 时代背景

“新常态”是一种新的国家发展理念和规划模式,既包含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因素,又是我国城乡发展的指路明灯。“新常态”是指社会发展进入相对稳定的态势,在该阶段,国家相关政策的颁布与实施以及城乡规划的部署可对未来进行合理展望。“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社会发展将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在此背景下,我国经济将进入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的过渡期,意味着经济结构将在时代背景驱动下不断优化升级,生产方式转变为创新驱动型。当前,新常态理念已融入社会诸多领域的生产和发展中,与此同时,其将作为指导性的时代背景影响我国城乡规划理念[1]。

1.2 城乡发展态势

改革开放为我国带来高速的经济增长模式和高效的生产模式,在应对新常态带来的巨大转变时,我国社会将从增量发展转向存量发展,进入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新时代。与此同时,城乡规划发展在新常态背景下也将进入新阶段[2]。

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8.52%,超半数的人在城镇中生活,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关注点逐渐由乡村转向城镇,未来,城镇建设将成为城乡规划的主要着力点,新常态下的城乡一体化政策将发生根本性转变。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城乡协同发展模式发生变化。在新常态背景下,城乡已从传统高速发展转为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生存需求,又为后代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保证人类血脉代代相传,这将成为城乡规划的主要方式,指导城乡各方的建设与发展。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悠久历史孕育独特的灿烂文化,与西方文化不同,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冲击给城乡规划带来巨大影响。我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城乡建设中融入甚少,出现文化流失、千城一面等问题。

2 新常态下城乡发展的转型

2.1 信息技术发展推动城市智慧化

当前,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在各方面均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城市是连接人、自然、社会的巨大综合体,应将信息技术如大数据等充分应用于城乡发展与建设。2014年,智慧城市理念盛行,该理念是提升城乡发展水平的抓手,智慧化建设给城乡发展带来新机遇[3]。在新常态背景下,智慧化推动城乡朝着国际方向发展,促进城乡发展转型,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转变。在智慧化发展背景下,城乡发展将面临来自信息技术的挑战,须将信息技术融入城乡建设,构建新的符合时代背景的发展模式,解决城乡发展现实问题,让城乡发展朝着科学、高效、和谐的方向迈进。

2.2 产业重心由二产转向三产

2013年,我国城乡第三产业的总产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的总产值,此阶段,第一产业的总产值比重下降近10%,经济结构的转型表明,第三产业已成为产业结构的支柱,是城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基于新常态背景,推进产业结构转型是保证城乡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引导主导产业的转移能促进不同产业协调发展。新常态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决胜期,应进行体制革新和技术创新,为新时代的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大力推动社会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4]。同时,为加速城乡一体化,培养高素质人才也是必要的。现阶段,我国第三产业的总产值比重将长期呈持续上涨态势,带来消费成需求主体以及三产成产业主体的新发展局面。在此背景下,优化城乡产业结构是促进经济社会有序发展的重要举措。

2.3 社会对公众参与的关注度加重

城乡规划是事关城乡发展的重要之计,故其相关实施政策的颁布均由政府以及专业学者负责,公众参与度近乎为零,不仅无法有效传达公众意见,而且导致社会公信力下降,公众对城乡建设的热情削弱。政府是城乡发展中物质层面的有力支撑者,其相应的权力不宜过大,在市场经济主导的经济社会中,政府权力早已有所收缩。在新常态背景下,公众地位提升,公众参与度逐步提高,政府部门开始将部分决策于公众平台发布,广泛征求和聆听舆论意见,将公众需求有机融入城乡规划相关政策的制定中,提升公众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充分发挥公众这一“智库”的作用,推进规划朝着科学化、民主化的层面迈进,同时也可提高规划的广度与深度。城乡是复杂综合体,随着城乡发展以及公众参与理念深入人心,给政府部门带来极大压力。新常态下社会发展不确定时,应给城乡规划留有弹性空间,提高规划的可行性与适应性[5]。

3 基于新常态的城乡规划理念演变

为适应新常态背景下的城乡发展、缓解城乡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城乡发展模式的创新与转型已成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课题。此阶段衍生出其他难题,如生态环境破坏、产业结构调整重心偏移以及人口与环境容量冲突等问题,故有必要加强城乡规划教育并提升专业素养,提升规划从业者的业务水平。在新常态背景下,城乡发展转型将是规划行业最重要且最艰难的变革。

3.1 移动互联网为社会创新发展提供动力

目前,我国已进入互联网时代,创新思维成为时代主流,体验思维渗透消费理念。互联网技术模糊社会各界界限,进一步促进各行各业之间的融合与发展,给传统行业带来冲击。新时代,各种新兴业态在社会中崭露头角,未来社会的消费观将与体验感紧密结合。以移动互联网和体验式消费为核心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将从根本上影响城乡生产、生活,推动城乡规划的转型与升级。因此,社会应提高对互联网技术在城乡规划中应用的关注度,用发展的眼光革新,同时城乡规划应具有时代精神,用创新思维引导规划新思路,为城乡发展提供更好、更广阔的信息平台。

3.2 理性规划主导产业

在人们以往的认知中,城乡是为人们提供物质空间的有机体,为人类生产、生活的刚性需求提供场所。在新常态背景下,城乡经济发展步伐减缓,城乡功能已不再局限于为社会的生产、生活提供物质空间,而是迎合时代需求,创造更多消费机会,为城乡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力。因此,应将城乡规划的工作重点由土地资源的配置转向对城市主导产业的挖掘与推进,摒弃原来城乡规划的传统思路,实现产业改革[6]。城乡发展与主导产业的培养息息相关,应综合考虑产业引导在城乡发展中的作用。城乡系统是复杂的,故应针对不同的城乡结构、模式,根据城乡自身的人文发展条件、自然环境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适度开发,避免公式化和过度化的开发模式,从而正确引导产业发展。在新常态背景下,各类城市均要避免产业空心化,同时具有资源优势的城市要合理、科学地引导主导产业发展,防止出现资源枯竭问题。

3.3 着力提升城乡生活品质

人们生活质量能综合体现城乡发展水平。城乡是人与社会结合的有机体,由人与生活资源、生产资源等复杂因素组成。以往的城乡空间富有生命力,但因滞后于时代发展,一度被认为静止且缺乏活力。在新常态背景下,“人”的概念在城乡规划理念中有必要变革,需被重新认识和梳理,以解决城乡需求导向问题。该阶段的城乡规划应以人为本,体现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符合人的尺度,体现人文关怀。加大对公共基础服务设施投入,体现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为未来的城乡规划服务人民提供更多可能,方便人们的生产、生活,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规划设计要抛弃传统的“以人为本”观念,避免好大喜功,应从人们的刚性需求出发。与此同时,人们应与自然和谐相处,既保障其日常生活需求,又探索其与自然结合的新路径,降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3.4 合理促进城乡协同发展

需与周边要素协同发展,城市群能为城市发展带来集聚效应,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促进协同发展,协同发展可加速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步伐。在新常态背景下,为解决城市产业集群过度依赖、城市功能互补度高等问题,对内应强调功能互补的重要性,解决城与城、乡与乡之间的竞争关系;对外应利用产业集群以提升城乡的综合竞争力。构建一系列高效便捷的网络服务体系,提高城乡综合服务水平,区域协同一体化方可实现[7]。同时,我国处于城乡快速发展阶段,新型城镇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经济发展较快的平原地带实现新型城镇化指日可待,但在自然环境较敏感的地带,还需进行合理发展规划,科学控制发展速度。盲目推进城乡协同发展会导致较落后的城乡发展不充分、不合理,带来人口流失、环境压力大等问题。

4 结语

新常态下,城乡发展呈现崭新态势。城乡规划应根据社会发展现状,融入新时代、新常态的背景,技术层面、方法层面都需要新的规划理念作指导以实现城乡规划的转型与变革。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做好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空间与行为规划,使城乡规划更好地服务于人民,优化城乡人居环境、公共服务,从而促进城乡融合与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城乡规划常态城乡
论当前城乡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城乡规划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探讨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