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村庄分类技术与方法研究
——以天津市蓟州区为例

2021-03-31荣玥芳曹圣婕刘津玉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定性空间规划村庄

荣玥芳, 曹圣婕, 刘津玉

(1.北京建筑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 100044;2.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与村镇规划研究所,北京 100085)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标志着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的全面展开。2019年5月,在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中明确指出,2019 年年底要基本完成村庄分类工作,2020年年底要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基本完成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工作,而村庄分类正是村庄布局规划的核心环节,这就要求各区县尽快制定出一套能够实现“纵向传导、横向对比”的村庄分类方法,从而精准对接国土空间规划,并高效指导村庄规划编制。

在中央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各地要依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的搬迁撤并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集聚提升类4种类型明确县域村庄分类,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乡村空间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各异,为使不同特征的村庄个体“对号入座”,国内学界从不同视角对村庄分类方法展开了大量研究。史秋洁等[1]针对村庄区位条件以及产业发展特色,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提取等方法对全国7个省48个行政村进行分类;刘继来等[2]基于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与农村人口数量耦合关系,将村庄分为8个类型;杨绪红等[3]从村庄空间布局适宜性的角度,利用Ward系统聚类法等手段将村庄分为5类;李裕瑞等[4]在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4类村庄基础上建立村庄分类模型(VCM),通过定性分析明确其二级分类;龙花楼等[5]基于乡村性评价,构建乡村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县域层面对“苏南-陕北”一带乡村进行分类;李智等[6]在微观的村域尺度上探索乡村性评价方法,提炼出乡村发展的3种模式。

上述多角度的村庄分类方法为本文研究积累了丰富经验,但目前能够对应乡村振兴战略分类标准的定量分析方法较少,并且对于村庄分类如何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尚没有明确技术方法,本文以蓟州区为例,拟采用先定性、后定量的思路探索适应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村庄分类方法。

1 村庄分类方法

1.1 研究思路

为保障安全优质的国土空间格局、顺应地区未来发展方向,同时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村庄发展特征,本文采用“定性研判+定量评价”的村庄分类思路。首先,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的刚性管控要求、地方发展意志和特色保护村庄相关政策初步明确一批村庄类型;其次,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对4类村庄的描述和地区发展实际,构建乡村发展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判断村庄存续的必要性和未来发展趋势;然后,运用GIS自然断点法对村庄得分进行分级;最后,结合定性研判结果形成二层级分类体系,将村庄划分为4大类和7小类(图1)。

图1 研究思路

1.2 定性研判:提取关键要素

定性研判的依据是对村庄发展方向具有“一票否决权”的关键性要素[7]。首先,对比现状村庄建设用地与国家生态保护红线区、自然保护地范围以及重大项目开发边界,根据用地重叠的具体情况划定为搬迁撤并类村庄;位于中心城区以及工业园区开发边界内的村庄可划为城郊融合类;基于对乡村地区历史文化、生态景观等各类资源开发价值的评价,以及政府颁布的特色村庄相关名录,如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观旅游村等,确定特色保护类村庄,并根据资源和产业发展情况进一步细分为特色资源型和农旅产业型[8-9]。

1.3 定量评价:构建指标体系

村庄发展受自然、社会、经济、设施建设等多方面多层次因素的综合影响,参考乡村振兴战略对4类村庄的描述:搬迁撤并类村庄是指位于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村庄,或因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搬迁的村庄,以及人口流失特别严重的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是城市近郊区以及县城城关镇所在地的村庄,具备成为城市后花园或转型为城市的条件;特色保护类村庄是指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集聚提升类村庄是现有规模较大的中心村和其他将长期存在的一般村庄,是数量最多的一类村庄,应着力发挥比较优势[10],提升造血机能。除去已确定的特色保护类村庄,针对其他3类村庄特征,以衡量村庄存续必要性为目标,构建包含资源条件、城乡联系、人口聚落、经济产业、配套设施5个一级因子、18个二级因子的村庄发展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表1),再采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加权求和计算总分,对已定性明确类型之外的其他村庄进行评价。

表1 村庄发展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资源条件主要体现村庄土地利用状况和自然、人文资源禀赋,选择耕地面积比例、建设用地面积比例和文化旅游资源作为表征对象。耕地面积比例越大,说明村庄农业生产布局适宜性越强,未来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可能越大,建设用地面积比例越大,则村庄产业、设施等空间发展潜力越大。文化旅游资源数据来自对村内文物古迹、特色建筑、周边旅游景区等9项资源的调研统计,体现村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资源禀赋。城乡联系主要反映村庄与城镇联系的便捷程度和受到高等级经济社会的辐射强度,选取与省道及以上道路距离、到最近城区或工业园区距离、到最近镇区距离作为评价因子。人口聚落选取常住人口占比、老龄化率和居民点聚集度3个评价指标予以表征,常住人口占比越高,老龄化越低,则该村庄对人口的保有能力越强,居民点聚集度越高,越有利于降低各项设施建设成本,村庄存续的可能性越大。经济产业状况反映村民的富裕程度和产业发展趋势,一般来说,村庄经济产业水平越高,农业生产效率越高,村民对城镇化或村庄整治、集聚发展的意愿也越强烈,研究除选取年均集体收入、人均年收入2项指标外,还以农业设施用地比例衡量农业生产效率、以非农产业收入比例衡量村庄二三产业发展。配套设施反映村庄居住和生活的便利程度,设施越完备则村庄宜居性越强,居民长久居住的意愿越强,村庄对周边地区的服务和带动能力也越强。该评价体系指标分为正指标“+”和负指标“-”2类,“+”表示数值越大得分越高,“-”则反之。

1.4 建立二层级分类体系

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村庄分类要求,构建二层级乡村空间分类体系:以搬迁撤并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集聚提升类作为第一层级,然后利用GIS自然断点法将村庄综合得分分级,并与定性研判的分类结果整合,细化第二层级的村庄类型[11-12]。该体系不仅有效传导了国土空间规划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也能为乡村规划编制提供依据。

2 蓟州区村庄分类实证研究

2.1 蓟州区概况

蓟州区位于天津市最北端,地处京、津、唐、承四市腹心,总面积1 590 km2,下辖1个街道、25个乡镇、949个行政村。由于北部山地、南部平原的地形差异,区内村庄分布呈现“南密北疏”的格局,北部山区村庄分布稀疏且多沿交通干道分布,南部平原区村庄分布密集,人口密度较大。全区常住人口91.15万人,农村人口52.68万人,城镇化率为42.21%。乡村地区人口老龄化严重,60岁以上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27%。区内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生态基底敏感,共有137个村庄位于国家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生态保护与村庄发展的矛盾始终存在。

在产业方面,蓟州区依托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在北部着重发展乡村旅游,南部重点发展特色农业,极大推动了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但也形成了出现“南贫北富”的分化局面;在土地利用方面,村庄宅基地面积严重超标,宗均宅基地面积达到386 m2,土地浪费和低效使用问题严重,导致土地闲置和建设用地资源紧张的矛盾长期存在。

2.2 分类结果

2.2.1 定性研判阶段

依据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的划定,对于建设用地面积超过50%位于生态保护红线、国家自然保护地或重大项目开发边界内的村庄,可列为搬迁撤并类,应限期进行整村搬迁或与其他村庄合并,蓟州区共有该类村庄71个。全区还有107个村庄位于中心城区和工业园区内,可直接划入城郊融合类(表2)。

表2 定性研判标准

针对蓟州区资源类型及产业特色,根据历史文化及自然景观资源、乡村旅游及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设定A、B两类评判标准,分别划定特色资源型和农旅产业型村庄,并统一归为特色保护类。全区共有特色保护类村庄81个,其中农旅产业型26个,特色资源型55个(表3、图2~图5)。

表3 特色保护类村庄评价标准(定性)

图2 搬迁撤并类村庄分布

图3 城郊融合类村庄分布

图4 特色保护类村庄分布

图5 定性研判明确的村庄分布

2.2.2 定量评价阶段

依据949份村庄调查问卷结果进行数据整理、校核、入库,形成村庄综合评价数据库。首先,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不同种类指标的量纲影响。评价因子可分为正指标和负指标,正指标和负指标计算见式(1)~(2)。

Pij=(Xij-minXij)/(maxXij-minXij)

(1)

Pij=(maxXij-Xij)/(maxXij-minXij)

(2)

式中:Pij为各指标标准化值,Xij为第i指标数值,minXij为该指标最小值,maxXij为该指标最大值。

其次,应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15个二级因子的权重值(表4),通过加权求和得到村庄各一级因子得分,以及村庄发展适宜性总分Z:

表4 村庄发展适宜性评价指标权重

(3)

式中:Z为村庄发展适宜性得分,Pi为分项指标得分,Qi为指标权重,n为二级因子个数。

最后,运用GIS自然断点法将村庄发展适宜性得分划分为4段:(0.29~0.58)较低,(0.58~0.90)一般,(0.90~1.20)较高,(1.20~3.37)高,并将各因子数据与空间关联进行可视化(图6~图11)。

图6 资源条件得分

图7 城乡联系得分

图8 人口聚落得分

图9 产业经济得分

图10 配套设施得分

图11 村庄发展适宜性得分

2.2.3 综合分级分类

综合村庄发展适宜性分值以及定性分析,可将全区村庄分为7类,并与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村庄分类形成对应关系。总分为(1.20~3.37)的村庄各项因子得分均较高,其中城乡联系、人口聚落和经济产业3项因子得分尤为突出,通过现状辅助校核发现,该部分村庄多数分布于中心城区、工业园区或镇区附近,整合定性研判结果,明确城郊融合类村庄,并根据村庄区位进一步细分为城市带动型和中心集聚型;总分为(0.90~1.20)的村庄在5项因子中得分较均衡,在经济产业和人口聚落方面分值稍低,划分为自主提升型;总分为(0.58~0.90)的村庄被划为扶持保育型,其在交通区位、经济产业和设施建设得分与自主提升型村庄相比较低;根据定性研判对特色保护类村庄的识别,分为特色资源型和农旅产业型;得分最低的村庄(0.29~0.58)人口流失严重,大量土地闲置,处于缓慢消亡的趋势,与定性研判中确定的搬迁村共同划定为搬迁撤并型(表5、图12)。

表5 村庄分类标准

图12 村庄分类示意图

2.3 发展指引

梳理以上分类结果,蓟州区内城市带动型村庄共有152个,占总数的17%,该类村庄位于城市开发边界内,城镇化趋势显著,但存在住房拥挤、居住环境恶化等问题。中心集聚型村庄共有77个,占总数的8%,该类村庄主要分布于各镇区周边或其他资源条件优越的地区,在区域内起到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作用,未来有纳入城镇发展的可能。自主提升型村庄共有328个,占总数的34%,多数分布于中心集聚型村庄周边,该类部分村庄具有一定资源条件,但部分村庄已形成特色优势产业。扶持保育型村庄共有206个,占总数的21%,主要分布于蓟州区南部,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传统农业和小型乡镇企业,生产和销售方式相对简单粗放,由于区位条件限制不易受到高等级经济社会的带动。蓟州区共有26个农旅产业型村庄,占总数3%,55个特色资源型村庄,占总数6%,这2类村庄应在“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下稳步发展乡村旅游,适当增加建设用地指标并给予政策倾斜。全区搬迁撤并型村庄共有105个,占总数的11%,目前已搬迁55个,该类村庄的规划实施应近远结合,分时序进行。本文针对以上7类村庄简要提出发展指引与管控要求(表6)。

表6 村庄发展指引

3 结论

1)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村庄分类不仅应满足空间管控的刚性要求,还应对接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探求一套能够广泛应用的村庄分类方法,但由于我国广大乡村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风土民俗差异显著,仅以乡村振兴战略中的4种类型难以充分描述村庄特征,因此本文提出“先定性,后定量”的村庄分类思路,先依据关键因素明确搬迁撤并类、城郊融合类和特色保护类村庄,再通过包含资源条件、城乡联系、人口聚落、经济产业和配套设施在内的村庄发展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剩余村庄定量评价,最终将村庄分为7类,明确了村庄类型识别流程,为下一级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提供有效指导。

2)本文以蓟州区乡村为研究对象,划分出城市带动型、中心集聚型、自主提升型、扶持保育型、特色资源型、农旅产业型和搬迁撤并型7类村庄,分类结果基本符合当前村庄发展实际,提出的村庄分类方法能够起到“纵向传导,横向对比”的作用,具有一定实践指导价值。

3)不过应该认识到,村庄分类仅仅是乡村建设的基础工作,最终目的是要因类施策实现乡村差异化发展,后续研究应进一步细化不同类型乡村规划编制内容为各类乡村制定规划指标和引导措施。

猜你喜欢

定性空间规划村庄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城市规划路径思考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纺织品定性定量分析上的应用
超声造影定性与定量分析诊断颈部浅表淋巴结病变的研究
探究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城市规划
带定性判断的计分投票制及其公理刻画
国土空间规划的法理和机理
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分析
薄层色谱法在中药定性定量研究中的应用
村庄,你好
村庄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