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东南州传统村落组群风貌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2021-03-30侯先成安佑志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黔东南州

侯先成 安佑志

摘 要:传统村落是中国众多乡村聚落中具有地域特色、文化传承和保护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运用地理学中的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黔东南州传统村落组群风貌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黔东南州传统村落呈组团状分布,分布不均衡。从地域分布上看,多分布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从行政区划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黎平县、从江县、雷山县、台江县和剑河县;从民族来看,苗族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雷山县、台江县、剑河县等环雷公山区域,侗族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黎平、从江和榕江3县。(2)黔东南州传统村落组群风貌划分为山地苗族民俗风貌区、河谷低地侗族建筑风貌区和苗侗非遗文化风貌区。

关键词:传统村落;组群风貌;空间分布特征;黔东南州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05-0005-04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many rural settlements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heritage and protection value. In this stud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groups in Qiandongnan were analyzed by means of spatial analysis in geograph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Qiandongnan were distributed in groups, and their distribution was unevenly distributed. From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it is mostly distributed in the areas where ethnic minorities liv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of distribution, mainly distributed in Liping County, Congjiang County, Taijiang County, and Jianhe county. From the national point of view, the traditional Miao village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aijiang County, county, Jianhe county and Dong Traditional Village ring Leigong Mountain area, mainly in Liping, Rongjiang and Congjiang County three. (2) the style and features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group in Qiandongnan are divided into the folk customs and features of the mountain Miao, the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the valley and the Dong minority in the valley and the cultural and features of the Miao and Dong.

Key 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 Group styl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Qiandongnan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州”)位于贵州省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森林资源丰富,尤其适合作为建筑材料的杉木生长,因此苗族和侗族等少数民族居民多用杉木建造木质房屋。由于苗族和侗族等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习惯及交通不便等因素,传统村落较好地传承下来,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完整性、地方性和独特性。而黔东南州的传统村落正符合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中传统建筑、村落选择和格局、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要求。

近年来,关于中国传统村落的相关研究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1-3]。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4]。自2012年以来,国家已公布了多个批次的传统村落名单。随着国家对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视,学术界也从不同学科角度展开研究。现有研究主要从历史学、旅游学、地理学、建筑学、人类学等学科展开。从历史学的角度重在研究传统村落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价值[5-6];从旅游学的角度重在研究传统村落发展旅游的潜力、发展模式[7-9];从地理学的角度重在研究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内在的空间布局形态[1-2,10-12];从建筑学的角度重在研究传统村落建筑的技艺以及如何保护传承等[13];从人类学的角度重在研究人与传统村落的和谐发展与共存[14-15]。黔东南州传统村落数量众多,但同质化严重,都有发展旅游的意愿,但发展质量不一。每个传统村落保护的价值不尽相同,在发展旅游时需要突出自身特色才能吸引游客。有些传统村落找到了自身的发展定位,发展较好,但大部分传统村落在旅游开发上存在明显不足。因此,有必要从组群风貌的角度划分传统村落的类型,以吸引不同的游客。本研究从地理学角度入手,对黔东南州丰富的传统村落资源进行空间分析,以期为传统村落整合及发展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下辖16个县市。地势西高东低,自西部向北、东、南3面倾斜,海拔最高2178m、最低137m。境内居住着苗、侗、汉、布依等3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中以苗族和侗族人口为主。黔东南州被列入中国传统古村落目录的主要以苗族和侗族的传统村落为主,大部分传统村落均分布在交通不便地区。

1.2 研究数据 本研究中第1、2、3批传统村落的数据主要参考贵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编制的《贵州传统村落》,第4批传统村落的数据来自于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网站(http://www.qdnctcl.com/)。黔东南州传统村落的地理坐标借助百度地图的坐标拾取工具和谷歌地图进行坐标标定,选择传统村落的中心点坐标作为传统村落的坐标。高程数据为ASTER-GDEM V2,这是NASA新一代对地观测卫星TERRA测绘所得,精度约为30m。参考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及陈信文献[16],从村落建筑、村落格局、村落地形、村落文化、村落产业5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进行黔东南州传统村落的组群风貌分析。

1.3 研究方法 采用ArcGIS 9.3软件的空间分析工具对黔南州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进行制图和定量分析。使用空间热点探测方法分析黔东南州传统村落的村落建筑、村落格局、村落地形、村落文化、村落产业五大指标发展的热点区。通过可视化的方法揭示黔东南州传统村落在不同地区发展的“热点”和“冷点”区域。空间热点探测结果值为正且通过显著性检验,即属于“热点”区,空间热点探测结果值为负且通过显著性检验,即属于“冷点”区[17]。

2 结果与分析

2.1 传统村落总体空间分布特征 黔东南州是贵州省传统村落数量最多的地级市,民族性和地域性显著。总体上看,黔东南州传统村落呈组团状分布,分布不均衡(图1)。从地域分布上看,多分布于少數民族聚居的区域。主要表现在黔东南州传统村落区域分布不平衡,多分布在黔东南州的中部和南部地区,尤其是东南部,而北部地区相对稀少。从行政区划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黎平县、从江县、雷山县、台江县和剑河县。从民族来看,苗族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雷山县、台江县、剑河县等环雷公山区域,侗族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黎平、从江和榕江3县。

2.2 传统村落组群风貌

2.2.1 村落格局 参考《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中“村落选址和格局评价指标体系”对传统村落格局进行打分。为便于进行“热点”分析,根据村落格局打分情况重新划分为3个等级,得分≤55分的赋值40,56~74分的赋值60,得分≥75分的赋值80。由图2可知,村落格局风貌组群的“热点”区主要分布在黎平县以及从江县北部的几个传统村落,“冷点”区主要分布在台江县、雷山县北部及剑河县西部。黎平县的传统村落建成时间有元朝、明朝和清朝,因此在“久远度”指标中分值较高;黎平县传统村落主要是侗族居民,由于侗族的民族习惯,如习惯依山傍溪建造村落,以及鼓楼和风雨桥的建造等,科学文化价值较高和协调性等都符合传统村落的评价标准。

2.2.2 村落地形 参考《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对传统村落地形进行打分,以传统村落所处的海拔数值来对村落地形进行赋值,海拔≤500m的赋值40,海拔501~950m的赋值60,海拔≥951m的赋值80。由图3可知,村落地形风貌组群的“热点”区主要分布在丹寨县、雷山县、剑河县和台江县,“冷点”区主要分布在黎平县和从江县。丹寨县、雷山县、剑河县和台江县的传统村落主要环绕在雷公山分布,雷公山是黔东南州的最高峰,主要分布苗族传统村落,这符合苗族依山居住的民族习惯,代表性的如西江千户苗寨。黎平县和从江县位于都柳江流域,海拔较低,主要分布侗族传统村落,代表性的如肇兴侗寨。

2.2.3 村落建筑 参考《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中“村落传统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对传统村落建筑进行打分,得分≤25分的赋值40,26~40分的赋值60,得分≥41分的赋值80。由图4可知,村落建筑风貌组群的“热点”区主要分布在黎平县和剑河县东部,“冷点”区主要分布在丹寨县、雷山县、台江县以及从江县西南部。侗族的鼓楼、大歌和风雨桥被誉为 “侗族三宝”,其中鼓楼和风雨桥都是侗族人民的智慧在建筑上的体现。杉树在侗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鼓楼模仿杉树形态形成多层结构。鼓楼和风雨桥以及侗族村寨中的传统建筑仍在使用中,传统建造技艺也在一直延续,具有较高的工艺美学价值。苗族建筑特色为吊脚楼,在建筑特色上与侗族传统建筑相比得分较低。从江县西南部主要分布着苗族传统村落,因此在村落建筑组群风貌上分布为“冷点”。

2.2.4 村落产业 参考《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对传统村落产业进行打分,将村落产业为农业的赋值40,村落产业为旅游业的赋值80,村落产业为多种模式兼营的赋值70。由图5可知,村落产业风貌组群的“热点”区主要分布在丹寨县、雷山县和台江县,“冷点”区主要分布在黎平县和从江县。发展旅游业是保护传统村落的最佳路径之一,大部分传统村落都有发展旅游的意愿。但由于传统村落较多,未实现差异化发展,发展旅游业的程度不一,大部分传统村落仍以农业为主,有些实现了农业、旅游业和手工业等兼营模式。得益于距离凯里市较近及交通便利等因素,西江千户苗寨和朗德苗寨等苗寨村寨较早地开始发展旅游业。

2.2.5 村落文化 参考《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中“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价指标体系”对传统村落文化进行打分,村落文化丰富的村落赋值80分,村落文化较丰富的赋值60分,村落文化一般的赋值30。由图6可知,村落文化风貌组群的“热点”区主要分布在台江县、剑河县和黎平县一带,“冷点”区主要分布在从江县。丰富和具有连续性、活态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台江县、剑河县和黎平县一带的传统村落。

2.3 传统村落组群风貌分区 通过对黔东南州村落格局风貌组群、村落地形风貌组群、村落建筑风貌组群、村落文化风貌组群和村落产业风貌组群的分析,对黔东南州传统村落进行组群风貌分区如图7所示。由图7可见,可将黔东南州传统村落组群风貌划分为山地苗族民俗风貌区、河谷低地侗族建筑风貌区和苗侗非遗文化风貌区。

2.3.1 山地苗族民俗风貌区 以雷山县为中心,结合丹寨县和台江县形成山地苗族民俗风貌区。该传统村落组群风貌区以展示苗族民族风貌为特色,参考先行开发成熟的西江千户苗寨和朗德苗寨等,寻找该区域各苗族传统村落的民俗特色,形成差异化发展策略。

2.3.2 河谷低地侗族建筑风貌区 以黎平县为中心,结合从江县北部区域形成河谷低地侗族建筑风貌区。该传统村落组群风貌区以展示侗族特有的鼓楼、风雨桥和民族建筑等为特色。鼓楼在建筑艺术、装饰和结构设计上都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风雨桥又被称为廊桥、楼桥或花桥,是一种集桥、廊、亭为一体的桥梁建筑。鼓楼、风雨桥和民族建筑是侗族建筑艺术的精品。该区域拥有数量可观的鼓楼、风雨桥和民族建筑等,可开发鼓楼、风雨桥或民族建筑等专门的考察旅游路线。

2.3.3 苗侗非遗文化风貌区 以剑河县为中心,结合台江县南部和黎平县北部形成苗侗非遗文化风貌区。该传统村落组群风貌区以展示苗族和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特色,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种旅游产品的开发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即该区域传统村落的旅游发展。

3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黔东南州是贵州省传统村落数量最多的地级市,民族性和地域性显著。总体上看,黔东南州传统村落呈组团状分布,分布不均衡;从地域分布来看,多分布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从行政区划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黎平县、从江县、雷山县、台江县和剑河县;从民族来看,苗族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雷山县、台江县、剑河县等环雷公山区域,侗族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黎平、从江和榕江3县。黔东南州传统村落组群风貌划分为山地苗族民俗风貌区、河谷低地侗族建筑风貌区和苗侗非遗文化风貌区。

参考文献

[1]康璟瑶.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6,35(7):839-850.

[2]佟玉权,龙花楼.贵州民族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因素[J].经济地理,2015,35(3):133-137.

[3]李伯华,尹莎,刘沛林,等.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015,35(2):189-194.

[4]胡燕,陈晟,曹玮,等.传统村落的概念和文化内涵[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1):11-13.

[5]薛宝琪,范红艳.传统村落的遗产价值及其开发利用[J].农业考古,2012(1):380-383.

[6]冯骥才.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兼谈传统村落是另一类文化遗产[J].民间文化论坛,2013(1):7-12.

[7]徐红罡,吴悦芳,彭丽娟.古村落旅游地游线固化的路径依赖——世界遗产地西递、宏村实证分析[J].地理研究,2010,29(7):1324-1334.

[8]李连璞.基于多维属性整合的古村落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历史文化名村为例[J].人文地理,2013,25(4):155-160.

[9]刘嘉龙.我国古镇古村落旅游规划人文思想研究[J].生态经济(中文版),2013(4):146-149.

[10]胡最,刘沛林,曹帅强.湖南省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空间特征[J].地理学报,2013,68(2):219-231.

[11]刘大均,胡静,陈君子,等.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4):157-162.

[12]杨京彪,吕靓,杜世宏.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村寨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51(3):444-450.

[13]乔迅翔.乡土建筑文化价值的探索——以深圳大鹏半岛传统村落为例[J].建筑学报,2011(4):16-18.

[14]陈志永,李乐京,李天翼.郎德苗寨社区旅游:组织演进、制度建构及其增权意义[J].旅游学刊,2013,28(6):75-86.

[15]冯淑华.基于共生理论的古村落共生演化模式探讨[J].经济地理,2013,33(11):155-162.

[16]陈信,李王鸣.区域视角下传统村落组群风貌的空间特征-以丽水市传统村落为例[J].经济地理,2016,36(10):185-192.

[17]海貝贝,李小建,许家伟.巩义市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13,32(12):2257-2269.

(责编:徐世红)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黔东南州
民居摄影
捕鱼节上捉鱼忙
补妆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黔东南州广场体育文化探析
关于促进黔东南州微型企业发展的研究
黔东南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发掘与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