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性闭经病脉象特点探析❋

2021-03-29黄兰英余小萍窦丹波孙卓君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10期
关键词:心脾脉象妇人

黄兰英,艾 静,余小萍,窦丹波,孙卓君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 2012032;2.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特色诊疗技术研究所,上海 201203)

女子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来潮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者称为“闭经”。前者称原发性闭经,后者称继发性闭经,属于中医学“经闭”“不月”“月水不来”“血闭”“月事不通”“经水不行”“经闭不利”“经脉不行”“经脉不通”“歇经”等范畴。古代文献中有很多关于女性闭经脉象的描述,虽然“闭经”概念稍有别于现代,但依然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体会,梳理女性闭经病的各类脉象特点,分析闭经病脉与妊娠脉的区别,以供临床参考借鉴。

1 心脾病而致闭经的脉象特点

《素问·阴阳别论篇》讲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可见女性闭经与心脾二脏关系密切。心脾病可导致化生之源的脾胃被伤,心脾两虚进而引起男子阳道不兴及女子闭经。关于“隐曲”也有学者认为是“隐情委曲之事”,可能是由于“隐曲”之事导致的忧思郁结引起心脾俱伤,进而导致女性闭经。

总之,女子闭经病与心脾二脏关系密切,不论什么原因引起的心脾两伤都有可能导致经闭。古代文献中也有关于其脉象特征的描述,如明·李梴《医学入门·妇人脉法》讲到:“三月以上,经闭难当。心脾病发,关伏寸浮(心事不足,左寸沉结)”[1],认为由于心脾病而导致的闭经,脉象特点是关脉伏、寸脉浮。由于左寸候心、右关候脾,故可认为此处关脉伏应在右关,寸脉浮更多应该是在左寸。若是有心事而心中不满,心气不通,则左寸脉反而沉结。《素问·平人气象论篇》:“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正常心脉应是浮大微洪而滑润,正常脾脉应是柔和而起伏有节、从容均匀。由心脾病导致心血不足或心气不通、脾气虚弱而引起的经闭,其心脾脉象发生异常,左寸心脉或浮或沉结,右关脾脉伏而不出。

2 肾虚闭经脉象特点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主生殖,为天癸之源、冲任之本,是产生月经的根本。而月经的周期性来潮也标志着肾气的成熟和充盛,肾虚可导致闭经,其脉象特点常于尺部显现。

如《诊家枢要·妇人脉法》中讲到:“妇人女子,尺脉常盛,而右手大,皆其常也。若肾脉微涩,或左手关后尺内脉浮,或肝脉沉而急,或尺脉滑而断绝不匀者,皆经闭不调之候也。[2]”女性尺脉充盛尤其是右尺盛大,这是正常脉象。由于尺部候肾,不正常的与肾相关的闭经脉象包括尺部肾脉微涩、左手关后尺内脉浮、尺脉滑而断绝不匀。肾脉微涩表示肾虚可能有瘀不难理解,但所谓之“关后尺内”是何部位?《难经》有云:“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关之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3],认为是寸口从关至尺的部位,是阴位,此处左手关后尺内是候肝肾之阴的部位,脉象应稍沉,见浮则为肝肾阴亏不藏之象,故为闭经之病脉。“尺脉滑”本应是肾气充盛的表现,但滑而断绝不匀却是闭经之病脉。以上这种辨闭经脉象特点的论述,又见于《寿世保元》《脉贯》《脉语》《叶氏医效秘传》《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等多部著作。

又有明·喻政著《虺后方·佛点头》一书提到:“如何两尺全无气,此病分明是闭经。[4]”什么是“两尺全无气”?《此事难知·少阳证》中讲:“经闭者,尺中不至。[5]”《脉理求真·新增四言脉要》中提到:“尺脉微迟,经闭三月。[6]”左右两尺乃候肾,女性“尺中不至”“尺脉微迟”,就是两尺按之了无生气,甚至两尺按不到脉,则可能为闭经病。妇人以血为主,尺脉宜常盛方为“有气”之兆。《脉症治方·补门》中讲到:“男子右尺脉细微如丝者,为阳衰精竭,女人左尺细微如丝者,为阴衰经闭,皆不治也。[7]”左脉候血,右脉候气,因女子以血为用,故左尺细微如丝,则表示阴衰血少而经闭,将判断肾虚经闭的脉象侧重点放在左尺上。

3 气滞血瘀闭经脉象特点

气滞血阻,瘀血内停,冲任阻滞,胞脉不通,则月经闭止。《类证治裁·经闭论治》讲到:“脉来状如琴弦,苦少腹痛,主月水不利,孔窍生疮。肝脉沉,主月水不利,腰腹痛。[8]”寸口左关脉候肝,按之沉,表示肝疏泄不利肝郁而导致气滞血瘀,故月经不利,腰腹疼痛。而脉来状如琴弦,可能是肝疏泄太过,而与肝火相关,并不一定仅显现在肝脉上,此时若有少腹疼痛的症状则表示经闭不畅。《医门补要·脉诀纂要》一书中又讲到:“妇人之脉,细涩难产,浮弱血虚,沉迟经闭”[9],这里的沉迟可能也是气滞血瘀型闭经的脉象特点。也有日本学者认为:“妇人病之现于脉象者,为右手第二脉。(肝脏脉)凡沉而细脉,气短烦闷者为气郁症”[10],明确指出肝脏脉沉而细、气短烦闷,为气郁症,气郁则血瘀可导致闭经。另《女科指要·经候门》中有“肝脉紧涩为经闭”[11]之说,可能是寒凝气滞血瘀闭经的脉象特点。

《脉诊三十二辨·辨滑脉所统有一》中讲:“尺滑蓄血,妇人尺滑有断绝,为经闭,和滑为孕。[12]”前面在“肾虚闭经”一节中也提到过“尺脉滑而断绝不匀”的脉象,是从“尺部候肾”角度而言。此处讲“尺滑蓄血”,明确表示胞宫有瘀血内蓄,尺脉滑而有断绝,是闭经的病脉。关于“滑主蓄血”一说,在《四诊抉微·滑主血蓄》中有进一步解释:“血液类痰,滋而流利,初停蓄时,尚未凝聚,故脉应之则滑,久之经血枯燥,脉又变涩而呈象矣。[13]”可见,当蓄血尚未凝聚之时,脉象是滑的,久之经血枯燥脉反而变涩。故可以理解为滑乃蓄血初期的脉象表现,涩是蓄血日久的脉象表现。《竹泉生女科集要·调血精义》中还讲到:“妇人、室女,因血气瘀滞而经闭者,其脉反见滑数,数则为有热,滑则为有余,虽未见吐衄诸证,然属之经脉逆转,治宜降逆通瘀。[14]”可见,女性因气滞血瘀而经闭的,脉不见沉、迟、细、涩反见滑、数的,说明血热有余,即使没有吐血、衄血等症状,也属于经脉逆转,治疗时应以降逆通瘀为主。

4 气血亏虚闭经脉象特点

《竹泉生女科集要·调血精义》中讲到:“大抵血瘀属实,为有余之证,脉必沉紧滑数。血枯属虚为不足之证,脉必散大浮芤,识此辨之可无误矣”[14],认为这是用脉法来辨别血虚与血瘀的一种大致方法,即血瘀脉多偏实,为沉紧滑数;血虚脉多偏虚,为散大浮芤。但《简明医彀·调经》中又讲到:“涩乃血不流而经闭,或三月一来,此谓居经。少年脉微,气血两虚,治宜补血为主。[15]”而《医学入门·妇人脉法》中则说:“浮涩肋满经不利,涩主肝血虚少,甚则吐逆不能停藏;轻则胁肋胀满,身痛。妇人血凝气滞,多月经不利。若浮涩而短,则为本经贼脉。[1]”可见,“脉微”是气血两虚型闭经的脉象表现是无疑的,而“涩”既可主血不流的血瘀经闭,又可主肝血虚少而致的血虚经闭,这是由于血虚如果比较明显,会使气血运行速度缓慢并持续加重,有可能会导致血瘀。在《诊宗三昧·妇人》中有“妇人尺脉微迟为居经,月事三月一下,血气不足故也”[16]之说,尺脉候肾,故此血气不足闭经之“尺脉微迟”与肾精亏虚关系密切。

5 痰湿阻滞闭经脉象特点

清·沈金鳌《妇科玉尺·月经》中曾讲到:“经不调有三:一脾虚,二冲任损伤,三痰脂凝塞。[17]”肥胖之人,痰脂凝塞胞宫,阻滞冲任,则可出现闭经,《中医妇科学》[18]中将其脉象特点概括为滑脉。

一般认为生理性滑脉是人体气血充盛的表现,而病理性滑脉则主痰饮、食滞、实热等。《脉语·诸脉状主病》中说:“滑而收敛,脉形清者为曰血有余。滑而三五不调,脉形浊者为痰”[16],用清与浊将滑脉的生理以及病理脉象特点阐述清楚了。清·沈金鳌《脉象统类·滑》中说到:“滑为血实气壅之候,血不胜于气也,主痰饮诸病。脉为血府,血盛则脉滑,惟肾宜之。[20]”可见滑脉一般主痰饮,但肾脉若滑则往往都是身体气血充盛的表现。清·赵晴初《存存斋医话稿·卷二》中言:“滑脉多主痰,以津液凝结故也。然有顽痰阻阂气机,脉道因之不利,反见脉涩者,开通痰气,脉涩转滑,见之屡矣”[19],说的是滑脉通常主痰,但如果是顽痰阻塞气机的情况则见涩脉,通过一定方法开通痰气后脉象又可由涩转滑。这就可以解释临床上一些肥胖痰湿证病人脉不滑反显沉伏的现象。

《古今医鉴·脉诀》:“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曰滑,为血实气壅之候,盖不胜于气也。为呕吐、为痰逆、为宿食、为经闭。滑而不断绝者,经不闭;其有断绝者,经闭也。[21]”可见,滑脉主闭经也是有文献依据的。但《脉诊三十二辨·辨滑脉所统有一》有“尺滑蓄血,妇人尺滑有断绝,为经闭”[12]之说,认为闭经见尺脉滑有断绝,可能是血瘀蓄血造成,而不一定就是痰湿阻滞胞宫引起。在临床上我们见到的肥胖闭经患者,很多脉象显沉、伏、涩,而没有滑之象,也可能是上述所说的顽痰阻塞气机而致。

6 师尼室寡闭经脉象特点

除以上各种闭经脉象有特点外,文献中较多论及女性特殊人群如室女、寡妇、师姑、尼僧闭经的脉象特点。

《脉义简摩·妇科诊略》中讲到:“室女经闭,固由禀赋薄弱,先天亏损;亦有因小时曾患伤寒、温热大病,痈疽大毒,脓血出多,津液不复,其脉数细结涩;又有因家难频,仍独坐无聊,忧郁成疾者,其脉浮候必略带弦,沉候数细结涩,止歇频多。[22]”这里的室女指的是尚未出嫁的闺中女子,认为引起其闭经的原因有三:一是先天禀赋不足,二是小时得重病损伤先天肾气后未恢复,三是忧郁成疾。前两个原因导致的闭经相当于现代所谓的原发性闭经,其与先天肾气不足相关,其脉象特点为数细结涩。而第三个原因引起的闭经应该是由于忧郁日久而引发的继发性闭经,其脉象表现为浮取必略带弦,沉取数细结涩,止歇频多。

《类证治裁·经闭论治》给出了因忧郁日久导致的室女闭经的治疗方案:“室女经行复闭,羸热成劳,肝脉弦出寸口上鱼际者,急与婚配。宜加味小柴胡汤。[8]”此处需要注意其脉象特点是“肝脉弦出寸口上鱼际”,而不是上述所说之“浮候必略带弦,沉候数细结涩,止歇频多”。《医学实在易·妇人科》中讲到:“师尼寡妇,寒热往来,脉上鱼际,将成痨瘵。[23]”可见,“脉上鱼际”闭经通常是“痨瘵”病之前奏,疾病得之初浅尚有法可治。而当脉象为“浮候必略带弦,沉候数细结涩,止歇频多”时,病已入膏肓而难治。在《彤园医书·经闭门》中也讲到:“师姑、尼僧、室女、寡妇四者经病,治异乎常,医若不识此因,则不能明情志错杂,难名之病状矣。凡诊其脉弦出寸口,则知其心志不遂,情志为病,多属郁热。治当和肝理脾,清心开郁。加味逍遥散治肝郁经闭,胁痛脉弦,往来寒热。[24]”此处提到的“脉弦出寸口”,认为通常是师姑、尼僧、室女、寡妇四者特有的因心志不遂而导致肝郁化火经闭的脉象特点,用和肝理脾、清心开郁法治之。

7 闭经脉及孕脉的区分要点

一般认为孕脉特点为滑,而滑在何部则莫衷一是。《素问·阴阳别论篇》说:“阴搏阳别,谓之有子。”寸居关上为阳,尺居关下为阴,故阴脉属尺脉,阳脉属寸脉,意为尺脉搏动滑利突出之势,较之于寸脉有显著不同,是为怀孕征兆。而在《素问·平人气象论篇》中,又称“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此处“手少阴脉”的部位有两解,一种认为是左寸手少阴心脉处,另一种则认为是在神门穴尺动脉处。《评注产科心法·胎前门》中又有“惟见两关滑而流利,知是孕也”[4]之说,认为孕滑脉现于两关。上述诸说均有一定道理,虽然孕脉所现部位不同,但其脉动滑利之象是确定无疑的,为学界所公认。《妇科秘书·脉法》提到:“然有中年受胎及气血羸弱之妇,则脉见细小不数者亦有之,但于微弱之中,亦必有隐隐滑动之象。[25]”中年血气羸弱的女性有孕,其脉象虽微弱细小,但仔细体会也有隐隐滑动的感觉。

滑脉虽然是妊娠的一种特异性脉象,但前面我们也提到过滑脉可主痰湿、热实、蓄血、闭经等。闭经病见滑脉,尤其需要与妊娠滑脉进行区别。《脉象统类·滑》讲:“女人脉滑断绝不匀,经闭之验,诸脉调,尺独滑,必有胎。[20]”《诊家枢要·妇人脉法》有说:“妇人脉,三部浮沉正等,无他病而不月者,妊也,又尺数而旺者亦然。[2]”讲的都是一个意思,即经闭而无病、脉象正常的就说明是妊娠,尤其以尺部脉滑为准;经闭而脉象不正常者是闭经病,尤其需要注意滑而断绝不匀之脉。又《脉学辑要·妇人》中说:“更有虚损阴虚之候,脉亦动数滑疾,经闭不行,状类怀娠,凡此之候,与妊娠几微之别耳。但妊娠之脉,滑数中自有和气可观。虚损之数急,非空小而急,或细劲而弦,皆属无神之诊。柔和气象,断不可见。[26]”所以,虚损阴虚至极的闭经病脉象有时也会见滑数,有如妊娠脉,唯一的区别是妊娠脉滑数中带有和气,而虚损闭经病滑数脉中夹有弦疾之感,是无神不和之象。《医宗说约·脉象主病二十九法》中也说:“女子二尺滑而和者,主有子;滑而有断绝者,主经闭(尺脉偏滑疾,面赤如醉,外热者,主经闭为病)。[27]”滑而有断绝以及滑而疾都属于滑而不和的闭经脉象,多现于尺部。所以不能见滑就判断为孕脉,还要多加体会指下滑的感觉有否异样,并可结合望、闻、问其他三诊信息来判断,以免错判。

8 结语

明·冯兆张在《女科精要》中言:“妇人经闭不行者……寒热虚实之迥然不同,总不能遁乎脉之迟数有力无力间也。[28]”以上根据不同类型梳理的古代文献中的特异性闭经脉象有5种,即心脾病而致闭经者关伏寸浮或左寸沉结;肾虚闭经者,尺脉微涩、尺脉微迟、尺中不至、两尺全无气、左手关后尺内脉浮;气滞血瘀闭经者肝脉沉细、肝脉紧涩、脉来状如琴弦、脉沉迟、脉尺滑有断绝、脉滑数;气血亏虚闭经者脉虚、脉散大浮芤、脉微、脉涩;痰湿阻滞胞宫闭经者脉滑而三五不调有断绝,脉形浊或脉沉伏涩。较为重要的是,闭经病脉以及妊娠脉的区别要点,在没有验孕技术的古代,医者通过脉象判断女子是否怀孕,故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关于早孕与闭经脉象特点比较的论述,归根结底主要还是在滑脉上进行区别,孕脉滑而和匀,闭经脉滑而不和或弦或疾或断绝。由于肾主生殖,尺脉候肾,故认为辨别孕脉还是以尺部为准,可能更符合女性妊娠生理特点。这种以脉测孕的方法,即使在现代中医临床上也颇具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心脾脉象妇人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过桃花村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茶香沁心脾 茶方养五脏——乐氏同仁茶饮
犬人
犬 人
105例弦脉的“计算机脉象仪”脉图参数分析
安卧汤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90例
归脾汤加减联合体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48例
高僧与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