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沿海发达地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思考与实践

2021-03-28杨益斌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双师双师型教师队伍

人才是第一资源,办高职教育尤其需要优秀的双师型人才。当前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推进,市场瞬息万变,对人才需求发生着深刻变化,沿海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如何因地制宜、顺势而为,书写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答卷?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佛职院”)为此进行了多年的思考与实践;在此基础上,总结申报的案例《立足园区、对接需求,五轮驱动实现两个促进》成功入选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典型,案例并在高职典型案例名单中排名第46位。[1]

一、需求驱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对接需求、满足需求

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兴旺、经济发达,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和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求都越来越高、迫切。建设具有双师素养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成为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

沿海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受惠于良好的发展基础和船业环境,吸引、培育“双师型”教师,一方面尽享天时地利财丰人和之益;另一方面,沿海发达地区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市场的瞬息万变,对人才的需求反应更灵敏更细致,旧有的模式、路径难以为继,必然面临着引领、提升“双师型”教师建设的先行先试所无可避免的阵痛。此种阵痛,自然比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更深切更迫切,甚至更经常。

佛职院“十三五”期间的服务面向是“立足佛山、面向广东、辐射全国”,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颁布之后,佛职院此后服务面向必然调整为“立足佛山、面向粤港澳、辐射全国”。经过深入的行业企业分析发现,珠三角一带职业教育供给难以满足三大需求:其一,职业院校的人才供给难以满足优势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不但质量差距大,而且有的数量也跟不上。其二,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难以满足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既有服务跟不上的问题,又有实际的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其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难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动手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等硬件不足的问题和工匠精神欠缺、诚信敬业不足、团结协作较弱等软件缺失的问题同时存在。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源固然是多方面的,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职业教育缺乏优秀的“双师型”教师。而优秀“双师型”教师的缺乏,更折射出长期以来劳动育人与文化育人的人为割裂所造成的不当后果。

佛职院立足佛山的支撑点在佛山高新区特别是其中的核心园区,即南海(狮山)园区和三水(乐平)园区。立足佛山,某种意义上就是立足园区。粤港澳大湾区提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水平,应以佛山等为龙头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支持佛山深入开展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这些举措涉及佛山的主要依托区块也是在佛山高新区的核心园区。佛职院与佛山一道融入湾区,而《纲要》对湾区发展的总体要求完全是对标世界一流的。因此,融入湾区,就意味着瞄准、对标国际先进标准,只有打造一支对标世界一流的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培养世界级先进产业集群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需求导向:“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必须系统设计、回归常识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作顶层设计并系统推进,回归职业教育的初心和常识,回归文化育人与劳动育人有机融合的内在逻辑。佛职院为更好立足园区、融入湾区,系统谋划“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并总结凝练了“立足园区、融入湾区,对接需求、满足需求”的基本思路,积极探索沿海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之道。

(一)对接需求,明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向和阶段目标

佛山作为沿海发达地区,属于典型的劳动力流入地,办职业教育需考虑“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2],进而,教师队伍建设也必然应主动切实地对接这种需求,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佛职院立足园区、融入湾区的需求,总体上就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明确了前进方向和阶段目标。仅就园区而言,佛职院地处佛山高新区核心园区腹地,坐落于三水工业园区内,毗邻南海狮山工业园区,学校距两大工业园区均在5公里范围内,汇聚了一汽大众、北汽福田、海尔、爱康太阳能、奇美电子等一大批行业龙头企业。佛职院专业设置与园区产业群高度契合;园区产业聚集的优势、丰富的企业资源、对高级高技能人才的旺盛需求,为构建紧密型校企协同合作育人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佛职院以“对接劳动力市场的持续发展的学生成就”为中心,以“契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劳动力培养标准”为依据[3],以服务佛山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和《纲要》等确立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为参照系,全面履行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职能。

(二)提升个体,构建“双师型”教师建设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基础在教师个体,关键在机制引领。培育了优秀的双师个体,才可能建成优秀的双师团队。佛职院紧紧抓住教师个体这一建设主体,不断完善“双师型”教师建设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一是出台并实施《教师参加专业实践管理办法》《关于专业教师全脱产下企业实践1年的实施意见》等系列制度,倒逼广大专业教师主动对接行业企业,常态化驻企实践,并从绩效工资、职称评审等方面向这些教师给予倾斜。二是开展专业核心课程改革,逐步推行校企双导师联合开展专业核心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并及时固化为《课程“双导师制”改革实施方案》《课程教学“双导师制”管理办法》《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制度成果。三是充分发挥园区行业龙头企业众多、高技能人才云集的优势,搭建园区校企协同育人联盟,出台并实施园区校企协同育人联盟《企业优秀兼职教师评选办法》《校企合作科技开发项目管理办法》《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等系列制度,鼓励校企人才双向流动、双向互聘挂职,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素质能力优势、教育实践成果。

下面仅以推进专业核心课程“双导师”制为例进行说明。自2016年起实施专业核心課程“双导师制”,每个专业每门专业核心课程由“校内导师”即本校教师与“校外导师”即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实施课程教学、指导和培养人才。学校引进具备3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的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共700多人担任校外导师,开展课程教学,深入参与专业教研活动。校外导师课酬标准为200元/学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授课计划、试卷编写等工作均给予相应报酬。2016年至2019年底,校外导师累计完成课时量5000余学时,支付校外导师课酬约128万元。校内外导师在协同育人中实现优势互补,提升了教师个体双师素质和能力。

(三)聚焦技术,引导建设主体强弱项补短板练绝活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当务之要必须聚焦技术。一方面,这是职业教育本性使然,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经济属性,发展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4]另一方面,当今时代的教育是科学、哲学、艺术、技术四者的结合[5],而职业教育作为与当代技术联系最紧密、技术迭代速度最快的一种教育类型,如果不研究、不掌握相应的各类技术——支撑起职业教育的最现实最活跃的生产力基础,职业教育何以立足?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给“技术”做过一个概括性解读:“技术是指制造一种产品的系列知识,所采用的一种工艺,或提供一项服务,不论这种知识是否反映一项发明、一项外形设计、一项实用型或者一种植物的新品种,或者反映在技术情况或技能中,或者反映在专家为设计、安装、开办、维修、管理一个工商企业而提供的服务或协助等方面。”[6]回归职业教育的本真,职业院校就不能不关注技术、聚焦技术,就不能不要求教师科学地认识、熟练地掌握、自如地整合与自身专业相关的技术,而作为“双师型”教师,这方面的要求显然更迫切,标准也更高。佛职院坚持引导“双师型教师”建设的主体即教师自己,有计划、分步骤、有针对性地强化自身弱项,补足自身短板或缺板,优化自身强项直至练就拿手绝活。学校《教师参加专业实践管理办法》明确要求:“5 年内专业课教师实践操作技能按职称的不同达到相应水平:教授要达到技师以上水平,副教授要达到高级工以上水平,讲师及以下职称的要达到中级工以上水平。”以此激励教师重视技术、苦练本领。最近几年,组织青年教师开展绝活展示比赛活动,激励他们深入钻研、刻苦锤炼与教学和专业密切相关的绝活,尤其是那些专业技能实操、具有新时代特点的专业教学技能,促进青年教师苦练看家本领,力争实现“一招娴”(娴熟)、“一招鲜”(新鲜)、“一招先”(领先)、“一招绝”(卓绝)。

与此同时,注重依托省市科研创新平台,聚焦技术积累、创新和研发及转化,重点服务中小微企业,促进成果与技术产业化。近年来,学校教师承担11个省市创新平台,合作共建省级工程中心2个,搭建6个园区校企协同创新中心,建成18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1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承担100多项省市纵向科研项目,开展横向技术服务项目300多项,增强了教师以自身技术优势服务企业的能力和动力。

(四)强化实践,创设教师常态化实践的有效平台

实践性是职业教育一大特征,它需要比普通教育更多的实践场所和与之匹配的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7]人的素质提升这一类软件资源,只有经验过,反复锤炼过,虽遭时光淘洗,仍能有所沉淀,历久而为技艺、传统、智慧。研究表明:技术是一种外在于人的客观力量,它是基于物的、“离身”或“去身”的外在力量;技能是一种内在于人的主观能力,它是基于人的、“附身”或“具身”的内在本领。外在的技术如何才能“附身”而成为自己的内在的东西?以操作为主要特征的技术,借助人制造出来的各种工具、器具或用具,与世界发生“切身”的直接联系,进而利用、改造或者“操作”了这个世界,同时也“操作”——“预置”了自己。[8]“操作”——“预置”了自己,就意味着某一种技能“附身”而融为本体之一部分。这里的“操作”,换个更通俗常用的词儿就是实践。实践,无疑是技术上手、“附身”而成技能的不二法门。就技术哲学而言,技术包括以设备、工具等为代表的物化的实体性技术和以工艺、程序为代表的文本的规范性技术,以及以经验和策略为代表的隐性的过程性技術,而后者则是主宰前两种技术的技术。[9]无论哪一种技术,都离不开持久刻苦的练习,都必定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内化为自身技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最缺乏的莫过于教师实践不够,或实践场所不够,或实践时长不够,或实践反思不够,或数者兼而有之。作为学校,就有责任为广大教师创设常态化实践的有效平台,逐步化解教师们的实践困境,使之在“躬行”中“绝知此事”,获得“具身”的技能乃至高度的“实践智慧”。佛职院经过探索,为教师们搭建了专业实践(全脱产、半脱产和寒暑假下企业实践)、双导师课程教学、全薪全脱岗(离开学校)全浸入式(完全沉浸在企业)驻企挂职实践、园区横向课题研究与服务等实践平台,逐步建立起以园区校企协同育人联盟为主要依托的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

下面仅以专业教师全脱产驻企业实践为例加以探讨。2014年起,学校实施全脱产驻企实践政策,教务处统筹管理,各二级学院每年选派2~6人,累计驻企实践时间不少于2~3年,其中理工类专业教师须全脱产6个月或12个月,文管类专业教师全脱产3~6个月。考核合格后,按每周10课时计算工作量,驻企一年按50周计算,驻企半年按25周计算。2014年9月至2019年底,127名全脱产驻企实践教师累计发表论文95篇,主编校企合作教材25本,主持或参与企业横纵向课题近70项,累计到账经费约80万元,申请发明专利42项,培训人数达700多人,编制校企合作教学案例50多篇,教科研成果丰硕,自身素质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全脱产驻企实践已经成为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平台。

(五)致力服务,促进教师服务见人见物见行动见效益

服务是高职教育立身之本、价值之源。职业院校唯有服务企业、园区、社会等,才能赢得认可和尊严。许多职业院校的发展史其实就是学校服务地方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历史。佛职院立校以来坚持学校服务地方、教师服务学生、学生服务社会,近年来进一步明确“服务佛山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在立足佛山、辐射粤港澳、服务国家和社会中彰显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面向技术类职业的专业教师,其服务更多地与物接触,大体对应着“手工业——工业”领域,主要通过操作、监控和维修等显性形式与实体性技术发生交往;面向经济类职业的专业教师,大体对应着“商业——服务业”领域,其服务更多地与人接触,主要通过运营、管理和服务等隐性形式与规范性技术发生交往。[10]因此,鼓励前者在服务中见物见行动,以物质成果和外显的行动,彰显服务的价值;鼓励后者在服务中见人见效益,以物化成果和直观的效益,彰显服务的价值。佛职院通过横向课题、对口支援、有偿培训、公益服务等多渠道为教师展开各类社会服务提供便利,并在学校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审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

扎根三水国家级工业园区,主动对接需求,提升教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效果。发挥园区社会管理研究与服务中心作用,与乐平镇总工会合作成立职工夜校,开办国学、瑜伽、计算机应用、演讲与口才、商务英语、企业班组管理、舞蹈等培训班,得到园区企业员工普遍好评,得到佛山市委市政府充分肯定;以学校教师授课为主体的乐平镇职工夜校,荣获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狮山镇总工会深化合作,在“班组长能力提升培训”基础上,启动“狮山镇企业一线班组长成长工程”,政府、高校联手服务企业和园区,打造狮山人力资源品牌。组建19个社会培训团队,承接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委托各类社会培训。2018年学校就为合作企业培训达 5万多人。与广东省三水强制隔离戒毒所、佛山监狱等合作开展汽车修理工、维修电工、电焊工、家电维修工、花卉栽培、面包烘焙等职业技能提升培训、鉴定工作,引导他们“把戒毒所当课堂,苦练技能,回报社会”。

助力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开发各类项目,优化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和实效。职教帮扶贺州职业学院、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和揭阳职业技术学院;与黑龙江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共建“双佛绿色食品研发中心暨博士工作站”;在云浮建城镇东坑村建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帮扶脱贫攻坚;承接清远市英德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物流与电子商务培训,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科教援疆项目,组建伽师校企合作共同体,对口科技援助项目“基于云共享和云会议的伽师县远程教学平台建设”获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机电工程学院钟造胜老师为佛山市顺德区鼎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开发汽车空调压缩机性能检测系统远销马来西亚,多次赴马来西亚AmAire公司为用户进行系统培训,走出国门,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技术服务。

三、行动反思:“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待提升理念、优化策略

(一)提升校企合作理念:利义弱关联转向利义强关联

离开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所给予的滋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仅效果难以保障,而且必定行之不远。目前校企合作仍然普遍存在校热企冷、先热后冷等现象,原因之一就是校企之间、产教之间利义关联偏弱小,没有构建起强大的利义关联。“义”和“利”分别属于道德理性和功利理性。校企、产教双方都需统筹“义”和“利”,既要加强利益关联,又要增进道义关联,在合作中谋求义利兼顾,通过弘义融利,实现互利共赢。正所谓“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11]

(二)提高对接需求的精准度:由宽泛对接转向精准对接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无论教师个体还是教学团队,只有实现了其与企业等需求方的有效对接,双师的生命力、影响力才能有效凝聚并释放。目前对此满意度对接双方都不高,一方面需改善磨合,加深相互了解;另一方面,需深入分析需求,尽可能具体化、精细化,以利于实现榫卯契合一般的精准、无缝对接,从而提高效率、增强效能。

(三)构建技能积累平台:零散性实践能力操练转向系统性技能积累跃升

目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较多关注教师个体技能的获得,而较少关注教师个体技能的积累;对教师个体技能的训练与习得,一般以零散性实践能力操练为主,鲜有对系统性技能的整体安排,因而造成教师个体在技能积累跃升、优化提升方面难以整合、形成合力、聚焦突破直至實现质的飞跃。如何构建教师个体技能积累平台,是今后需要重视的研究课题。

(四)适时调整建设重点:个体单打独斗转向团体协同共进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行到当前阶段,需要及时将重点从以提升个体数量和质量为主,转向以提升团队结构优势和总体质量为主。个体单打独斗、各自为战,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其弊端越来越明显,突出表现在限制个体和团队的专业化发展并难以形成合力甚至涣散团队力量。这就要求适时调整建设重点,从比拼个体进化到比拼团队,从个体单打独斗转向团体协同共进,既充分调动个体积极性创造性,又发挥团队知识共享、分工基础上的协作、合作中的竞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等优势。下一步,如何转向、如何实现“双师型”教师个体成长与“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有机结合,还有许多东西值得研究。

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为沿海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新的遵循和指南。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将在“立足园区、融入湾区,对接需求、满足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需求”,打造更宏大更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区域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关于公布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典型案例的通知[EB/OL].http://http://www.moe.gov.cn/s78/A10/A10_gggs/A10_sjhj/202004/t20200430_448884.html.

[2][4][7]孟景舟.职业教育关键问题的十大反思[J].职教论坛,2020(1):11,7,11.

[3]薛栋.何为高水平:关于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双高计划”建设的思考——基于美国卓越社区学院的经验[J].职业技术教育,2019(31):15-16.

[5]查有梁.教育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121.

[6][8][9][10]姜大源.职业教育要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19,211-217,51,51、216.

[11]习近平.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演讲(全文)[EB/OL].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4-07/04/c_1111468087.htm.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研究项目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专项“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育人与文化育人融合研究”(2020GXJK512),主持人:杨益斌。]

责任编辑 朱守锂

猜你喜欢

双师双师型教师队伍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常德市依托名师网络工作室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2018年全区新增“双师型”教师1107名
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初探
试论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政策保障
浅谈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有效途径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