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卒中后抑郁的情志病机探讨❋

2021-03-28谢有良翟立武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情绪低落肝气阴虚

王 辉,谢有良,翟立武△,付 星

(1. 河南中医药大学,郑州 450000; 2. 北京市朝阳区中医医院针灸科,北京 100020)

脑卒中是脑梗死、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统称,致残、致死率较高。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症见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缓等。据调查,患病率为25%~70%,卒中复发率、病残率和病死率均明显高于无抑郁患者[1]。脑卒中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又名薄厥、煎厥、半身不遂等,而其继发抑郁可归为狭义郁证,即“情志之郁”。中风的病因病机复杂,中风后抑郁则既有郁证的一般特点也有其特殊之处。本文参酌中医历代医家观点,探讨卒中后抑郁的情志病机,以期对该病的中医理论研究及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1 中风的病因病机

历代名家从外邪、情志、气血、痰热、脏腑等各个角度探讨中风,唐宋以前以“外风”立论,之后多论及“内风”,明清以降趋于全面。宗其要旨,中风病因病机大略可归纳为:患者素体气血虚弱、肝肾阴虚或痰湿内热,逢情志过极、饮食劳倦等事件,风邪乘虚而入,以致肝阳上亢、风痰痹络、气血逆乱、上冲于脑、骤然发病。该病总属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发病之际以风痰蒙窍、肝风内动、风火相扇等为标,阴阳两虚、气血亏虚、肝肾阴虚等为本[7]。

2 中风与情志的关系

中医学中“情志”是“七情”与“五志”的统称,包括对外界事物与现象的情感反应,而广义的情志包括思维精神活动[8]。情志与五脏精气息息相关,五脏精气的盛衰、生化藏泄运转的功能,是情志产生的生理性基础,而情志过极又可反作用于相关脏腑。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所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中风发病与心、肝、肾等功能失常有关,这也是情志在该病发病、转归、预后中产生影响的基础。

“肝在志为怒”,怒正是中风最多见的情志诱因。怒则气上,肝气上逆,如素体阴虚则易阴不涵阳,肝阳升动太过;久怒则郁,肝气久郁则化火,煎灼津液,血燥则易生风,故肝阳上亢为中风常见病机。此外,五志郁结均可化火,正如《素问玄机原病式》论及本病:“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3]”忧思郁怒不解,一者气机郁滞,易生内热;再者思虑日久,暗耗气血;久而气血衰少,肝肾阴虚,痰瘀内生,如遇劳倦、恼怒、过食甘厚等外因则易发本病。

3 中风后抑郁的情志病机

中风患者病后常见多种情志异常,如焦虑、狂躁、多笑等,而以抑郁状态最为常见。现代神经生理及脑影像学研究显示,边缘叶-皮层-纹状体-苍白球-丘脑环路易受脑梗死波及,而该神经环路与抑郁症发生密切相关。有研究显示,中风患者大脑皮层、丘脑、基底核等处多个神经环路分别或同时存在体积减小、前额叶代谢异常、小脑的结构和代谢发生改变等可能导致中风后抑郁[9-10]。

中医学认为情志与五脏功能相关,正常情志活动需五脏精气充盈、气血运行通畅。中风患者在病机演变转归过程中,由于脏腑、气血、阴阳等失调,其情志体验也异于平常;此外,患者中风后身体机能突然受损乃至部分丧失,对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也可继发抑郁情绪。

中风大多为本虚标实,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本,瘀阻湿盛、气血逆乱为标。在中风发作时风火相扇、痰瘀阻窍,而在中风后恢复期风火势减,痰瘀难除。中风后抑郁发病即在这一时期,此时标实之症减少,本虚之象仍存,以肝肾亏虚为主,存在正虚、气滞、痰瘀等特点[11]。

中风后抑郁患者多出现兴趣减弱、思维迟缓、少言懒动等症,多与肾精亏虚、元气不足有关。中风多见于中老年患者,《灵枢·天年》云:“年过四十,阴气自半。”《灵枢·营卫生会》曰:“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人至中老年后肾气不足,元气渐衰。肾为先天之本,内寓元阴元阳,藏精化气,生元神而藏于脑,肾精足则髓满脑充;若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致肝阳上亢风生于内。中风之后耗气伤阴,脏腑久病亦伤及肾,故而中风后患者常见肾精不足。精是神得以化生的物质基础,神之功用须得到精的滋养,精盈则神明,精亏则神疲。若精气亏虚,精神不能互用则心神失养,进而精神不振、心境低落。此外,肾主志,意志可控制或影响其他心理活动,具有保护心身健康的重要意义[12]。如《灵枢·本脏》所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中风患者肾气不足,肾阴亦亏,故意志不能振奋,主观能动性降低,精神情绪低落,则表现出抑郁症状。

中风后患者多见情绪低落、多思多虑、失眠多梦等症状,多与肝气郁滞、血虚血瘀、痰瘀互结有关。中风患者多素体痰湿,内有瘀血,若因大怒等过极情志、肝气亢逆、升发太过则易骤然中风。怒气伤肝,患者病后肝的疏泄功能受损、肝失条达,则气机郁滞易情志不舒;情志不畅,气郁气结,反之又加重肝气郁滞。中风病后患者肝血亏耗,血不能上荣于心,“肝藏血,血舍魂”,则心神失养,魂不安藏。中风病程较长,瘀血痰浊阻滞络脉,胶滞难化,气机升降不利,血行不畅,也是郁证形成的重要原因。正如《丹溪心法》所言:“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4]”

从心理角度分析,中风患者突发半身不遂,机体功能受损,骤然发病,而往往病情严重,使患者难以接受,难免失落且无所适从;此病恢复较慢,病程较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与工作,日常行为不便、慢性疼痛与功能受损,均会带来持续的心理应激,成为慢性应激源,使患者情绪低落;若患者实际恢复程度与本人期待存在差距则会引发悲观忧虑。

4 结语

中风后抑郁是中风的常见并发症,其病机以中风为主,也兼有郁证的一般特征。中风患者多有肝肾阴虚或素体痰湿内热与情志过极等刺激,或外中风邪,或肝风内生,以致风痰痹络,气血逆乱,上冲于脑。怒是中风最多见的情志诱因,暴怒、郁怒均可治病。怒则气上如素体阴虚,易阴不涵阳,则肝阳妄动;久怒则郁,久郁可化火,血燥生内风。五志郁结均可化火,忧思郁怒不解易生内热;思虑日久,暗耗气血,肝肾阴虚,痰瘀内生,易发本病。

中风后抑郁患者多出现兴趣减弱、思维迟缓、少言懒动等症,多与肾精亏虚、元气不足有关;情绪低落、多思多虑、失眠多梦等症,多与肝气郁滞、血虚血瘀、痰瘀互结等有关。因此,治疗中风后抑郁时应具体分析病因病机,在发病期注重风、痰、火、瘀等实邪,而在恢复期时应结合情志失调的具体症状,尤其注重调节心、肝、肾等脏阴阳虚实,以安神定志、滋水涵木、疏肝解郁为治疗大法。此外,也应重视情志护理,积极与患者沟通,必要时配合音乐、运动等方法,改善患者精神状态,提升其康复意志。结合脏腑辨识情志,对认识中风后抑郁的病因病机、临床辨证用药及针对性地治疗患者情志症状均具有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情绪低落肝气阴虚
逍遥散加减治疗肝气郁滞型月经不调的临床效果
春季养肝食何“味”
手脚心发烫未必都是阴虚火旺
清明
克服情绪低落实用而有效的方法
68例肝气郁结型慢性胆囊炎腹腔镜术后中医护理的分析研究
滋阴补肾法治疗肝肾阴虚型干眼的疗效观察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气犯胃型胃脘痛的疗效观察
中风防治灵1号为主治疗阴虚风动型脑梗死30例
本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