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高职教学能力大赛引领下《古代文学》课程改革与实践

2021-03-28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边塞诗古代文学诗歌

吕 凌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0)

2019年是职业教育领域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的第一年,也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从内容到形式实行全新方案的第一年。新改革后的大赛宗旨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与教法改革,满足‘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实践教学、项目式教学的要求,推动专业教学标准对接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综合素质能力的全方位拓展”。本团队“古代诗歌鉴赏”参赛作品于2019年参加了广西、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取得了区级一等奖、全国三等奖的好成绩,通过备赛、参赛探索《古代文学》课程应对教学能力大赛的改革和实践,通过实践证明,大赛引领课程改革,提高了专业建设水平,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1 “古代诗歌鉴赏”参赛作品简介

本团队“古代诗歌鉴赏”参赛作品为高职专业课程一组赛项,作品选自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基础课程《古代文学》中连续22学时的内容,全课程共64学时五大模块,参赛作品选自模块一——中国古代文学之诗歌鉴赏。本参赛作品有4位老师,由广西教学名师引领的老中青组成的教学团队。在本参赛作品古代诗歌鉴赏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直寻”的方式探寻诗歌中隐含的背景,关注言语和作品意义的格式塔质,学会运用各种知识的体验进行多维解读,帮助学生在鉴赏古典诗歌的同时建构新的接受图式。

2 “古代诗歌鉴赏”参赛作品教学分析

2.1 课程定位

《古代文学》是高职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于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是一门理实一体化课程。本课程前置课程为《古代汉语》《现当代文学》,后置课程为《小学语文教学法》等专业课程,课程前后连接支撑人才培养方案的实现,构筑符合高技能小学语文教师及其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从而为推动教育业人才培养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2.2 学情分析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高职语文教育专业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对往届学生学习成效、同行调研结果及本届学生课前总体测试分析情况看,2018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文学常识,具备初步的文学作品鉴赏与分析能力。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化时代到来,学生在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能力培养方面和传统课堂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喜欢教学内容可视化,善于运用网络,喜欢学习方法模式化。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存在着喜欢阅读作品,但是对作品进行理性的分析,缺乏逻辑能力和鉴赏模式的提炼能力;文学知识储备缺乏,不能科学解决文学作品的鉴赏全面性的问题。针对学生的学情,我们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重构。

2.3 教学内容分析与重构

我们通过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可以发现学生学习上的认知维度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文学课程中需要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及批判性思维。结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教学内容改革首先要破解原来存在的弊端,转变为按照文体内部发展规律,重构为能够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在专项内容中能够集约式进行鉴赏能力培养、能够提升学生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内容编排模式。大部分文学课的教材内容的安排是以朝代为时间轴,阐述不同文体在各朝代的发展的问题。各种文体归属在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的朝代中,主要体现不同朝代文体表现内容的特点。这种安排是在教材层面考虑,重在认知活动上。在时间上看起来比较清晰,但是却存在着编排松散、粗放的教学问题。但文学课程不应只重在认知层面,还更应重在活动层面。这种活动包括了学生从作品中获得的精神感悟:学生如何通过文学作品,能够获得审美上的愉悦,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德育上接受。本课程教学内容打破传统古代文学按朝代章节编排的模式,整合重构为按文体内部发展规律为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经过重构之后,我们把诗、文、词、曲、戏剧、小说按文体专题重构,着重探究文体发展的规律和内容的提升,这样的重构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利于学生对文体的理解和鉴赏,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通过内容重构,我们可以看到以一个文体的发展为基点对内容重新编排,可以更好地理清文体发展的内部规律,能够使得学生更专注学习一种文体基本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达到认知与运用的有效结合,从而使得鉴赏能力达到螺旋式的上升。

2.4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学情,结合培养目标的需要,本参赛作品教学单元的教学三维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2.4.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古代诗歌发展史;理解不同诗人的创作情况和艺术风格;掌握经典诗歌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2)能力目标:能够借助工具理解诗歌作品表现的内容;能根据不同类型诗歌的鉴赏要素归纳鉴赏路径;能够根据诗歌的特点运用鉴赏路径对经典诗歌作品进行赏析;(3)素质目标: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2.4.2 教学重难点

本教学团队根据“立足基础、适当延伸,重在应用、强化能力、服务专业、适应社会”的课程建设思想,依据本参赛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及学情分析情况,可以发现学生在进行诗歌鉴赏的过程中,还仅停留在语言训练活动层面,没有形成思维训练活动和情感体验的活动,存在对文学作品主动鉴赏、理性鉴赏能力不强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把诗歌鉴赏的教学重点定在如何提炼鉴赏路径,并运用到诗歌教学中,形成教学的模式化。因此。本参赛教学单元的教学重点设置为“运用鉴赏路径鉴赏不同类型的诗歌作品”。学生在理解鉴赏路径中,会对其组成要素的难以理解,本单元的教学难点则定为“准确把握鉴赏路径中关键性要素的内涵”。下面将以其中一个教学子单元下的《边塞诗鉴赏》课题为例,进行案例说明:

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边塞诗文化意蕴,理解边塞诗中呈现的美学风格;掌握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的艺术风格。

(2)能力目标:通过对比分析边塞诗的意境,掌握不同的美学风格;

(3)素质目标:学习边塞诗人建功立业的积极人生态度,感受古代文人的强烈爱国激情。

教学重点:通过运用鉴赏路径:意象选用——意象组合——表达情感——美学风格对比高适岑参的美学风格。

教学难点:对比鉴赏路径中“意象”要素的理解。

3 “古代诗歌鉴赏”参赛作品教学设计

3.1 参赛教学单元教学设计

本参赛教学单元共22学时,分六个教学子单元开展,每个教学子单元下的课题在教学过程中都遵循六个普适性的教学步骤即“感知—感触—赏析—实施—表述—评价”的教学。

每个课题均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课前活动通过云课堂让学生完成课前知识测试与形成感知,提炼鉴赏要素。教师通过学生的预习情况调整教学设计。课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归纳鉴赏路径,通过鉴赏路径实施鉴赏,并且把鉴赏的成果通过表述和粘贴到云课堂的方式呈现出来。教师最后进行鉴赏评价的总结。

3.2 子单元下课题的教学设计

下面,将以“边塞诗派诗歌鉴赏”为例具体说明一个课题的教学设计。

在该课题设计中,本教学团队实行“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步骤遵循“课前情景引入及学情分析——鉴赏要素提炼——鉴赏路径运用及成果分享——鉴赏成果点评及知识点捡漏——评价总结”五部曲。采用传统教学和云平台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本教学团队在课题教学设计中,特别强调诗歌鉴赏路径的提炼与诗歌鉴赏路径的运用,并以此作为教学目标设计中重点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从而带领学生去结合直觉感知与理性思维感悟诗歌丰富的艺术、文化、哲学内涵。

4 古代诗歌鉴赏之边塞诗派鉴赏参赛作品教学过程

4.1 课前准备与探究——边塞诗派代表作品介绍

教学内容:边塞诗派的概念与相关的文体知识。

(1)教师活动:云课堂上下发预习资料及任务。发放诗歌学习微课视频,要求学生根据鉴赏路径“诗人经历——哲学思想——审美心理”比较不同诗人创作的美学风格。

(2)学生活动:自主探究,预习相关知识,完成课前测试练习。初步感知:完成诗歌知识的相应练习;收集边塞诗歌,熟读诗歌,品赏名句。

教学方法:混合式教学。

4.2 课中合作与探究——边塞诗派鉴赏实施

教学环节一:对比诗歌,导入新课。

内容:边塞诗派的概念与文化意蕴。

教师活动:情境导入:(1)出示边塞风景图,让学生从收集的边塞诗中找到对应的句子进行配图。(2)点评学生完成成果,从意象与内容两方面归纳边塞诗的概念。结合课前测试,明确边塞诗的基础知识。

学生活动:直观认知:(1)完成配诗,展示对意象的感触;(2)合作研究:小组合作对比分析高适与岑参的审美主张。

教学方法:情境引入,对比分析。

教学环节二:深化赏析,精讲作品。

内容:从“诗人经历——哲学思想——审美心理”三个方面对《燕歌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两首诗进行分析。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深化内容。点评学生分析的结果,明确作品对比明确鉴赏要点:要求学生根据鉴赏路径进行鉴赏。点拨引导:如何通过诗歌的意境呈现高适和岑参美学风格的区别。

学生活动:深化赏析:(1)小组讨论:结合鉴赏路径“诗人经历——哲学思想——审美心理”三个方面对《燕歌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两首诗进行分析;(2)合作学习:从整体把握高适与岑参艺术风格的不同;(3)成果汇报:明确诗人的主张以及在诗歌创作中的呈现;(4)解决方案:小组讨论,通过边塞诗的意境分析,体会高适与岑参美学风格的不同。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小组合作。

教学环节三:对比分析,深化认识。

教学内容:边塞诗的主要意象和情感之间的关系;边塞诗意境呈现的美学风格。

教师活动:分配任务:要求学生熟读诗歌,以小组讨论方式从“意象选用—意境组合—美学风格”的路径进行分析诗歌。组织课堂活动:(1)意象连连看;(2)结合诗人审美心理,引导学生区别意象选用及美学风格。

学生活动:(1)小组讨论根据据鉴赏路径对《燕歌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进行比较分析。(2)成果汇报:小组根据鉴赏路径汇报诗歌对比的结果。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对比分析。

教学环节四:总结评价。

教学内容:总结边塞诗派的特点,引导学习其他边塞诗人的作品。

(1)教师活动:结合其他诗人对边塞诗歌进行总体评价,引导学生对边塞诗有整体的认识。(2)学生活动:自我评价。思考写景诗的创作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

4.3 课后迁移已知,拓展新知

教学内容:朗诵诗歌,感受边塞诗人积极向上的情感。

(1)教师活动:布置任务。要求学生从所学不同两首诗中选出一首,运用朗诵软件或小程序,有感情地对这两首诗进行配乐朗诵,将录音上传平台。

点拨技巧:引导学生用技巧来表达感情。

检查成果:抽检朗诵,进行点评。

(2)学生活动。准备熟悉软件,选择诗歌进行朗诵训练。把朗诵作品上传网络平台。

5 “古代诗歌鉴赏”参赛作品教学评价

《古代文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理论性较强,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特点,课堂采用多元评价为主。评价包括知识点考核、技能点的理论。方式包括学生自评、团队互评、教师对团队的评价等方式。评价主要依托云课堂的评星、点赞、留言等方式进行。老师通过课堂积分充分了解学生知识、能力掌握的情况。并形成课程能力雷达图。

在课程评价中,注重对学生学会分析古代文学作品鉴赏关键要素等问题,提炼与运用鉴赏路径分析古代文学各类文体作品等小学语文教师文学鉴赏技能的考核。

表1:学生考核评价

需要强调的是,在课程评价中,本教学单元教学全过程依托“云课堂”网络平台,实现了课堂教学全过程记录,学习成果多元化评价。

6 总结与体会

通过教学团队的共同努力,“古代诗歌鉴赏”参赛作品取得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一等奖、全国三等奖的成绩,同时促进了《古代文学》课程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是本课程教学内容打破传统古代文学教学内容按朝代章节编排的模式,整合重构为按文体内部发展规律为模块的教学内容;二是在本参赛教学单元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将“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纯理论教学体系创新性分解为“诗歌鉴赏路径要素提炼”(理论知识)与“鉴赏路径的运用”(技能点)两大模块,并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辅助下,教学全面实现理实一体,讲练结合;三是本参赛教学单元的实施实现了传统人文素质类课程信息化教学,融汇了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云课堂的使用,实现了课堂教学全过程记录,学习成果的多元化评价;希沃白板和朗读软件的应用,让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更具趣味性。教师在全课任务教学中适时渗透德育元素,实现了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改革目标。

虽然通过本次备赛、参赛,《古代文学》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后续的教学诊改反思中也发现一些问题:一是对于本教学单元整体性与创新性的提炼还不是很到位;二是关于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提升路径总结不到位,教学中提炼的“诗歌理性鉴赏路径”,理论创新不足,提炼不够精练严密;三是教学设计逻辑性表述不够严密;四是1+X“课证”融合尚未成功。

通过这次比赛,本团队将进一步提炼比赛的成果,继续深化实施《古代文学》课程改革,并积极推广,辐射到文学类的课程。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与感悟能力,争取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猜你喜欢

边塞诗古代文学诗歌
古代文学圈中的“鄙视链”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诗歌岛·八面来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分析
论中唐边塞诗
在文化语境中阐释中国古代文学
唐代边塞诗里的情长思远
边塞诗概念小考
新边塞诗研究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