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脏腑别通”角度分析便秘的针灸取穴*

2021-03-27郝春花管志敏洪中华

浙江中医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水液三焦运化

郝春花 管志敏 洪中华 李 炜

嘉兴市中医医院 浙江 嘉兴 314001

针灸是治疗便秘常用的有效方法之一,脏腑辨证和经络辨证理论是常用的取穴依据。第九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中治疗本病的主穴是:天枢、大肠俞、上巨虚、支沟、照海;随证加法:热秘配合谷、腹结,气秘配中脘、太冲,冷秘配关元、神阙,虚秘配关元、脾俞,大便干结配关元、下巨虚。笔者认为,除了脏腑经络理论外,亦可以通过脏腑别通理论来分析。“脏腑别通”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明·李梴所著的《医学入门》转引《五脏穿凿论》进一步阐明了“脏腑别通”理论,其主要论述是: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本文试以此来探讨前述腧穴的取穴依据。

1 脾与小肠相通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小肠为受盛之官,主泌别清浊。故而,小肠的受盛化物,亦可以看作脾主运化功能的延伸。“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小肠的泌别清浊,实际上是在饮食水谷入胃,化生精气之后归于脾,是脾气散精功能的延续。同时,“食气入胃,浊气归心”,食气入胃,经过脾的运化输布,营养浓厚之气入心,而心和小肠相表里,经过小肠的分清泌浊之后,营气亦入小肠,糟粕入大肠。营气的化生濡养之功,实际是脾主运化和小肠受化共同参与完成的。所以,小肠的泌别清浊,实际上是脾运化水谷和水液功能的外延。脾运化水谷与小肠分清功能相近,脾运化水液与小肠主液功能相连,它们相互协同,完成了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生理相通必然病理相连,从《内经》相沿至今,小肠病和脾胃病并未严格区分。在便秘的治疗中,虚秘常配关元、脾俞,大便干结常配关元、下巨虚,关元为小肠的募穴,脾俞为脾的背俞穴,下巨虚为小肠之下合穴,它们的相配,体现了脾通小肠之意。

2 肝与大肠相通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大肠主津,主传导糟粕;全身气机升降和饮食消化、水液代谢依赖于肝的疏泄。如《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食气入胃,浊气归心……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饮入于胃……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谷之气入胃以后,化生水谷精微,经过肝气的疏泄,或通过心气的推动,或通过脾气的散精,均输送于肺,通过肺的宣肃,清气外濡皮毛、内养脏腑,浊气通过与肺相表里的大肠的传导作用,清升浊降,化为糟粕而排出体外。由此可以看出肝与大肠相通,水谷之气的吸收消化代谢,与肝气条达疏泄有着密切的关系。故而在便秘治疗中,调治肝和大肠,是一个重要的治法。如《医经精义·脏腑通治》云:“肝与大肠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为主。”在便秘的取穴上,主穴有大肠的俞募穴天枢和大肠俞,还有大肠的下合穴上巨虚,气秘配伍了肝的输穴及原穴太冲,体现了肝通大肠之意。

3 肾和三焦相通

肾为水脏,主司二便;三焦通行诸气,运行水液。关于肾和三焦相通,经典中有多处论述,并且多认为是在气化功能水液代谢上具有相通性。如《难经·六十六难》有云:“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黄帝内经灵枢集注·营卫生会篇》有载:“三焦乃少阳之相火,生于肾阴,从下而上通会于周身之腠理,脏腑之膜原,总属一气耳。”三焦气化是指在上焦肺之宣降、中焦脾之运化和下焦肾之气化共同作用下,水谷精气津液生化、布散、调节、排泄的全过程,此即《素问·经脉别论》中所说的“通调水道”功能。其中,肾为气之根,故肾为三焦气化的本源。而肾开窍于二阴,司决渎排糟粕,所以,三焦气化正常,则水精四布,弥漫全身,若雾露之溉。三焦气化失常尤其是下焦气化失常,肾阳蒸腾乏力,则会出现二便闭结。支沟配照海是治疗便秘的常用配穴方法,支沟为三焦经经穴,能宣通三焦气机,通畅肠腑;照海为肾经经穴,可滋润肠腑,两穴相配,通润相济,是治疗便秘的奇穴,体现了肾通三焦之意。

猜你喜欢

水液三焦运化
背后七颠百病消
三焦“筋膜”说——从筋膜学角度认识三焦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一) 两手托天理三焦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饮水
中医脾主运化水液理论与水通道蛋白的关系发微
三焦和心包相互关系的再认识
从三焦湿热相火论治慢性肝病的体会
脾主运化浅议
上如浮云 下如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