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纲目》扶正法在辨治积聚中的应用浅析*

2021-03-27

浙江中医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消积中焦医案

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 浙江 杭州 311201

《医学纲目》系明代浙籍医家楼英(公元1332—1401)所撰。楼英,又名公爽,字全善,浙江萧山人,其钻研医学“废餐忘寝三十年”,博采群书且结合其几十年临证经验而成书。此书有纲有目,繁而有理,是祖国医学史上的一个创举,更成为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的重要参考书目之一。笔者旨在对《医学纲目》中积聚篇的辨证论治思想进行研究,探讨其病机及扶正辨治特色,深入挖掘《医学纲目》学术内涵,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

1 积聚之因,正气不足

《灵枢·百病始生》曰:“是故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以上论述,皆言积之所成,由虚而生,邪气袭虚留而不去之故。《医学纲目》中详细分述了三部之积形成之因,“厥气生足悗,悗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1]此段论述为清湿之邪袭虚,病起于下而成积。“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不一其处……或着于输之脉者,闭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壅,此邪气之从外入内,从上下也。”[1]此系风雨袭虚,病起于上而成积。“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则伤肾。此五脏之五伤也。”[1]此为五脏既伤,喜怒袭虚而成积证。故三部之气虽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或因喜怒不节,然究其根本,皆由虚生。由此可见,《医学纲目》对积聚的病因,尤其重视正气,正虚则邪气袭虚,稽留不去,内外和邪,气机不畅,积聚乃成。此亦即经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此外,观《医学纲目》之医案,不乏有体虚热积,如“因暑热中得疾,上脘有块如掌”,酒食所伤致积,亦或是情志所伤致积,均有论述。故无论是风寒湿热等外邪,亦或是忧思恐怒等情志之邪,皆能致气血凝滞,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成积聚,非独寒凝血滞,气滞血瘀。这对后世辨治积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及实践依据。

2 积聚之治,尤重脾土

章太炎曾言“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钻研,事半功倍”。《医学纲目》中对积聚医案专设篇章,从不同病因及部位分列,且理法方药论述颇为详尽,对临床有着很大的指导价值。《医学纲目》积块癥瘕开篇医案即提出“凡积病不可用下药,徒损真气,病亦不退,当用消积药,融化开则自消”。文中亦提及“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皆由脾胃怯弱,气血两虚,四时有感,皆能成积。若遽以磨坚破结之药治之,疾似去而人已衰”。且认为气愈消,疾愈大。故善治者,当先补虚,使血气壮,积自消。“犹满座皆君子,纵有一小人,则小人自无容地”,“不问何脏,先调其中,使能饮食,是其本也”,足可见对扶助正气,尤其对脾胃中焦健运的重视。

下列医案,为因郁成积案,案中病患因郁成积,胸痞有块如杯,饮食大减,面淡黄惨黑,六脉弦细虚涩,案以“补中益气汤随天气寒暄加减法,与东垣痞气丸相间服,食前用汤,食后用丸,常令汤多于丸些少”。[1]本案补消兼施,以补为主,尤以补中益气汤调补脾胃中焦为先,待脾胃中焦运行得复,气血渐充,脉气渐复,二诊再投以二陈汤加桔梗、白术、枳实健脾理气化湿,调理半月而安。对于饮食酒肉致积者,均予和胃汤亦或白术汤类补益中焦,滋养谷气,养正气,厚脾胃,并下保和丸消积之类,临床收效颇佳,故书中无论是补消兼施,亦或是“先与补虚,次与磨积药”之先补后消之法,均可见厚脾胃、扶正气在积聚治疗中的重要地位。《医学纲目》中提及对疾病的预后判断亦与正气相关,曰“诊人心腹积聚,其脉坚强急者生,虚弱者死”,明确指出脉象坚强为正气尚强,故预后佳,若脉象虚弱,正气极其亏虚,则预后差。

《医学纲目》对于固护脾胃中焦、扶助正气的治疗特色不仅体现在方剂处方配伍中,同时亦体现在用药时间上。书中医案曾提及“一婢色紫稍肥,小腹中有一气块,初起如栗,渐如炊饼。予脉之,两手皆涩,重取却稍和……四物汤倍白术,佐以陈皮、炙甘草至三十帖,候服完,再与消石丸数次。忽自言块消一晕,便令莫服。又半月……又来索药,以消余块。予晓之曰:勿性急,似开矣,不可又攻。若次月经行,当消尽矣。次月经行,下少黑血块,又消一晕。又来问药,予曰:且守禁忌,至次月又消尽,已而果然……此妇胃气弱,血亦少,若待块尽而去药,胃气之存者几希矣。”[1]此医案充分体现了治疗积聚“衰其大半而止”之治疗原则,《医学纲目》明确指出,积聚的治疗,即使是补消兼施之剂,亦不能久用,盖药石疗疾,多取其偏性,以和人之偏性,故即使似人参、黄芪之类补益之品,为性亦偏,久用亦会伤及中焦脾土,更何况攻伐之药,耗伤脾胃之气更甚。此外,《医学纲目》亦提及暴积治疗,暴疾致积,若胃气未伤者,可予攻法急去积块,但需病去半则止药,待积块除后,必用补剂,以救其受攻之伤。

《医学纲目》中对药物的服用方法亦体现了固护脾胃中焦的重要性。“二贤散,治积块……淡姜汤调下”;“酒积方……白汤送下”;“痞气丸……淡甘草汤下”;“定喘急肺积,葶苈丸……姜枣汤下”;“鸡爪三棱丸,治五脏痃癖气块……生姜汁面糊为丸,桐子大,生姜汤送下”;“治癥丸,治沉积瘕块……米饮吞下,一切咽塞,心下硬痛,皆用枣汤下五丸,不拘时候”。众所周知,生姜汤、枣汤、米饮汤,均为健运顾护脾胃中焦之品,而胃气者,清纯冲和之气也,惟与谷物相宜。书中对于多数消积丸药,均载有予生姜汤、枣汤或米饮等送服之法,此为在消积的同时,注重对脾胃后天之本的培护,使消积而不伤胃气。

3 博采诸法,养心调神

《医学纲目》中记载有一则医案“治息城司侯,闻父死于贼,乃大悲,哭之罢,便觉心痛,日增不已,月余成块,状若杯覆而大,痛不住,药无功。张至,适巫者坐其旁,乃学巫者,杂以狂言以谑疾者。至是大笑不可忍,回面向壁,一二日,心下结块皆散”。[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此五行情志制胜。患者悲忧不解,思虑过度,以致正虚而气结于胸,肺系于情志乃表现为悲,五行属金,当以其所不胜之火治之,故以巫者杂术取悦于患者,取火克金之意以平调心神,通畅中焦气机,治疗悲伤过度致积聚之证。笑治胜药治,可谓善治者。纵观现下,肿瘤患者的心理问题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些患者素来即有情绪障碍因素,从被确诊到整个治疗过程中,多数患者出现否认、恐惧、焦虑、愤怒、悲伤、抑郁、孤独、绝望等心理反应,而这些不良的心理反应直接关系到其生活质量及疾病的发展及预后。如何通过情志干预扶助正气,将中医情志疗法有效地加入对患者的综合治疗中,对现今临床仍具有重要的开拓指导意义。

另见“息积”之论:“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陈无择云:导引法随意行之即可。愚谓或按摩满处,或手足相屈伸,或八段锦,或六字气之类,以气通为效。”

现代研究证实,运动具有改善体质、情绪,提高免疫力的作用,而运动也是癌因性疲劳的有效干预措施。祖国医学素来注重天人合一、人体形气神的统一,故较之单纯的肢体活动,中医导引术更重视与自然界时节结合,身心同治,作用更为显著[2],导引疗法亦成为了中医学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案中因气滞成积,予导引之法行之,调畅气机,平衡气血阴阳,散其滞积。

4 结语

《医学纲目》共40卷,成书于明代洪武二十九年(1396)。全书罗列阴阳脏腑、肝胆、心小肠、脾胃、肺大肠、肾膀胱、伤寒、妇人、小儿、运气10部[3]。楼氏有感于医学自轩岐以降,代有名医,各树一帜,或标新立异,或推陈出新,目睹世医“不悟是理,泛用古今之方,妄试疑似之病,每致夭横者不少”之弊端,参考《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古医籍,以阴阳为纲,以病证为目,详列医案,溯本求源,前后历时三十余年而成此书,旨在使医学源流昭彰于世,而谓之“医学之纲目”。

通过对《医学纲目》中辨证论治积聚的研究发现,扶正在积聚的辨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积聚的病因形成,侧重正虚为主,乃宗《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理,对其辨治,重视扶助正气,尤其注重固护脾胃中焦,滋养谷气,无论是补消兼施,亦或是先补后消之治法,均立足于中焦脾胃,以期养正积自除,驱邪不伤正,文中更提及辨治积聚,消其大半即止的用药时间原则,以及送服药物多与生姜汤、米饮、白汤等送服之法,均可见对扶助脾胃中焦的重视。

此外,《医学纲目》医案中提及的源于《内经》“五情制胜”的情志疗法及导引疗法,无论是单独治疗积聚,亦或是对于积聚的整体综合治疗,均为扶正的重要体现,都为临床诊治开拓了新的思路,值得深入研究与发掘。

猜你喜欢

消积中焦医案
Effect of decoction of Fuzheng Jiedu Xiaoji formula (扶正解毒消积方) plus chemoembolization on primary liver cancer in patients
畅通中焦选对药
李生财论治湿阻中焦型慢性胃炎经验
“怪病不治治中焦”肾阴亏虚也会诱发喉痹、失眠
医案聊斋续篇 吐泻案
医案聊斋续篇 晨泄案
运用吴鞠通寒湿理论治疗中焦寒湿证疗效观察
消积散结丸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脾切术后门静脉血栓19例
新加香薷饮医案6则
古医籍中刺络放血医案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