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沪医秦昌遇生平、家族及著述考略*

2021-03-27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李嫣然陈丽云

中医文献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抄本小儿图书馆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李嫣然 陈丽云

秦昌遇乃明末沪上一大名医,他年少弃举,独自研习医家经典与各家著述,医术精湛,尤擅幼科、大方脉科,成就颇多。然目前对他的研究多集中于其代表医著及学术思想探析上,部分学者对秦昌遇生卒年、籍贯等的叙述亦多有错漏,医学词典中亦可见些微谬误。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挖掘,对其人物生平、家族及著作考证如下。

秦昌遇生平考

1.字、号考

《古今医史》记“秦昌遇,字景明,号广野”[1],《症因脉治》中秦氏自叙“崇祯辛巳嘉平月淡香堂广野道人秦景明序”[2],日本享保十一年(1726年)跋刊本《幼科折衷》中卷上有署“幼科折衷上卷/广埜山人景明秦昌遇编集”[3],《中医人物词典》记“字景明,号广埜山道人”[4],《泗泾秦氏宗谱》则载“昌遇,字景明,号广野道人,又号乾乾子”[5]29。由所举文献可知,秦昌遇字景明是暂无争议的,而其号在不同古籍中仍存有异议。《集韵》释“野,古作埜”,“野”在《说文解字》中意为“郊外”,两字互为异体字,音、义均同而仅形异。关于广野山人、道人或山道人的争议,从文献等级与年代远近初步推断,源于《症因脉治》及《幼科折衷》之“广野道人”和“广野山人”可信度较高。若兼以家谱所载,“广野道人”为秦昌遇别号更具有可信度。乾乾,出自《周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除泗泾家谱记载秦昌遇又号乾乾子,尚未有其他古籍证实此别号,因此对于此号的真伪还需对古籍进行进一步的挖掘与查证。

2.生卒年考

秦昌遇确切生卒年份尚无古籍记录,仅《泗泾秦氏家谱》[5]29中记其“生万历丙子四月二十七日申时,卒崇祯庚辰十月初四卯时,年六十有五”,即1576年4月至1640年10月。考《症因脉治》景明自序有载:“但年迈神衰,恐多纰漏,未敢授梓传世,待后之贤者,详定而行可也……崇祯辛巳嘉平月淡香堂广野道人秦景明序。”[2]《郑堂读书记》[6]亦载:“《症因脉治》四卷……前有崇祯辛巳景明自序。”崇祯辛巳嘉平月即崇祯十四年(1641年)十二月,秦昌遇自述年迈神衰,时至暮年,与家谱中的卒于1640年的时间线相悖,推断其卒年应不早于1642年。

3.籍贯考

关于秦昌遇的籍贯所属何地,经查阅文献,一般有如下四种说法。

一是上海,见于《嘉庆松江府志》《郑堂读书记》《中医人物词典》《中医大辞典》等。

二是华亭,见于《古今医史》。

三是明代江苏华亭县,见于《中医人名辞典》。

四是云间,见于《幼科医验》《幼科金针》。

对于秦昌遇里籍的考证,首先可追溯至其十世祖秦知柔。秦氏家族其中一脉分支传至秦知柔时,恰逢南宋咸淳之乱,秦知柔携先世诰命图谱渡江迁于沪渎,以避战乱。沪渎,古为吴淞江下游近海处一段,现约为上海市西旧青浦镇一带的古吴淞江[7]。而后其子秦良显调征下沙长场监税,遂迁居闸港北岸建宅安户,秦氏支脉便至此地安定下来。据此可推断,闸港北为秦昌遇籍贯所在之地,但其所属县、府仍需依照该时期的行政区域划属来判定。

因古代历史悠长、朝代兴替变更、社会结构变迁等因素,致使行政区域划分、称名均频繁出现变革与重置。不同朝代,甚至是同朝代的不同时期,其划分与名称都可能存在显著的差异。因而对于现有文献中记载华亭或上海为秦昌遇籍贯的厘正,及上文所述闸港北其归属的行政区域的探究显得至关重要。华亭县首置于唐天宝十年(751年),由吴郡太守赵居贞奏请,割昆山南境、嘉兴东境、海盐北境立县,划属吴郡。元朝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亦有载为二十九年[8](1292年),松江知府仆散翰文奏请,析华亭县分长人、高昌、北亭、新江、海隅五乡,始置上海县。自此,归于长人乡的闸港北岸,同属上海县管辖。明朝张内蕴等所撰《三吴水考·上海县水道考》[9]亦有证云:“闸港在县东南九十五里,承青村、新场、湾洲三路之水,西流入于黄浦。”由此可断,秦昌遇籍贯华亭的说法是有失偏颇的,闸港地区在明朝时应隶属于上海县。而江苏以行政区域为名首见于清康熙六年(1677年),将江南省下左、右二布政使司分别改名为安徽、江苏布政使司,松江府至此才隶属于江苏布政使司。因而,在《中医人物词典》中言其为明代江苏华亭县人,是完全与史实相悖的。云间见于秦昌遇所作《幼科医验》《幼科金针》中,其自述“云间秦景明”,概因在明清时期,云间是文人墨客对于松江府的雅称。如《南村辍耕录》云:“谷水、云间皆松江别名也。”[10]何三畏所纂《天启云间志略》乃踵《正德松江府志》而作,为专辑松江府人物传记等有关松江记事而以云间命名的书籍。

综上,秦昌遇的籍贯应为松江府上海县闸港北(今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汇东村)。

家族考

1.祖辈

关于秦昌遇祖辈记述,《光绪南汇县志》[11]《乾隆南汇县新志》[12]有载,“秦昌遇,裕伯裔孙”,称其为秦裕伯的远代子孙。而秦裕伯,字景容,为北宋淮海公秦观八世孙,累官至福建行省郎中,逢明末世乱,弃官寄居扬州许久,后复避地上海,裕伯殁后,明太祖敕封其为“显佑公”。秦裕伯之祖父秦知柔,字元吉,号节斋。因遭咸淳至元之乱,挟先世图像谱牒及所赐诰命,与其弟知立、知彰渡江,后定居沪渎,有二子良显、良颢。参《泗泾秦氏支谱》,秦裕伯为秦良颢之子,秦昌遇为秦良显—脉第九世孙,故“裕伯裔孙”的称谓是有据可循的。现将秦昌遇部分祖辈分述如下。

九世祖秦良显,字微甫,号懿斋,生咸淳丙子,月日时失考,卒于元统癸酉(1333年)五月十日,年五十有七[5]10。“性格环玮刚直,端庄整肃,作气好侠,泰定天历年间田产富盛,充上海县长人乡里正,平心率扬,治民有方”[13]3。《泗泾秦氏宗谱》称作秦良显生于咸淳丙子,概为错记。一则咸淳期间并无丙子年,二则若以元统癸酉为基准,亡时年五十有七,推其约生于1276年,该年正为丙子年,而年号却非咸淳。至顺初调征下沙长场监税,遂移居鹤沙之西南[5]10,即闸港北岸。然《陈行秦氏支谱》[13]1谓“伯英公(秦世杰)复徙闸港,是为始迁闸港祖”,结合两人任职经历,分迁闸港应从秦良显始。

八世祖秦世杰,字伯英,生元至顺,卒明洪武甲戌(1394年)九月二十四日。举洪武庚午贤良,授迪功郎,癸酉试兵部主事,转福建汀州府武平县知县[5]11。性格聪慧敏捷,俊拔简严,为人仗义,隐居乐善。为官宽厚爱民,清廉忠直,受民敬仰[13]4。

高祖秦缮,字克全,号梦窗,生景泰壬申(1452年)十二月十二日,卒嘉靖庚子(1540年)八月十六日[5]16。官授七品义官郡县,举为乡饮大宾,赠五经博士。察家谱之年久错乱、残缺,然因其已至耄耋之年,遂命次房孙钿踵修之。

秦氏家族世代皆志考举从官,为善一方。秦昌遇因年幼善病,弃举业,立志研医,虽无师授,但博览医书、妙悟入微,精于儿科、内科,扬名海上。

2.秦昌遇与秦伯未关系考

秦伯未(1901—1970年),名之济,号伯未,别号谦斋,陈行乡人。幼承家学,后求学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师从名医丁甘仁,医技卓然,蜚声沪上。秦伯未一生专于中医事业,治学严谨,勤于著述,编辑出版了《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秦氏内经学》《谦斋医学讲稿》《中医入门》《药物学讲义》等不同方面的优质著作。更是在近代中医药发展陷入困境之际,为捍卫中医药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依据《泗泾秦氏宗谱》《上海陈行秦氏支谱》溯源其祖,可考其属秦世杰之子秦允恭一脉,而秦昌遇为秦世杰次子秦允中后裔,两者同属秦世杰后代子孙。由此可证,两人实为旁系亲属关系。

著作考

秦昌遇一生所著著作丰富,相关记载散见于各地方志等文献中。《嘉庆松江府志》[14]载秦氏著有《大方幼科》《痘疹折衷》。《民国上海县续志》[15]载有《脉法颌珠》《病机提要》《医验大成》。《光绪松江府续志》[16]载有《淡香堂诗文集》。《光绪川沙厅志》[17]载有《淡香堂集》《大方幼科》《痘疹折衷》《症因脉治》。《古今医史》[1]载有《伤寒大白》《痘疹折衷》《幼科杂症》(未刊)。《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载有《病机提要》《伤寒总论》《脉法颔珠》《方剂类选》《大方折衷》《幼科折衷》《幼科金针》《幼科医验》《痘疹折衷》《大方医验大成》《秦景明先生医案》。《大方幼科》今已佚。《幼科杂症》由于未刊刻,亦可能亡失,现有一抄本不著撰者,成书年代难以考证,是否为秦昌遇所著,尚存疑问。《古今医史》所提《伤寒大白》一书,实为秦昌遇从孙秦之桢所著,此应为误记。现将秦昌遇可考著述略论如下。

(1)《脉法颔珠》:上卷记载了手足六经歌诀、左右手图说、取脉式、取脉法等,详论了二十六脉的脉象及主病,又补充说明毛脉、石脉、散叶脉等21种脉象;下卷首论观形、问声、发问等与脉的关系,兼论反关脉、小儿脉、运气脉,以脉诊断疾病、鉴别疾病等60余则[18]206。

现存抄本,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2)《方剂类选》:书列清暑方、泄火方、润燥方、祛寒方等八门,载方85首,每方后有一至数首加减方,并附主要适应证、方剂使用禁忌及各方之证治区别[18]405。

现存抄本,藏于上海图书馆。

(3)《医验大成》:1984年浙江中医学院图书馆发现旧藏清代精抄本《医验大成》,一函四册,长26.5 cm,宽16 cm,厚4 cm,款题“海上景明秦先生著”[19]。本书内容以医案为主,采用医话形式,兼附各论数篇。

现存抄本,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4)《幼科折衷》:因当时“幼科诸书,非偏寒偏热之误,便喜补喜泻之殊”,故秦昌遇“僭而折衷”,命此书为《幼科折衷》。本书是以内科为基础,对小儿杂病的证治立论,凡50余篇。诸病总论皆以《内经》要旨为纲,各论之首以四句七言歌诀概括古人所论,并载有脉法,均采自王叔和《脉经》和历代名医脉学有关论述。

现存清抄本,藏于中医科学院、南京图书馆、辽宁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抄本,藏于上海图书馆、台湾图书馆;清乾隆(1736—1795年)抄本,藏于上海图书馆;清光绪八年(1882年)康斯勤抄本,藏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日本享保十一年(1726年)跋刊本,藏于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

(5)《幼科金针》:本书原为亭林世医戴氏所藏,世无刊本,鲜为人知。吴中俊偶见其所藏孤本,遂借录于戴氏,校勘付印以广传秦氏之学。秦铭铨序记:“惜末缺四则,无从补录。”全书分两卷,卷上、卷下分列幼科相关疾病50种及46种,每病证先载四句歌诀,再列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

现存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陆时雍抄本,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抄本,藏于上海图书馆。

(6)《大方折衷》:全书二卷,收录其对28种内科病证的证治理法经验,为秦昌遇中后期内科学术思想的精髓。卷首题“后学李士材、施笠泽同阅”。本书成书后未曾刊刻,仅以抄本留世。在《幼科折衷》凡例中,秦氏有曰:“幼科与大方症,用药原无大异,予有《内科折衷》,亦需兼看。”当今关于《内科折衷》的记述除此以外,皆无踪迹可循。古时大方脉科类似于今日之内科,秦氏所称大方症,推测《内科折衷》与《大方折衷》两书为同体异名。

现存抄本,藏于陕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另有抄本《秦御医景明大方折衷》三卷,藏于陕西省图书馆;《秦御医景明大方折衷》二卷,近代(1840—1949年)抄本,藏于上海图书馆。

(7)《幼科医验》:又名《幼科医案》,乃其孙秦沆汇辑而成,分二卷,共辑录秦氏幼科医案30余种。

现存稿本,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8)《痘疹折衷》:《郑堂读书记》[6]言:“秦景明痘疹折衷,引经据证,义精理切。”

现有清抄本,藏于上海图书馆、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抄本,藏于台湾图书馆;清嘉庆六年(1801年)经艺堂刻本,藏于陕西中医药研究院、苏州大学医学院图书馆;施沛《灵兰集》丛书本,藏于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

(9)《病机提要》:全书收录中风、中寒、燥病、呕吐等病证共34门。每个病证分大意、内因、外候、治法、脉法、附方等,博引各家之述,并附秦氏个人临证经验所得。

现有抄本,藏于上海图书馆。

(10)《伤寒总论》:本书包括总论、验舌、验口唇、验二便、南北发表不同、南北清里相同,及发表、清里、和解等治法宜忌28篇,书中对《伤寒论》治法论述较详,辨证重于舌苔及口唇的诊察[18]112。

现存清刻本,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11)《症因脉治》:因朱丹溪所著《脉因证治》,执脉寻因、寻症,难以揣摩应用,故秦昌遇认为,“不若以症为首,然后寻因之所起,脉之何象,治之何宜,则病无遁情,而药亦不至于误用也”[2],辨证、察因、切脉按序揣度,再综合参之治之。此书著成后,秦氏恐已老迈神衰,多有纰漏,遂不曾付梓于世。所幸秦昌遇从孙秦之桢,收其原作并重新纂述,并得施君宇和瞻仲季资助,首刊于攸宁堂,继而流传于世。全书共四卷,卷首载医论6篇,倡“症分内外伤,因分内外因,脉分虚实,治分经络,对症用药,无游移多歧之惑”。

现存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刻本,藏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浙江图书馆、辽宁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攸宁堂刻本,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浙江省中医药研究所、山东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苏州中医医院;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古堂刻本,藏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攸宁堂刻本,藏于重庆市图书馆、徐州市图书馆;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刻本(佚名朱笔圈点、批、注),藏于首都图书馆;民国十一年(1922年)刻本,藏于上海图书馆。

(12)《秦景明先生医案》:清抄本,现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

(13)《淡香堂诗集》:见于《光绪松江府续志》《同治上海县志》《五茸志逸》。仅留有书名,其诗集文案暂无文献可宗。

学术思想

秦昌遇少时习医,熟读经典,并熟练运用于临床诊疗和理论阐发中。其尤为尊崇《黄帝内经》,熟读条文,对于其中蕴含的医理具有真知灼见。如世人长期将《黄帝内经》“劳者温之”错解为温热为补,而实则“温”应作温润和养解,以培元气。此外,秦昌遇对于《伤寒论》《金匮要略》亦多有研究和发挥。最重要的是,其以幼科扬名,已而又擅内科,在此两科中颇有独到的见地和诊疗经验。现将秦昌遇治疗儿科、内科的相关学术经验总结如下。

1.儿科治疗忌妄用寒温补泻

自小儿痘疹寒温论治争鸣始,此争论便逐渐扩散至儿科各个领域的诊疗中。宋代钱乙承袭小儿为纯阳之体一说,认为幼儿病多以阳证、热证为主,应治以寒凉。金元时期刘河间以火热立论,主张药用寒凉,以凉膈散、防风通圣散为儿科常用方剂。朱丹溪《格致余论·慈幼论》云:“小儿十六岁以前,禀纯阳气,为热多也。”亦沿袭小儿病多为阳之论,认为治应寒凉滋阴。而以宋代陈文中为代表的温补派,强调小儿脏腑娇嫩,阳气虚弱,应注重顾护阳气,慎用寒凉。李杲以温补脾胃见长,注重阳气的升发。明代张景岳、薛己承继温补论,倡导小儿温补脾肾的重要性。

对于此类偏寒偏热、喜补喜泻的前人幼科治疗方法的不同,秦昌遇独出己见,认为儿科病应寒热补泻折衷治之。如《幼科折衷》论及小儿吐泻,秦昌遇认为,惊药及寒凉药切不可用,亦不可用太热药,不宜轻妄投剂为幸。胎热者,因胎中受热,误服温剂,致令热蓄于内,熏蒸胎气,不可用寒凉药攻之,以致他病。《幼科折衷》论及积聚,秦昌遇提出若症见寒热似疟,肚腹时痛,面黄肌瘦,万不可作疟治,不可峻取,亦不可太补。因峻取易耗元气,太补则易积温成热,衍致他症。

2.小儿病应首观形察色,注重脉诊

因幼儿言语表达能力弱或无法使用语言传递信息,致使医者在病史和疾病现状的获取中存在不可避免的难题。儿科疾病多在小儿体表有特殊征象。秦氏强调先对小儿进行身体特殊症状、面色的观察,以便基本把握幼儿患病的情况,并作《入门审候歌》《观面部五色歌》,简便顺口,便于记忆。

秦昌遇尤推崇脉法,在《幼科折衷》一书中,在每病证之首均附四句七言提要,其后便首论脉法。脉法选取首采王叔和《脉经》之论,若有所缺者,再选取各家之说中可师法者。秦昌遇认为,小儿脉法须明虎口,辨别三关,审脉用药。若为三岁以上孩童,应使用三关脉法,即视风、气、命三关;三岁以下者,换用一指按高骨,以此分三关,并审其息数,呼吸七八至为平脉,九至则不安,十至则危困;半岁以下者,于额前眉端发际之间,以无名、中、食指候之,食指最上,中指在中,无名指最下。针对各病理脉象,秦昌遇亦附有其所代表的含义。如三关青为四足惊,浮主风,实主有热,三指热为外感风等。《幼科折衷·脉法二十四》记录了秦昌遇总结的13种小儿形脉:流珠形、环珠形、长珠形、来蛇形、去蛇形、弓反里形、弓反外形、枪形、鱼骨形、水字形、针形、透关射指形、透关射甲形,每一形脉下均附有主病、主症及方药治法。

3.注重小儿护养

除论及各幼科常见病证的诊疗思路及理论阐释外,秦昌遇还强调小儿护养在预防幼儿疾病中的重要性。如新生儿脱落之脐带,置新瓦上以炭火烧后,用瓦盏覆盖,存性,研为细末,朱砂透明者亦研为极细末,水飞之。生地黄、当归身煎浓汁,取脐带粉和朱砂末(重乃脐带粉一半),以汁调之,抹小儿上颚及乳母乳头一夜,次日下秽浊之物,可预防疮疹诸疾。秦昌遇此类新生儿护养防病的方法虽含有一定的封建迷信思想,但其背后蕴藏的重视新生儿养护以治未病的思想,具有积极意义。

初生儿喂养以母乳为要。秦昌遇提出,乳母乳哺宜否与幼儿安危密切相关,母病则乳汁凝滞,儿饮之必病。乳母还需慎七情六欲、厚味炙煿,以免小儿生诸症。秦昌遇亦赞成俗语“若要小儿安,须带三分饥与寒”,点明乳哺不宜过饱。概言保婴之法,秦昌遇曰:“未病则调治乳母,既病则审治婴儿,亦必兼治其母为善。”说明其治疗幼儿病兼注重乳母的诊疗思想。

4.尊古不泥古,设症因脉治之法

秦昌遇自主研医,博览医书,推崇《内经》《脉经》等经典医籍,又吸纳众家之言。朱丹溪《脉因证治》一书为寿世之作,但后人难以明理躬行。王肯堂《证治准绳》以证治立名,虽有确据入手,但又并未详论脉因。秦昌遇思其两者在脉、因、病、证、治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以症为首,再寻因、查脉,最终明治法,如此环环相扣,节节可证,可免错治、漏治,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5.病证须明内感外伤,切不可混淆

《灵素节注类编》云:“方脉所主,病证多端,总其纲要,不出外感、内伤两门。”然秦昌遇总结道,前贤诸书多将两者混叙一篇,粗略不析,遂使后人承前志不明外感、内伤,以外感治法疗内伤之证,或以内伤法治外感病。秦昌遇指出,病证分外感、内伤是施治良否的关键之一。《症因脉治》中伤寒、热病因仅由外感而起,故秦昌遇将其分为直中阴经之中寒和寒伤阳的伤寒,以及有表邪的热病和无表邪的热病。而哮病又为内伤痰湿和外感风寒互相而成的病证,因此除伤寒总论、哮病论、热病未分外感内伤外,其余病证均体现出秦氏重视辨外感内伤而治的思想。

秦昌遇弃举从医,悬壶济世,精于幼科、内科,官拜太医院御医。今考据已有的古籍文献资源,对秦昌遇的生卒年、籍贯、家族及著述等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究,以期匡正部分文献中尚存的舛讹,并对其医学中的学术思想进行了简要提炼。秦昌遇对于幼科护养、诊治方面的钻研和独到见解大概与其童年多病的过往经历相关。针对仍存疑或不可考的部分,我们仍需深化古籍挖掘,筛选相关优质文献,剔除因历史、典籍层累过程中产生的舛误,从而全方位构建秦昌遇的人物形象。

猜你喜欢

抄本小儿图书馆
夜盗小儿(下)
夜盗小儿
小儿涵之三事
图书馆
去图书馆
辨证论治小儿慢性咳嗽40例
关于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
《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所收录抄本年代上限考
《十善福经白史》新发现抄本研究
有关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