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情志疗法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

2021-03-27张维姜西良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17期
关键词:情志疗法情绪

张维,姜西良

(北京语言大学,北京 100083)

0 引言

图1

在情志引起的相关疾病日益增多的今天,身心并治将成为主流治疗模式。中医情志疗法属于中医心理学范畴,其基本理论与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与现代心理学相契合,在对情志疾病的身心治疗中显现出特有的优势。作为非药物疗法,中医情志疗法的发展将为现代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提供有效助力。

中医情志疗法对疾病的防治,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自古至今一直都在不断完善。近十余年来,情志和情志疗法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相关研究成果呈快速增长趋势。从学术论文的数量来看,在CNKI 数据库中主题为“情志”的医学类记录就有2.4 万条,其中学术期刊1.76 万篇,学位论文3623篇。在2005 年以前,每年发文量不足500 篇,此后逐年递增,近十年(2011-2020)来每年的发文量基本上都在1500 篇以上(见图1)。而主题为“情志疗法”的学术论文有1165 篇,在2005 之前每年发文量在25 篇以下,此后逐年递增,近十年(2011-2020)来每年都在60 篇以上(见图2)。著作方面,在“读秀”知识库中主题为“情志疗法”的医药卫生类著作有143 种,另外还有4种心理学著作涉及“情志疗法”,可见在心理学领域已有学者注意到中医情志疗法的功效。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医学界对情志疾病的防治日益重视,但情志疗法在主流医学界的使用仍然十分有限,情志疗法的重要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梳理情志疗法研究论著,总结情志疗法的方法、特点和疗效、不足,将有助于进一步构建和完善情志疗法的理论方法和学科体系,为情志疗法的研究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文献基础。

图2

1 中医情志疗法的产生和发展

中医情志疗法作为一种治疗方法由来已久,从远古的祝由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从明清医书记载到近代医学研究,我国流传下来数量颇丰的情志疗法理论和医案文献。目前可见的最早的情志疗法案例是《吕氏春秋·至忠篇》中文挚用情志疗法治愈齐王重病的记载,《黄帝内经》则是第一次对情志疾病进行了比较系统的中医学论述,奠定了情志医学的基础。后经东汉华佗、张仲景、唐代孙思邈、宋代陈言、金代张从正、元代朱震亨和清代王清任等历代名医的实践、发展和完善,到明清时期,情志疗法受到了临床各科医家的普遍重视。历朝历代也留下了许多记载情志疗法的医书和案例,如明清时期的大型医案汇编《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古今医案按》等的理论和实用价值都很高,是宝贵的医学文献资源。而近20 多年来对情志疗法文献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黄帝内经》《儒门事亲》《意庵医案》《疏五过论》等少数几部医书,还有大批材料亟待研究借鉴。情志疗法历代文献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中国古代情志疗法的理论方法仍待进一步发掘,其价值智慧也有待更高更深层次的阐释。

2 情志疗法相关概念内涵

2.1 情志的内涵

“情志”一词,在古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共出现1828 次,主要分布在文学作品和医学文献中。在文学作品中,“情志”指的是“情怀志趣”,先秦的《楚辞》中就出现了5 次。“情志”作为中医学专有名词,其概念在《黄帝内经》中已经出现,但据山东中医药大学乔明琦教授考证,“情志”一词合起来连用,则始于明代张介宾的《类经》,该书中第一次提出“情志病”的病名。医学中的“情志”是指“五志七情”,历代医家以《黄帝内经》的“五志说”或宋朝陈无择的“七情论”为中心,“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所代表的七类心理活动。

现代各位学者对“情志”概念的理解基本大同小异。《中国老年百科全书》中解释“情志”为:“情志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源生于脏腑,又反作用于脏腑,通过脏腑机能活动的改变,影响衰老过程。”郑怀林(2002)认为:情有思想感情之意,志指志向、意志,合意而言主要指人的心理活动。杨献智(2015)则认为:凡和情绪、情感有关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变化以及二者的外在表现统称为情志。情志的范围很广,包括:喜悦、舒畅、愤怒、忧愁、急切、悲伤、恐惧、惊吓、爱慕、荣耀、激动、嫉妒、兴奋、仇恨、喜欢、讨厌、埋怨、烦躁、紧张、抑郁、焦虑、后悔、羞耻、惭愧等。

2.2 情志致病范围

情志疾病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防治过程中,精神情志因素起主要作用的一类疾病,也包括一些以神志异常为主要症状表现的疾病,主要是精神疾病、心身疾病、心理疾病、神经疾病及一切功能性疾病。

关于情志致病的具体对应关系和致病机理,《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记载:“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以上九种气机失调的形式被统称为病。包丰源在大量病例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情绪致病的作用机制,即人的思想变化会产生情绪,情绪形成细胞记忆同时引起气血产生定向性和定位性反应,导致身体对应器官的规律性变化和身体能量的淤堵,造成免疫力下降,最终导致疾病或病情加重。

包丰源(2017)根据临床经验总结了各条经络淤堵时对应的情绪,如:焦虑不安、优柔寡断,心神不宁、窝囊、委屈、纠结等。同时,他还总结归纳出了30 多种疾病所对应的情绪关系,如:高血压对应后悔、委屈的情绪,脑血栓对应较劲的情绪,肝病对应压抑的情绪,眼疾对应不想看的情绪等等。

2.3 情志疗法界定

对于情志疗法,学界尚有不同看法。狭义的观点认为,中医情志疗法是根据不同情志间存在的相互制约关系,运用某种方式以唤起患者新的情志来抑制原有的过盛情志,从而清除其心理障碍,使躯体疾病得到痊愈的一类心理疗法。广义的观点认为,情志疗法与心理疗法等同,方法包括疏导、移情、易情、以情胜情疗法。

郑怀林(2002)认为,“情志疗法”即“情志调摄法”,实际上是现代医学和心理科学所谓心理治疗(包含行为治疗),是指医生和心理学家运用中医情志学说或者心理行为理论和方法治疗患者的心理疾病和心身疾病,以促使其心身状态向健康方向发展的过程。张光霁(2016)认为,“情志疗法是以中医形神理论和七情学说为基础的体现中医特色的一种传统心理疗法,像五志论和七情致病的病因病机学说是其核心内容。”情志疗法也叫“情志相胜疗法”。

相较于上述关于情志疗法的传统观点,包丰源(2020)对情志疗法的理解和界定则更进一步,形成了关于情志疗法理论和操作方法的系统论述,在实践中也更具有应用价值。他的研究是在中医理论基础上,结合心智哲学、全息生物学以及西医和心理学关于情绪与疾病关系的论述,总结出数十种疾病与情绪的对应关系,在进行病症调理时,关键是从当下疾病入手,查找细胞记忆中不健康的情绪记忆,追溯源头,释放、化解并清除促发疾病的情绪,从根本上消除病症产生的原因。同时疏通身体能量淤堵点,使气血运转恢复正常,达到通则不痛、无创伤改变或减轻病症的效果。更进一步地帮助患者在回顾生命历程的过程中转变心智,重新审视疾病与生命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对待疾病,懂得敬天爱人,尊重生命,籍由心智的提升,增加免疫力、激发修复自愈能力,实现身心全面健康。

3 情志疗法的治疗方法

关于情志疗法的实施方法,各家名称叫法虽然不一,但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情志相胜”,二是“心转病移”。目前多数研究者的方法都属于“情志相胜”,“心转病移”的代表人物是包丰源。

“情志相胜”即用一种心理状态去缓解消除另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利用的原理是不同情志间存在的相互制约关系,通过唤起患者新的情志来抑制原有的过盛情志,此类方法重在抑情、移情。各家方法名称择要列举如下。张光霁(2016):语言(劝说)开导疗法、顺情从欲疗法、移情易性疗法、暗示解惑疗法、宁神静志疗法、修身养性疗法。杨献智(2015)所列有关情志的调理方法有18 种:观赏疗法、运动疗法、心理疗法、暗示疗法、七情互制约法、因势利导疗法、自控疗法、爱的疗法、艺术疗法、信仰疗法、宠物疗法、棋牌疗法、收藏疗法、交谊疗法、物理疗法等。郑怀林(2002)所列情志疗法的常用方法有17 种:五志相胜疗法、言语开导疗法、心理暗示疗法、人工冬眠疗法、清心静神疗法、疏导宣泄疗法、生活娱乐疗法、私欲节制疗法、房中情感疗法、移情易性疗法、悟践心理疗法、认知重建疗法、行为矫正疗法、合理情绪疗法、信念支持疗法、心理咨询疗法。任蓉(2001):言语疏导法、情志相胜(以情治情)法、释惑解疑(移精变气)法、行为诱导法、习以治惊法。刘香蕊(1994):开导劝说法、以情胜情法、暗示疗法、适应疗法、惊恐疗法。

相较于“情志相胜”侧重抑情、移情,包丰源的“心转病移”更倾向于追溯情绪源头事件,释放、化解和清除细胞记忆中不健康的情绪记忆,从而走出情绪困扰,在情绪处理上更加注重疏而不是堵。包丰源在《心转病移》一书中提到的调理方式包含3 个步骤:首先是释放、化解、清除细胞记忆情绪;然后通过能量淤堵点手法疏通;最后帮助患者在回顾生命历程中转变心智,重建良好心智模式,重获身心健康和富足人生。具体方法有5 种:唤醒法、呼吸法、面对法、共振法及疏通淤堵能量的手法,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是更加有效,通过情绪处理前后的检验报告对比,科学量化直观地看到调理效果,且安全无副作用。通过上面的列举可以看出,情志疗法除了清除致病情绪外,还需重视对患者心智模式的重建。当然,除了包丰源注意到这点外,张光霁“修身养性疗法”、杨献智“信仰疗法”、郑怀林“认知重建疗法”以及严晓丽也重视认知的构建。如果再往前追溯,我们会发现不但现代学者注意心智的构建,古代医者更是如此。例如,明代名医龚廷贤《鲁府禁方》后附“劝世百箴”,就专章劝诫世人注重个人修持。认知构建的理念得到了古今学者的重视,但是如何有效地进行内在重塑,包丰源基于心智教育的系列研究,形成了更具有操作价值的成果。

图3

4 情志疗法的实践应用和疗效

关于情志疗法在治疗实践中的运用,郑怀林(2002)认为,情志疗法既可为单一疗法应用,又可复合应用;既能主治,又能辅助治疗,既可治疗某些功能性疾患,又可防治某些器质性病变。情志疗法的治疗范围扩展性强,潜力很大。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情志疗法主要运用于辅助治疗,作为主要治疗手段的使用范围较窄,案例较少。

4.1 作为辅助治疗手段的运用

在CNKI 数据库中,截至2020 年10 月主题为“情志疗法”的论文有1165 篇。这些文章的主题主要集中在中医护理、情志护理、中西医护理,而在疾病的治疗中则多集中在抑郁症、糖尿病、冠心病(见图3)。可见,情志疗法在疾病护理上的运用非常广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于情志疗法辅助应用治疗的研究文章占比较多,从近5年的文章来看,研究成果均认为情志疗法在辅助治疗中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这类作者均是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对病人增加情志疗法治疗,通过临床试验对比,根据可量化指标得出相关结论。文章研究范围包括:肿瘤(Ⅰ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肺癌、胃癌前病变、恶性肿瘤)、乳腺病(乳腺增生、乳腺癌)、高血压、高血脂、抑郁症(下肢骨折伴心理障碍、中风后抑郁、脑卒中后抑郁症、肾虚肝郁型抑郁症、重症监护患者焦虑情绪、酒精依赖患者抑郁症)、肠炎(急性肠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肺部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失眠(血液透析失眠、失眠伴抑郁症)、脑梗(高龄脑梗死、轻度脑梗死)、精神类疾病(精神分裂症、工伤伴心理障碍、围绝经期)、心脏疾病(心脏康复、慢性心力衰竭)、妇科疾病(经前期综合征、宫外孕、药物流产、先兆流产保胎)、手术护理(妇产科手术、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外科围手术期、冠脉造影术)慢性前列腺炎、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椎动脉型颈椎病、2 型糖尿病、变应性鼻炎、自然分娩中的镇痛等。另外,在中老年患者、ICU 综合征病人护理中使用情志疗法的效果也非常好。

4.2 作为主要治疗手段的运用

少数研究成果认为,情志疗法可以在治愈功能性疾病中起到关键作用。从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情志疗法在心脏早搏、乳腺增生、郁证、高血压、失眠等方面可起到主要治疗效果。

周丹(2020)认为,运用非药物情志疗法治疗郁证及郁证类病证,再结合药物疗法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非药物疗法有时甚至可以起到药物疗法所难以起到的治疗作用。翟绍征(2020)认为,中医情志疗法结合药物治疗可有效改善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焦虑症状,其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丁宏娟(2019)认为,情志疗法能有效调节高血压病气郁质患者的情志,进而从不同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血压水平,达到防病治病及提高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效率的目的。康锦伟(2019)的研究显示,中医情志疗法有助于改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焦虑症病人的焦虑情绪,降低病人血压。包丰源(2019)通过调理心脏早搏和子宫肌瘤的案例,详细阐述了释放与化解情绪的有效治疗方法与途径,显示了情志疗法对于治疗两种功能性疾病的直观效果。张琦(2019)认为,情志疗法在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方面价值非常高。沈月红(2016)认为,失眠以七情致病最为多见,与心、肝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早期情志疗法亦是治疗此类失眠的关键。郑鑫磊(2014)认为,推拿结合情志疗法是治疗CSA 设计合理、有效、安全的方案,是临床治疗CSA 的一种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

著作方面,包丰源《心转病移》一书通过理论建构和案例分析,证明情志疗法在各类功能性疾病和精神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起到主要治疗作用,如自闭症、乳腺病、失眠、抑郁症、功能性心脏病、糖尿病、肠胃病等方面都具有非常好的疗效。

4.3 治未病、养生方面

在治未病和养生方面,情志疗法是自古至今医家均认可的最好方式,是起关键作用和主导作用的方法,能从疾病源头上解决问题。这类著作和文章也非常多,如陈四清等(2019)的本科中医养生学教材《中医情志养生学》、张丽萍(2013)的《黄帝内经四季情志养生》、曹利东等(2013)的《中华男士养生九法 情志养生法》、杨献智等(2015)的《中医怡悦情志论》、齐凤军等(2015)的《调节情志 脏腑形神俱》、雷子(2009)的《黄帝内经之情志养生》、张湖德(2001)的《情志养生》、陈涤平(1999)的《情志养生》。

5 情志疗法在其他领域中的运用

情志疗法除了在医学界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外,在社会的其他领域也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如在青少年成长教育、大学生培养、家庭和谐关系建构、灾后心理援助、社会公共卫生事件、美容养生等社会服务领域均有一定表现。

相关的研究著作,有张沁园(2015)的《网络成瘾与中医情志学认知及干预》、任路(2017)的《青少年情志病的防治研究》、李浚川(1994)的《情志医学》第六章“心理卫生”等。阮鹏编(2016)的《中医心理救援 中医情志疗法与中医中药在心理救援中的运用》对目前我国及世界范围内心理救援方法及措施状况作了较为细致的阐述,提出了“中医心理援助”的概念,起草了情志疗法实施方法和中医中药心理救援实施方法。

在2020 年的社会公共卫生事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情志疗法也发挥了积极作用。相关的研究论文,有孔荣华(2020)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中医情志疗法心理调适》、付小宇(2020)的《基于中医情志疗法探讨新冠肺炎疫期的心理调适方法》、蒋凡(2020)的《中医情志疗法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阮鹏(2020)的《灾后群众情志特点与中医情志疗法干预》等。运用情志疗法抗击疫情的成功实践,以包丰源带领的情志疗法专家团队较为突出。2020 年上半年疫情期间该团队组织开展了大量的“身心咨询”线上义诊工作,运用情志疗法帮助申请者调节身心健康状况,舒缓因疫情所导致的紧张、压抑、恐慌等情绪,提供了极富成效的情志疏导和身心健康咨询服务。

情志疗法在美容养生行业中也有巨大潜力。相关的期刊论文,有眭师宜(2020)的《情志疗法结合五行学说在中医美容中的初探》、周欢(2018)的《浅谈情志疗法结合五行学说在中医美容中的应用》、肖茜(2016)的《中医情志疗法在黄褐斑治疗中的运用》、蒋友琼(2015)的《中药分型论治配合情志疗法治疗颜面再发性皮炎临床分析》等。

6 理论构建和学科设想

自《黄帝内经》第一次述及情志疗法的理论,经过历代医家的共同努力,情志疗法的理论已渐成体系,到目前已初步构建了现代中医情志学体系。笔者所见的理论著作,有沈承玲(2019)的编著的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创新教材《中医情志学》、包丰源(2017)的《心转病移》、张光霁(2016)的《中医情志疗法研究》、阮鹏(2016)的《中医心理救援 中医情志疗法与中医中药在心理救援中的运用》、杨献智(2015)的《中医怡悦情志论》、张丽萍(2011)的《现代中医情志学》、蔡光先(2011)的《情志病学》、郑怀林(2002)的《情志疗法》、李浚川(1994)的《情志医学》、叶锦先(1988)的《情志疾病学》等。期刊文章则比较多,如刘芳翡(2020)的《情志疗法理论体系构建的探索》、张辉(2015)的《论情志相胜疗法的源流、理论及应用》等。

关于情志疗法的学科构想,各位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重点使用了不同的名称,如中医情志学、情志医学、情志病学、情志疾病学、中医心理学、中医身心医学等。普遍认可的学科内容包括:研究情志与心身健康的关系,情志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症以及诊察方法、防治、护理经验等。上述各家在名称上的提法基本都围绕情志展开思考,包丰源在《心转病移》一书中提出了“心智”的概念。他认为,解决情志问题的根本在于内在心智的重塑,找出情绪与疾病的对应关系、处理情绪和舒缓能量淤堵是情志疗法调理身体的基础环节,但最终要落脚到心智的改善,改变原有错误的认知理念和思维方式,才能够真正实现七情平和、思想清明、身心健康。“心智”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对情志疗向更高层次的演进,是未来学科建设的重要努力方向之一。

7 结论与展望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我国关于“情志疗法”的记载和应用历史非常悠久,近些年尤其是近十年来,关于情志疗法的研究与日俱增,方兴未艾。情志疗法的具体实施方法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情志相胜”,即用一种心理状态去缓解消除另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目前多数研究者都采用这一方法;另一类是“心转病移”,即通过追溯情绪源头事件,释放、化解和清除细胞记忆中不健康的情绪记忆,重建心智模式,其代表人物为包丰源。情志疗法在主流医学界主要是作为治疗的辅助手段使用,在治疗心脏早搏、乳腺增生、郁证、高血压、失眠等功能性疾病以及治未病和养生方面则可作为主要手段应用。

情志疗法尽管起源很早,也能独立解决身心问题,但在现代主流医学的治疗手段中一直处于辅助地位,即便是现在中医界,对情志疗法的界定也是治疗的辅助方法。这不仅与医学界的认识有关,还与情志疗法没有完整标准的治疗方案、诊疗规范、评价体系有关。这也客观上阻碍了情志疗法在现代医疗体系和全民健康事业中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包丰源的《心转病移》一书通过众多成功的独立治疗案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比较标准的治疗方案,解决了疗效量化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尝试开展情志疏导操作规范的标准化建设,已经初步通过了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的团体标准申请。情志疗法的发展有赖于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完整标准治疗方案的制定、诊疗规范的建立和科学评价体系的建构,并以此来不断增强该学科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在情志疗法未来的理论发展、医学实践和学科体系建构的过程中,有必要将传统中医情志疗法与东方古代哲学、西方科学实证、现代心理学、新生物学等进行深度结合,不断丰富情志疗法的思想内涵、理论方法和学科体系,使其在现代医疗体系乃至教育界、社会公共卫生事件、灾后心理援助等社会服务领域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助推全民健康事业发展。

猜你喜欢

情志疗法情绪
基于“肝主筋脉,调畅情志”中医辨治帕金森病抑郁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情志护理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