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凝血检验标本采集与处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分析

2021-03-26陶财进王雪晴赵静

当代医学 2021年8期
关键词:血样本院储存

陶财进,王雪晴,赵静

(1.上海德馨医院检验科,上海 200011;2.上海德馨医院护理部,上海 200011)

凝血检验是临床检验的常用项目,对于多种疾病的筛查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指导临床治疗与预后评估,临床应用价值极高。为此,必须保证凝血检验的准确性,以保证其可准确指导临床诊疗[1-2]。凝血检验标本采集与处理过程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的基础条件,且其标本采集与处理过程较常规生化检验更为严格,因而需进一步强化其质量管控[3-4]。为此,本院积极总结了质量控制强化措施,并选择强化质控措施实施后(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和实施前(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在本院行凝血检验的健康体检者各41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质控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院自2018年3月开始落实实施凝血检验标本采集与处理强化质控措施,选择该模式实施后(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在本院行凝血检验的41例健康体检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实施前(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在本院行凝血检验的41 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男24例,女17 例;年龄22~60 岁,平均(41.17±19.02)岁;学历:中专及以下19 例,大专及以上22 例。对照组男23 例,女18例;年龄23~60岁,平均(41.47±18.55)岁;学历:中专及以下18 例,大专及以上23 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在本院完成血样采集和检查;检验科及其他临床资料完整;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认知功能障碍者;无法正常沟通者;合并传染性疾病者;无法配合采血者;合并严重精神疾病者等。

1.3 方法 对照组按凝血检验标本采集要求进行常规血样采集和处理,观察组实施凝血检验标本采集与处理强化质控措施,具体如下。

1.3.1 成立专项质控管理小组 由检验科人员和相关科室护士长共同组建凝血标本采集与处理质量控制管理小组,小组内针对本院凝血标本采集与处理存在的实际问题,探讨优化解决对策,制定强化管理措施,并监督落实各项强化措施。凝血检验标本实施全程化管理,确保采集、送检、储存、处理等每个过程可追溯,从而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不合格标本,应该明确记录后上报小组,并追查不合格的原因及过程,从而有助于明确整个过程存在的问题,不合格样本重新采样后仍需持续进行追踪统计,保证凝血功能检验正确规范的完成。

1.3.2 组织凝血标本采集与处理培训学习 专项质控管理小组总结标本采集流程与规范、质量控制管理措施、检验标准等相关内容,编制培训内容和资料。组织相关护理人员及检验师,共同学习凝血标本采集与处理相关专业知识。同时编制考核材料,培训结束后统一进行考核,确保合格后才可上岗工作。保证每名采血的人员均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可严格按照规范和要求完成采血、送检和处理等过程。

1.3.3 强化采血前注意事项告知 为保证血液标本的有效性,对于需采血的待检查者,提前告知其检查日前一天晚上,晚餐后不要进食,保证次日早晨采血时,空腹时间达到8 h以上。同时,告知待检查者近期内饮食应避免油腻,同时禁止饮酒,避免出现乳糜血标本,或酒精影响检测准确性。指导待检查者起床后,禁止饮食直接来院采血。

1.3.4 优化采血技术操作 采血人员应严格按照凝血检验血样采集要求进行血样采集。采血的位置主要为上肢,但应注意不可直接通过三通管或其他留置管道进行采血。穿刺后,应注意穿刺过程是否顺利,若出现血液凝固等问题应重新更换肢体采集血样。采样前,应检查容器是否正确,切不可使用抗凝管或分离胶促凝管,可严重影响检验质量。采血量一般为2 mL左右,标本血量不足将会影响检测结果,或不利于后续对照处理,因而应采集足够量的血样。全血标本存在性质不稳定等问题,因而采集血样后应尽快送检,切不可等待或延误,尽量在采集后30 min内送检。

1.3.5 尽快完成血浆制备 获取送检的全血标本后,按照后续的检验要求,做好对应的处理。无论是立即检验还是需要另选择时间检验,均应该尽快分离血浆,血浆分离后储存较全血更为稳定。凝血检验所需血浆的分离,采用常规2 500~3 000 r/min,离心后采集上层血浆等待检测。

1.3.6 强化血液标本储存管理 采集的血液标本应尽快送检,尽量在采血后0.5 h 内开始检测。采集后血液标本可直接放在室温中储存,但储存时间不能超过2 h,室温也应控制在24 ℃以下。血液标本若不能及时检测,需尽快放置在冰箱冷藏层2~4 ℃条件下,血浆标本可以保存4 h,但全血的标本保存时间相对较短,应尽量控制在2 h以内。因而全血采集后可尽快分离血浆,然后放置在2~4 ℃条件下冷藏保存。若无冷藏条件,室温低于10 ℃条件下,血浆也可保存2~4 h。若无法在当天完成标本检验,应尽快分离血浆,尽量在1 h内完成血浆分离,将血浆分装在0.5~1 mL的试管中,置于-20 ℃的冰箱内密封储存,血浆储存时间可延长到14 d。若需要进一步延长储存时间,可将分离的新鲜血浆分装到0.5~1 mL 的小试管内,然后置于零下70 ℃的环境中储存,可储存6个月左右。

1.3.7 特殊血样标本的处理 若出现乳糜血或溶血血样应立即追溯检查,安排第2 次采血。溶血标本应分析溶血因素,找到具体原因,避免再次发生溶血现象。乳糜血标本的被检验者,应指导其清淡饮食,与医师沟通协调再次采血时间,直至血液标本恢复正常后再进行凝血功能检查。

1.3.8 执行定期抽查制度 各项强化管理措施落实后,小组成员定期进行抽查,并将抽查结果汇报至小组组长,查看各项措施的执行情况。若执行不力,应明确具体责任和具体人员,并督促其彻底落实。此外,定期进行凝血标本质量管理总结,小组内每月1~2次进行工作总结,小组内成员总结近期内出现的凝血标本不合格现象,针对不合格原因分析存在的问题,积极讨论优化管理策略。工作总结中,检验科和实际采血人员共同到场,相互交流反馈各自的工作情况,相互协调优化交接流程,提升协作能力。

1.4 观察指标 收集两组待检查者的标本采集、处理过程记录,统计其中是否存在采血技术不当、标本容器错误、采血部位错误、送检不及时、存储温度/时间不当等问题,比较两组标本不合格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凝血检验标本不合格发生率(2.44%,1/41)显著低于对照组(19.51%,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凝血检验标本不合格情况统计Table 1 Statistics of unqualified blood coagulation test specimens

3 讨论

凝血检验是实验室检验中的特殊项目,与常规生化检验比较,其对标本的采集方法、存放温度和时间等要求更高,因而需更高的质量管理水平,才能保证其检验结果准确性[5-6]。在标本采集和处理过程中,存在多种干扰因素可能会影响标本质量,进而导致凝血功能指标检验结果出现误差,需针对问题及影响因素,制定干预性措施,强化质量控制管理,进而保证标本采集和处理过程规范可靠[7-8]。

凝血检验相关文献报道显示,凝血检验标本容易出现不合格情况,导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功能等指标出现较大误差[9-10];其中凝血真空采血管、采血操作情况、采血部位、送检时间、乳糜血或溶血等因素,对凝血检验结果干扰较大,若未规范处理,较易出现标本不合格问题[11-12]。为此,本院在强化质控管理中,针对性实施操作人员培训,强化采血前注意事项告知,优化采血技术操作、规范特殊血样标本处理等过程管理措施,积极控制采血技术不当、标本容器错误、采血部位错误、血样血量不足、标本送检不及时等问题,显著降低不合格样本发生风险。此外,较多凝血检验标本采集与管理相关文献报道,标本放置温度、时间对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较大,其实际临床检验中较易发生检验不及时、存储不及时等问题[13-15]。为此,本院针对该问题,规范采集标本后的处理措施,要求必须尽快送检,尽快完成血浆制备,并强化血液标本储存管理,根据检验要求合理处理、合理储存,从而有效避免血浆存储温度/时间不当等情况出现。比较强化质控管理前后凝血检验标本合格情况显示,观察组凝血检验标本不合格发生率(2.44%,1/41)显著低于对照组(19.51%,8/41),提示强化质控管理有效提升过程管控质量,保证凝血检验标本合格有效。

综上所述,强化质控措施,可有效提升凝血检验标本采集与处理过程规范性,降低不合格标本风险,有助于保障凝血检验准确性和有效性,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血样本院储存
本院急救设备应急库房的建设与临床调配评估的探讨
枫叶
冬季养羊这样储存草料
PDCA循环在降低本院住院药房药品调剂差错中的应用
评价塑料材质一次性使用人体静脉血样采集容器液体添加剂体积变化的方法
数据挖掘在学校招生工作中的应用
安防云储存时代已来
·知识角·
乡镇畜牧站工作中血样采集问题探究
精液长时间冷冻储存与冷冻复苏率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