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种止血方法在经桡动脉径路介入术后止血的疗效观察

2021-03-26孟华陈睿雯李邦合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15期
关键词:桡动脉海绵血肿

孟华,陈睿雯,李邦合

(航空总医院,北京 100012)

0 引言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中国心血管病的发病人数持续增加。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1]。目前冠脉造影已经成为冠心病的常规检查。研究提示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具有操作便捷,穿刺成功率高及并发症少等优点[2,3]。对患者的生活影响小,易为患者和家属所接受,目前被广泛运用。术后穿刺部位的止血问题一直是术后重点观察项目之一。目前采用桡动脉压迫器加压包扎穿刺部位这种传统的止血方法已为人们所熟悉。这些常规止血方法需要定时松解减压,操作繁琐,费时费力,而且增加了医疗护理工作量,容易引起出血、肢体肿胀、疼痛、麻木、局部过敏、皮肤压力性损伤甚至桡动脉闭塞等并发症[2]。随着医疗器械产品的不断更新、完善,新的医疗器械不断推出,我科采用一种用于桡动脉穿刺后止血的弹力型生物愈创海绵,经过与螺旋式桡动脉压迫器比较,止血方法操作方便,止血效果可靠,便于医护人员观察与护理,且质地柔软舒适,不受体位限制,减少了穿刺部位术后出血、血肿,减轻了患者疼痛、麻木的发生,取得了满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航空总医院心内科2019 年6 月至2019 年12 月,行经桡动脉穿刺路径冠脉介入治疗患者102 例作为研究对象。入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8 例,其中男性30 例,女性28 例,平均年龄(67±13)岁。观察组44 例,其中男性20 例,女性24 例,平均年龄(65±15)岁。收集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病史等资料进行比较。两组之间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病史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或稳定性心绞痛者;(2)无认知障碍,可自行表达及交流;(3)知情同意参与研究。排除标准:(1)凝血功能异常;(2)合并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或严重心功能不全;(3)术中反复多次穿刺。

1.3 方法

1.3.1 止血方法

对照组:患者术后均使用Air Power 桡动脉止血器(深圳市升昊科技公司生产),术后将管鞘拔除2cm,选择穿刺点上方1cm 处为压迫点,将止血器软垫中心点压在压迫点,将绑带固定于手腕,退出鞘管,即刻将旋帽按顺时针方法旋转,至穿刺部位止血后停止。2 小时后减压,将螺旋帽逆时针旋转1圈,后每隔2 小时螺旋帽逆时针旋转1 圈,至6 小时后拆除桡动脉止血器,给常规纱布覆盖包扎。

观察组:患者术后均使用“护祉”弹力型生物愈创海绵止血,术后将该生物愈创海绵按压在伤口,按压范围包括皮肤穿刺点及穿刺点上2cm 处,把鞘管拔出后,迅速用该生物愈创海绵直接粘贴,环绕粘住,力度为既能触到桡动脉搏动,又无伤口出血,至6 小时后拆除,给予常规纱布覆盖包扎。

1.3.2 观察内容

(1)疼痛:观察术后2 小时、4 小时、6 小时、12 小时术肢疼痛程度,疼痛使用数字评分法( 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进行评估: 0 表示无痛,1~ 3 分为一般疼痛,4 ~ 6 分为中度疼痛,7 ~ 9 分为重度疼痛,10 分表示剧痛。患者根据自我感受,从0 ~ 10 分中选择其中一个分值来量化疼痛。

(2)麻木:观察术后2 小时、4 小时、6 小时、12 小时术肢麻木。

(3)观察2 组患者术后12 小时内局部出血、血肿情况。出血定义为伤口局部渗血及皮下淤青。血肿定义为皮下出现直径大于2cm 的血肿。

(4)观察2 组患者术后6 小时右侧桡动脉压迫部位压力性损伤。根据2016 年美国压疮咨询委员会(National Pressure Ulcer AdvisoryPanel,NPUAP) 标准将压力性损伤分为1~4 期压疮、不可分期压疮、深部组织损伤[4]。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肢疼痛的比较

术后2h、4h、6h、12h 观察组的患者NR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2 小时、4 小时、6 小时、12 小时术肢麻木比较,观察组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术肢疼痛(NRS)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术肢麻木比较(%)

2.3 两组患者术后局部出血、血肿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明显比对照组患者少, 两组相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P值均<0.05,见表3。

表3 术后出血及血肿比较(%)

2.4 两组患者术后6 小时内右侧桡动脉压迫部位压力性损伤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出现一级压力性损伤的例数无差异,P>0.05,出现二级压力性损伤的例数对照组多于观察组,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4。

表4 术后6 小时伤口发生压力性损伤比较(%)

3 讨论

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展了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检查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随之出现了由桡动脉路径术后止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本研究对使用普通桡动脉止血器和“护祉”弹力型生物愈创海绵两种止血方法比较。

压迫式止血器由于直接压迫,局部压迫范围小,加之术者为减少术后出血风险,往往增加压迫力度,易造成患者局部疼痛,研究组及对照组比较,疼痛的程度明显减轻,P值<0.05,随着时间的延长,对照组局部压迫力度逐渐减轻,两组疼痛程度均减轻,但对照组的疼痛程度仍高于研究组,P值<0.05。腕部局部神经丰富,特别是桡神经浅支走行于桡动脉外侧,局部压力过大,可引起神经受压,导致局部皮肤麻木,严重者可引起手部运动障碍,对照组除压迫点局部压迫较重外,绑带对腕部压迫也较重,较研究组更易出现局部麻木(P值<0.005),随着对照组压迫的松解,麻木情况逐渐减轻,仍较研究组高(P<0.005)。对照组为直接压力压迫止血,依靠于操作者的经验来确定压迫的位置,位置偏差可引起出血及血肿增加,同时压迫器在减压的过程中,由于压迫器的松动及压迫引起的不适导致患者的腕部活动增多,可以使压迫点位置发生移动,从而增加出血及血肿的风险,研究组由于压迫点范围较大,同时没有松解过程,患者疼痛及麻木感相对较轻,腕部活动少,出血及血肿的出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05)。压力性损伤是临床护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蒋琪霞等研究显示术后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为1.02%[5],垂直压力是引起压力性损伤的重要外部原因,本研究中桡动脉穿刺点因受到垂直压力可引起皮肤压力性损伤,两组间比较发生皮肤压力性损伤无差异(P>0.05),但相对弹力型生物愈创海绵止血,普通桡动脉止血器出现2 例二期压力性损伤,提示普通桡动脉止血器引起皮肤压力性损伤的风险更高。

传统桡动脉止血器方法术后并发症多,腕关节制动时间长,患者感觉不适,且不适感随时间延长而递增;加上操作繁琐,费时费力,易发生移位[3,6]。而使用“护祉”弹力型生物愈创海绵止血,由于其按压伤口部位有止血海绵,加上固定牢靠,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减少了患者的不适与痛苦。“护祉”生物愈创海绵是一种外用的医疗产品,操作起来更为方便。且止血可靠,降低了桡动脉穿刺的术后并发症,在此方面,体现了较多优势。

总之,使用“护祉”生物愈创海绵止血效果确切,出血少,皮肤并发症少,舒适度高且操作简单,故宜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桡动脉海绵血肿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经鼻烟壶区远端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研究进展
探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桡动脉急性闭塞的危险因素研究
CT混杂征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海绵是植物吗?
经桡动脉入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慢性闭塞危险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