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传统文化在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学中绽放光彩

2021-03-26朱琦婷

科学与生活 2021年33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然而在现实的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却处于尴尬境地。基于这种背景,笔者经过亲身实践,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试图让传统文化的魅力以最充分的形式、最有趣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绽放光彩。

关键词:技工院校语文   传统文化  教学策略

现实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境遇

目前,在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学中,存在以下两个误区:其一:有些教师片面解读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根本”的指导思想,认为技工院校的学生只要学好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就能很好地就业,语文课成了无足轻重的文化课。其二:过于尊崇语文的学科地位。抱这种思想的老师还使用普高或对口高考的思维来对待技工院校的语文课,把更多的时间向学生讲授字、词、句、段、篇等语文知识,试图完整呈现语文的知识结构,而课文中蕴含着的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则被买椟还珠式地放弃了。

同时,受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影响,当代学生接受了各种新的观念和思想,形成了不同于传统的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隐藏在师生间表面和谐下的文化的冲突和观念的碰撞不时显现出来。卡通漫画代替了经典名著,电话、微信代替了写信,看电视、上网代替了阅读,传统文化在当代学生心里已苍白无力,没有时代意义。

二、传承传统文化的理论依据

《技工院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培养以良好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发展健康人格,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提高感受古典人文精神的能力,能够自主汲取思想养料,获得审美愉悦。”“重视学习过程中教材文本内涵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导向作用,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未来就业及其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人文素养。”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性格与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土壤。而语文因其学科的特殊性,已成为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培养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

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

教师需转变思想,提高认识

作为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师,首先要转变思想,提高认识。传统文化的教学处于尴尬地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自身对于传统文化走进语文教学流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作为教师必须认识到优秀的古典诗词、历史名著等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可以提高文学修为,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各种道德因素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

教师需加强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作為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师,我们要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根基和艺术修养。这样我们在面对传统文化教学时才能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引领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创设传统文化课堂的教学情境

语文课堂是文化传承的主阵地,我们要创设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力求教学方式新颖化,教学策略多样化。

课前预热情境

充分利用语文课前3分钟,让学生以活动的形式走进课堂。如诵读经典、成语接龙、歇后语问答、猜字谜等。这样可以在加强传统文化学习的同时预热课堂。因此每次语文课前笔者都和学生一起制定课前三分钟的活动内容。例如:本单元阅读与欣赏部分的学习重点是欣赏自然之美,学生课前就可收集与自然风景相关的内容,课前活动中以开火车的形式或小组竞赛的形式呈现。因为不能重复,所以每位学生都要提前收集多个。这样的课前活动是展示,是验收,更是对学生的促进。长期坚持,学生的词语、诗句积累量必定增加,这不仅有利于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对阅读、写作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导语营造情境

引用与课文相关的经典诗文、典故等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与兴趣的同时增强文化积淀。例如在《长亭送别》的教学中,笔者设置的导语如下:“离别”,一直是古今中外的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柳永有“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婉伤,李商隐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无奈,元稹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牵挂。今天,我们再一同走近王实甫,去体验莺莺和张生刻骨铭心的别离。以此导语来营造悲凉的离别氛围,顺势将学生引入课文中的凄婉情境。

视频再现情境

《新课程标准》指出:“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其中视频给人的视觉冲击、直观感知是其它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无法比拟的。我们利用视频的优势可加深学生对文字内容的理解,获得情感的认同。例如笔者在执教《青玉案 元夕》的上阕时,就引用了一段电视剧《大明宫词》中展现元宵之夜盛况、与课文的情境又很贴切的视频,以此帮助学生了解下阕词人的所抒之怀。又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中,笔者在引导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时候,借助视频增强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知,让学生在对比中品味文字与影像的不同特点,趣味性和知识性相得益彰。

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有利于把汉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我们可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或激昂慷慨或低沉婉转。如在杜甫《兵车行》的教学中,古典乐曲《十面埋伏》沉郁哀婉的旋律完成了对诗歌意境多角度的审美。又如在执教李白《将进酒》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给学生播放的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中凤凰传奇倾情演唱的《将进酒》,深受学生喜爱。他们在跟着一起哼唱的同时,既能感知到古典诗词的音韵美,同时又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与记忆。寓教于乐,岂不快哉!

表演体会情境

曹禺说:“演课本剧,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学生对听课、读书产生兴趣,从而引起学生想读其它文学书籍的兴趣。”《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探讨研究、自主合作、交流领悟。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可将文学、美术、舞蹈、音乐等多种形式结合,学生的多种感官与课本深度接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团队合作能力,体现了新课改要求的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的宗旨。如笔者在执教《静女》一文时,在完成对课文的学习之后,让学生自行改编课本剧,自行准备道具、服装、音乐,自行布置舞台背景等。学生再创作后呈现了三幕微型课本剧进行表演: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演员们”将静女的美丽、活泼、聪慧以及男子的憨厚、诚实、直爽而又有耐心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活动展现情境

知识的取得和能力的培养,必须是课堂内外知识的有机结合,受限于教学任务和课堂环境,课堂教学毕竟有限。因此,除了创设丰富多彩、情趣盎然的课堂情境之外,课外活动的开展必不可少。在高教版的基础模块课本中,每个单元都有综合性实践活动。这一设计对于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培养很有针对性。如上册第六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是:“诵读经典古诗,传统弘扬文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小组自主策划,继而展开诵读比赛。除此之外,我们还开展过爱国诗文朗诵比赛、国学知识竞赛、毛笔字大赛、硬笔书法大赛、趣说民俗比赛等。这一系列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而且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们可以把这种活动的方式广泛地应用于传统节日的学习中。传统节日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时机,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如清明节让家长带着孩子们祭祀祖先,到郊区走一走,了解清明节也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中秋节时可举行“咏月”诗歌的背诵比赛。元宵节让学生互相制作灯谜。在新的农历年到来时谈谈年的由来、生肖文化,写春联,贴春联……在端午节来临之际,让孩子们包粽子、观赏赛龙舟、和家人一起挂菖蒲、蒿草、艾叶,给长辈斟上一杯雄黄酒。也可引导学生查询和节日相关的信息,端午节有怎样的来历?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通过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进行交流。

(四)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职业内涵

我们在丰富语文课程资源的来源、合理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任何一种文化都有精华和糟粕的两面,我们不可全盘接受,更不可因噎废食。语文课程要发挥课程选择文化、提升文化的功能与作用。

1、取其精华

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学担负着极为重要而特殊的任务,它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提升人文素养,还必须围绕“技”字,构建具有技工特色的语文观。因此,我们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渗透职业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求智。如在《景泰蓝的制作》一文的授课时,笔者不但注重知识的传播,让学生理解景泰蓝的手工制作过程,而且阐述了文中所蕴含的工匠精神。景泰蓝在制作过程中,掐丝和点蓝这两道工序最为复杂细致,不仅要求工匠们具备精湛的技能和高超的技艺,还要求工匠们具备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时代要求我们技术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工匠精神”。

2、去其糟粕

技工院校的语文教材所选的篇目大部分出自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之手,文章中作家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观念往往能给人启迪, 发人深思。但因为受时代的局限,作家们的思想也难免受局限,我们要引导学生辩证看待。

如《师说》中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这样一句话,由此可以看出韩愈思想的历史局限性。这种“厚道薄技、重知轻艺”的观念在古代就已盛行,并直接影响到现如今我国技术人员的社会地位,进而影响到技工院校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通过分析,使学生懂得韩愈之所以轻视“百工之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生产力较为落后的农业社会,“百工之人”所从事的工作往往是些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而在我们的新时代,技术人员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随着知识经济快速发展,高新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各类职业正从操作型向智能型转变,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从传承型向创新型转变,从从业型向创业型转变。这对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掬经典之泉,濯蒙塵之心。作为技工院校的语文老师,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优势,发挥语文资源潜力,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于学生心灵深处,让他们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获得职业素养,这必将对他们成长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人生之路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

[1]唐凯麟:《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 高等教育出版社

[2]刘  琳:《语文“情境教学”的现实与理想》,福建师范大学,2007

[3]方经文:《请关注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魅力中国2009年第4期

[4]齐士怀:《中国传统文化》,群众出版社,2017

[5]刘永康: 《语文创新教育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姓名:朱琦婷,

性别:女,1984年10月出生,

籍贯:安徽省潜山市

学历:本科

职称:讲师,

单位:建德市工业技术学校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