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中国战略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探索*

2021-03-25文少飞祝丽玲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课程教育

周 健,鲁 彦,李 杰,文少飞,祝丽玲

(佳木斯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2019年6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把人民健康作为“中国梦”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人口数量的增加,诸如慢性病防治、食品安全、职业卫生防控、老龄化、心理健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2013年SARS和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的轰然爆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采取了隔离、封城等有效措施,疫情及时得到了遏制,其中公共卫生人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暴露出公共卫生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1-2]。黄帝内经曰:不治已乱治未乱,不治已病治未病,此之谓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由此可见,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从以疾病为中心转为以健康为中心,关键是加强对疾病预防的重视,是健康中国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预防医学人才培养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在此背景下,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旨在为培养高素质、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公共卫生人才,推进健康中国战略下的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做出有益的努力。

一、国内外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发展现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求更加关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应运而生、发展壮大。目前,国内外很多国家已经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纳入长远性发展战略,将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纳入教育大纲,并有针对性、区别于其他医学教育做了一些必要的创新和实践。

从国外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培养分析,以美国、芬兰、瑞典为例。从美国来看,美国早期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以研究生水平教育为主,为了应对公共卫生人才的短缺,21世纪初美国大力发展本科公共卫生教育。2003年,美国国家科学院(IOM)关于未来公共卫生教育的报告中呼吁:“美国所有本科生应有接受公共卫生教育的机会”。2006年,美国公共卫生学校及项目协会(ASPPH)、美国学院与大学协会(AAC&U)在把公共卫生入门课程(又称101系列课程)纳入本科生的通识教育,以及发展公共卫生本科水平教育两方面达成了共识。由此,公共卫生专业也成为近10年来美国增长最快的本科专业之一,美国公共卫生专业教育项目已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芬兰将公共卫生教育纳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系列,特别强调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的结合、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在师资培养、信息设备服务、职业介绍、开展国际间交流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新的举措。瑞典在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模式从原来学科导向的知识学习模式向职业导向的能力培养模式转变,采用边学边用、学用结合的方法,培养高级应用型公共卫生技术人才。

与国外相比,国内研究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时间很短,自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近50年的预防医学(卫生)专业教学模式基本沿袭前苏联预防医学教学模式进行,课程设置以环境卫生、劳动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儿童少年卫生及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为专业主干课程;20世纪80年代中期增设了卫生毒理学基础。随着我国全面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群疾病谱、死因谱的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国医疗卫生体制和卫生防病机构的改革,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健康中国战略,对预防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谢娟等[3]提出,在宏观架构上要洞察公共卫生形势变化,借鉴国际经验和公共卫生教育的基本要求拟定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的改革目标;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与时俱进调整并修订培养方案;伴随实践教学内容的拓展,改扩建原有实践教学基地;在教材、教师队伍、课程规划方面,进行一流质量工程建设。在微观操作上为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从一年级到五年级设定了不同目标系统的实践教学内容,融会贯通“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奠定医学理论基础→认识疾病规律→掌握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因素→培养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实践能力”的教学主线,切实提高预防医学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达成度。吴思英等[4]提出,针对新形势下预防医学本科专业教育的特点,围绕我国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育质量的要求,逐步开展“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技能为核心”培养模式的探索,构建了包括基本技能训练、公共卫生现场综合模拟实践、毕业论文实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社会实践等“五位一体”的多维度实践技能培养体系。

二、现阶段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020年,抗击疫情的斗争既向世界展示了大国负责任的态度和整体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同时也暴露出常态下我国公共卫生领域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些问题,还不能完全满足疫情爆发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需要,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一)顶层设计缺位,宏观调控还需加强。具体表现在“三偏”问题。一是地位偏低,边缘化现象严重。虽然近些年国家对公共卫生专业日趋重视,但从整个医学教育领域来讲,仍然存在“重治轻防”的现象、“说起来重要用起来不重要”的问题。在学科建设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人才支持计划中,公共卫生专业国家投入较少,严重限制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二是数量偏少,低水平怠速运转。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我国2663所普通高等学校只有97所院校设置公共卫生专业,137所“双一流”高校仅有24所院校设有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卫生专业处于无处存身的尴尬境地[5];三是保障偏弱,常态化任重道远。由于公共卫生专业发展时间较短,各地党委政府和高等院校重视程度还不高,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激励、保障机制等还不健全不完善,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强和改进。

(二)思政教育缺位,职业素养还需提升。具体表现在“两弱”问题。一是职业素养培养弱化。目前部分高等院校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缺乏重视,忽视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思政培养。二是德育实践教学弱化。部分院校在思政课程上经常以课堂教学为主,缺乏社会实践检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情感体验,无法将所学医德素养知识很好地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导致学生职业态度、职业价值及职业素质发展不平衡[6]。个别医生只注重治疗疾病,不关注患者的心理情况以及环境因素,语言冷冲硬横,导致发生病患伤医事件。

(三)课程设置缺位,教学方式还需更新。具体表现在“两少”问题:一是课程设置量少质弱。我国现行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仍然以预防医学专业为主,以传统五大卫生为主干,基本课程设置范围较窄、不尽合理,虽然大多数公共卫生院校设置了统计学、流行病学、公共管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课程,但普遍缺少人文教育、通识教育、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内容[7]。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纵深发展,医学模式向多元化系统化转变,公共卫生的范畴已超越传统概念,涉及多个学科,相应给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挑战。二是教学方法技少念旧。虽然大多数公共卫生院校都进行了教育教法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教学理念陈旧老化的现象仍然存在,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实验室验证性实验为辅助、以理论考试为评价的传统教学方法占有较高比重,在课程思政与课堂教学、前沿理论与实践论证、现代科技与传统模式有机融合上方法不多、效果不佳[8]。同时,公共卫生院校师资力量不足,加之保障不力导致人才流失,愈加使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工作雪上加霜、捉襟见肘。

(四)实践教学缺位,可持续培训还需完善。具体表现在“两脱”问题:一是实践与理论脱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公共卫生专业与人们日常习惯、疾病防治和重大突发事件处置息息相关,公共卫生人才需要掌握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需要从实践教学中获得。但是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特别是我国科学教育界重科研重论文的大环境影响,大多数公共卫生院校注重做理论研究、做实验室研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现场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了理论强、实践弱的瘸腿现象。二是继续教学体系脱节。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应是院校教育、毕业后继续教育、一线实战教育相统一的全链条式教育模式。从现实教学情况来看,三者相互割裂、自成体系,公共卫生院校更加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片面忽略了毕业后能力培养,缺乏对国家公共卫生机构人员的再教育再培养,无法体现高等院校教育高地的辐射效应和应承担的社会教育责任。

三、健康中国战略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基石,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证,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国家生物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使命责任。因此,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关系国家命运、关系全面小康、关系民生大计,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必须创新工作理念,坚持问题导向,精准靶向施教,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高质量高精尖公共卫生人才。

(一)树立正确政策导向,站在宏观角度制定远景规划。主要做到“定任务、清底数、强基本、增体量”:定任务就是站在国家角度谋篇布局,在国家人才发展规划、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和国家科技发展规划中把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列为一项重要任务,自上而下全面铺开。清底数就是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排摸国家公共卫生人才需求总量、现有存量、供给能量、缺口数量和总体质量等情况,按照国家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要求,制定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总体方案[9]。强基本就是加大政府投入,巩固已有高校的公共卫生学院建设,结合各地实际需求,新建一定数目的综合性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或者公共卫生学科。增体量就是统筹安排国家和社会资源,加大公共卫生整合型的软硬件投入,包括基建、设备和师资等;建立健全相应保障机制,制定完善公共卫生相关专业的招生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优秀生源投身公共卫生事业。

(二)融会贯通思政元素,培养高质量职业素养的公卫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一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0]。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说:“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务必要结合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具体要把握三个环节,即课前教育环节突出社会责任、使命担当、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的融入,如我院每年举办的“白大衣授予仪式”、宣读希拉克拉底誓言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课中教育环节突出全方位全角度全要素融入思政元素,如国家卫生政策方针宣讲,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共享平台实操演练等;课后教育环节突出实践基地现场实习、实体检测、职业素养养成,如前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县(区)级医疗机构临床实习、实际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检测等。同时,要关注两大要素:一是教师的思政涵养。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一名合格的教师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坚定自身政治立场,更新知识体系,创新授课方式,正确引导学生、激励学生,潜移默化、德高为范。二是教法的多变融合。要把课程思政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做到时时育人、处处育人、事事育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11]。

(三)科学设置公卫课程,培养复合型职业能力的公卫人才。专业课程是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平台载体,科学设置专业课程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公共卫生院校要在讲好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本着“多、扩、精、尖、情”的原则,对课程进行统筹规划、改革调整。“多”就是大量开设选修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扩”就是大力发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课程,包括临床医学、社会人文科学、管理科学等;“精”就是做精思政课程,将国家健康战略、卫生政策、“十四五”规划等作为必修科目,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情”就是教学内容要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与本地的发展战略相结合,与本地的公共卫生状况相结合[12]。同时,教学方式是保证课程效果的有效手段。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催生新理念新方法新动力,我们要变“灌输式”教学为“引导式”教学,改变教学中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注重使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运用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翻转课堂教学、慕课教学等教学法,注重加强实验、实习、实践教学环节,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队伍。

(四)注重实践课程教学,提升公共卫生人才岗位胜任力。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就暴露出动手能力较弱、应急处突不当等问题。因此,公共卫生院校要提升实践课程教学地位,在培养方向、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生实习安排等环节加大比重,把实践课程教学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定期组织学生到各级疾控中心、卫生与健康相关企事业单位、医院各相关科室、相关健康方面社会组织中实践,在学中干、在干中学,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验证理论,切实培养一批业务精通、素质过硬、理论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的公共卫生人才队伍[13]。同时,公共卫生院校要加强学生毕业后、在职疾控系统人员的培训工作,定期组织开展学科轮转、实践演练、继续教育、学术研讨、人际交流等活动,切实拓宽公共卫生人才数量、提升公共卫生人才质量、锤炼公共卫生人才岗位胜任力,为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现全民健康做出积极的努力和贡献[14]。

综上所述,在健康中国战略下,创新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希望此文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构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指标评价体系,改革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管理机制、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等方面的实证研究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