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叙事诗教学路径探微

2021-03-24张苗苗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2期

张苗苗

[摘   要]古代叙事诗往往借助人物叙事来抒发情感。因此,教学古代叙事诗时可从其叙事特征入手,探究其叙事意图。目前古代叙事诗的教学存在解读、讨论、探究不够深入等问题。文章以较为典型的《琵琶行》为例,探究古代叙事诗的教学策略,促使学生体味其中的语文价值。

[关键词]古代叙事诗;叙事特征;叙事意图;语文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04-0001-02

在教学古代叙事诗的过程中,教师容易忽略有效结合其叙事特征去把握其主题意蕴和情感内涵,或不能有效地从社会时代背景去探究其叙事意图。《琵琶行》是古代叙事诗中的名篇。下面笔者以《琵琶行》为例对古代叙事诗的教学路径做一探索。

一、古代叙事诗的教学策略

1.关注视角转换,发掘多重主题

叙述视角指的是叙述者观察和叙述故事的角度。选用不同的视角对作品主题的表达和故事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着不同的作用。

有限视角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者,通过讲述“我”的经历来记叙事实、表达情感。这个叙述者“我”,可以是作者本人,也可以是作者借助的人物。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诗人既是叙述者又是倾听者,先以“我”在路上的所见所闻烘托出内心“举酒欲饮无管弦”的寂寞,后作为听众参与了琵琶女的弹奏活动。有限视角的运用既加强了叙述内容的真实性,又增强了读者的信任感。此外,在整个叙事过程中,“我”这个叙述者始终发挥着评论的功能,即白居易“让人物自己行动,但他仍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和解释人物的外貌与行为动机”。诸如“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这些句子都尽显诗人的同情和不忍。

同时,琵琶女也是作品中的叙述者兼重要角色。和“我”的叙述视角不一样的是,她受到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能叙述她不知道的内容。这种限制造成了叙述的主观性,但正因如此,反倒使读者觉得琵琶女自诉身世的情感是真切可感的。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从琵琶女的叙述视角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什么打动了琵琶女,让她从“千呼万唤始出来”到后来能借乐曲向陌生人一诉衷肠?从全诗的内容来看,琵琶女之所以这样,并不仅仅是因为诗人的盛情难却,更是因为她自身有“天涯沦落之恨”。于是,她经过一番犹豫后,将生活中种种不便明说之苦、无人倾诉之愁,尽诉于眼前的知音。诗人用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将琵琶女前后截然不同的人生遭际谱写成一曲感人肺腑的悲歌,以此完成了琵琶女的形象塑造。因此从琵琶女的视角看,文章的主题可做如下解读:琵琶女通过讲述她的人生遭遇,真实地表达了她对往事的回忆以及对今非昔比的感慨,更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人们普遍的生存状态。

此外,诗人还多次进行了视角转化。全文由“我”的叙述视角转向琵琶女的叙述视角又转向“我”的叙述视角,这样安排不仅将事情叙述得条理清楚,而且将琵琶女的感情也描述得淋漓尽致。两种视角的转化,不仅保证了叙述的真实性,也增强了故事情节的曲折性,推动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的发出。白居易的《长恨歌》也是运用视角转化手法的佳例,从开头的全知视角,到后面的有限视角,再到以杨贵妃为中心的内聚焦视角的转化,有效地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明白,不同的叙述视角对作品主题表达和人物形象塑造所产生的影响,可让学生结合不同叙述视角对叙事诗进行改写,以体会不同叙述视角的作用。

2.关注叙事意图,探寻背后动机

文学从作者创作到读者接受需经历一个过程,即从客观(事)到主观(事在作者内心的投影),再到客观(作品载体),最后到主观(读者通过文本所述之事来领会作者意图)的过程。古代叙事诗专于叙事,作者往往因为政治压力而委婉陈事,将情隐于具体的事件之中,以获得想要的效果。

诗人在《琵琶行》中述说自己被贬失意的生活时,字里行间虽没直接表达自己的不满,但也可以看出其异常苦闷的心境。诗人的经历和琵琶女的人生遭际有着不谋而合之处,所以听到琵琶女自诉“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时,就更激起了他心底的涟漪。正因如此,诗人自己的感情就显得特别真挚,诗情也表现得特别地哀婉、凄切。诗人借记叙琵琶女之事自然而然地表达了自己此时此刻的心境。读者通过阅读也能深切感受到蕴藏其间的感情。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带领学生尽可能地对作者与琵琶女的對话进行探究,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入地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那么诗人为什么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呢?《唐宋诗醇》有云:“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比兴相纬,寄托遥深……”从小序看,诗人听到琵琶声“铮铮然有京都声”才开始关注琵琶女,于是有了后来结识琵琶女并听她弹奏的经历。笔者问学生,假如诗人送客时听到的是江州本地的小曲,还会有《琵琶行》传世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学生不禁追问,诗人白居易为何对长安流行的曲调如此敏感和熟悉呢?原来,他曾在京城为官,后因僭越之罪被贬为江州司马。在远离京都期间,他的精神非常苦闷,壮志也逐渐消磨殆尽。《琵琶行》就是白居易在这样的境遇中创作出来的。对于诗歌创作,诗人白居易有这样的看法:“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 《琵琶行》是一首因事兴感之作,其中琵琶女自诉之事是“牵于外”的事物,起到了媒介的作用。在诗人眼中,不受重用的自己正如同沦为弃妇的琵琶女。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指出,既专为此长安故倡女感今伤昔而作,又连绾己身迁谪失路之怀。直将混合作此诗之人与此诗所咏之人,二者为一体。在“终岁不闻丝竹声”的僻远之地江州,能听到京城长安流行的曲调,自然会激起诗人心中的波澜。他给予了琵琶女深深的同情,对自己的失意人生发出了沉重的慨叹。

古代诗人往往借事抒怀,所以,古代叙事诗的教与学,必须要知人论世,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深入挖掘诗人的叙事意图,从而真正地理解作品的主题。

二、古代叙事诗的语文价值

古代叙事诗,不仅在叙事技巧的运用上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也在思想内容上给予了学生深刻的启示。

1.叙事技巧的借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掌握不同的叙事技巧并能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仔细研究叙事诗的创作特点,发现有二:一是善于选点(不同视角、对比点等);二是寓情于叙事之中。考试命题者在命题时往往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设计如“叙事上有何特色?”之类的问题。 比如有关《北来人二首》的鉴赏题,让探析诗歌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这两首诗通过对比等手法的运用让百姓的颠沛流离更为凸显。纵观全诗, 虽然没有穿插诗人任何的评论,但其沧桑悲凉的心境完全可以从诗歌中展现出来。 如“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一句,将权贵纵乐和百姓心系故国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忧时伤世之情。多重主题情感通过不同技法的运用进行体现。鉴赏古代叙事诗时,教师要让学生多思考“是谁在表述这些话”“是如何表述的”等问题,以养成良好的鉴赏习惯。

2.思想内容的启示

中国古代叙事诗在内容上的一大特征就是摹写现实。“歌诗合为事而作”,诗人直面现实人生,以艺术作品来表达对社会的深切关注和思考。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从古代叙事诗的内容出发,找寻这一古代叙事诗产生的原因。比如白居易的叙事诗《采地黄者》《卖炭翁》《观刈麦》等,都深刻地反映了底层人民的悲惨遭遇,揭露了权贵对农民剥削的残酷性,表现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这正照应了白居易本人所说的“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再看杜甫的“三吏”“三别”,也都是在记叙时事,表现社会的苦难。究其写作的根本原因,在于白居易和杜甫都处于走下坡路的时代,所以他们注定要在现实和理想的矛盾中上下求索。

不同于一般的抒情诗歌鉴赏,学生在鉴赏古代叙事诗时应该看到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时代使命,看到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总之,丰富古代叙事诗的鉴赏途径是有必要的。在鑒赏时既要对文本内容有基本的了解,又要对文本情感进行探究,以期对诗歌整体有个全面的了解。

[   参   考   文   献   ]

[1]  李达五.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精神[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2]  蔡仪.文学概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  王袁.《琵琶行》音乐描写及意蕴赏析[J].语文建设,2017(21):38-39.

[4]  周志高.虚构叙事中的听声辨义[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111-118.

[5]  陈才智.古典诗歌的阅读与理解: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例[J].杜甫研究学刊,2016(2):91-106.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