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测性评分规则促进儿童自我评价的实施路径

2021-03-24周星磊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自我评价有效学习

周星磊

摘要:评价任务的实施依靠评分规则的有效落实,清晰可测的评分规则能促进儿童学会自我评价。为了让评分规则更有可测性,可使用清晰一致的评价类型,客观可测的评价术语,有区分度的层级设定等方式,使学生实现自我评价、反思、调整改进学习,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可测性评分规则;自我评价;有效学习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1A-0054-04

在教育评价语境中,评分规则就是评价者用以评定学生表现的准则[1]15。清晰可测的评分规则为学生学会自我评价提供了条件和较为精准的参照,包括技能和情感指导、学生自身的信息优化。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和可测性评分规则的特征,本文就评分规则中评价类型、评价用语、水平差异的适切设定作为讨论的重点,来探讨可测性评分规则促进儿童自我评价的实施路径。

一、评分规则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个好的评分规则是怎样的?”这一问题已经有很多的研究者进行过探寻。具有代表性的是斯蒂金斯和佩恩的标准。斯蒂金斯从内容、清晰度、实用性和可信度来评价评分规则的质量;佩恩则从结构、教学与指导和测量学来探讨一个良好的评分规则的特征[2]129-131。当前的教学评分规则的设定中,往往由于评分类型不能统一,评分术语表述含糊和水平层级差异不够明晰等原因,使得学生不易通过评分规则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合理的评价。

(一)评价类型不清晰

课堂上,我们对学生所产生的信息进行何种类型的评价还不够清晰可辨。其中,有对活动开始前针对活动设计和实施策略的“预测性评价”,有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为引导教学结果的“形成性评价”,也有针对教学环节或者教学某一板块实践的最终成果的“终结性评价”。通常很难做到在各个水平和环节中遵循一致性的原则,同时,学生也很难做好因评价类型差异而不同的评价准备。

(二)评价术语不可测

评分规则的术语很难避免主观性,也会出现一些生造的不具科学性的术语,甚至学生不能理解的语言。例如以下针对统编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大单元设计中习作板块设计的“评分规则”(见表1)。

(三)区间差异不显著

學生依照评分规则进行自我评价和伙伴评价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感受,将各个水平进行等距的描述。表1的评分规则分为“自评”和“互评”两种方式,五星的评价方式表面上符合学生的评价兴趣,但没有显著的等距评价区间,如:四星和五星之间,一星和二星之间的差距是什么?

二、可测性评分规则的实施价值

清晰可见、操作简单、及时有效的可测性评分规则为学生高质量学习、学会自我评价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和较为精准的参照,包括技能和情感指导、学生自身的信息优化等。

(一)可测性评分规则的概念要义

佩恩从结构、教学与指导和测量学三个维度给出了良好评分规则的标准[2]132。而华东师范大学周文叶博士则依此给出了一定可参考的指南,她从佩恩的三个维度进行分解研究。其中,评价类型清晰一致、术语的可测量性、显著的层级差异三个特征,是从测量角度关注的良好评分规则特征[2]132-133。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在评价体系中设定的评价类型清晰,且表述清晰客观、易于师生一致理解的评分规则,有一定的参照标准,且层级之间有等距差异,并能对学生进行连续性地指导与调控。

(二)儿童实现自我评价的关键要素

学生在学习中实现自我评价、反思、调整和改进,是学生“学会学习”关键素养形成的重要历程。学生学会自我评价需要一些要素的支撑,如:学生自身的能力,明确的评价标准,向学生提供支架、实践,信息反馈和自我修正的时间和空间等。在这些要素中,明确的评价标准具体表现为可测性评分规则的设定和实施,让学生对于学习任务的认知更加明确,使自我评价有据可依。

(三)可测性评分规则在儿童自我评价中的作用

具体、清晰、可行性强的评分规则能够帮助儿童对评分规则的理解和运用提供支撑。从目标达成上看,能帮助学生对“高质量学习”进行界定;从行动力上看,确保了“学会学习”的过程基于一定标准,对每个层级的学习标准有清晰的认识和参照,并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反馈和相宜的学习策略。

三、可测性评分规则促进儿童自我评价的路径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立足学生素养的提升进行单元整体设计,从线性转向板块,传统的“目标—活动—评价”三段式结构也逐渐调整为“目标—评价—活动”结构,将评价任务前置,同时也让学生的自我评价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贯穿始终。

(一)清晰一致的评价类型

评价类型包括:预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这三种评价类型的评分规则设定,应该从预测到结果保持一致性,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理解,进而将评分规则作为重要自评依据,进行更有效的学习活动。

1.清晰的评分规则类型

清晰的评分规则类型能向学生提供清晰、易理解的学习目标。其实就是要学生回答:高质量的表现是由哪些因素组成的[1]16。学生能从评分规则的样式和内容上清晰地辨别评分规则的类型,并对照评分规则进行测评前的准备,进而完成整个评价过程。如:学习任务要求在名著《西游记》中至少选择10个妖精,从背景来历、妖术或下场等角度选择其一进行分类,自圆其说,说明分类标准。设定的评分规则为:1.至少10个妖怪;2.选择维度;3.分类(以及标准)。然后在此标准基础上分出四个以上的层级进行评价,这属于对于文本学习的最终体验,属于“终结性评价”。

2.保持一致的评分规则

保持一致的评分规则是指评分规则对学生表现的描述要分成几个层级水平,每一个水平所描述的指标、内容是一致的,只是在完成的优劣程度上进行了区分。以《以典型事例凸显人物品质》习作单元学习中最终的小组成果展示评分规则为例(见表2):

结构清晰性 展示项目主体明确,版块间结构清晰,整体性强(研究主題、方法、策略、过程、成果) 展示项目主体明确,有一定结构,有整体 展示项目主体模糊,结构性较差 展示项目不完整或顺序有错误

(二)客观可测的评价术语

评分规则中的术语应具有可测性。客观、易定义的术语表述易让学生理解评分规则的设定意图、内容含义和对照方式。学生对照可测的评分规则学会自我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师生达成一致的意义理解和方式的认同。

1.客观、易定义的术语

评分规则的描述常常需要以一定形式的术语出现,以客观、易定义的术语来表达每个层级的评分规则,更能让学生在实际评价互动中,更准确地把握方向和操作要领。因此,要避免使用主观性强的描述,如:“多种细节描写”中的“多种”很难测量,所以改成“三种以上的细节描写”就能更客观地描绘出评分规则的具体要求。

2.清晰、明确的术语

评分规则的表述需要更清晰明确,便于评分对象(学生)、教师甚至家长理解评分规则所描述的内容。例如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老师设计了小导游介绍黄山奇石的真实情境,请孩子们试着看图介绍“仙桃石”。首先,老师帮助学生梳理了文中的介绍方法,进一步概括:“有序地说”,作为第一项评分标准,完成得一颗星。其次,老师请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怎样的介绍才能吸引游客?师生共同概括:“有趣地说”。两样都能做到的得两颗星。孩子们在清晰、明确的评分规则指引下顺利地进行练习。

(三)显著的层级区间差异

评分规则需要给学生明确的差异和层级参照,避免不明晰的表达。每个层级的设定要有明显的区分度,且每个层级都有参照的样例以供学生对照,各个水平之间的差异也应是等距的。

1.显著区分的层级

评分规则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分成若干个层级,每个层级有明确的层级描述,在等级之中拉开明显的差距,有一定的区分度。能从评分规则的表述中感受到“非常好”“很好”“好”“欠缺”“差”不同的层级等级的提示。

以一年级下学期《要下雨了》一课的评价任务和评分规则为例,为了使一年级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评分规则,执教者设计了比较清晰和相对简单的任务:学习人物说话,有感情地朗读,有能力的可以演一演。评分规则:标准一:读正确(不读错)。标准二:读好听(声音不大不小,有感情),与“同桌合作”,完成朗读评价;以“小组合作”,完成说话评价;以“自我评价”,完成创新表达。其中,标准一中的“读正确”显然能与标准二中的“读好听”产生明显差异,学生在进行练读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能显著区分。

2.等距的水平差异

就学生自评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操作习惯而言,评分规则的梯度在各个水平之间应该是等距的。如:以表2《以典型事例凸显人物品质》习作单元学习中最终的小组成果展示评分规则为例:在“与观众互动”这个维度的评分规则中,可测性评分规则显示了四个层级区间的评价,让孩子清晰地了解水平差异,并轻松地进行等级评价。

可测性评分规则还需要具有很高的评分者一致性,即符合测评对象的实际能力和水平,所以评分规则的确立还需自下而上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几轮的修正,再确定。可测性评分规则帮助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会根据评分规则来测评学习成效,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从而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邵朝友,刘辉.评分规则在学生自我评价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科学,2009(14).

[2]周文叶.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自我评价有效学习
军人习得性无助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幼儿游戏中评价的三层阶梯
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有效学习
高中文综学科学习方法的中学生视角分析
如何让自我评价真实有效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
在校大学生自我评价词汇的探索研究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有效学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