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多元并举,努力打造生本学主语文教学模式

2021-03-24王忠明

启迪与智慧·上旬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模式构建小学语文

王忠明

【摘  要】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资源、学生”是开展学科教学活动的三项基本环节。其中“资源”是客观现象,“教师”是主导因素,“学生”是主体力量。只有把三者合理而又良好地互动起来,尤其要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切实有效地构建“善教乐学”的学科活动模式,把他们逐步引向令人期待的良性循环发展道路。“良好的開端是走向成功的一半。”小学教育具有实实在在的启蒙性质和功能。在这一非常重要的启蒙教育阶段,教师引导儿童认真练好“童子功”,对于进一步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而言,不仅作用很大而且影响很深。本文立足小学语文学科活动视野,拟就如何打造善教乐学的教学活动模式角度,试简述一些并非成熟的抛砖引玉之论。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视阈;生本学主教学;模式构建

新课程提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和发展目标——不仅界定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关系,还把“学生的进步或发展”确立为衡量教学质效高低、活动成绩大小的唯一根本标准。这就是说,教师在实际教育与教学过程中,如果远离甚至摆脱了这个“中心或圆心”,一切都会变得毫无实在意义,至少是一种“事倍功半”的现象和效果。不仅如此,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人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相应的文化视野和实际需要,只有建立在适切性文化视野下,才能让教与学活动变得既有“意义”又有“意思”起来。笔者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拟就如何构建善教乐学基本模式,试对此提出一些简要性阐述。

一、坚持把“兴趣激发”与“情感深化”和谐互动起来,善于在“情绪智力”中逐步打造儿童文化视野下的善教乐学模式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这一流传甚远的“知好乐”论,意在强调“以学为乐(兴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与爱因斯坦倡导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异曲同工之妙义。尤其对于儿童群体来说,只有在“兴趣”元素的涵养与滋润下,他们才会避免“行之不远”现象和“事倍功半”效果;反之亦然。以《小英雄雨来》为例。教师如果采取“用普通话套讲八股文”教学方法,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与之相应的是,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演绎了同名电影中的精彩片段,为小学生提供了喜闻乐见的“视听盛宴”;在此基础上,通过“视文互动”形式,引导大家开展自主阅读与相互讨论活动。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值得一提的是,仅有兴趣激发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不间断地深化情感体验,才能赢得持久而深刻的活动效果。在上文教学结束后,教师激励小学生课后通过阅读书报、网络搜寻等多元化途径,并在全班进一步开展“小英雄故事演讲会”活动,让他们从“王二小、小兵张嘎、海娃”等众多同龄小英雄身上源源不断地获取强大情感力量。这对于深化多种阅读情感大有促进和裨益之效。

二、坚持把“教材教学”与“生活涵养”和谐互动起来,善于在“内外互动”中逐步打造儿童文化视野下的善教乐学模式

“语文与生活同在,它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广为人知的信条式经典之论,深刻地揭示了“语文知识与语文学习”的内涵、意义和价值。就小学语文学科来说,教师善于把教与学活动自觉主动地投放大社会生活大背景下,有利于从“内外互动”中更好地促进学用结合,并能让儿童逐步感知语文与生活之间的深度融通关系。以《珍珠鸟》为例。课文结句说道:“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对于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不够,所以他们往往一知半解或者不到位。有鉴于此,教师在课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小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家养小宠物”的实际认知,体会自己与小宠物之间的情感发展经历,并且开展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分享活动。在此基础上,再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代入”课文阅读之中,由此更好地进入文本内容、走向作者内心。如此而为,进一步体悟作者的情感流泻,由此更好地激发了大家的“认同感”。再如,在《宿新市徐公店》教学中,教师以“飞入菜花无处寻”为抓手,引导儿童进行生活视野下的想象与体悟,最终引发对于“无处寻”原因的“见仁见智”现象。

三、坚持把“阅读教学”与“习作指导”和谐互动起来,善于在“读写联动”中逐步打造儿童文化视野下的善教乐学模式

无论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是叶圣陶的“阅读是吸纳,写作是倾吐”,都在着重强调语文“阅读与写作”之间始终存在一种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善于开展“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状态下的“读写互动”活动,不仅有利于从中攫取令人期待的“1+1>2”效益,逐步培养儿童“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意识和行为习惯,而且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他们的获得感,逐步增强互动双赢的进取精神和成功信念,不断放大善教乐学的良好效应。以“相机补白”为例。《将相和》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会面”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构成。文章对于前两个故事写得比较详细,后面一个则写得相对简略,尤其在“负荆请罪”的经过和场合上更是一笔带过。有鉴于此,教师在讲读课文活动环节,引导儿童把廉颇“负荆请罪”以及将相之间如何“握手言欢”的真实场景进行合理化想象,在此基础上通过“谈一谈、写一写”形式,把这最终落实在“笔墨纸砚”上。全班不用扬鞭自奋蹄,纷纷投入到兴致勃勃的“读写互动”中。

四、坚持把“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和谐互动起来,善于在“鱼渔同授”中逐步打造儿童文化视野下的善教乐学模式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义在于强调一点,即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和技能”。这通俗易懂、自然朴实,却饱含事理、发人深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把“学科知识传授”与“方法能力培养”相互渗透并有机地融入起来,非常有利于在“鱼渔同授”中把学生引向善教乐学、学用结合的快速发展道路。比如《太阳》,这是一篇非常经典的说明文。文中多处综合性地运用了“列数据、做比较、举事例、打比方”等一些说明方法,从“距离、体积、样子”等方面,简单地介绍了太阳的特点;然后又用了一个“过渡句”,说明了太阳与“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通过课文内容介绍了有关于“太阳特点”的科学知识;与此同时,还通过“多文本阅读”下“求同与求异”的类比方式,让小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懂得上述多种说明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不仅如此,还引导小学生当堂开展“读写互动”下的学用结合活动,并在多人学习小组范围内进行个体自评和同伴互动。这种“鱼渔同授”的教学活动,不仅实实在在,而且事半功倍。

五、坚持把“科内知识”与“科外知识”和谐互动起来,善于在“优化整合”中逐步打造儿童文化视野下的善教乐学模式

语文虽然是一门独立型学科,但是作为一门“母语”类学科和应用型学科,与其他各类学科始终存在一种“丝丝缕缕、合荣分损”的客观关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儿童发展等实际需要,善于把语文知识及其学科活动与其他学科之间实行“相互渗透”,积极开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跨学科知识“优化与整合”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科知识的联系互通现象,而且有利于在厚积薄发中攫取和谐相长的“双赢”效果。比如,在教学五上第四单元“爱国”主题内容时,无论对于陆游的《示儿》、林升的《题临安邸》、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等古诗文,还是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圆明园的毁灭》等近现代语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把作者的主要生平和文章创作背景等知识向小学生进行必要性介绍。这种“文史不分家”下的优化与整合,能够帮助儿童更好地学习与理解、内化与体悟。再如上文所述《小英雄雨來》,就是语文与信息技术的“跨学科整合”现象。由上述可以感知,包含“多文本阅读”在内的整合教法,不是对善教乐学的有效促进吗?

六、坚持把“工具教学”与“人文教育”和谐互动起来,善于在“德智互动”中逐步打造儿童文化视野下的善教乐学模式

新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一门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学科,语文知识及其学科活动中蕴含丰富多元的“德、智、美”元素,是开展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培养活动的优质资源和优势平台。如果过度地忽视或淡化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元素,不仅是对优质资源的严重浪费现象,还是在“与时俱进”下的教育渎职行为。与之相应的是,积极开展语文教学的“德智互动”活动,不仅是语文学科体系中的应有之义,还是儿童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实质性需要,更是打造善教乐学活动模式的活力现象所在。比如,《猎人海力布》等课文中的“舍己为人”品质,《桂花雨》等课文中的“热爱故乡”情感,《将相和》等课文中的“爱国主义”精神,《珍珠鸟》等课文中的“人鸟和谐”情怀,《慈母情深》等课文中的“孝亲感恩”思想,《田忌赛马》等课文中的“科学智慧”元素,《铁杵成针》等课文中的“勤学苦练”品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课文中的“立学报国”志向……难道不是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必需品”吗?不是打造善教乐学模式的“活力素”吗?

七、坚持把“教学引领”与“自主体验”和谐互动起来,善于在“自我激励”中逐步打造儿童文化视野下的善教乐学模式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始终坚持“生本学主”思想和“以学促教”策略,善于通过“教学引领”和“学生体验”活动,引导儿童在与审美对象的沟通与交往中更好地进行内化和迁移,在“自我激励”中不断地增进审美和愉悦感,逐步创造“属于自己、适应自己、发展自己”的意义和空间,从而让语文阅读更加富有儿童文化视野下的审美意蕴。一方面让阅读走进儿童世界,在体验中赋予审美趣味。比如“风筝”,本是儿童非常熟悉的玩乐之物,但他们对于“幸福鸟”说法却并不熟悉。为了让他们切实体悟“取鱼乐”,教师在《风筝》教学过程中,引导儿童根据文中描述,在“亲手制作风筝”的基础上再“亲自放飞风筝”,以切实体悟由“幸福鸟”带来的那种“幸福感”。这种来自亲身经历的审美与追求,能够为儿童留下深刻持久的心灵痕迹。另一方面是让阅读呈现形象美,在体验中深化审美愉悦。在《少年中国说(节选)》阅读教学环节,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先后呈现“红日初升”“河出伏流”“潜龙腾渊”“鹰隼试翼”“奇花初胎”等美妙图景,让儿童在眼观心悟和形象对比中更好地走进文本和作者。

总之,“情趣激发与情感深化”“教材教学与生活涵养”“阅读教学与习作指导”“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科内优化与跨科整合”“工具教学与人文教育”“教学引领与自主体验”等多种形式的互动,虽然不是善教乐学的全部,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以上述为实际抓手和有效突破,有利于在熟能生巧中完成基本模式构建。

【参考文献】

[1]赵书潇,王思怡.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式分析[J].新课程(综合版),2019年第07期.

[2]陈华忠,黄中立,赵文贤.以核心问题引领课堂教学的探究与思考[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9年第03期.

[3]杨艳丽.浅议新课标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04:179-180.

[4]赵静,欧阳倩倩.“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和谐发展[J].科普童话,2018年第32期.

猜你喜欢

模式构建小学语文
航空集团公司共享式财务集中管理模式构建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多元化评价体系融入体验式大学英语教学的模式构建
高职院校“2+3”企业化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