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住结构性联系 实施单元整体教学
——以人教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为例

2021-03-23吴琼静谢一玲

辽宁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整体教学模式数学

吴琼静,谢一玲

(福建省厦门市第五中学小学部)

新课程改革提出“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的要求,促使单元整体教学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单元整体教学由以往着重各个课时中知识点的传授,转变为整体把握教材内容,根据知识的结构和体系,以单元作为教学单位,统合分析教学内容,灵活分配具体课时。这种模式有利于教师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兼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划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统合与实践四部分。如果将这四部分看作四个核心单元的集合体,那么各个单元则是集合体中的“子”单元。“子”单元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因此,在对单元整体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教师要注重知识的整体性和规划性,以全局意识,理清各单元之间的关系,凸显上位的单元设计,灵活配置下位的单元内各个课时。

我们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这一单元为例,将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划分为三个阶段,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整体架构具有全局意义的数学知识网络,发展数学素养。

一、准备阶段:探究单元结构性联系

在准备阶段,我们要从横向联系的视角,探究单元的结构性联系,把握单元整体内容,将生活问题数学化,将数知识生活化。此外,还需要从纵向联系的视角,整体纵向分析教材内容,探查结构性联系,为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做准备。

(一)横向联系视角

单元设计的基础在于单元内容的把握。我们在查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时发现,常见的量主要出现在第一学段(1~3年级)。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时间单位、货币单位和长度单位,具备一定的“单位”意识。长度单位属于几何测量范畴,而时间单位、货币单位则是与数量运算有关的计量单位。也就是从类别上看,“认识时间”这一单元属于数与代数这部分的内容。(如图1)同时,这些计量单位的认识都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教师可从现实情境引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

图1“认识时间”横向联系图

(二)纵向联系视角

小学数学教材根据学生认识时间的“由中间向两端”和“由近及远”的发展规律,对“时间”这一内容进行了四次编排,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时间”的四个“子”单元。“认识时间”这一单元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认识钟面和时间单位“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分”,探寻“分”与“时”的关系,并为认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等内容做铺垫。(如图2)对“时间”内容进行纵向分析,是充分考虑学情,并为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做准备的过程。

图2“认识时间”纵向联系图

二、实施阶段:设计单元整体教学

在教学的实施阶段,我们对教学目标进行了梳理,明确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要解决学生应该学到什么、如何学习;进行了重难点分析,明确了本单元的重难点;设计了单元内容框架,将教材中的这一单元划分为三个课时,明确了每课时的任务;规划了单元整体教学流程,形成了教学整体,促使教学效益最大化。

(一)教学目标

实现“认识时间”单元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解决学生在本单元应该学到什么、如何学习的过程。我们可以从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进行梳理。

首先,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应达到下列要求:能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1时=60分;能准确数“分”,会读写几时几分;能利用时间的有关知识,分析、推理和解决实际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其次,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应达到下列要求:通过思考和操作,使学生认识“分”,渗透初步的模型思想;在认识“分”的过程中,理清“时”和“分”之间的联系。

最后,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应达到下列要求:帮助学生建立珍惜时间的意识,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分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团队精神。

(二)重难点分析

本单元的重点在于正确的认、读、写出几时几分,并能合理地推测事情发生的时间;难点在于认读接近整时的时刻,能够用排除法解决问题。

(三)单元内容框架

教材将“认识时间”这一单元划分为三个课时。第一个课时主要是认识比“时”更小的时间单位——“分”,了解“时”与“分”之间的联系,并能正确地认读“分”。第二个课时的任务是认识并能读、写、画出几时几分和几时半。第三个课时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已知信息,运用推理的方法,解决有关时间的实际问题。

图3“认识时间”课时划分图

(四)单元教学流程

“认识时间”这一单元整体教学的思路是把单元内各个课时进行合理定位,分解和重组教学要点,将各要素进行联系,以达到单元知识点的整体性架构。《教师教学用书》安排了3个课时来完成本单元的教学任务,即认识“分”、认识几时几分、解决问题各分配1个课时。

这三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层层递进的,第一、二节课偏重于理解概念性知识,第三节课则重视运用程序性知识,前面两节课的内容为后续教学做铺垫,第三节课则是前两节课的具体运用。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应寻找课与课之间的联结点,形成教学整体,促使教学效益最大化。

1.认识“分”

本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种子课,既建立在学生已有对整时的学习基础上,也为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奠定基础。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将生活中非整时的时刻引入课堂,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启发学生探索钟面上大格与小格的关系。其次,学生通过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运动情况,发现时针与大格、分针与小格之间的联系,理解“1时=60分”,为下节课“理解确定时间要同时考虑时针和分针的位置”这一新知做铺垫。受年龄特点所限,这一时期的学生对时间的知觉还不够准确,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课堂小游戏,让学生感受1分钟有多长。最后,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等现代化教学方式,介绍计时工具的发展过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认识几时几分

在学生已有的对“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要引导他们对例2主题图中的3个钟面进行探究,梳理认识时间的方法,即“先确定时针,时针走过数字几,就是几时;再确定分针,分针走了多少小格就是多少分。”在教学时也可与前面所学的乘法知识相联系,把“分针指着几”转化为“表示几个5分”的思想。本节课“生活中的数学”也是隐藏的一个亮点,教师可以对其进行挖掘,让学生初步体会12小时制,为下节课做铺垫。当学生在例3中,看到明明要在10:30去看木偶剧时,就会很自然地将其看作早上的时刻。

3.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建立在前两节课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具体运用。例1和例2着重于“时间点”的教学,例3则是帮助学生理解事情经过的时间不是短暂的一瞬间,初步感受“时间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排除法”,尝试从备选信息中,找到正确、合理的答案。也可不必拘泥于单一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己的方式,将事件与时间线串联起来,在头脑中形成流程图,以提高逻辑推理能力,从而把整单元学习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数学建模思想。

三、调整阶段:反思与改进

单元整体教学将小学数学学科中各个单元进行了分解和整合,把繁杂的知识通过横向和纵向的联系,达到各个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网络。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信息提取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同时,单元整体教学能够促使教师全面地审视知识结构,指导教师从各个层面去考察课程内容,突出数学的整体性。

(一)注重整体共性,凸显课程间的联系

单元整体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培养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还可以集合教师群体的智慧,以教研组、备课组等形式,对单元整体教学模式进行规划和开发。

对“认识时间”这一单元进行整体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学生知识学习较为零散,不够系统化的问题。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实施者即教师的努力。教师如果对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理解和应用出现了偏差,就会影响教学的成效。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即使在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指导下,大部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更为关注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和能力点的掌握程度。这种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单节课程的重要性和独特性,但也导致了课与课之间在结构上是相对独立且割裂的。实际上,课程设置是一个系统的体系,课程之间应是连贯且递进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时,应具备全局意识,从上位层面向下发散地审视知识结构和考察课程内容,在把握单节课程个性的同时,更要注重整体的共性,凸显课程间的关系。

(二)注重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很多教师往往会在学生对本单元的各个知识点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在复习环节中,向学生展示本单元的知识体系。这样的方式可以将知识点串联起来,进行单元整合,最终提升高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也存在滞后的问题。有效的整体教学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以“认识时间”这一单元为例,教师可以先“承上”,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与时间有关的知识?”再“启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由学生自己提出疑问:“除了‘时’,还有什么时间单位”“‘分’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等等。在这样的方式的引导下,学生是带着疑惑进入新单元进行学习的,这也是学生主动地对该单元可能会学习到的知识进行体系构建的过程,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与新授课完毕后进行的单元知识梳理前后呼应,共同作用,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发展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通过有意义的学习,内化新知识,并与旧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最终主动地在头脑中架构起具有全局意义的数学知识体系网络。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握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要努力创造“生本立场”的教学活动,让课堂变得更加灵活和生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拓发散思维,培养逻辑能力和整合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

猜你喜欢

整体教学模式数学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如何选择整体法与隔离法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