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乔家大院”建筑布局特点及其成因探析

2021-03-23

文物季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号院乔家乔家大院

□ 薛 航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乔家大院”是俗称,原名为“在中堂”(图一)。明清之际,晋中一带商贾云集。中国当时最为重要的商业团体之一——晋商,以其特有的经营方式,在当时的商界角逐中称雄一时。这个时期,因为封建社会的制约性,商人们没有将全部利润转为商业投资,而是买田置宅物化了他们相当部分的商业财富,并以此作为传家守财的首要途径。“乔家大院”始建于1756 年,屋主曾是被称为“亮财主”的清朝末年著名晋商乔致庸。现有的“乔家大院”实质上仅为乔家历史上所经营的建筑群的四分之一左右,因历史原因仅余“在中堂”尚保存完好。“乔家大院”开发较早,加之其所处的优越地理环境和影视作品的广泛宣传,使其成为晋商民宅的典型代表,声名远播。

一、“乔家大院”的布局特点

“乔家大院”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北方家族聚居型院落式建筑群。整座大院由六个主要院落组成,每个院落内又有小院落近20 个,房屋313 间,共计占地8724 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870 平方米。从东侧的大门进入“乔家大院”,先入眼帘的是一条长达80 米的笔直的石甬道,而六个主要院落以此甬道为中轴线分布于甬道两侧,呈南北两排。本文将“乔家大院”的六座院落以逆时针顺序进行编号,便于在下文的论述中说明,即东北面建造最早的“老院”为第1 号院,对称的东南方向的院落为6号院(图二)。各院大门都面向甬道,但是门与门不相对照。大院西侧甬道的尽头是乔家祠堂,与大门遥相对应。大院内的多数房屋为单层建筑,仅有东北和正北面两座院落的“正房”和“倒座”是双层建筑。位于大院西北的院落是一座空置的院落,没有完整的建筑物。整座大院接近正方形,如果从空中俯视,会感觉到甬道两侧的所有建筑和各个大小庭院组成了一幅格局紧凑、张弛有度的图像,人们将之附会为一个象征吉庆如意的双“喜”字(图三)。

图一 乔家大院轴测图

图二 乔家大院平面布局示意图

图三 大院布局的双“喜”字概念

作为一种家族聚居型的院落式民居建筑,“乔家大院”集中体现了中国建筑的很多特点。比如说,中国建筑以木构架为主体结构,单栋建筑体量不宜过于高大,一般建筑群都由若干栋单体建筑组成,所以在“乔家大院”中见不到高楼林立,而是多栋独立的单体建筑有规律的离散型布局,这种组合方式,最终形成一个大型庭院结构,所以又被称之为庭院式布局。我国古代绝大多数民居、宫殿、寺院等建筑都是这种布局。可以说,庭院式布局在中国古代的官式建筑和民居建筑中属于主流,是中国建筑组群构成的基本方式。

1. 典型而完备的庭院型民居建筑

“乔家大院”被誉为“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这一点毫不夸张。中国古代民居型庭院建筑,按照四个方向所聚合的单体建筑的情况,可分为三种基本模式:第一种是四合院形态,即庭院的四个方向都有单体建筑合围,北京四合院住宅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第二种模式是三合院形态,庭院的三个方向有单体建筑合围,另一个方向由院墙及院门构成;第三种模式是两个相对的方向为单体建筑,另外两个相对方向由院墙(或带围廊的院墙)围合构成,可以称为二合院形态,部分北京四合院的后院和南方的许多不设东西厢房的民居就是这种形式。这三种模式都有各种各样的变体,体现出颇为灵活的调节机能(图四)。

在“乔家大院”里,这三种布局模式都有体现。比如说几乎所有院落的主院都是四合院,而1 号院和2 号院的偏院的后半部分则是三合院的形态。至于以二合院的形态来布局的院落,我们可以在1 号院和6 号院的第一进院落中看到。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发现因为地理条件的限制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L”型的院落,如2 号院偏院的前后部分和6 号院偏院的前半部分。之所以会形成如此众多纷繁的院落布局,是由于不同的使用要求和地理条件所造成的。比如说,所有院落的主院,是主人的居所,并有迎宾、待客的使用要求,所以使用面阔院宽、气派十足的四合院。而作为进出走廊的穿堂院和仆役佣人所居住的院落则是使用占地少的二合院。但是,还有些地方实在太难以用正规的布局方式来布置,比如2 号院的偏院,原本是1 号院主院与2 号院主院之间的一条村庄里的公共街巷,乔家人扩院建堡时,买下了这条街巷,并把它作为2 号院的偏院。但因过于狭窄,按照正常的布局形态,难以满足需要。如果必须用常规的二合院或三合院的建造模式,建成后就没有空间建造庭院;但若要保留足够的庭院空间,房屋就会太小而失去实用价值,所以“L”型的结构布局保证了房屋和庭院的实用性。

图四 三种院落平面示意图

图五 庭院式与独立式用地面积比较

图六 江南毗连型天井布局庭院与北方分离型庭院比较

图七 故宫太和殿前的庭院示意图

庭院式建筑布局中,还存在一个如何合理地分配土地使用面积的问题。中国古代民居的庭院布局存在“低层(单层建筑)高密度(一座院落中单栋建筑多)”的特色,这种布局对土地的使用率比“低层独立式(一座院落中仅有一栋独立的建筑)”的模式要高得多。据我国古建学者分析,在同一地段布置标准的四合院,建筑面积与庭院面积分别占地基的70%和30%,如果将这一比例颠倒过来,那么在这块地基上将有足够的庭院面积可供使用,但是可用的建筑面积就非常少。如果还采用原来的比例,但建筑的布局使用“低层独立式”,那么在独立式的低层建筑周边所余空地已无法利用,如插图所示(图五):A 为标准四合院布局的低层高密度结构,建筑占地70%,庭院占地30%,建筑面积多,庭院也宽敞;B为低层独立式布局,建筑占地30%,庭院占地70%,庭院宽敞,但建筑面积少;C 为假设建筑占地为70%,庭院占地为30%的低层独立布局,建筑面积虽然达到了A 的标准,但是庭院已经无法利用。证明我国古代庭院式布局对于充分利用土地面积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庭院是组群内部的公共空间,也是组群内部的室外空间,在尺度上既可以缩小到极窄的不到1 平方米的小天井,如南方的水乡庭院(图六);也可以放大到超过3 万平方米的巨大庭院,如故宫太和殿前方的宽阔庭院(图七)。庭院这种处于组群建筑内部的、可大可小的室外空间,使得它成为了十分重要的、具有多种用途的场所。在居住建筑中,它起到了“露天起居室”的作用,成为家务劳动、晾晒衣物、养殖家禽、副业生产、儿童嬉戏、休闲纳凉和庆典聚会的场所。庭院还是组群内部渗透自然、引入自然的场所,具有调节自然生态和点缀自然景观的潜能。这些都是庭院式布局在民居建筑中得以普遍发展的原因。

2. 规则型的总体布局

在我国古代民居中,庭院组合和相互之间的调节机能,到明清时期已经非常完善。庭院组群的总体布局明显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格局:一种是规则型的构成,大体上沿用程式化的布局模式;另一种是活变型的构成,是在规则型基础上的活变,或是不拘一格的灵活多变。这两种布局方式在庭院式的组群构成中因地制宜,南北方不尽相同。相比而言,北方多为规则型构成的模式,如故宫、大院;而南方多为活变型构成的模式,如江南园林和水乡庭院。“乔家大院”则是标准的规则型构成的庭院建筑。

“乔家大院”中的规则型构成,最明显的是串联和并联(或并列)(图八)的结构。串联结构是指由多进院落沿着纵深轴线串联布置,这是庭院式组群最基本的布局方式,宫殿、坛庙、寺观、宗祠、衙署、书院等普遍采用这种格局,也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组群的一种最典型的布局形态。这样的布局,既有实用功能上的需要,也突出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择中”意识。所谓“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所以一般成为了礼的重要规范。在我国古代礼制中的“五门三朝”、“前朝后寝”等封建等级建筑制度的要求下,门、朝、寝都沿着宫廷的纵深轴线布置。而民间建筑的布局也是一进又一进的门厅形成的串联空间,少则两、三进,多则八、九进,以“进”数多为贵。这种串联式的纵深布局明显地突出了空间序列感,并形成了严密的规整格局,同时也强化了封建等级序列制度。当然,这种布局需要占用较大面积的土地,对地势的平坦也有要求,同时也带来了组群布局上的铺张和对称格局上的呆板,灵活性受到较大的制约。并联(或并列)的结构可以说是对串联院落的调整和补充,以便于更加有效地利用土地面积和更加合理的组群布局。这是古代组群建筑不断探索和完善的结果。

这种串列布置方式还形成了晋中地区特有的“里五外三穿心楼”的建筑格局,比如“乔家大院”的1 号院和2 号院的主院。这种格局是一座两进四合院组成的院落,两进院落可分别称为“里院”和“外院”,里院的正房和东西厢房是五开间的建筑,而外院的东西厢房却是三开间的建筑;里外院之间设有穿心而过的厅堂相连接;除了厢房外,“倒座”、过厅、正房都是二层的楼房(图九)。在“乔家大院”中,这种结构有一个小小的变化,过厅不再是双层的布局,但这并不影响它的类型定性。

“乔家大院”的“里五外三穿心楼”的布局中另一个特点是:从第一进院门开始由外到里、由南向北,地势逐渐升高,到最尽头的正房还要上许多级的踏步台阶,这一建筑的方式符合风水术中的“前底后高、子孙英豪”的说法。另外,这种地势有利于夏季引导雨水外流,防止庭院内积水(图一〇)。

图八 串联与并联布局形态示意图

图九“里五外三穿心楼”的布局形态示意图

在我国北方的民居建筑中,包括晋中地区的“王家大院”在内的各类晋商民宅,只要空间允许,主人与仆佣的进出通道通常是分开的,两条通道穿过待客的厅堂,又交汇于下一进院落之中,如插图所示(图一一):一般大院的主仆行动路径穿过不同的空间,主人和客人可以穿越厅堂,但是仆佣就要走厅堂的外侧甬道,而仆人专用的甬道是占用部分建筑使用空间的。在“乔家大院”,不但主仆所走的通道不同,通道所连接的下一进院落也不相同。当然,这是由主院与偏院并联的组群方式所决定的。笔者分析,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如果按常规的布局,在院落的的位置上同时设置供主仆使用的通道,会浪费许多建筑空间。而在主院和偏院的各自轴心线上设置不同的通道,不但增强了各个院落使用的有效性与合理性,而且使主仆的活动空间相对分离,保证了佣人在偏院中的各种家务劳作,不打搅主人在主院的生活、起居和待客。晋中地区“王家大院”的“高家崖”等民居建筑的布局设计与之相类,但是“高家崖”的占地面积却几乎等同于整个“乔家大院”的占地面积。而“乔家大院”仅在六分之一的土地面积上,能够设置这样的布局,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图一〇 乔家大院2 号院剖面图

图一一 院落里主仆行动区间示意图

从外院通过“过厅”进入里院的后门,是一座精美的“垂花门”,采用悬山半檐挑出顶设计,造型玲珑,颇为华丽,丰富了内外院之间的景观。在“垂花门”的檐柱上设有门扇,称为屏门,作用类同仪门,平时关闭,人由门前的左右廊道绕入,遇大事或贵客莅临时才开启。不仅保持了内院的安静,同时也含有宗法礼制的意义。宋代的《事林广记》中写道:“凡为宫室(指内院),必辨内外,……男治外事,女治内事,男子昼无故不处私室,妇人无故不窥中门”,“女仆无故不出中门,有故出中门必拥蔽其面”,可见中门来源之早,是区别内外所必需的。

这种“里五外三穿心楼”的建筑布局,代表了一种晋中地区官商住宅的文化。在其中,有双层的楼房(不同于单层建筑中的二层阁楼,因而更为气派),多进的并呈阶梯状上升的院落,五开间的正房、过厅、厢房,还有在正门上使用的“僭越”等级的斗栱雕梁,所有的这些特色比之北京四合院的儒雅典丽的风格,格调更为豪放、大气,是三晋地方文化的反映。

3. 独特的整体“倒座”的格局

“乔家大院”还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乔家大院”的六个组成院落分南北两排对置的布局中,北侧的1 号、2 号、3 号院落坐北朝南(3 号院落虽未建成,但依照其开门的状态可以判断如果建成此院也应是坐北朝南),而南侧的4 号、5 号、6号院落则是坐南面北,呈现一种整体“倒座”的格局形态。“倒座”的结构在我国建筑布局中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一般而言,在我国北方一座独立的宅院以“倒座”的方式布局并不多见,因为这不符合中国传统的建筑理念——“风水观念”。

“风水观念”即是在我国古代的社会生活中有重要影响的“风水术”。“风水术”积累和发展了我国先民相地实践的丰富经验,继承了巫术的精髓。虽然其中包含着大量迷信内容,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窥见其中所蕴涵的和被扭曲了的传统环境意识。由于中国处于北半球,为了采光充足,中国古建筑形成了坐北朝南的布局模式。但在四合之居中,不能保证每座建筑都是向南的:其正房坐北朝南,古人所谓“阳气”充足;东厢房则采西南之阳,西厢房采东南之阳;而南房由于其墙体就是整座院落的南围墙,只能向北开设门窗,所以成为坐南朝北的逆向态势,故称之为“倒座”。“倒座”的布局在“风水术”中被认为是“背阳”的格局,所以不能作为重要的居所,仅作为佣人所居或是放置杂物。所以说整座院落以倒座的形式出现是相当罕见的。当然也有特殊情况,因为地形、道路的实际限制,无法直接进入南面的大门,于是建造者就会在院落的东侧或西侧加上一条甬道(一般是西侧)(图一二),这样人们可以从甬道绕行至南侧进入大门,这是比较“规矩”的做法,很少有不顾“风水”之说,而使整座院落倒座过来,面向北方,向北开门。在“乔家大院”中竟有占二分之一的构成院落以“倒座”的形式存在,这着实让人感到惊奇。“乔家大院”之所以会形成如此的布局形态,当地的导游解释说:北边两个较大的宅院是长辈所居,而南边的三个较小的宅院是晚辈所居,如果不用“倒座”的形式,那么就成了背对长辈,是不敬;而且“倒座”后,也便于晚辈经常去长辈那里孝敬和照顾老人。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没有事实上的根据,仅是今人的一种简单的臆测。对此,可以作出以下分析:首先,我们可以看出“乔家大院”由多座独立的院落组成,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说明乔家人是聚族而居、多系同堂,如此各个院落中都将有不同支系的家中长辈,说不上哪一房长辈要敬另一房长辈。我们对比同为晋商民宅的“王家大院”的组成建筑——“红门堡”等堡院,会发现后者中的独立宅院都是坐北朝南,每座宅院正房的后背墙都对着后一排宅院的前门,一条中线相连贯通,形成了“王”字型的结构(图一三)。“王家大院”也是聚族而居、多系同堂,但是并没有出现“对置”和“倒座”的结构。其次,要孝敬和照顾老人的同系晚辈,只会住在同一座院落的厢房之中,一般不会住在旁系的宅院中。而且,中国封建时代家族正嫡分明,不会随便错乱。“乔家大院”的原称为“在中堂”,取其“不偏不倚,执两用中”之意,如此因循守教之家不会出现不同支系乱堂而居的现象。因此,“乔家大院”采用这种“对置”和“倒座”的结构形式,一定另有原因。

图一二 防止倒座的侧面通道示意图

二、“乔家大院”布局特点的成因

当我们再细看“乔家大院”的整体布局时,会发现双“喜”字布局的形成得宜于南侧院落的“倒座”形态。如果将南侧的三座院落按坐北朝南布局,即如同“王家大院”一样,并且在这三座院落中间和院落的最南侧再加一条甬道,以方便出入,那么整体布局就很难像一个双“喜”字了。因此,讨论“倒座”的形成原因可以说就是讨论布局特点的成因。

“乔家大院”从规划建院到最后基本定型于今天的形态跨越了一百七十多年,即从清乾隆二十年(1765 年)到民国二十六年(1937 年),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乔家的财富在一步步地积累。在百余年的经营过程中,后续建造的院落或并列或对置,形成了今天我们从俯视图中看去呈双“喜”字的布局结构,成为乔家大院有别于其它晋商民宅的特色,也成为其宣传上的亮点。但是,如果要说这个结构在最初乔家先辈们经营之时就刻意为之,以求大吉大利;后辈人又悉心遵循,竭力完成祖先遗志,则未免有些牵强。百余年前,乔氏先辈们凭借手中仅有的资产开始惨淡经营时,未必能想到要在百余年后建成如此样式,后辈人亦未必能完整地领会先辈的主观意愿,而且在乔家的家史资料中也没有文献记载来证实这一说法。更加明显的是,位于西北的3 号院,是一座未能建成而被后人改建为花园的院落。可以想象,如果建成此院,不论是何种形式的布局模式,都势必打破现有的双“喜”字布局结构(有的说法是,如果建成3 号院,则可能形成一个三“喜”连环式的结构)。由此可以推断出形成这个双“喜”字的偶然性。因而我们必须从“乔家大院”的历史情况和其它的建筑结构入手,来分析这个双“喜”字布局的特殊成因。

图一三 王家大院平面布局示意图

首先,“乔家大院”的外围设有防御高墙。在我国封建时代,地方的社会治安非常不安定,所有的富家大户都“独资”或是整个村庄全体住户“合资”建立城堡式的围墙,以求得自身的平安。这种情况在全国各地都有,并且因地制宜,形成了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防御型的中国地方民居建筑。“乔家大院”也不例外。据资料显示,当年乔家人为了扩院建堡,花费了大量的银两,买下了当时村中街巷的占用权,建起新的院落,并在四周建立起高墙加固,形成了城堡式的建筑群。但乔家的“集体防御圈”并不是北方常见的“城墙模式”。这种所谓“城墙模式”的防御方式,是指在受防御主体的外围建立一周城墙。城墙一般由夯土为芯,外层砌砖石用来加固,如同古代大型城墙的修筑方式(图一四),比如已拆除的北京城墙,现存的西安古城墙、平遥古城墙等等。在这种城墙上有足够的宽度进行巡视,并设置防御武器。城墙一般距离城中的建筑物有一定的距离,但也有的家族性的和村落性的防御城墙出于节省工料,或由于地形、资金的制约,城墙与城墙内的建筑物相连或紧靠,如“王家大院”的“红门堡”等堡院的院墙,便是与堡中院落的房屋紧靠相连的。但是“乔家大院”的防御性高墙,仅是一堵紧靠各院正房或厢房的“薄墙”。这堵墙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宽度用来设置防御武器或是用来巡逻,要完成在整个“乔家大院”上的一周巡视,实质上是走了一圈各院的正房和厢房的房顶(图一五)。笔者猜想“乔家大院”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情况,根本性原因是——资金不足。

图一四 夯土砖砌城墙剖面示意图

图一五 乔家大院外围防御高墙剖面示意图

资金的限制是建筑规模的瓶颈,对此我们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获得证实。“乔家大院”很明显的一点是整体规划不足,单个组成院落相对独立,特别是南侧的三座院落的南墙也并不连贯。“乔家大院”的总体建筑面积不大,对比与之相去不远的“曹家大院”或“王家大院”,其建筑布局的统一性有着明显的差距。后两者有着完整的、一步到位的整体规划,整座宅院的各个有机组成建筑体安排非常严整、合理,走在其中的每个院落,都有相连贯的整体感。然而“乔家大院”的布局,就明显地表现出有些局促,六个宅院虽排列于一条甬道的两侧,但是依然有种生硬感,院落内的布局也是因陋就简。比如,为了适应原来院落之间狭窄的道路空间,就有了“L”形院落的形成。这些应当是乔家人在近百年的时间里,一步一步地资金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完善建筑组群的最好证明。这种建筑布局上缺乏整体规划所造成的硬伤,在以后的补充建筑中是难以弥补的。

“乔家大院”是由商人起家投身地产的结果,乔家人可以说是“新兴地主阶层”。在其经营早期,手中的资产有限,不足以在初始阶段就完成大规模的圈地,并建设防御体系(夯土式城墙)。可以试想,“乔家大院”位于整个村落的中心,要不停地购买土地建造宅院已属不易,再买地建造夯土式城墙的堡院院墙,更要花费大量的资金。所以乔家人只好在已有的各院建筑主体外围,加固一圈高墙了事,虽然有些“寒酸”,但也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办法。所以这种相对简单的防御体系,就要求高墙与院落互相协调利用:院落中的最外围建筑物就是城堡的堡墙,城堡的堡墙也就是宅院中建筑物的组成部分,互不分离、相成相因。而且各独立的院落的“对置”布局,也有利于堡墙一周的完整性。“倒座”的布局也减少了一条需要绕行的甬道,更有利于合理利用紧张的土地面积,并相应降低建筑成本。无防卫功能的甬道居中,方便各院的通讯联系。

所以说,在“乔家大院”中出现的这种“倒座”和“对置”的布局,并最终形成双“喜”字形态的根本性原因,是由于为了防卫性的需要、在村庄中心为建筑堡院而购买土地的局限性,以及建筑经营资金的紧张,所想出的一种折中的办法。这也体现了乔家人的智慧和一种时代的无奈,并成就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乔家大院”的特殊布局。

结 语

在“乔家大院”的布局中,我们看到,虽然中国古代还没有完整的、常规性的建筑理论,在建筑技术的传承中也缺少系统的教学体系,但是建筑技师们通过一代又一代的言传身教,在数千年中完成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工作,并且在中国建筑文化中形成了一种深刻的环境意识,一种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理性思想,虽然其中还搀杂了许多的“风水术”之类的对自然界扭曲的理解,但还是充满了浓厚的人文精神。

“乔家大院”的建筑布局,虽然有许多不尽完美的地方,但其中的理性因素,依然是很鲜明的。为了能够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建成一个家族日常的生活起居和经年的生息繁衍所需要的屋宇广厦,乔家人和那些无名的建筑技师们,共同创造了这一中国建筑文化史中的瑰宝。

猜你喜欢

号院乔家乔家大院
正午阳光新剧《乔家的儿女》8·17开播
有时候,平台就是一个人的本事
乔家大院“被摘牌”警示了什么
乔家大院“被摘牌”警示了什么
苦等两年乔家大院终究还是得不到商标使用权
别把平台当本事?
有时候,平台就是一个人的本事
晴日梦里听雨声
离奇的凶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