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垣曲北白鹅墓地M3 出土的两件有铭铜器

2021-03-23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文物季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白鹅铭文青铜

□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北白鹅墓地位于山西省垣曲县北白鹅村东,因被盗掘而发现。2020 年4 月起,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地方文物部门组建的北白鹅墓地考古队,对被盗掘区域内的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发掘清理西周至春秋之际大中型墓葬9 座,战国至唐宋灰坑17 座,出土铜、陶、玉、漆木、骨、石器等文物数百件。其中4 座墓葬出土有带铭铜器,本文将M3 出土的2 件带铭铜器先行介绍,期待共同探讨。

M3 位于本次发掘区的南部,东、西与M4、M2相邻。墓向16°。长4.4、宽3.3、深7 米。葬具为一椁一棺,棺内可辨人骨一具,头向北。器物大多放置于棺椁间。铜器有鼎4,簋4,方甗、方彝、盘、觯、杯、小圆壶各1 件,多出土于棺椁间南和东部。棺椁间西部中间随葬铜戈和玉管。棺椁间北部放置石编磬一套8 件。车马器及铜翣等物摆放于棺椁间各处。墓底有腰坑,坑内殉狗。

M3 在4 件铜簋内底及3 件簋盖内发现内容相同的长篇铭文,簋盖与簋身出土时分置各处,并未成套扣合。铜甗内发现铭文一篇。

甗 M3:10,分体铸造,上甑下鬲,子母口套合(封三,1)。甑体敞口,方唇,腹斜收,沿下两侧对称置附耳,箅底有“一”字形箅孔33 个,甑底作圈足状子口(封三,2)。鬲口做凹槽状母口,承甑底圈足,槽内壁微敛,槽外壁外倾接平折沿,两侧有一对附耳,附耳与口沿之间连以小横梁,腹略外鼓,四分联裆,四蹄足,足内侧凹面(图一,1)。甑四壁通体满饰三层纹饰(图一,2),口沿下饰一周“C”形窃曲纹;腹部中间饰一周波曲纹,云纹衬地;腹壁近底处及两耳内外皆饰一周重环纹(图二)。鬲素面。甑近口沿处后腹内壁铸有铭文3 行11 字(封三,3、4),内容为:“虢季为匽姬媵甗/永宝用享”。甑壁有较多砂眼。鬲从口沿至足通体贯穿范线,外底亦有,并见烟炱。甗耳、足内侧可见范土。甑口径37.7、耳间距44.2、高27.3 厘米;鬲口径24.7、耳间距30.5、高24.2 厘米;通高45.6 厘米(图三)。

簋,4 件套,除1 件簋盖不见铭文,各簋盖、簋身的大小、形制、纹饰、铭文基本相同(封面)。

图一 北白鹅墓地出土的青铜匽姬甗(M3:10)

图二 北白鹅墓地出土的青铜匽姬甗纹饰拓片(M3:10)

簋盖 M3:35,盖为圆形,母口,方唇略外倾,盖面隆起,中间设喇叭状圆形捉手(图四)。盖面近沿处饰一周“C”形窃曲纹,以2 个出脊兽面纹饰间隔,靠捉手处饰两周瓦楞纹,捉手内外皆素面(图五)。盖内铸有铭文12 行94 字(封二,1、2),含重文2 字:唯正月初吉/王才(在)成周/庚午(格)于大室/井叔内(入)右夺/即立/王乎(呼)内史微册令(命)夺曰/令(命)女(汝)(司)成周讼事眔殷八(师)事/易(赐)女(汝)赤巿(銮)旂用事/夺(拜)旨首首敢对扬天子丕显鲁休令(命)/用乍(作)朕皇且(祖)中氏朕文考(釐)孟宝尊簋/夺其万年眉寿永用/子子孙孙宝”。盖沿径21.1、高6.7 厘米(图六)。

簋身 M3:21,敛口,方唇,圆鼓腹微下垂,内收至底,底稍平,下接圈足,足下附三个扁支足,口沿下腹身两侧对称置兽首衔半圆环竖形耳,耳下接短垂珥(图七)。器身口沿下饰一周“C”形窃曲纹带,以出脊兽面纹饰和耳部兽头间隔为四组(图八),耳部及垂珥简饰窃曲纹(图九,1、2),腹部饰六道瓦楞纹,圈足一周装饰斜三角云纹(图一〇),以支足兽头间隔,支足兽头下作四目,足根外突饰兽爪。内底铸有铭文10 列94 字(封二,3、4),含重文2 字,内容与M3:35 簋盖相同,唯布局和字体略有差别。耳部内侧有范线,外底满布斜方格范线,内底可见垫片,圈足内残留范土。口径18.9、腹径24.9、高16.4 厘米(图一一)。

图三 北白鹅墓地出土的青铜匽姬甗线图(M3:10)

图四 北白鹅墓地出土青铜夺簋盖俯视图(M3:35)

图五 北白鹅墓地出土青铜夺簋盖纹饰(M3:35)

图六 北白鹅墓地出土青铜夺簋盖线图(M3:35)

图七 北白鹅墓地出土青铜夺簋细部(M3:21)

图八 北白鹅墓地出土青铜夺簋口沿下纹饰(M3:21)

图九 北白鹅墓地出土青铜夺簋耳纹饰

图一〇 北白鹅墓地出土青铜夺簋足纹饰拓片(M3:21)

图一一 北白鹅墓地出土的青铜夺簋线图(M3:21)

根据已发掘墓葬,北白鹅墓地在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组合以及铜器的制作工艺、器物形制和纹饰运用等方面,与三门峡虢国墓地和梁带村芮国墓地多有相似,故推断其时代应为春秋早期。

北白鹅M3:10 铜甗器型与虢国[1]M2011:166相近,惟北白鹅甑耳内曲,甑部纹饰接近虢国[2]M2012:15、M2001:65、北赵晋侯墓地[3]M64:120 和芮国[4]M28:100 甗。上述几座墓葬的时代皆为春秋早期,芮国M28 则为春秋早期晚段。北白鹅M3 铜甗整体器型较虢国和晋国铜甗稍矮,鬲部更加明显,纹饰布局大致相同,但趋于简化,而芮国M28铜甗器身整体更矮,纹饰更加简化,因此,北白鹅M3 铜甗的时代应略晚于虢国和晋国,稍早于芮国,时代为春秋早期,与M3 时代相同。M3 出土铜簋造型和纹饰同1963 年陕西扶风杏林公社铜簋[5]、1974 周至城关周墓王作姜氏簋[6]、1988 年平顶山临M1:00779 铜簋[7]、1986 山东黄县周家村周墓单簋[8]等基本完全相同,相似器物还见于1961 年陕西张家坡窖藏伯喜簋[9]、1987 年扶风庄李窖藏甲乙铜簋[10],同属西周晚期作器;且铭文在内容格式与西周晚期册命铭文特征相符[11],故M3 铜簋其时代属西周晚期早段,早于M3 使用时代。

M3 的墓主身份族属尚不明确,M3:10 铜甗铭文明示虢季嫁女于匽(燕),故其为燕族的可能性大。

《左氏会笺》:“《春秋》所书召伯,乃东迁后别受采邑,在今绛州垣曲县之召原。”《太平寰宇记》:“召原在今王屋山下。”《历代疆域表》:“召亦畿内采邑……后徙于东,今山西垣曲县东有召亭,其采邑云。”根据以上文献,结合M3:10 铜甗铭文虢季嫁女于燕之内容,初步推测北白鹅遗址可能系召公一族随平王东迁后在成周王畿之内的采邑。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黄益飞先生对铭文隶定工作提供了帮助,山西大学北方考古研究中心谢尧亭教授对铭文释读及文章写作给予指导,特此谢忱!

本次考古发掘项目领队为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杨及耘,参与发掘的人员有张跃红、杨永信、刘吉庆、周昊、杨及耘、曹俊。器物照相为解宙鹏。器物线图为马教河、刘泽鹏。室内修复人员史春明。拓片人员杨梅。

执笔 杨及耘、曹俊

[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文物出版社,1999 年,第329 页,图二二六。

[2]同[1],第249 页,图一七七,4、5、6;第44 页,图三三。

[3] 上海博物馆《晋国奇珍·山西晋侯墓群出土文物精品》,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年,第149 页;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四次发掘》,《文物》1994 年第8 期,第4~21 页。

[4]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渭南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韩城市景区管理委员会《梁带村芮国墓地——二〇〇七年度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10 年,第111 页,图一一二。

[5]罗西章《扶风出土的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0 年第4 期,第6~22 页,图九:7,图版叁:1;图四:1。

[6] 刘合心《陕西省周至县发现西周王器一件》,《文物》1975 年第7 期,第90 页。

[7] 娄金山《平顶山市出土的应国青铜器》,《考古》2003 年第3 期,图版捌:1。

[8] 唐禄庭、姜国钧《山东黄县东营周家村西周残墓清理简报》,《海岱考古》1989 年,第314~320 页;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第9 卷·食器·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第360 页。

[9] 郭沫若《长安县张家坡铜器群铭文汇释》,《考古学报》1962 年第1 期,第8~9 页,图四,图版壹〇-壹壹;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金文集成》11 卷,三秦出版社,2016 年,第74~85 页。

[10]曹玮《周原出土青铜器》第5 卷,巴蜀书社,2005年,第1056~1061 页。

[11] 马承源《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53 页。

猜你喜欢

白鹅铭文青铜
生僻字里识青铜
青铜雕像里的故事
汉皎光镜铭文释考
青铜之光
白鹅写生记
大白鹅
神笔会
青铜古鼎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探微
夔膚簠铭文读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