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社会学视域下青少年“饭圈”消费现象研究

2021-03-22赵静雯董永贵

中小学德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饭圈追星偶像

赵静雯 董永贵

摘    要

“饭圈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的典型代表,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追捧,并产生了各式各样的“饭圈”消费现象。其原因主要在于青少年在符号互动下的社交需求、消费社会中的自我身份追寻以及社会结构限制下的宣泄与反抗。不当的“饭圈”消费行为会阻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对此,应加强青少年消费教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注重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关注同伴影响;破除结构束缚,鼓励青少年勇敢追梦。

关 键 词

“饭圈”;青少年;消费现象;教育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1)03-00-04

近年来,青少年追星的热度持续攀升,且在互联网产业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下,追星的方式不再是在电视上看偶像参演的节目、去现场追演唱会的“远距离追星”,而成为在网络平台上为偶像“控评”“反黑”“打榜”“刷数据”的“云追星”,并衍生出所谓的“饭圈文化”[1]。“饭圈”俗称“粉圈”,由日韩流传而来,是粉丝对自己所属追星群体的统称。“饭圈”文化,即粉丝圈的文化,是一种追星文化。混“饭圈”的青少年群体往往会通过各种消费活动来表达对偶像的认同和喜爱。众多娱乐媒体公司利用骨灰级“粉丝”这一消费心理,设置越来越多的付费内容,包括电影、音乐、节目,甚至是付费照片,以此来追逐其背后的商业利益。尤其在疫情期间,不少明星纷纷转向“主播”角色,开始“直播带货”,如明星刘涛在首次淘宝直播带货中仅4小时就创下了1.48亿销售额。“饭圈”粉丝也因此常被称成为消费链上最为“疯狂的消费者”,自愿被割的“韭菜”。但对于还没有完全经济独立且心智尚不成熟的青少年而言,这可能會导致盲目消费等行为问题,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对青少年“饭圈”消费现象进行引导非常必要。本文试通过探究青少年“饭圈”消费现象的表现及特征,分析其背后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期望能够探讨当代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以及现实需求,帮助他们理性追星。

一、青少年“饭圈”消费现象的表现及特征

“饭圈”具有极强的商业运作性。为了自身利益,经纪公司和媒体会举办为“爱豆”“冲销量”“集资”等营销活动。“饭圈”中的粉丝群体通过为偶像花钱、打榜、反黑来为偶像们打造出庞大的数据帝国,以彰显他们偶像的“国民度”与“带货力”等。

关于偶像的消费林林总总各式各样,可大致分成活动和文本两种消费类型。偶像活动消费包括去偶像演唱会和见面会现场、为偶像组织生日、公益等应援活动,如“小螃蟹们”为王俊凯18岁生日打造的覆盖“海陆空”的土豪级生日应援;疫情期间,百家粉丝团组成了公益联盟,“饭圈”以强大的动员力和行动力,为“抗疫援助”贡献了一份独特的力量。偶像文本消费是指粉丝通过购买偶像文本所产生的一系列商业消费行为。偶像文本包括偶像参与的作品、偶像的海报、偶像周边、偶像推广与代言的产品、以及付费下载和打榜宣传等[2]。文娱公司与各商家会最大程度的挖掘粉丝的经济价值。比如网剧《陈情令》开创了电视剧营销经典案例,超前点播付费、售卖折扇等周边产品再到后期演员演唱会,都是一种收割手段,以拉动粉丝消费获得更多的利益。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粉丝的消费方式也进一步升级,出现了很多为粉丝量身定制的粉丝APP。如服务于粉丝应援的Owhat,不仅提供偶像相关的各种商品,还能让粉丝在线集资应援。

网络平台的搭建改变了以往的追星方式,加深了“饭圈”粉丝间的交流互动,同时也为粉丝消费开拓了更多的途径。总的来说,“饭圈”消费现象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饭圈”消费实际上是一种符号消费。与一般的消费者不同,粉丝消费者以情感为支撑,多是一种对偶像符号的消费,看重的是商品的符号价值,而不是关注商品本身;二是情感战胜理性的狂热性。粉丝对偶像的迷恋使得他们的消费行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不理智性。这种消费大多属于收藏式消费,其中参杂着复杂的情感投入。“饭圈”中甚至会出现以粉丝的消费情况衡量对偶像喜爱程度的现象;三是消费成瘾。已有研究发现,粉丝消费属于习惯养成型消费行为,不符合经济学中的“边际递减效应”。即粉丝在连续购买偶像产品时,不仅不会感到厌倦,反而能获得巨大的满足和快感,就像是在消费毒品一般;[3]四是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双重身份。正如费斯克所指出的,粉丝并非完全被动的接受大众媒体所传播的事物,他们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和生产能力。[4]“饭圈”中的部分粉丝会利用自身的剪辑、写作、P图等技能对偶像的作品进行再创作,成为“饭圈”的一名“剪刀手”或“写手”。

二、青少年“饭圈”消费现象产生的原因

“饭圈文化”是一种青少年亚文化,处于“饭圈”的青少年出于对偶像的喜爱,甘愿成为商业资本操控与收割的对象,彰显了青少年群体对现实社会与主流意识的反抗以及自我精神。这种“饭圈”消费现象虽一定程度上在调节生活压力、获得自我满足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可能产生个人的迷失、群体的失范、污染社会风气等不良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去探究青少年饭圈现象背后的社会根源,以更好地引导青少年理性追星。

(一)符号互动下的社交需求

“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米德认为,互动的实质在于无论是自我互动还是社会互动,都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往返活动和沟通。这种沟通,主要依靠包括暗示和语言在内的“符号”。因此“符号互动”是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5]。在当代资本、媒介与公众的合力生产下,偶像本身就成为了一个经过精心包装的“符号”,被贴上了各种标签,有着属于自己的剧本和人设。“饭圈”也积极构建着自己独特的话语体系和运作形态,如“小鲜肉”“爬墙”等饭圈用语,使“饭圈文化”与其他文化区别开来。粉丝的消费也因此成为了“符号化”消费,有着自身独特的意义。对粉丝来说,为偶像花钱不仅能够表达对偶像的关注和喜爱,还能展现自己独特的粉丝身份,把自己归于某个圈层,并能够与其他非粉丝群体区隔开来。同时,共同喜欢一个偶像的粉丝们具备天然的亲近感,也能拥有共同的聊天话题,甚至可以动员整个群体的力量为偶像打造惊人的数据。因此,基于对偶像共同的爱,粉丝偶像消费的过程也是社交的过程,通过与其他“饭圈”粉丝交流互动,青少年能够接触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与同样“混饭圈”的同学更容易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即使不是喜欢同一个偶像,也可以因为有着相同的消费行为与体验而更加亲近、熟悉。青少年的饭圈消费行为有利于他们社交关系的发展,也是他们构建群体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

(二)消费社会中的自我身份追寻

当今社会已经全面进入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所论述的“丰盛的消费社会”。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事物在消费社会中都难逃被消费的命运。在这样的消费社会下,消费者不再只关注物品本身的价值与使用价值,而更多考察事物背后的符号意义。从表面来看,通过进行偶像消费,青少年群体获得了一种超越传统社会阶级划分的新身份——粉丝,并能够通过消费活动与其他偶像的粉丝群体区分开来。同时,金钱和时间的付出与投入,会使青少年觉得自己离偶像更近了一步,当看到所崇拜的偶像取得一些成就的时候,会更有满足感和自豪感,进一步强化了其自我身份认同。从更深层次来说,偶像商品消费的过程,也是粉丝实现自我身份追寻与确认社会地位的过程。消费活动在社会学意义上的重要性之一就在于它既是用于建构认同的原材料,又是认同的体现和表达,通过消费方式、偏好来表达个人认同是大众消费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6]偶像作为一个符号,偶像商品也有了象征意义。青少年可以借助偶像消费这一过程,展现自己的经济实力、个性、文化层次、生活品味等。同时,通过与其他粉丝的消费能力进行对比,可以感受到自身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现状,对自我身份、所处的社会阶层进行确认与定位。

(三)社会结构限制下的宣泄与反抗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上不断发展、心理不断成熟的特殊时期,他们充满激情、主张追求自我和个性,具有高涨的表达欲望,渴望获得与成人平等的地位。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缺乏话语权,无法表达内心的渴望与需求。以网络平台为依托的“饭圈”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可以自由参与讨论、表达自我的空间。在这里,他们不再只是信息意义的接受者,而是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话语场。尤其是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的兴起,粉丝成为了负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生产者”,他们手中的每一票都决定着参赛者的命运。同时,在粉丝内部也同样存在着话语权的竞争关系,粉丝在群体内部的地位是根据其消费程度、参与度以及与所掌握的信息资源的多寡决定的,可分为白嫖、路人粉、普通粉、核心粉等不同级别。[7]“饭圈”中青少年通过花钱为偶像投票、打榜、轮博等方法争夺话语权,强化自身的主体地位,享受被尊重的快感,找寻自我的价值。

另一方面,近年来,社会阶层固化现象日益加深,家庭资本的代际传递性越来越强。[8]社会结构的限制让一些青少年感到不公、迷茫、无力,将难以实现的理想投射到了这批年轻的偶像身上,为偶像投入金钱、时间和情感的过程其实也是他们表达自我期望的过程。同时,借助偶像消费,他们获得了一个可以转移注意力、逃避现实困境、宣泄个人情绪、反抗命运不公的场所,他们进入了“暂时的乌托邦”,无所羁绊地获得情感上的娱乐与狂欢,成为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因此,青少年饭圈消费现象背后还混杂着各种社会心态。无论是通过消费获得更多话语权,还是对梦想的精神寄托与虚拟体验,都体现出了对于社会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一种批判甚至是颠覆的态度,以及对阶层差异的宣泄与反抗。

三、正确引导青少年“饭圈”消费现象

青少年对偶像的消费具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但由于青少年心智尚不成熟,对事物认识偏于表面化,情绪冲动且性格偏执,更容易出现狂热追星、盲目消费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对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这一消费现象进行探讨,以最大程度上发挥追星的正向作用。

(一)加强青少年消费教育,樹立正确的消费观

青少年还不具备很强的抗诱惑能力,他们容易在娱乐和狂欢中迷失自己,沉浸在偶像消费所带来的快感之中。因此要加强青少年消费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当参与“饭圈”活动时,要提高自身批判性思维,保持个体的独立和理智,避免不良同伴的影响。多去思考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是什么,学会平衡“喜欢”和“实用价值”在消费决策的比重,从而学会理性消费。同时,要让青少年意识到自己正处于人生的关键阶段,认识到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积累知识,夯实基础,尽到作为一名学生的本分。正如习总书记所说,“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能一直呆在充满娱乐的舒适圈内,更不能沉迷于不理性的“饭圈”消费之中。除此之外,还要意识到追星只是生活的调味剂,把偶像当作学习的榜样和努力的动力源,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才是最好的追星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扩宽自己的兴趣,选择更加积极健康的娱乐方式,如阅读课外书籍、发展自己的特长、适度的运动锻炼等,以减少在偶像身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发现除崇拜性消费以外更丰富多彩的生活。

(二)注重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关注同伴影响

目前,我国一些中学仍然将升学率放在第一位,只单方面的抓成绩,而忽略了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个性以及内心的真实想法。单调而枯燥的学习生活,不仅会引发青少年的厌学心理还给中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学业压力,使他们更容易沉浸在偶像消费中寻求快乐。因此,学校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应该多关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给予他们更多表达自我的机会。同时,注重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除此之外,在上文中我们看到同伴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同伴压力与初中生的崇拜性消费存在相关。[9]青少年进行偶像消费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满足社交的需求,获得群体的认同。所以学校应关注同伴对青少年的影响,多举办校园文化活动来丰富中学生的集体生活。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同辈群体交往活动,帮助青少年以更积极的方式寻找群体认同和自我认同的途径。

(三)破除结构束缚,鼓励青少年勇敢追梦

当前我国仍然隐藏着贫富差距过大、资源分配不均、教育不公平等各种问题和矛盾。阶层的逐渐固化、学历的贬值、各种社会压力、产生的“天花板”现象,以及对现实和社会不公的无力感,使得一些青少年选择沉浸在网络和娱乐的虚拟世界中,逃避现实的压力。青少年作为未来的国之栋梁,与祖国的繁荣发展密切相关。因此,要深入考察限制青少年发展的各种因素,根据青少年的成长需要为其瓦解现存的结构性束缚,鼓励其勇敢追梦,实现自我。我国应继续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完善社会流动渠道,给予处于劣势地位的学生更多的支持,促进教育公平,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成功机遇,缓解他们的生存压力,让他们看到更多实现梦想、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同时,还要给予青少年更多的话语权,让他们有更多表达自我需求的权利与机会。

参考文献:

[1]龚杰克,赵福江."饭圈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影响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小学管理,2020(07):28-31.

[2]杨钟琳,侯玲.浅析不同类型明星粉丝消费行为[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07):240-241.

[3]姬凯.粉丝消费的内在逻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24.

[4]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74.

[5]王慧.符号互动论视域下的微博舆论传播机制研究[J].江淮论坛,2019(01):158-162.

[6]陈莹.自我认同与大学生身体消费现象[J].当代青年研究,2006(06):10-13.

[7]刘艳,万泉.粉丝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综述与前景展望[J].东南传播,2018(04):80-82.

[8]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2-23.

[9]陶海云.初中生偶像崇拜对崇拜性消费的影响[D].山西大学,2019:10.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饭圈追星偶像
“饭圈”到底是个什么圈
大众偶像
整治“饭圈”乱象
Task 4
让追星不疯狂
在疫情面前,见证一场“饭圈”的成人礼
“饭圈女孩”(双语加油站)
追星不能成为生活的全部
编辑部追星日常
追星不如追艺术 赶上看展览的漫步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