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发脊柱Rosai-Dorfman病的影像学表现

2021-03-22何小华李向东

关键词:胸椎椎管椎体

陈 耿,王 婕,何小华,李向东,王 蔚

Rosai-Dorfman 病(Rosai-Dorfman disease,RDD)又称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淋巴结病(sinus histiocytosis with massive lymphadenopathy,SHML),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组织增生症[1],主要位于淋巴结内,淋巴结外好发于皮肤、上呼吸道和骨,其次为胃肠道、下呼吸道、口腔及软组织等,原发于脊柱的RDD 罕见[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9 例经病理确诊的原发淋巴结外脊柱RDD 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CT、MRI 征象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以期提高对原发淋巴结外脊柱RDD 的认识,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3月至2020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 例原发淋巴结外脊柱RDD 患者,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19~65岁。临床表现主要为脊髓受压和/或神经根压迫引起的颈部或胸背部疼痛、肢体乏力等症状,持续且无明显缓解,不伴发热及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全部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7例行CT平扫。

1.2 影像学检查和图像分析

患者取仰卧位。CT扫描采用西门子双源CT机,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00~360 mA,重建层厚5 mm。MRI 扫描采用西门子sonata 1.5T 和GE HDXt 3.0T超导型MRI成像系统,脊柱线圈。具体参数:矢状位T2WI序列(FSE序列,TR=2 320 ms,TE=110 ms,层厚3 mm,层间距1 mm,FOV 240 mm×240 mm/320 mm×320 mm),矢状位T1WI 序列(FSE 序列/T1FLAIR 序列,TR=500 ms/600 ms,TE=20 ms,层厚3 mm,层间距1 mm,FOV 240 mm×240 mm/320 mm×320 mm),横轴位T2WI 序列(FSE序列,TR=3 000 ms,TE=90 ms,层厚3 mm,层间距0.5 mm,FOV 200 mm×200 mm)。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泛影葡胺(剂量0.1 mmol/kg 体质量)进行增强扫描,包括横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T1WI 压脂序列(各参数同平扫T1WI),扫描层面及层数与平扫一致。

由2 名放射科高年资主治以上医师采用盲法独立阅片,分析相应图像,明确病变位置、形态、密度/信号、强化方式及邻近骨质改变等。意见不同时协商达成一致。

2 结果

2.1 病变部位

2例位于颈椎,4例位于胸椎,1例同时累及颈椎、胸椎及颅底,2例颈椎及胸椎均有病灶,所有病灶位于椎体或椎管内髓外硬膜外/下,累及相应硬脊膜。

2.2 影像学表现

2.2.1 CT 表现 平扫呈等密度,CT 值44~85 HU。3 例累及相应椎体/附件(2 例位于寰枢椎),CT 表现为骨质溶骨性改变,骨皮质不完整,其中1例内见点状残存骨嵴(呈高密度),未见骨膜反应,周围未见明显软组织肿块影;6例位于椎管内髓外硬膜外/下,CT对病变的显示不如MRI。

2.2.2 MRI表现 以周围肌肉为参考,T1WI序列呈等信号,T2WI 序列呈等/稍低信号,增强扫描呈均匀明显强化,但强化程度大部分弱于相邻脊膜,累及相应硬脊膜并沿脊膜生长,可见“长尾巴”征,部分病例相应水平脊髓受压、变性/不变性;2例病例累及椎旁软组织。所有病例未见明显包膜,内部未见坏死、液化、出血、钙化表现。

2.3 手术方式、大体及病理学结果

根据病变部位、性质、侵犯范围选择手术方式。4例(位于胸椎)行胸椎后路肿物完全切除术,3 例(1 例颈椎、胸椎及颅底均有病灶,2 例颈椎及胸椎均有病灶)行胸椎后路肿物部分切除术,2 例(位于寰枢椎)行颈椎后路椎体复位内固定术+自体髂骨植骨术(仅取部分组织活检)。

术中肉眼可见病变呈灰白色/黄棕色/白色鱼肉状,与周围软组织分界不清,质地中等坚韧,血供丰富。活检组织病理学结果提示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可见组织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少许中性粒细胞浸润,其中组织细胞大部分体积较大,胞浆丰富且透明,内有较大空泡状核,局部可见吞噬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组织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异性表达S-100和CD68,不表达CD1a。

2.4 术后随访

本组4 例病灶完全切除,随访时间1 年6 个月至3年不等,复查MRI均未见复发征象。

3例患者术后残留病灶,其中2例给予辅助放射治疗,1 例放疗3 个月后疼痛症状未缓解,复查MRI提示复发,再次行手术切除,术后疼痛仍未消失,予以糖皮质激素治疗6个月,随访1年6个月病灶基本消失(图1),疼痛稍好转;另1例随访2年未见复发征象。1 例未做进一步治疗,随访2 年6 个月复查MRI 未有明确病变进展,临床症状亦未见加重。

图1 原发脊柱Rosai-Dorfman病MRI表现(男,39岁)1A 颈椎矢状位T2WI,可见C3~C4水平椎管内髓外右侧稍低信号肿块(白色箭头所示)1B 增强扫描T1WI+FS 可见病变明显强化,相应周围脊膜可见强化,有长尾巴征表现 1C 胸椎矢状位T1WI,T4~T7水平椎管内髓外可见等信号病变 1D 矢状位T2WI病变呈等、稍低混杂信号 1E 冠状位T2WI示脊髓略受压1F 增强扫描病变明显均匀强化,相应周围脊膜可见强化,有长尾巴征表现 1G 颈胸椎CT矢状位重建示椎体骨质未有明显异常改变 1H 胸椎CT增强扫描横轴位示病变位于髓外向椎旁生长 1I 活检组织病理学图片示纤维结缔组织间散在组织细胞吞噬淋巴细胞、浆细胞(苏木精-伊红染色,×200)1J,1K 椎管内肿物部分切除术+颈胸椎病变部位放疗后3个月,颈椎、胸椎增强扫描T1WI+FS示C3~C4水平椎管内髓外右侧仍见肿块,T4~T7水平椎管内髓外肿块大部分切除,T2~T3水平椎管内可见新发肿块(红色箭头所示)1L,1M T2~T3椎管内肿物切除术+激素治疗,术后18 个月复查颈椎、胸椎增强扫描T1WI+FS示C3~C4水平椎管内髓外右侧肿块缩小,胸椎肿块基本消失

2 例患者仅取部分病灶活检,未做任何治疗,分别随访1 年、2 年6 个月,复查CT 及MRI 结果,提示骨质受侵情况较前好转,骨质局部出现硬化表现,临床症状未见明显加重。

3 讨论

RDD 是由Rosai 和Dorfman[1]于1969 年首次详细报道并命名的一种罕见良性组织增生症,2016 年WHO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该病列入组织细胞肿瘤范畴[3]。根据病变发生的部位,RDD可分为淋巴结型、结外孤立型、混合型(同时累及淋巴结和淋巴结外器官)3种亚型[4],其中以淋巴结型为主,原发于脊柱的罕见。目前RDD的发病原因仍不明确,一般认为可能与病毒感染、免疫功能障碍有关[4]。

3.1 临床特点及组织病理学特点

原发脊柱RDD 可位于椎体、髓内或髓外,好发于30~50岁中年人,男性稍多见,患者多因脊髓和(或)神经根的压迫症状就诊,临床表现为反复颈部/胸背部疼痛,痉挛瘫或截瘫,不伴淋巴结受累、发热、血沉加快等全身症状。大部分患者肌力及肌张力正常,部分患者手掌及手指感觉减退。

RDD确诊需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4-5],其组织病理特点与淋巴结内病变相似[6-7],结节状分布的结构特点及“明暗”相间的分布特征是诊断RDD 病的重要线索。其中“明区”内组织细胞大部分体积较大,胞浆丰富且透明,内有较大的空泡状核,可见小核仁,局部可见特征性“伸入现象”[7];“暗区”内主要是浸润的炎症细胞。免疫组化特异性组织细胞表达S-100 和CD68,不表达CD1a,有助于确诊。

3.2 影像学特征

复习相关文献[8-10],结合本研究结果,原发脊柱RDD 的影像学表现主要具有以下特点:①病灶可单发或多发,多发者可呈跳跃性,未见明确包膜。②CT 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对骨质的显示较好,病灶呈等密度。③MRI 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及多参数成像特点,对于显示肿块范围及与周围结构毗邻关系有较大优势;病灶T1WI序列呈等信号,T2WI 呈稍低/等信号,增强扫描呈均匀明显强化,提示病变部位血供丰富;病灶累及相应硬脊膜,可见“长尾巴”征,手术操作时病灶可能与周围组织无法分离。④病灶内部密度/信号均匀,坏死、液化、出血或钙化罕见。⑤病变可侵蚀周围骨质或发生于椎体,但一般为溶骨性骨质改变,可伴有反应性骨质硬化,部分内见粗大骨嵴,提示良性病变,有自限性倾向。

3.3 鉴别诊断

淋巴结外原发脊柱RDD 需与脊膜瘤、淋巴瘤、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结核、非特异性炎症或肉芽肿等进行鉴别。

3.3.1 脊膜瘤 起源于蛛网膜内皮细胞或硬脊膜的纤维细胞[11],一般自硬膜下呈宽基底向椎管内生长,边界清晰,伴有脊膜尾征(一般长度较RDD短),增强扫描强化程度与硬脊膜一致,且通常较RDD明显。脊膜瘤往往引起骨质受压、边缘硬化,很少向椎管外生长;RDD则附着于脊膜上生长,边界不清,可向椎管外生长。

3.3.2 淋巴瘤 以累及椎体为主,单发或多发,自椎体向椎管内生长,骨质破坏为溶骨性[12],不会出现硬化和粗大骨嵴,不出现长尾巴征,可伴有椎管内髓外硬膜外肿块及椎旁软组织肿块,多位于胸段,范围较长,一般呈包鞘状环绕脊髓硬膜囊生长[13],常伴有全身症状。其MRI表现与RDD相似,鉴别上有一定困难。

3.3.3 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 又称嗜酸性肉芽肿[14],好发于青少年,其所引起的骨质溶骨性改变常导致椎体变扁,多位于颈胸段,可形成软组织肿块,较少累及椎管内。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3.3.4 脊柱结核 一般累及椎间隙为主的相邻椎体及椎旁软组织,边界不清,椎体周围可形成冷脓肿,T2WI 内部信号不均匀、边缘呈等信号而内部脓肿呈高信号,形成干酪样坏死时呈稍低信号,增强扫描强化不均匀,内部脓肿或者干酪样坏死无强化。

3.3.5 非特异性炎性或肉芽肿性病变 如特发性肥厚性硬脊膜炎[15],是一种罕见的硬脊膜炎症性疾病,其特征是硬脊膜发生肥厚性纤维增生,典型MRI 表现为沿硬脊膜生长的长条状软组织肿块,T2WI序列上呈稍低信号,增强扫描边缘呈均匀明显强化,内部强化程度较轻。

3.4 治疗和预后

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切除、激素治疗、化疗和放射治疗[16]。能否完整切除病灶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病灶刮除后需行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本组4例病变局限于胸椎者行手术予以完全切除,随访期间复查MRI均未见复发迹象。

对无法完整切除病变的病例,无症状者可随访观察,有症状者可联合激素治疗、放疗或化疗[17]。但放疗剂量和周期仍未明确,激素及化疗疗效的可靠性和持久性也不确定[4,18]。本组对术后残留病灶酌情给予辅助放疗等治疗,也有病例未做进一步治疗,随访结果均满意。

RDD 具有高度侵袭性,但也有学者认为其有一定的自限性,可自行缓解[19]。本组2例症状不明显且位于寰枢椎者仅取部分病灶活检,未做任何治疗,随访期间复查CT及MRI提示骨质受侵情况较前好转,骨质局部有硬化表现,临床症状未见明显加重,与国外自限性报道相一致[19]。

综上,淋巴结外原发脊柱RDD 临床罕见,有高度侵袭性,但亦有良性组织增生表现,具有一定的自限性;明确诊断需依靠病理学检查,其影像学表现,特别是MRI 征象,可为该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手术定位和预后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猜你喜欢

胸椎椎管椎体
健康成人胸椎棘突偏歪的X线研究
夹心椎体小剂量骨水泥预防性强化治疗“三明治”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分析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特立帕肽与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
关注中老年人的椎管狭窄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
草莓椎管育苗 产出率高一倍
草莓椎管育苗:产出率高一倍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42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观察
经关节突入路减压固定治疗多节段黄韧带骨化型胸椎管狭窄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