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教育性”的本体考察及实现路径

2021-03-22魏则建曹杏元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51期
关键词:教育性对话生活情境

魏则建 曹杏元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堂教学已进入全面提升质量阶段。面对依然以知识为中心,固守效率—控制取向,本体价值迷失的实存困境,初中语文教学需要以“教育性”的回归与坚守为其深化改革奠定基础。对语文教学“教育性”的本体考察,从个体成人的立场出发,从古人“天人合一”“内圣外王”的哲学智慧及其积极践行中汲取实践精华,进而为真正的教与学指明方向。由此提出文化时空建构、生活情境创意、多元对话生成的路径,以期在实践探索中回应语文教学的价值诉求。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教育性;文化视域;生活情境;对话

引言

语文是初中教学阶段的重要学科,只有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才能促进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初中语文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加强对导入教学措施的研究,结合初中语文的教学现状,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导入教学措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应当重视课堂导入教学的开展,做好导入教学措施的完善。

一、语文教学现状与不足

细节对于微观细节的过于关注,导致两个方面的问题发生,其一,即过于关注知识本身,而忽视了文化的传承;其二,即过于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打造。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从根本上看呈现出一致性,甚至可以说,是能够归结成为一个问题进行处理的。两个问题可以说殊途同归,但是在认知的层面,又必须将其进行区分,才能实现更为深刻的认识。面向语文知识过于关注细节,会导致无视整片森林,就等于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篇拆分成为句,又将句拆分成为词。虽然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如此严重,但是类似的情况仍然是存在的,对于篇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文化以及感情,存在或多或少的忽视,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不足之一。这种态度落实到学生层面之中,就是只关心学生对于语文在语言学层面的知识掌握,而忽视了文化对于学生思想的熏陶。

二、语文教学“教育性”本体考察

(一)语文教学“教育性”阐释《说文》:“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即年长者对年轻人的教导、教化。“育,养子使作善也。”即生养基础之上的道德指向。“教”如果强调行为及其过程,“育”则是在教的过程之中关注个体的成长、成才和成人。所谓教学的教育性,是“教育的目标、过程、方法统一朝向教育的中心,也即个体成人”。刘铁芳对此的解释为,教学不仅是知识技能的训练,而是“生命唤醒的技艺”,也就是要“唤起青少年对周遭世界的爱与热情,唤起他们置身世界之中的积极意向,激发个体生命的内在价值感与意义感”。语文教育不仅是语文知识的学习,更是伴随语言文字运用过程同时展开的个体身心成长与内在完善。一个汉字、一首诗歌、一篇文章,每一种提升个体语用能力的载体与方式都可能是唤起生命内在价值和意义的契机。学语文的过程就是个体生命价值与意义自觉、认同、理解、反思的跃升过程,因而语文教学必须突破单纯知识传授,进入开启生命历程的文化语境,延伸个体情感、态度、意志、价值的向度,教学的“教育性”才能够真正得以彰显。

(二)语文教学“教育性”传统溯源19世纪初,现代科学教育学奠基者赫尔巴特将“道德”视为人类与教育的最高目标,认为“知识传递过程的教学和作为善的意志形成的道德教育是统一的”,“教学教育性”是道德与教学相伴相生的概括式表达。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秉持朴素的整体观,以人与自然(宇宙)的关系视角思考和感悟宇宙、世界、人生,呈现出超越主客体对立的有限与无限、物质与精神、现实与超越的多层对话,从而在更广阔的背景之上探索育人的方式与路径。虽然并非是科学意义上的自觉实践,也不是追求技术层面的效率使然,却显现出意识有与无之间的意义生成与价值确立,留给后世可资学习与借鉴的思想财富。语文教学的“教育性”循此传统确立存在之基。

1.“天人合一”思想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儀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气,实天地之心生。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天地人相生相应,彼此交融对话,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的朴素价值追求。张岱年先生指出,“‘天人合一’思想并不仅仅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而且是一种关于人生理想、人的最高觉悟的学说”,而对之深刻地探讨、思考和感悟正是传统母语教育的真谛所在。因而,治天地之学、教人生之理、释生命之义,最终走向育完整之人,实乃语文教育之核心要义。当下的语文教学,需要以这种整体育人思想引导实践进入更广阔的文化之域,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文化的浸润中思考和感悟人事、社会、宇宙,追寻课堂之中与课堂之外的身心宁静与喜悦,只有这样,教学才真实地拥有了教育之意涵。

2.“向内”修养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哲学所讲的是所谓“内圣外王”之道。圣人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即注重其内在修养的成就,并在社会上体现其应有的功能和价值。当“圣人”成为个体的理想追求,“内圣外王”也应成为个体的终极人生目标。儒家强调个体的内在修养,尤其注重道德品格的养成,无论是以孔孟为代表的“诗教”课程,还是以韩愈为代表的“文教”课程,都体现了母语教育承担个体道德修养重任的现实使命。从对语文内涵的本质把握历程看,20世纪初“国语国文”课程的确立开始了语文科学化道路,却放弃了对语文课程育人价值的深度观照。语文教育无需沉重的道德负载,却需回归育人的目标追求。语文教学只有符号式内容的记忆和传递无法真正体现语文教育的价值,而唯有以“语言”的联通方式在语用中促进个体“向内”的涵养,思维的、审美的抑或文化的向度,才能够为全人教育走向现实积蓄力量。

总结

语文教学的“教育性”是其存在的本体价值,唯此价值之回归与显明能够确立教育的根本立场。初中语文教学需要立足现实,审思当下,在守正创新中进一步提高课堂质量。

参考文献:

[1]钟秉林.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义务教育质量[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8/201907/t20190708_389402.html,2019-07-08.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07/08/content_5407361.htm,2019-07-08.

[3]倪文锦.问题与对策:语文教学有效性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1(9).

[4]刘铁芳.重申教学的教育性:走向生命论的教学哲学[J].吉首大学学报,2019(3).

[5]钟启泉.读懂课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6]邹慧明.控制导向的课堂教学及其超越:走向“学习机会公平”[J].中国教育学刊,2020(4).

猜你喜欢

教育性对话生活情境
学前教育保持教育性和公益性的分析
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探讨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
例谈打造生活化物理课堂
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