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见非典型平滑肌瘤的CT及MRI影像学分析

2021-03-20林杨皓连永伟

罕少疾病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平滑肌实性肿物

林杨皓 连永伟

梅州市中医医院医学影像科 (广东 梅州 514000)

平滑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可出现多种症状或无明显症状,临床上常见症状为腹痛、月经异常及阴道流血[1]。现今医学影像学技术对典型的子宫肌瘤几乎可以确诊。然而平滑肌瘤亦具有非典型的影像征象,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3例术前误诊或难以明确诊断的平滑肌CT及MRI影像特点,旨在提高对该类肿瘤的影像诊断认识,指导临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期间在我院诊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平滑肌瘤,术前影像误诊或难以明确诊断的25例病患资料。年龄31~70岁,平均年龄为(50.6±8.9)岁,临床症状以下腹不适、月经异常为主,部分患者发现下腹盆体表或腔内包块,或无明显症状体检发现。术前5例行CT扫描,17例行MRI扫描,1例行CT及MRI扫描。

1.2 检查方法 CT扫描采用飞利浦128层螺旋CT,MRI扫描采用飞利浦1.5TMR,检查前均无需特殊准备。CT扫描时采取仰卧位、足先进,患者身体置于床中间,两臂上举。扫描范围肝顶—耻骨联合水平,包括了全腹盆腔(包及全子宫附件),管电压120kV,管电流150mA,进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包括动脉期及静脉期,层厚是0.5mm,螺距0.798。造影剂是碘氟醇,剂量是75mL,注射速率为3mL/s。MRI扫描患者取仰卧位,耻骨联合位于线圈中心,横断面扫描范围肝顶—耻骨联合水平,包括了全腹盆腔(包及全子宫附件),进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序列包括矢状位T2WI(TR 3000ms,TE 90ms),轴位T1WI(TR 52ms,TE 15ms),轴位T2WI(TR 3000ms,TE 80ms),轴位T2W-SPAIR(TR 3000ms,TE 80ms),DWI,轴位E-THRIVE(动态增强,TR 4.2ms,TE 2ms),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T1WI压脂增强(TR 520ms,TE 8ms)。造影剂是喷酸二甲基葡胺(Gd-DTPA),注射速度为15mL/s,注射速率为2.5mL/s。

影像分析包括病变位置、边界、最大直径、CT密度及MRI信号特点。以病理为标准,分伴变性肌瘤及未伴变性肌瘤两组,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进行比较其最大直径大小的差异,检验水准P=0.05。

2 结 果

2.1 术后病理表现 术后病理证实子宫内肌瘤6例(浆膜下肌瘤4例,粘膜下肌瘤1例,宫颈肌瘤1例),子宫外肌瘤17例(阔韧带肌瘤8例,圆韧带肌瘤2例,腹膜肌瘤3例,卵巢肌瘤1例,膀胱肌瘤1例,尿道肌瘤1例、腹壁肌瘤1例),其中11例伴变性,有5例玻璃样变性、2例囊性变、1例脂肪样变、3例混合变性(玻璃样变性,红色样变、囊变及钙化),2例为富细胞型肌瘤。影像误诊为间质瘤3例、卵巢肿瘤13例,腹壁纤维瘤1例,膀胱纤维瘤1例,难以明确诊断5例。

2.2 术前CT或MRI表现 子宫内肌瘤:浆膜下肌瘤4例,1例玻璃样变,1例脂肪样变,1例囊性变,1例玻璃样变及红色样变。表现为下腹盆腔、子宫旁附件区软组织肿物,内呈不同比例囊实性密度,部分混杂脂肪样密度,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分隔”样强化(图1)。粘膜下肌瘤及宫颈肌瘤各1例,为富细胞型肌瘤,未伴变性,表现为宫腔或宫颈类圆形肿物,T1WI等信号,T2WI及SPAIR呈稍高信号或稍低信号,均弥散受限,明显强化,边界清(图2)。

子宫外肌瘤:阔韧带肌瘤8例,4例玻璃样变,1例囊样变,1例囊变及钙化,2例未伴变性。表现为下腹盆腔、子宫旁附件区软组织肿物,与阔韧带或子宫浆膜层关系密切,6例边界清,只有1例边界欠清。部分肿块较大,子宫被推移,病变侧卵巢结构显示不佳。囊实性比例及分布各有不同,其中5例实性为主,未混杂或混杂少量片状囊变,1例囊实性比例相仿,2例囊性为主,混杂少量片状实性,T1WI呈等信号,T2WI呈等低信号。伴变性T2WI信号不均匀增高,弥散不同程度受限,增强扫描实性成分强化,囊性成分未见明显强化或弱强化。变性区与实性区交错分布,呈“沼泽湿地征”,表现为T2WI或T1WI增强序列,呈高低信号不规则混杂(图3)。圆韧带肌瘤2例,腹膜肌瘤3例,卵巢肌瘤1例,膀胱肌瘤1例,尿道肌瘤1例,腹壁肌瘤1例,除卵巢肌瘤伴玻璃样变性及钙化,其余均未伴变性,表现为相应部位类圆形软组织肿物,T1WI等信号为主,T2WI及SPAIR呈高、低信号或不均匀混杂信号,弥散受限或不受限,明显强化,边界清晰(图4)。

2.3 统计学分析 23例最大直径最大为19.0cm,最小为1.8cm,平均值为(7.7±5.3)cm。肌瘤伴变性组11例,最大直径平均值为(11.1±5.6)cm;未伴变性组12例,最大直径平均值为(4.9±3.6)cm,采用SPSS 19.0软件、独立样本t检验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t=3.214,P=0.04)。

图1 浆膜下肌瘤伴玻璃样变性,CT平扫示盆腔子宫旁囊实性软组织肿物,增强扫描实性成份强化,呈不均匀“分隔”样强化,合并子宫肌瘤(图1B箭头)。图2 黏膜下肌瘤(富细胞型肌瘤),MRI平扫T2WI呈稍高/高信号,弥散受限,增强显著强化,左侧髂血管旁一枚肿大淋巴结(图2C箭头)。图3 阔韧带肌瘤伴玻璃样变性,右侧附件区肿物,MRI平扫T2WI呈高/低信号混杂,弥散受限,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呈“沼泽湿地征”,合并多发子宫肌瘤(图3A箭头);图4A 膀胱平滑肌瘤,膀胱壁肿物(箭头),MRI平扫T2WI呈低信号肿物;图4B 尿道平滑肌瘤,尿道区肿物(箭头),MRI平扫T2WI呈稍高/高信号。

3 讨论

平滑肌瘤可发生在人体任何平滑肌组织,包括子宫内及宫外,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1],认为与雌激素刺激有关。病理上由平滑肌组织和结缔组织纤维构成,平滑肌细胞呈规则、交错状或漩涡状排列。非典型的肌瘤,如发生位置特殊、体积较大或伴变性,特殊病理类型肌瘤,亦可发生误诊或难以明确诊断。

3. 1 发生位置 子宫内肌瘤7例中,发生于浆膜下4例,粘膜下1例,宫颈1例;子宫外肌瘤16例。子宫内肌瘤根据瘤体与子宫肌壁的关系,分粘膜下、肌壁间及浆膜下3型,最好发的部位为子宫体肌壁间,本研究中,23例均未发生于肌壁间。特殊部位包括宫颈、宫外阔韧带区域等[2]。子宫外平滑肌瘤发生于子宫外,包括宫旁、其余脏器及间隙,最常见为阔韧带,其次是圆韧带、阴道、尿道、膀胱、卵巢等[3]。本例阔韧带肌瘤有8例,指生长于宫旁阔韧带两叶之间的肌瘤,较少见,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类。真性阔韧带肌瘤来源于阔韧带组织,与子宫不相连,假性阔韧带肌瘤可见带蒂或不带蒂连于子宫壁,子宫被推移,患侧卵巢常显示欠佳,容易误诊为卵巢肿瘤、间质瘤等[4]。圆韧带平滑肌瘤可发生于圆韧带任何一段,包括腹腔内、腹股沟区及阴阜皮下,本研究中,2例发生腹股沟区,临床上少见,容易误诊为腹股沟疝等[5]。卵巢、膀胱、尿道、腹膜、腹壁部位平滑肌瘤均少见,甚至为罕见,易误诊为纤维瘤、间质瘤等或难以明确诊断,例如膀胱平滑肌瘤(图4A)仅占膀胱肿瘤的0.43%[6],Verma等[7]报道尿道平滑肌瘤非常罕见,表现为尿道区肿物(图4B),目前仅有40例个案报道,诊断主要靠病理。

3.2 体积较大或伴变性 23例中有11例伴变性。当平滑肌瘤生长过快体积过大,血供容易不足、缺血,导致不同类型、程度的变性,其密度、信号及强化表现多样,出现非典型CT及MRI影像征象[2]。Robboy等[8]认为直径>5cm的肌瘤容易变性,23例中有13例最大直径大于5cm。肿瘤越大越容易发生广泛变性[9],采用SPSS 19.0软件、独立样本t检验计算伴变性组肌瘤最大直径大于未伴变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4),与文献报道相符。特别巨大肌瘤越容易变性,Smith等[10]认为按CT或MRI图像测得最大直径>7cm的称为巨大肌瘤,本研究23例中有10例属于巨大肌瘤。

平滑肌瘤常见变性类型有7种,分别是玻璃样变性、粘液样变性、囊性变、脂肪样变、红色变性、钙化及肉瘤样变。玻璃样变性最多见,肌瘤缺血时,平滑肌纤维漩涡状结构消失,出现玻璃状半透明的蛋白物质[11]。本研究中变性肌瘤中11例有7例出现玻璃样变,占比例最高。粘液样变性和囊性变继发于玻璃样变,组织进一步缺血、液化。肿瘤呈现囊实性或多房分隔囊性改变,密度及信号不均匀,CT增强呈“分隔”样强化;MRI T2WI上见平滑肌相似的低信号具有诊断意义,出现“沼泽湿地征”,是指较大平滑肌瘤变性的特征性表现[12]。肌瘤伴变性可伴弥散受限,ADC值减低,DWI高信号,易误诊为卵巢上皮、性索间质源性肿瘤[4]或囊变间质瘤。本研究中部分病例并多发子宫肌瘤,对诊断平滑肌瘤有一定的提示[13](图1B、3A箭头)。红色变性是指肌瘤内出血性梗死,与怀孕、口服避孕药或带蒂肌瘤扭转有关,本研究中有1例发生红色样变,误诊可能与未行MRI扫描有关,CT对非急性期出血密度缺乏特异性,而MRI上出现T1WI高信号,T2WI高/低信号是出血典型征象[14]。脂肪样变及钙化,则相对应出现脂肪、钙化的密度、信号,可能误诊为畸胎瘤,畸胎瘤除了脂肪、钙化、还常见毛发、甚至牙齿之类,密度及信号更加混杂,强化更弱。肉瘤样变非常罕见,本研究中没有,故不予讨论。

3.3 特殊病理类型 1例粘膜下肌瘤及1例宫颈肌瘤均属于富细胞型肌瘤。平滑肌特殊病理类型可分核分裂活跃型、富细胞型、出血性富于细胞型及激素引起改变上皮样型、黏液样型、非典型、脂肪型,富细胞型肌瘤占其中95.45%,在影像诊断尚缺乏系统认识[15]。MRI特征为T2WI信号增高,此信号特点与瘤体内平滑肌细胞相关,文献报道瘤体内平滑肌细胞含量越多,T2WI信号相对越高,呈正相关,且有“DWI高信号,ADC值低,早期强化”的特征[16],应与子宫恶性肿瘤鉴别。本研究中,1例T2WI高信号,2例均弥散受限且强化明显,可导致误诊。

综上所述,本研究中23例平滑肌瘤,由于发生部位特殊、少见或罕见,体积过大或合并变性,或属特殊类型病理,出现非典型CT及MRI征象,特点为相应部位密度/信号均匀或不均匀的实性或囊实性肿物,MRI T2WI上平滑肌相似的低信号及“沼泽湿地征”是特征性表现,肿瘤越大越容易变性,合并多发子宫肌瘤对诊断平滑肌瘤有一定的提示。富细胞型肌瘤T2WI信号增高且弥散受限,强化较显著。所以,当临床上遇到这种不典型的病例时,除了结合临床、生化指标,认真仔细观察以上CT和MRI征象,对影像表现相似疾病应进行有效鉴别,有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猜你喜欢

平滑肌实性肿物
大蒜素抑制家兔离体小肠平滑肌收缩及机制的实验研究
超声造影在乳腺囊实性复合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及指导活检决策中的价值
双侧腮腺多发不同肿物1例
先天性外眦肿物合并眼睑畸形2例
超声在诊断甲状腺囊实性结节中的应用
外阴巨大软纤维瘤1例
带你了解卵巢肿物
ALOX15对血管平滑肌细胞铁死亡的影响
瘦素对人脑血管平滑肌细胞活性及ROS表达的影响
ANO1抑制剂对AngⅡ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