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南沿海平原河网地区水生态修复与治理模式探讨

2021-03-19刘耀辉洪理健

关键词:兰溪平原生态

刘耀辉, 洪理健

(福建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福建 福州 350001)

东南沿海平原河网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平原河网、浙江杭嘉湖平原河网、浙江萧宁绍平原河网、浙江温黄平原河网、浙江温瑞平原河网、福建福州平原河网、福建莆田南北洋平原河网、福建泉州平原河网、福建漳州平原河网、广东潮汕平原河网等具有相似的自然特征、社会特征,普遍存在着洪、涝、潮、旱、台风等灾害频繁,河网水系受人类活动影响剧烈,地势平坦、水动力弱,水质较差、截污难度大,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不足等问题。虽经过几十年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平原河网地区水资源保障、防洪防潮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水环境、水生态问题仍然较严重,亟需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思路指导下开展水生态修复与治理。

近年来,国内学者针对东南沿海平原河网地区的水环境、水生态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如:林希晨等[1]以温岭市金清水系为例开展水质水量模型研究;何岩等[2]以江苏省昆山市为例,构建活水畅流工程体系来改善水环境;杨海燕[3]结合上海市生态河道建设,阐述了城市生态河道整治的理念与原则等;金毅麟等[4]以苏州吴江区问津河为例,构建适用于平原河网地区的河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典型河流修复前后的健康状况开展评估;黄显峰等[5]结合江苏省丰县的生态水利建设案例,提出河流生态修复的建议;周丹丹[6]以嘉兴市秀洲区为例探讨平原河网地区美丽河湖建设思路;李红艳[7]汇总了平原河网地区中小河道常用的生态护岸形式及其适用范围,提出了生态护岸设计要点;蔡家珍等[8]以漳州市区为例,探讨生态水文学视角下的平原河网地区海绵城市建设思路。

本文结合莆田市木兰溪下游水生态修复与治理研究,探讨东南沿海平原河网地区水生态修复与治理模式。

1 平原河网特征及问题

1.1 自然特征及问题

东南沿海平原河网地区自然特征一般具有以下特点:①平原河网地势平坦、水系发达、河港纵横,呈网状分布。②受台风、暴雨、潮水、干旱等极端气候影响,水生态系统比较脆弱。③山地丘陵土层较薄,土壤蓄水能力差,平原土壤一般为淤泥质,地下水位高,土壤蓄水下渗能力有限;水库和河网水系是主要的蓄洪滞洪空间。④受季风气候影响,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河流径流量年内变幅大,汛期、枯水期分界明显,径流量相差悬殊。⑤河网水系水位落差小,又普遍受水利工程闸坝控制,流速较缓,流向不定,水文情势复杂。⑥河道相对稳定,在自然状态下以淤积过程为主。⑦河网地区地势低洼,地面高程普遍在汛期洪水位以下,受洪潮顶托影响,汛期易发生洪涝灾害。

1.2 社会特征及问题

东南沿海平原河网地区一般城市密集、人口集中、社会经济发达,有以下几项共性特征:①城市发达,人口集中,土地资源紧缺,普遍存在人水争地问题,岸滩被侵占问题突出;②内河水质一般较差,区域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不足;③平原河网截污难度大,污水实际收集率不高;④水利史几乎与建城史同步,水利工程是支撑区域发展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各类水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保护难度大。

2 实例分析研究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木兰溪下游感潮段横贯兴化平原中部,将其分成南、北两部分,俗称南北洋平原。南北洋平原(又称兴化平原)河网属于莆田市辖区,涉城厢区、涵江区、荔城区、秀屿区,位于木兰溪流域下游。

南北洋平原地势平坦,为海陆交互相和滨海相地貌,地形总体西高东低,地表高程一般为3~7 m,地势平坦,土质肥沃,为莆田市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高产区。土壤类型有水稻土、红壤、黄壤、冲积土等9个土类,土质多呈酸性。

南北洋平原流域面积425 km2(不含东圳水库坝址以上流域面积),其中北洋片集水面积260 km2,南洋片集水面积165 km2,区域内河网纵横交错,内河总长约650 km。南北洋河网平时有农田灌溉功能,现状正常运行水位为3.50~3.70 m。北洋片主要内河有北渠、下磨溪、延寿溪、企溪、后卓溪、钟潭溪、溪口河、梧梓河、塘头河等;南洋片主要内河有南渠、东郊河、和平河等。

南北洋平原河网地处沿海台风暴雨袭击区,6—10月常有台风暴雨,一般历时2~3 d,时间短,雨量集中且强度大,易发生洪涝灾害。木兰溪流入兴化湾,兴化湾潮位为福建沿海最高,多年平均高潮位4.71 m,50年一遇高潮位5.59 m。

2.2 研究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2.1 水生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2.1.1 水生态现状

南北洋平原河网主要水系为木兰溪干流下游及南北洋河网,水生态系统大致分为感潮河段、河道型和湖泊型3种。

1)感潮河段水生态系统。木兰溪干流木兰陂以下约18.5 km为感潮河段。感潮河段由于潮水运动,水中含盐量较高;大量的泥沙随潮水上涌,河水浑浊、透明度较低,营养物质含量高;近河口的河道边有明显的潮间带特征;河口区有零星的红树林分布;溯河洄游性鱼类有花鳗鲡、日本鳗鲡、花鲈和七丝鲚等,其中花鳗鲡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2)河道型水生态系统。南北洋河网为典型的河流型水库生态系统,因众多堰坝闸的存在,水体流速变缓,溶氧量下降。河流流经市区后,由于接纳了城区排水,水体中的营养水平与天然山区溪流相比明显升高,水面发绿,有富营养化特征,堰坝闸前淤积明显,渐渐形成沉积物“内源污染”。河道内淡水鱼类约有50种,分隶10目20科,以鲤形目和鲈形目为主。

3)湖泊型水生态系统。以土海、白塘湖等为典型代表,具有水面宽阔、流速较小(多风力推动)、泥沙沉积、局部时段和区域存在水温弱分层等特征。该类型水体中适应静水的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有所增加,鱼类群落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喜栖静水和缓流生境的物种逐渐在湖泊占主导地位。

2.2.1.2 水生态方面存在的问题

南北洋河网属于典型的弱水动力平原河网,坡降小、水流缓,完全依赖山区水库放水,而枯水期天然径流量小,对河网区水生态系统影响强烈。南北洋人口密集,工业、农业、生活用水挤占河流生态环境用水,生态环境用水缺口大。随着主城区城市开发建设,南北洋内河闸坝众多,河流纵向连通性变差、河岸带湿地退化、植被种类多样性降低,呈现河道型水库特征及富营养化趋势,水生生物生存受到严重胁迫。木兰溪干流和南北洋河网由于闸坝阻隔,均未修建过鱼通道,部分鱼类洄游受阻,洄游性鱼类栖息地被破坏,鱼类多样性锐减。该区域水生态系统功能总体呈退化趋势。

2.2.2 水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2.2.1 水环境现状

1)木兰溪干流水质现状。木兰溪下游三江口断面年均值达地表水Ⅳ类水质,水质轻度污染,主要污染因子为总磷、溶解氧。

2)南北洋内河水质现状。根据2018年南北洋内河水质监测数据,南北洋河网水质不稳定。主要超标污染因子为溶解氧、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近5年南北洋内河水质总体有所改善。但整体污染局面未见明显改变,局部河段污染形势仍较严峻。

2.2.2.2 水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城市人口密度大,单位面积污染负荷高;按污水进厂浓度测算,污水实际收集率不高,污水处理厂处理效能较低;河网水动力弱,呈现湖库特征及富营养化趋势;根据底泥现状监测结果,底泥有机营养物质含量高,内源污染较为严重;水体交换差,更换周期长,污染物长时间滞留在内河水网,水质普遍较差。

2.2.3 水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2.3.1 水资源现状

1)降雨量。木兰溪流域年雨量在空间分布上由西北向东南递减,沿海区域最小。上游山区年降雨量一般在1 900 mm左右,中游丘陵区的在1 700 mm左右,下游南北洋平原河网区的仅约1 100 mm。在年内分配上,4—9月为多雨期,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6%;10月至次年3月为少雨期,仅占全年降雨量的24%。

2)水资源量。木兰溪流域水资源总量约为15.85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872 m3,是福建省人均水资源量的28%,是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36%。

2.2.3.2 水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该区域社会经济发达,但水资源相对贫乏,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水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布局不匹配,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应对特枯年水资源调配能力不足,水资源保障能力较弱,枯水年和连续枯水期缺水严重;城镇用水挤占农业灌溉和生态环境用水较为严重;现状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大。

2.2.4 水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2.4.1 水安全现状

木兰溪下游南北洋平原河网现状防洪(潮)治涝工程体系初步形成,基本为库堤结合,以堤为主。

1)防洪现状。流域下游范围内现有东圳水库位于木兰溪支流延寿溪的中游,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321 km2,水库总库容4.35亿m3,防洪库容为2 636万m3,是一座具有灌溉、城乡供水、发电和减轻下游洪涝灾害等综合效益的大(2)型水库。木兰溪干流下游堤防工程体系已初步形成,基本实现木兰溪下游河段50年一遇以下洪水归槽。

2)防潮现状。木兰溪南北洋海堤防潮标准20~30年一遇,部分堤段为上个世纪早些年代修建的防潮海堤,海堤建设标准低。

3)排涝现状。南北洋区域现有的排涝水闸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排水体系,北洋片现有水闸总净宽148 m,南洋片现有水闸总净宽81 m。目前,木兰溪下游南北洋片区未配套大型抽排设施,洪涝水排泄不及时,南北洋平原区排涝标准仅达到2~5年一遇标准。

2.2.4.2 水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现有防洪(潮)治涝体系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亟需对洪(潮)涝灾害防治体系进行升级,提高防洪治涝标准。

2.2.5 水文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2.5.1 水文化现状

1)水文化物质与精神遗产。唐宋年间随着兴化湾海平面下降,人们建陂挡潮、引水灌溉,进行大规模圩田,兴化平原逐渐形成,经千年水利建设,形成了以陂塘水利系统为代表的农耕治水遗产。兴化平原是福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围海营田人造平原,千百年来,在自然海退和人工建堤圩田的共同作用下,兴化平原形成了以水网为脉络,以圩田为斑块,以塘、汊为节点,以“荔林”为特色的洋田地貌遗产。在弱水动力与农田耕作的共同作用下,“圳、村、田、塘”4类要素互相关联影响,形成了兼具滞洪与净化功能的“荔基圩田”农业生态系统,是我国传统生态农业的典范。南北洋平原水系纵横、河海相连,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荣、水运交通发达,是海上丝绸之路(简称海丝)贸易的重要节点,形成了以古港、古桥、古航道等为代表的海贸水运遗产。妈祖信俗源于莆田,妈祖信俗随海丝贸易走向世界,形成了以妈祖信俗、钱四娘信俗为代表的水文化精神遗产。 1999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的习近平提出:“要变害为利、造福人民”,并决定彻底根治木兰溪水患。20多年来,莆田人民始终沿着总书记制定的主线,“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份规划用到底”,持续推进木兰溪流域综合治理,形成了变害为利、互利共生的现代治水文化。

2)水文化特色。木兰溪流淌千年,哺育莆仙大地,诞生了璀璨的莆田文明,留下了多彩的水文化物质与精神遗产。木兰溪下游水文化特色突出,主要为沧海桑田的地理变迁、平原水网的典型地貌、荔林水乡的地标名片、传承千年的治水传奇、变害为利的生动实践、宜居宜业的人居样板等六大特色。

2.2.5.2 水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水文化遗产保护、水文化传承与宣传、水景观建设提升等方面,莆田市做了大量工作,不仅弘扬了水文化,还提升了城市品位,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的需求。但水文化资源整体优势尚未得到真正发挥,对木兰溪下游水文化整体性、全面性认识不足,缺少水文化传承的载体、水文化传播的平台以及良性循环的产业运行模式。

2.2.6 水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2.6.1 水管理现状

1)河长制现状。木兰溪流域设立“双河长”,由市委书记、市长共同担任市河长。全市共设河长784名、湖长33名。在全省首创“河长日”,将每个月20日设为“河长日”。

2)水资源管理现状。成立市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制定一系列制度办法,全面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3)智慧管控现状。莆田市水资源管理系统于2012年开始,2014年建成。莆田市已搭建4个智慧防汛系统,实时监测莆田“汛息”。

2.2.6.2 水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流域统筹管理偏弱,信息化程度不高。

2.3 水生态修复与治理目标

木兰溪下游水生态修复与治理范围为木兰溪干流(濑溪大桥至三江口)及木兰溪下游两岸的南北洋平原,流域面积425 km2,现状水平年为2018年,设计水平年为2025年。

到2025年,基本建成河湖健康的水生态保护体系,完善河湖管理体制机制,实现河湖空间不萎缩、生态水量有保障、水环境质量有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有提升、水生生物物种有恢复、水文化内涵有彰显、水管理机制有创新的目标。

1)河湖空间不萎缩。南北洋河湖空间岸线蓝线划定率100%,重点河湖空间实现在线实时管控;水面率要不低于现状水平,适度增加。

2)生态水量有保障。木兰陂断面生态基流满足率100%,主要水库生态流量安装在线监测设施,下泄保证率100%。

3)水环境质量明显好转。木兰溪河口水质达到Ⅲ类;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在南北洋区域深度截污的前提下,主要断面水质基本达到Ⅳ类以上。

4)水生态系统功能有提升。流域水生态系统完整、结构稳定;河流岸线自然弯曲,河流生态岸线比例不低于90%;流域水土流失率控制在6%以内。

5)水生生物多样性有恢复。构建水生生物洄游通道,改善栖息地环境,逐步恢复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减少趋势得到基本控制,花鳗鲡等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基本遏制物种消失趋势,主要珍稀物种种群数量有增长,洄游性鱼类有监测。

6)水文化内涵有彰显。流域内主要古陂、古码头、古渡口等水文化遗产得到有效地保护与修复,陂塘水利系统、荔林水乡风貌得到有效保护。

7)水管理机制有创新。建设更加灵活的机制体制,创新流域管理方式和资金保障方式,促进水缘产业和绿色产业的发展;建立木兰溪智慧流域系统。

2.4 水生态修复与治理任务

工程主要任务为水生态修复与治理,以修复河湖水生态系统为主,兼顾保障水生态安全、改善水环境、提升流域智慧管理、保护水文化遗产风貌,致力于探索东南沿海平原河网地区水生态修复模式。

2.5 水生态修复与治理思路

紧紧围绕“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思路,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南北洋平原河网地区易受台风、暴雨、潮水、干旱等极端天气影响,汛期、枯水期水量差异悬殊,水生态系统比较脆弱等问题,要完善流域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保障生态系统安全,上游做大蓄洪的盆,中游让出行洪的道,下游留足滞洪的湖,沿海挡住凶猛的潮;针对人口集中,土地紧缺,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严重不足,内河水网水质较差等问题,坚持以水定城,加强生态红线管控,做好节水减污,截污控源,充分发掘雨洪资源、中水资源等潜力,科学配置生态环境用水,以水闸泵站生态调度为手段增强河网水动力,增进水体流动和交换,提高水环境容量[9],改善水环境质量;针对河湖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在河口蓝色海湾整治的基础上,以骨干河流为主线,以干带支,构建生态廊道,恢复生物纵向连通性,统筹河湖综合治理,同时让自然做功,充分发挥绿心的天然净化功能,营建生态综合体,增加洄游性鱼类栖息地,恢复河湖生态系统健康和生物多样性;针对区域水文化遗产丰富,水文化风貌逐步被蚕食破坏等问题,系统保护“壶山兰水、荔林水乡”整体风貌,保护水文化核心节点,传承地方文脉;针对水管理信息化手段落后等问题,构建木兰溪智慧流域系统。以问题为导向,精准施策;以水生态系统健康为目标,整体发力,坚持适度干预与自然做功的和谐统一,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之间的协调平衡,还自然以宁静、美丽、和谐,打造南北洋平原河网地区为城市宜居宜业的核心区、莆仙文化展示区、生态文明先行区。

南北洋平原河网的水生态修复与治理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图1 南北洋平原河网水生态修复与治理技术路线图

2.6 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布局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从流域生态安全格局的高度出发,总体布局,突出重点。木兰溪下游水生态修复与治理的总体布局为“一环、一心、一轴、七廊、一系统”。

一环:环南北洋平原的北部、西部、南部山地生态安全屏障,主要为囊山、九华山、天马山、凤凰山、壶公山、东圳水库等;环南北洋平原的东部沿海生态安全屏障,主要为北洋海堤和南洋海堤。山地生态安全屏障主要生态功能为水源涵养、蓄洪防洪、调节气候,东部沿海生态安全屏障主要生态功能为挡潮护田、生态缓冲、保护生物多样性。

一心:南北洋生态绿心,面积65 km2。绿心是莆田“山—城—田—海”田园都市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独一无二的荔林水乡风貌特色,是城市重要的生态涵养区,也是莆田地方文化的集中体现。绿心在木兰溪下游水生态修复与治理中发挥净化、防洪滞涝、生态涵养、都市农业等多重功能。

一轴:指木兰溪干流下游(濑溪大桥—三江口)生态廊道,全长约26 km,穿过莆田城区,将木兰溪下游平原分为南洋平原和北洋平原。木兰溪下游防洪工程是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习近平亲自推动的重大水利工程,是“变害为利、造福人民”重要思想的发源地。

七廊:南北洋平原水网密集、河港纵横,内河总长650 km。根据水流特性及防洪排涝总体布局,找出七条骨干河流,形成四纵三横生态廊道,分别为延寿溪—企溪、后卓溪、溪口河—梧梓河、塘头河、北渠—溪口河、南渠—遮浪(江东水闸)、土海—东山水闸等七条河流廊道,既是生态走廊,又是绿道碧廊、生物通廊、山海联廊。

一系统:利用现代技术,构建流域智慧大脑,提高对水生态系统的监测、管理、决策水平,实现木兰溪流域信息一张网、结果一张图、运行一个平台。

2.7 水生态修复与治理措施

2.7.1 南北洋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工程

保护南北洋生态安全屏障,主要包括山地生态安全屏障和东部沿海生态安全屏障。①巩固环南北洋平原的北部、西部、南部山地生态安全屏障,主要的区域为囊山、九华山、天马山、凤凰山、壶公山、东圳水库等,采取的措施为:以蓄洪防洪、保护水源为前提,巩固南北洋平原河网水安全屏障;以提高森林蓄积量、保护生物多样性为核心,稳固南北洋平源河网水生态屏障;以水土保持、水源涵养为重点,打造南北洋平原河网绿色屏障。②巩固环南北洋平原的东部沿海生态安全屏障,主要的区域为北洋海堤和南洋海堤。采取的措施为:以挡潮减灾,保障防潮排涝安全屏障;以保护木兰溪入海口红树林为核心,加强红树林生境的营造,提高木兰溪入海口的生物多样性,营造河口生态屏障;以强化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为重点,打造滨海绿色屏障。

2.7.2 北洋绿心河网生态治理工程

北洋绿心具有农业生产、水利滞洪、生态净化、人文传承等四大功能。北洋绿心河网生态治理总体思路为:保护荔基圩田整体格局,守住荔林水乡风貌;打通水上交通线,提升水网生态功能;连通水文化水景观资源点,盘活绿心景观资源。总体布局为 “一张净化网、三条观光廊”。

①针对北洋绿心范围内边界水网及村塘水质较差、内河淤积严重并存在内源污染等问题,对症施策,实施内河生态治理。治理内容包括:清淤疏浚,仿古式松木桩护岸,留足河道通航空间及水深,结合水下森林的构建对河道、村塘实施原位修复等,构建一张净化网。②针对荔林水乡风貌被破坏、水文化不兴、水旅游不振等问题,实施北洋绿心水景观廊道建设,结合场地现状,以水系为脉,北连绶溪公园,东连白塘湖,西连玉湖,构建三条观光廊,以码头、桥梁为节点,打通水陆空间,并结合现状鱼塘改造提升,打造三大观光农业景点,即荔基荷塘、水上花园、休闲农园,保护北洋绿心荔基圩田的整体格局和荔林水乡的整体风貌,为后期绿心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打好基础。③针对本工程承担的探索水经济发展的任务,在双福村、东阳村建设两处生态种养殖示范基地,把现状鱼塘改造成为集水生态净化、农业生产、生态养殖、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复合型生态农业基地,让群众在水生态修复与治理项目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2.7.3 木兰溪干流(濑溪大桥—三江口)生态廊道建设

木兰溪干流(濑溪大桥—三江口)生态廊道建设总体思路为通过修复两岸滩地,堤防及堤后过渡空间,统筹生态水利措施、生态修复措施、生态提升措施等,综合施策,打造区域主干集行洪排涝、生物通廊、景观连廊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廊道。总体布局为“一廊多节点”。

木兰溪干流(濑溪大桥—三江口)段西连仙游,东接兴化湾,穿越莆田主城区,把兴化平原切分为北洋平原和南洋平原,是莆田城区核心所在,干流两岸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心。另外,木兰溪干流(濑溪大桥—三江口)段沿线分布着木兰陂(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木兰故道(地质地貌遗产)、宁海桥(古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梅妃故里等,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目前存在着堤顶路不通、生态基础设施薄弱、景观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木兰溪干流(濑溪大桥—三江口)生态廊道建设以堤顶路为轴,贯通濑溪大桥与三江口,串联木兰陂、木兰故道、宁海桥、梅妃故里等文化景点,以堤后口袋公园为节点,连通城市空间与水岸空间,形成完备的生态景观基础设施网络,并结合防洪堤、迎水坡、背水坡生态化改造、滩地湖塘生态修复,整体提升干流的生态景观效果,让木兰溪干流(濑溪大桥—三江口)段成为集行洪排涝、生物通廊、景观连廊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廊道。

2.7.4 南北洋河湖生态廊道建设

南北洋河湖生态廊道建设总体思路为结合南北洋防洪排涝规划提出的7条骨干河流,整治岸线,打通卡口,提高行洪排涝能力,保护河流两岸蓝线空间,建设生态缓冲带及亲水节点,利用鱼塘建设具有净化功能的生态塘,形成串珠式生态廊道。

南北洋主要河流通道目前存在行洪排涝不畅、河湖生态功能退化、生态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南北洋河湖生态廊道建设采用因河制宜的策略,根据各廊道特点采取不同的对策措施。

南北洋河湖生态廊道的建设,以现状问题需求为导向,针对生态系统的需求,突出重点河道、重点区域和重点生态系统,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各种措施合理配置,发挥综合治理效益。在补水活水、外源截污[10]的前提下,通过拓展水生态空间、修复水生态环境、营造生物生境等手段,实现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水体自净功能,主要措施包括河道清淤疏浚、生态护岸、生态缓冲带、生态塘、亲水节点等建设。

2.7.5 木兰溪智慧流域系统建设

针对木兰溪下游流域信息化薄弱,实施木兰溪智慧流域系统建设。木兰溪智慧流域管理项目基于木兰溪流域水利信息化现状,针对全流域水利业务管理的需求,结合水利信息化建设及莆田市信息化建设的相关规划要求,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健全完善监测、传输、处理、分析、决策、控制与反馈体系,构建木兰溪流域水利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功能完备的水利业务应用体系、统一规范的技术标准和安全可靠的保障体系,建设木兰溪流域智能水利信息平台。

2.7.6 平原河网生态调度及增强水动力方案

南北洋平原骨干水系总面积达1 053万m2,河道槽蓄库容约2 300万m3,槽蓄库容大,水位变幅小,水体流动性差。需通过充分发掘流域内与流域外的雨洪资源、中水资源等潜力,科学配置生态环境用水;以水闸泵站联排联调为主要手段增强河网水动力,增进水体流动和交换,提高水环境容量,改善水环境质量。

在保障木兰溪下游河道生态流量的前提下,通过木兰陂、南北渠结合农业灌溉供水进行补水。东圳水库补水规模按生态流量下泄量考虑,闽中污水处理厂补水规模按建设规模考虑,利用南北洋平原已建东圳干渠、木兰溪北渠和南渠、外度引水渠、太平陂灌渠等补水渠道,以及污水处理厂尾水回用管道,结合南北洋河网不同水系片区的补水排水体系和木兰溪干流左右岸已建23座排涝闸及拟建河滨水闸等涵闸调度条件,将木兰溪下游干流河道作为排泄通道,实施生态调度。枯水期在满足各用水户需水量,除保障东圳水库下泄生态流量外,大部分时段无法保障城市生态环境用水量,生态调度能力有限;汛期时,流域内水量相对丰富,可充分利用丰水期中小雨量的水资源,结合水闸实施生态调度,从而增强河网水动力条件,实现水体交换,达到改善水环境的目的。

3 结语

木兰溪下游河网具有东南沿海平原河网地区的典型特征,在复杂的水文情势下、多元耦合[11]的城市环境中开展水生态修复与治理探索研究,以问题为导向,以“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指导,化繁为简,对症施策,总结出一些治理思路和经验,为类似地区水生态修复与治理提供参考借鉴。

猜你喜欢

兰溪平原生态
那一片平原
江淮平原第一关——古云梯关探秘
畅游“水乡古镇”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平原的草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新时代的治水实践——福建莆田木兰溪建造“生命共同体”
浪起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