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日语专业微课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21-03-18潘红娅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49期

[摘 要] 现有高校日语专业微课的相关理论中,大多数集中在基本应用方面,而关于微课实施策略、微课资源平台建设等在内的微课体系的相关研究,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和完善的理论。通过访谈一线教师,直面日语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同时向即将毕业和已经毕业的学生发放问卷,调研学生的能力和需求,提出构建基于学生能力和需求的大学日语微课体系,既有利于照顾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和需求,又能增强师生、学生之间,甚至不同课程与相同课程的任课教师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课堂效率和语言教学质量,促进学科发展。

[关键词] 日语微课体系;能力和需求;构建与实践

[基金项目] 2016年度湖南省社科基金外语科研联合项目“问题与出路:大学日语微课体系研究”(16WLH19)

[作者简介] 潘红娅(1979—),女,湖南东安人,硕士,湖南农业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日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日语语法和日语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9-0094-04    [收稿日期] 2021-09-28

一、引言

現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传播技术和数字媒体的广泛运用,冲击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1];社会用人单位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学习行为与思想观念的变化,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与这种紧迫性不相适应的是,高校日语教学却存在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力度不够等各种现实问题,针对大学日语专业存在的问题现状,构建基于学生能力和需求的大学日语微课体系,既有利于照顾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和需求,又能增强师生、学生之间,甚至不同课程与相同课程的任课教师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和语言教学质量,促进学科发展。

二、高校日语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湖南省日语教学质量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笔者是从事专业日语教学15年的一线教师,通过走访长沙市内开办日语专业的4所院校(一所985,一所211,两所一本),与一线教师进行了访谈。以下是笔者的提问和4位教师的回答。

1.问:专业日语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需求如何?

答: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差别较大,但主要欠缺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需求千差万别,主要需求是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全面培养。

2.问:专业日语教师应具备的能力有哪些?

答:专业教师应具备教学科研兼顾的能力、扎实的语言功底,对日本文学、文化等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有学术前瞻性。

3.问:专业日语教学中,主要采取的教学方式是什么?

答:具体看课程,不同的课程采取不同的方式,但主要采用讲授法。

4.问:您认为专业日语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哪些能力的培养?

答:应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思辨能力、用外语逻辑清晰地表达自己主张的能力。

5.问:您对高校日语专业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有哪些?

答:需要加强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除了语言技能培养之外,还要加强通识教育,增强文学文化底蕴。

根据以上访谈,可以看出目前高校日语专业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

(一)学生方面的问题

1.学生学习能力差别大。

2.学生学习动力略显不足。

3.口语表达意愿不强,能力不足。

(二)教师方面的问题

1.过于依靠传统讲授法教学,学生课堂参与度低。

2.课堂重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轻价值塑造。

3.科研压力大,教学能力提升慢。

三、学生能力和需求的调查分析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湖南农业大学 2018级、2017级、2016级三个年级共计97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课程设置、核心能力培养的看法和需求[2]。调查选项共分为很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很重要五个等级,共发放问卷97份,回收97份,回收率100%。

(一)学生对专业课程的需求调查

1.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程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一半以上的专业基础课程比较重要,基础课程之间的重要程度差别较大,97名受访学生中,有94名学生认为“日语语法”课程重要或很重要,占比96.90%;有89名学生认为“日语语音”课程重要或很重要,占比91.75%;有87名学生认为“日语会话”课程重要或很重要,占比89.69%;但是只有52位学生认为“专业导论”课程重要或很重要,占比53.61%;只有48位学生认为“日语报刊选读”课程重要或很重要,占比49.48%;只有38名学生认为“专业专题讲座”课程重要或很重要,占比39.17%。

2.学生对专业核心课程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90%以上的专业核心课程非常重要,除了“日语教育学基础”和“日本文学”课程得分较低,分别只有38.14%和67.01%的受访学生觉得重要或很重要以外,其他课程得分都较高。97名受访学生中,有96位学生都认为“日语听力”“基础日语”及“高级日语”课程重要或很重要,占比98.97%;95位学生认为“日语口译”课程重要或很重要,占比97.94%;92位学生认为“日语阅读”课程重要或很重要,占比94.85%;90位学生认为“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重要或很重要,占比92.78%;89位学生认为“日语写作”课程重要或很重要,占比91.75%。

3.学生对专业选修课程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选修课的重要程度不如基础课和核心课。97名受访学生中,73位学生认为“日本历史”课程重要或很重要,占比75.26%;69位学生认为“商务日语写作”课程重要或很重要,占比71.13%;62位学生认为“日本国概况”和“日本社会与文化”课程重要或很重要,占比63.92%;61位学生认为“日语词汇学”课程重要或很重要,占比62.89%;60位学生认为“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课程重要或很重要,占比61.85%;只有57位学生认为“涉外礼仪”课程重要或很重要,占比58.76%;54位学生认为“日语演讲与辩论”和“中国文化概论(日语)”课程重要或很重要,占比55.67%;53位学生认为“语言学概论”课程重要或很重要,占比54.64%;48位学生认为“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程重要或很重要,占比49.48%;39位学生认为“旅游日语”课程重要或很重要,占比40.21%;34位学生认为“日语影视欣赏”课程重要或很重要,占比35.05%。

(二)学生对能力培养的需求调查

202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出版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3],根据其中《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日语专业教学指南》培养规格中的能力要求,以湖南农业大学2016—2018年级,共计97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能力培养的需求调查,从问卷结果来看,学生对能力培养需求较高。希望得到培养的能力依次为实践能力(98.97%)、自主学习能力(98.97%)、日语运用能力(93.81%)、翻译能力(92.78%)、跨文化交际能力(91.75%)、思辨能力(89.69%)。相对需求较低的是创新能力(76.29%)、信息技术应用能力(72.16%)、研究能力(65.98%)和文学赏析能力(60.82%)。

四、基于学生能力和需求的大学日语专业微课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一)构建专业课程微课体系

1.构建重要基础课程的课程微课体系。根据以上调查可知,基础课程中,既有学生认为比较重要的課程,比如“日语语法”等,也有学生认为不那么重要的课程,比如“专业导论”等。需求度低的课程,在构建微课体系过程中,可以以网络上现有的优质慕课视频为主,任课教师讲授为辅,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求度较高的课程,以“日语语法”为例,可以构建包括微课件、简单基础知识微视频、重难点微视频、微作业等微资源在内的微课体系。

以笔者所教“日语语法”为例,该课程开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虽然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但是很多语法知识在前面“基础日语”课程中已经学过。因此,构建课程微课体系,区分简单知识微课和重难点微课非常重要。根据课程内容,事先在网络平台上推送归纳性微课,可以选择中国大学慕课网上的优质语法微课——上海市高校一流本科课程优质在线课程《基础日语语法》中的优质语法小微课。依据学生上课提问的重点和课前测试中的易错点,制作并在课程平台推送重难点语法微课。比如补助动词「ている」和「てある」,接续词「それで」和「そこで」,传闻助动词「そうだ」和样态助动词「そうだ」,比况助动词「ようだ」和推量助动词「らしい」,格助词「に」和「で」,接续助词「から」和「ので」,接续助词「と」、「ば」、「たら」和「なら」,副助词「ばかり」和「だけ」等,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求,选择微课内容和观看次数[4]。

2.构建每门核心课程微课体系。学生普遍认为专业核心课程比较重要。尤其是“日语听力”“基础日语”“日语口译”“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日语写作”等课程,学生的认可度极高,这些课程助力学生的日语运用能力、翻译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思辨能力等核心能力的提高。因此,可以构建每门核心课程的微课体系,但要实现核心课之间,以及核心课与基础课、选修课之间互通有无,不重复选择或录制微课。以笔者所教“基础日语”为例,在保证“基础日语”四个学期的微课内容不重复,跟其他课程互通有无的基础上,构建包括微课件、简单基础知识微视频、重难点微视频、文化背景知识拓展微视频等微资源在内的微课体系。其中,简单知识微课在课前推送,学生必须观看;重点难点知识微课在课后推送,学生根据自身掌握情况选择观看;文化背景知识微课一直放在平台,学生根据个人的爱好和学习进度选择多次观看或者不观看。

3.构建特色选修课程微课体系。调查显示,选修课的认可度比基础课和核心课要低很多,根据课程授课内容,可以选择适合微课教学的“日本社会与文化”“日语演讲与辩论”等课程,构建特色选修课微课体系,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日语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思辨能力,但也要注意和其他选修课,以及和基础课、核心课之间的互通有无和互相联动,避免微课内容的同质化。以笔者所教“日语演讲与辩论”课程为例,该课程开设学期为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学生的能力已经出现较大差别,需求也根据未来规划开始分化,因此构建符合学生不同能力和需求的微课体系,显得尤其重要。“日语演讲与辩论”微课体系包括三部分微课,课前预习用微课、课中供模仿输出用微课和课后练习用微课。该微课体系借助产出导向法进行构建和实践。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是中国学者文秋芳在外语教学进入“后方法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创新型教学理论[5]。课堂教学过程遵循“产出导向法”的三个基本流程:驱动、促成和评价[6]。驱动环节指课前推送跟课文主题相关的演讲或辩论视频到网络平台,供学生预习。课堂播放优秀示范演讲或辩论,要求学生立刻进行模仿输出。促成环节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首先,教师描述产出任务,使学生清楚了解目标演讲和辩论的步骤与具体要求。以介绍性演讲“自我介绍”为例,通过观看示范微视频设定使用场合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该场合下的“自我介绍”的特征及要点,撰写演讲原稿,组内演讲并进行组内评价和修改后推选代表上台演讲,课后每位同学修改自己的演讲稿并录制视频提交作业到课程网络平台;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从课程平台推送的演讲或辩论微课中,选择喜欢的演讲模仿并录制视频提交。评价环节分为课堂及时评价和课后延时评价,课堂模仿演讲和示范演讲采用及时评价,课后学生提交的演讲和辩论视频采取延时评价。

(二)基础课、核心课和选修课一体化的专业微课体系

专业微课体系需要借助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及选修课程之间的联动来实现体系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需求选择学习资源,实现个性化、多样化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学效果。具体而言,就是互通有无,同一门课程内部微课资源体系化,同一门课程任课教师之间微课信息共享;基础课、核心课、选修课之间避免知识点的过度重复,不把选修课上成精读课或语法课;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上已经学过的识记型知识,尽量不在专业选修课中重复讲解,避免微课内容的同质化;尽量让每一位教师都上一门专业基础课或核心课,外加一门选修课,在了解学生学习能力和需求的基础上开展课程微课教学,在课程微课体系基础上构建专业微课体系。

五、結语

综上所述,基于学生能力和需求的日语专业微课体系构建应秉承如下思想:(1)根据课程性质决定是否构建课程微课体系;(2)基于学生能力和需求构建课程微课体系;(3)基础课、核心课和选修课微课体系实现微课资源互通有无,避免重复。微课体系的各部分缺一不可,只有将它们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层次化人才培养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7]。

参考文献

[1]杜雪丽.“基础日语”课程改革与建设之探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1):189-190.

[2]马晶,杨晓萍,杨丹,等.基于学生需求的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调查与分析[J].大众科技,2021,23(6):

109-111.

[3]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1111.

[4]李伟娜,金靖.基于系统论的微课体系设计与应用研究——以《工程经济学》微课体系为例[J].对外经贸,2021(7):131-133.

[5]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547-558.

[6]王丽丽,张晓慧.基于产出导向的大学英语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3):146-151.

[7]李晨,孙伟,浦奎英,等.基础力学课程微课体系的构建[J].力学与实践,2018(40):332-337.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Micro-lecture System for Japanese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arting from Students’ Abilities and Needs

PAN Hong-ya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Foreign Languages,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128, China)

Abstract: Most of the existing theories related to Japanese micro-lecture focus on the basic application and there is no clear concept and complete theory about the relevant research of micro-lecture system which includes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esource platform.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proposes to build a Japanese micro-lecture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students’ abilities and needs by interviewing the teachers ab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for Japanese majors, and issuing questionnaires to the students who are about to graduate and have graduated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students’ abilities and needs. The micro-lecture system can not only cater to the different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abilities but also enhance the contact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or between teachers who are teaching the same course and those teaching different course, improving classroom efficiency and language teaching quality, and thereby promoting discipline development.

Key words: Japanese micro-lecture system; abilities and needs;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3072501908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