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探索

2021-03-17杜绍锋

基础教育参考 2021年9期
关键词: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杜绍锋

[摘   要]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园区自建立起,就确定了“办一流的教育,助推一流园区的发展”的宗旨,制定了“科技和教育为突破口”的发展路径,推动园区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园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注重引才育才,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加强“家校社”互动,逐步形成了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本。

[关键词]松山湖园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园区秉持“办一流的教育,助推一流园区的发展”理念,经过十七年的发展,构建了教育优先发展、学生适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社会协同发展的“松湖教育”模式。自2019年起,松山湖实验中学、松山湖中心小学、松山湖实验小学、松山湖第一小学相继获评东莞市品牌学校。自此,“松湖教育”品牌效应凸显,社会公众对“松湖教育”的认可度与满意度提高,松山湖园区为全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范式。

一、坚持教育优先,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教育投入是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松山湖园区持续增加教育投入,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优质学位供给,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

1.教育投入持续增长。“十三五”期间,为推进打造科技、教育发展高地的目标,松山湖园区逐年加大教育投入,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从2016年的1.34亿元增至2020年的10.2亿元,年均增幅接近1.7倍。园区公办小学生均经费按市生均经费标准的1.2倍执行,公办初中生均经费按市生均经费标准的1.3倍执行。2019年,园区公办小学生均每年3.24万元,公办初中生均每年3.94万元,对比全市公办小学和初中生均培养成本分别高出54.29%和21.23%。同时,各学校按需申请专项资金,经园区审核后予以全额保障。

2.教育设施加快建设。松山湖园区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变化情况,科学规划教育布局。自2015年起,园区加快推进公办中小学建设,累计完成新建或扩建松山湖实验中学、松山湖中心幼儿园、松山湖中心小学分校、松山湖实验小学二期、松山湖第一小学、松山湖第二小学、松山湖北区学校等7所学校,使学位供需趋于平衡。学校内部设施设备齐全,设计更具人性化。如松山湖北区学校小学一、二年级教室采用复式阁楼设计,教室面积120平方米,阁楼面积40平方米,阁楼配置各种小巧可移动的家具,便于学生在此进行兴趣阅读与沟通交流。

二、坚持人才强校,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所在。松山湖园区注重教师人才引进和人才培育,用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才。

1.完善公开招聘工作,吸纳优质教师人才。在每年的教师招聘中,园区教育部门担当宣传者与指导员,根据学校提出的需求,统一制定招聘计划,面向社会及高校公开招聘。学校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和主动权,在教师招聘中发挥主体作用,制定选拔优秀人才的流程,突出人才选拔与学校办学理念、特色课程相结合,保证教师成长与学校发展的契合性。这一举措助推园区学校吸纳了一大批高学历、高素质、年轻化的优秀教师。目前,园区6所公办中小学特聘教师中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132人,占比23%;毕业于“双一流”高校的167人,占比29%。

2.提升待遇保障,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松山湖园区先后发布了《松山湖中小学非在编教职员聘任和工资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规范非编制教师招聘程序与工资待遇。2016年起,园区建立“特聘教师”制度,推进特聘教师与在编教师“同工同酬”;2019年提出特聘教师的年薪比在编教师提高10%,同时大幅度减少临聘教师。目前,园区学校特聘教师占非在编教师90%以上,松山湖第一小学和松山湖第二小学则实行全员聘用特聘教师。园区还积极创造条件,给每一位公办中小学教师提供工作用房,并为其子女提供义务教育学位保障。

3.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强化名师培育。松山湖园区注重教师专业发展,构建教师全员培训制度,以项目为抓手,开展诸如松山湖功能区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名师品牌培训、中层干部领导力培训、新教师成长学习营等特色项目培训,建立从小学阶段到高中阶段、从学科教师到教育管理者以及从语数英学科到音体美学科全覆盖的教师培训体系。同时,各校都有独具特色和富有实效的教师培养方式。如松山湖中心小学立足教师生态发展,构建了卓有成效的校本培训策略,具体包括俱乐部策略、自驾游策略、招投标策略、脚手架策略、领头羊策略;松山湖北区学校开发了CCMT(即文化、课程、专业、主题的英文首字母缩写)教师大数据画像系统,创建了教师层级发展制度,确保教师培训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三、坚持自主放权,释放高质量发展活力

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松山湖园区突出理念先行、自主放权和多元发展的管理思路,推动园区学校实现优质发展。

1.突出理念先行,学校建设精品化。松山湖园区高度重视学校办学理念先行,加强办学团队的人才选拔,吸收借鉴教育先进城市的办学经验,力争园区中小学校“办一所优一所”。如在建设松山湖未来学校之前,园区从全市选拔优秀校長,筹建办学团队,构思未来教育理念。办学团队全程参与松山湖未来学校的前期设计,并专程前往北京、上海等地考察学习未来学校建设,同时邀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开展未来教育专题讲座,将未来教育理念融入学校建设中,确保学校的规划布局、空间结构契合未来教育办学理念。园区提前招聘教师,开展新教师规范化培训,让办学理念浸润教师专业成长,确保教师队伍的教育理念统一、行动一致。

2.突出自主放权,学校管理现代化。松山湖园区注重学校自主管理,充分放权给学校和校长。一方面,注重扩大校长办学自主权,赋能校长,给予校长充足的时间组建团队,思考办学理念和进行顶层设计。同时,尊重校长的办学主张,并为校长提供经费支持和人才保障,确保学校办学理念得到彰显和落实。另一方面,注重提高学校自主管理能力,扩大学校自主权限,将学校内设机构设置权、副校长提名聘任权以及内设机构领导选聘权、教师聘用权、经费使用权、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权、学年度综合考核奖励资金分配权、特色课程开设权等权力下放给学校,激发学校办学活力[1]。

3.突出特色品牌,学校发展多元化。松山湖园区高度重视每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倡导学校要尊重教育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园区中小学校逐渐呈现出办学理念多元化、学校发展品牌化的特点。例如,松山湖实验中学以“创造教育”立校,开设了190门选修课程,采用“走班制”与“导师制”相结合的教学机制,让学生上午按行政班上课,下午根据自主选择走班上课;重视信息化建设,建立了基于云服务的“掌上校园办公系统”、教学教研管理系统和个性化的“综合素质绿色评价系统”,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松山湖中心小学则以生命哲学为基础,构建了“全人课程”,努力让每一位学生拥有一手硬笔好字、一种探究习惯、一门兴趣爱好、一项健身技能。

四、坚持家校社联动,形成高质量发展合力

松山湖园区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完善家校社三位一体的融合育人机制,发挥家校社三方合力,提升教育发展质量。

1.坚持家校联动,服务创新人才。松山湖园区拥有华为、大疆等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园区中小学校的学生家长中也有大部分是高新技术人才。园区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开发多种多样的特色课程,强化家校联动。如在园区企业人员子女占学生总数75%的松山湖第二小学,学校基于学生家长大多具有海外生活经历、外语水平较高、思维方式较多元化的特点,开设了包括语言、体能、科技、艺术、手工等在内的三十余个社团,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发挥学生的的特长和优势。针对高层次人才陪伴孩子时间少的实际情况,学校开设了“父母学堂”系列课程。多家园区企业还就“父母学堂”进行“订单式定制”,邀请学校送课上门,对员工进行家庭教育培训,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部分学校还依托区位优势资源、高学历的家长资源,量身打造了一套独特的家校共育模式。如松山湖第二小学开设了“好奇大学堂”,邀请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专家或学者家长授课;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则邀请“博士爸爸”开设了“松湖之约”“松湖大讲堂”课程,提升家校共育水平。

2.加强校社互动,服务学生发展。松山湖园区充分利用园区现有的社区资源,不断加强学生与园区资源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由此,越来越多的“未来学校”与“未来课程”在园区涌现。例如,松山湖北区学校与松山湖国际机器人基地紧跟时代发展,合作开发人工智能课程,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松山湖实验中学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大疆创新STEAM教育实验基地学习,了解和体验企业高科技产品;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开设了“未来科学家”课程,与松山湖周边高等院校的实验室合作,培养学生创造发明与深度研究探索的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水平与动手能力。

“十四五”时期,东莞市提出了“打造品质教育,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战略部署,为全市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打造“品質教育”的目标之一是打造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名片,即把松山湖园区建设成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将松山湖未来学校建设成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示范校。然后,充分发挥松山湖园区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引领带动全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新良,薛继红,刘艳.校长职级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来自山西省晋中市的经验与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9(27):40-43.

(责任编辑   姚力宁)

3553500316544

猜你喜欢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河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儿童水墨画课程教材研发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